中国封建后的婚姻与女性_第1页
中国封建后的婚姻与女性_第2页
中国封建后的婚姻与女性_第3页
中国封建后的婚姻与女性_第4页
中国封建后的婚姻与女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封建后的婚姻与女性

中国的女性制度是建立在每周的。《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礼记·昏义》说:“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迨至秦始皇始立皇后。自汉唐经宋元至明清,妃嫔的设置历代虽有所增损,但大体不离周制。后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个庞大后妃群体来源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皇帝制度的更深了解。本文拟对散见于史书中的一些资料,一、门阀士族在南朝的发展过程婚姻上的“门当户对”,是随着宗法等级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等级性是阶级社会中婚姻关系的重要特征,它要求婚姻双方的阶级和等级地位相当。统治阶级为保持自己血统的高贵,将自己的通婚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得混杂。西周时天子家族只能与各诸侯国的诸侯家族通婚。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豪族与皇家联姻,虽无制度规定,却有儒家经典依据:“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魏晋南北朝时期,森严的封建门阀等级制度开始形成,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宋书》中有“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之语,统治阶级为了永远地控制政权,把自己的婚姻严格控制在自己阶层之内,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几个历代互为婚姻的“姻族”。三国政权的社会基础就是士族大姓,门阀等级婚制序幕徐徐拉开。曹氏父子立后以庶,遭到士族抵制。魏文帝欲立郭女为皇后,中郎栈潜上疏以妃非名门为由劝谏,指出“圣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择其令淑以统六宫,虔奉宗庙,阴教聿修。……若因爱登后,使贱人暴贵,臣恐后世下陵上替,开张非度,乱自上起也”。两晋时期,门阀士族发展到极盛阶段。西晋王朝就是在门阀士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政权,西晋皇室司马氏本身就是士族,为保持门第上的清望,广泛择婚士族。晋武帝的皇后杨艳出身于汉代著名的“四世三公”的贵族——弘农杨氏,为三国时魏通事郎杨文宗之女,继娶的皇后杨芷乃是杨艳的堂妹。武帝的左贵嫔相貌虽然丑陋,且体弱多病,只因她出身名门,家以儒学闻世而得选入宫。东晋皇族与士族之间通过婚姻关系上的门当户对,确保他们族姓的尊贵永世不替,结成一个复杂的盘根错节的姻亲网罗,成为自我封闭的特权阶层。东晋门阀士族的当权门户,以其执政先后顺序有琅玡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五族,他们都与东晋皇室有婚姻关系。琅玡王氏除了王衍、王敦以外,王导的从孙王献之娶明帝女儿新安愍公主,又把其女王神爱嫁给晋安帝作皇后。太原晋阳王氏,与皇族司马氏为世代婚姻,司徒左长史王濛的女儿王穆之为晋哀帝皇后,王濛的孙女王法慧是孝武帝皇后。孝武帝在聘纳皇后时,得到当时主政的两大家族代表桓冲及谢安的支持。刘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两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但由于士族政策有一定持续性,士族人物在南朝有名望、族望、人物风流的优势,甚至在地方上还有一定势力,南朝皇帝擢才取士,赞礼充使,选结姻娅都离不开士族。南朝开国君主登基以后都急于和高门士族通婚,求取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支持,以此提高自己的门第。因此在晋朝时曾为世代名门望族兼外戚的何氏、褚氏、王氏等,在南朝时同刘、萧、陈几家庶族皇帝保持着世代婚姻关系。如琅玡王氏在南朝四个王朝中被选为皇后的女子就有8人。北魏王朝入主中原以后,迅速汉化的鲜卑贵族适应并肯定了中原地区的等级婚姻制度。在后妃的选纳上,他们逐渐转向世家大族。当时北方著名的四大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孝文帝“咸纳其女以充后宫”。文帝以后,后妃出身士族的比重大大增加,皇帝的外家中,有鲜卑大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诸家族。北周后妃大都出自名家和重臣之家。周宣帝娶隋国公、大柱国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为皇后,又纳大将军陈山提女陈月仪、开府元晟之女元乐尚、名臣尉迟唐朝将皇室的婚姻,限制在几个著名的关西氏族之间。李世民妻长孙女,“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雅,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门阀观念在宋代以后渐渐淡化,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新局面,但见于史载的皇后选立仍以高品官员为主,重视政治地位的匹配。二、以三维联络剥夺政权地位,一国两制的核心又一人一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对于骑士和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两汉之际的社会变迁中,婚姻族党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两姓联姻,不仅具有“合两姓之好”的意义,更有着豪族之间风云际会、互相联结的政治效应。政治联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封建皇帝多与功臣列将结亲,目的是结成盘根错节的武装集团,巩固权位。三国时吴国孙权徐夫人祖父徐真与孙权之父孙坚私交甚厚,并有功于吴,她的祖母即孙权之姑。晋惠帝贾后之父贾充为晋初朝臣。五代十国绝大部分是武人政权,这些开国者继任者深知军权对维护巩固政权的重要性,他们与有实力的将领结成婚姻联盟,共固权位。宋继五代之后,朝廷当权者多是行伍出身的军功贵族,因此,宋初皇帝往往通过与权大势尊的大臣联姻以剥夺其权势。如太祖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孝章宋皇后、太宗淑德尹皇后、懿德符皇后、明德李皇后、真宗章怀潘皇后、彰穆郭皇后等都出自武将名臣之家。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元朝的长期战争中,弘吉刺氏鼎力相助,元朝开国后,弘吉刺氏因功而封为世袭戚里之家。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微贱,他曾镇压豪强大族,但代之而起的,是他与李善长、徐达等新贵结成新的姻族。历史上也不乏功臣列将为达到控制皇帝,自己摄政的目的,强迫皇帝纳其女为妃。王莽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和禄位,以其女为11岁的平帝皇后。曹操为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先后诛杀献帝董贵人、伏皇后,把他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北魏时,尔朱荣之女尔朱英娥初为孝明帝元翊之妃,武泰元年(528年)尔朱荣进兵洛阳,杀胡太后与少主元钊,另立元子攸为帝,同年协迫元子攸册立其女为后。永安三年(530年)尔朱兆立元晔为傀儡皇帝,执掌魏政,将其女嫁与元晔为妻。建明二年(531年)尔朱世隆废元晔,另立元恭为帝,将尔朱兆之女嫁与元恭为妻,并立为皇后。中兴二年(532年)权臣高欢废元朗,立元修为帝,并将其女嫁与元修,立为皇后。有的封建帝王在改朝换代以后,为笼络前朝遗民,往往娶前朝皇室后裔之女为妃。如西凉被北凉灭国后,西凉国主李暠之妻尹氏和女儿尹敬受,被北凉国主沮蒙逊聘为子牧健之妻,及牧健即位,立为王后。隋灭陈后,隋文帝选陈宣帝之女入宫中为嫔;隋炀帝又选陈后主第六女婤入宫。有时候一些亡国君主希望通过联姻手段保全自家性命,主动献其女给新朝皇帝。如南朝后梁国君萧岿出于苟安的目的,将其女嫁给杨坚之子杨广,杨广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利用联姻的办法订立军事同盟条约,进行军事援助或换取军事物资在封建时代极为常见。北凉国主沮渠牧犍向北魏“称藩致贡”“送妹于京师”在清代皇帝的后妃中,来自蒙古贵族的女子占很大比重。有清一代一直奉行“北不断亲”的基本国策,主要是由于满清王朝建国初期,最高统治者极力争取蒙古族的同情和支持,这是清王朝安定、巩固北部边防所实行的怀柔政策。联姻政策的目的“以亲女羁縻所欲剪除之人,笼络所欲招徠之敌”。三、皇室内的士族内婚姻民族内婚制主要在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实行。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大多是从野蛮原始状态的游牧部落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他们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原来部落婚姻的风俗。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有许多皇后就是各部落酋长的女儿,特别是鲜卑族的没鹿回部、贺兰部、慕容部长期与拓跋部通婚,互为甥舅之国。如神元皇后窦氏是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之女,昭成皇后慕容氏是慕容部落慕容晃之女,献明皇后贺氏为东部大人野干之女等。辽是契丹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契丹立国后,基本在契丹族中遴选后妃。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后妃大部分也是女真人。元朝皇帝在婚姻上采取世袭婚制度,即以一个或几个贵族家族世代为显贵的戚里之家。这些蒙古皇帝代代都以弘吉刺一族及其亲族为姻族实行通婚,并有诏令颁布“弘吉刺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每岁四时孟月,所读所赐旨,世世不绝”。满清是从氏族家长制直接过渡到封建制的,在其社会中还保留着满州氏族部落社会的风俗习惯,主要表现为世婚制、氏族内婚制与等级制。清代皇帝后妃完全从满蒙贵族中遴选。满州的八大姓:佟、关、马、索、齐、富、那、纽为满族中仅次于爱新觉罗氏的世家望族,清帝后妃主要来源于这八大姓,所以“谓之从龙八户”,特别是其中佟桂氏、爪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纳喇氏、纽祜禄氏皆为清帝后族。《清史稿·后妃传》所记此七姓被封为嫔妃以上者就有41人。四、“浚民女”,以浆先继在整个封建时代,统治者一直都实行从官吏或百姓家中挑选年轻美貌女子入宫做宫人、嫔妃的制度。史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阿房宫,征选美女藏于宫中。西汉前期和中期,遴选民女入宫已经形成制度,具体事宜由中朝宦官负责。这一时期对于帝后、妃和夫人家庭的社会地位、本人有无吉相等方面的要求尚不严格。东汉光武帝时,对后、妃、夫人的遴选步骤严格化、正规化和细密化了,皇帝个人的爱好、意愿、心境等主观因素受到了很大限制。东汉时选后宫妃女是“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唐宋娶后以聘为正,但仍行选良家女或世家女入宫,辽金同然。元初或否认此制,太宗九年六月(1237年)左翼诸部讹言括民女,太宗怒而真括之,以赐部下,开启元代选婚之端。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从耶律铸言:“有司官吏以采室女乘时害女,如今大郡岁取三人,小郡二人,择其可者,厚赐其父母,否则遣还为宜”。第二年,复用崔或言,罢各路选取室女。元代括民女入宫,很少成为后妃的。纪晓岚《明懿安皇后外传》一书述及天启元年选后之事:先期选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者,……以正月集京师,集者五千人。天子分遣内监选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之。凡遣归者千人。明日,诸女分立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相者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窳、稍浊、稍吃者皆去之。……明曰,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量毕,复使周行数十步,以观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去者复千人,其留者仅千人,皆召入宫,备宫人之选。最终入选的三百人,皆得为宫人之长。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汇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得为妃嫔。清人入关后,根据本民族婚俗,创立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选秀女”制度。每三年一次选八旗秀女入宫,目的是“或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一般来说,皇帝选娶后妃是为供自己奢縻生活的需要,因此在相貌上要求“姿色端丽”,后来又把皇帝后宫与封建政治联系起来,对后宫女子提出了“德”的要求,即用封建伦理对她们进行要求和约禁,宫女只有行为举止合于德,才有可能定为后、妃、夫人:“宫教颇修,登建嫔后,必先令德”。马援女儿在入宫后,“孝顺小心,婉静有礼。……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成为明帝之后。窦氏“入见长乐宫,进止有序”,遂成为章帝之后。五、中国近代皇帝的后妃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非常频繁,绝大多数开国之君即位前已有妻室,这些结发妻在其夫君登上帝位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后妃。如汉高祖刘邦吕皇后、新朝皇帝王莽王皇后、光武帝刘秀郭皇后、三国魏文帝曹丕郭皇后、吴大帝孙权夫人、西晋武帝司马炎杨皇后、东晋元帝司马睿郑夫人、南朝宋武帝刘裕张夫人、齐高帝萧道成张淑妃、陈武帝陈霸先章皇后、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唐高祖李渊宇文昭仪、北宋太祖赵匡胤王皇后、南宋赵高吴皇后、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等皆是。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世袭相传的家天下,储君制度贯穿整个皇朝时代。许多太子在成为新君前已经成年,因此就要择立太子妃,这些东宫妻妾在储君嗣位后也就上升为后妃。如汉景帝薄皇后、汉武帝陈皇后、汉明帝马皇后、晋明帝庾皇后、唐中宗韦皇后、宋钦宗朱皇后等都是太子时所娶,明惠帝马皇后由皇太孙妃册为皇后。清代实行固定的选秀女制度,这些秀女不仅充实后妃之位,还要配给近支宗室亲王、郡王及子孙,因此清朝嫡福晋(嫡妃)都是秀女出身,在皇子即帝位后,嫡福晋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