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史学思想浅析_第1页
《魏书》史学思想浅析_第2页
《魏书》史学思想浅析_第3页
《魏书》史学思想浅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书》史学思想浅析

《魏魏寿》是第一部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要描写朝代的史书。这是中国古代24部“正史”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史论一向比较发达。刘知几曾对此有所概括:《左传》每有评论,便假“君子曰”发论。《史记》称“太史公曰”,后来班固称“赞曰”,荀悦称“论曰”,《东观》称“序曰”,谢承称“诠曰”,陈寿称“评曰”,王隐称“议曰”,何法盛称“述曰”,扬雄称“撰曰”,刘昺称“奏曰”。据魏收本传称:《魏书》中有“二十五序,九十四论”,今存二十五序、九十三论,“皆独出于收”。一、民族改革政策的历史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各族之间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走向融合。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的北魏王朝在统一北方的情况下,施行民族改革政策,大大加快了各族之间的融合。《魏书》则详细地记述了鲜卑族拓跋部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这一历史阶段中的主要史事,成为第一部以少数民族贵族所建王朝为记述对象的王朝史,真实地反映了鲜卑拓跋部同中原各族的融合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唐初史家在讨论修撰前朝史时,“众议以魏史既有魏收、魏澹二家,已为详备,遂不复修”,二、以“为国之道,文人实”的认同观念《魏书》史论包含着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观念,是其第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主要从民族溯源的认同和制度文化认同方面,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及其他各族融入中原历史文化的趋势。《魏书·帝纪》序中以“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的说法,将鲜卑族先祖追述为黄帝后裔,并以“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来解释“拓跋。”魏的由来。同时,因为鲜卑拓跋部早期“不交南夏”,故而“载籍无闻焉”。而鲜卑族这种对中原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在《魏书》史论中有更普遍的概括。《魏书·儒林传》序中论述了西晋永嘉之后,“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的社会现实。而北魏道武帝在位时(386~409),在建都称号、初定中原时,“虽日不暇给”,“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到天兴二年(399)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在这里,《魏书》以“天下可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之”,来分析评价北魏道武帝修太学、崇儒学的“为国之道,文武兼任”的方针,将其尊崇儒学的行为同汉初陆贾说刘邦“事诗书”之事进行比较。北魏太武帝在位时(424~452),征用卢玄、高允等汉族士人,“令州郡各举才学”。对于卢玄,《魏书》史论认为“其文武功烈,殆无足纪,而见重于时,声高冠带”,不过是因为卢玄的“德业儒素有过人”此外,《魏书》史论还从北魏仿照中原皇朝制度,施行文教方面表现出历史文化认同的观念。《魏书》的《律历志》序中追述汉、魏、晋以来律历的变化,认为“永嘉以后,中原丧乱,考正钟律,所未闻焉”,而“其存于夷裔”,不过是“声器而已”。北魏“平诸僭伪,颇获古乐”,而北魏孝文帝派高闾以“京房(西汉律学家——引者)法作准”,修正音律。在《魏书》的《刑法志》序中则以秦、汉、魏、晋制度为依据,承认“魏氏承百王之末”,对历代刑罚制度的继承。在《魏书》的《官氏志》序中则对北魏的官制沿革进行了追溯,指出北魏的官制在“交好南夏”后,才“颇亦改创”,而后“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从中可以看出,《魏书》史论中对于中原皇朝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三、《隋书》统一北方的历史渊源《魏书》史论中蕴涵着强烈的政治统一意识。这在《魏书》史论的正统观上有明显的体现。所谓的“正统观”,在历史撰述活动中主要体现为不同民族统治者争为天下之“正统”地位和颂扬大一统。前者为政治割据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后者则为各政权逐步走向统一、出现新的一统局面奠定了理论基础。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在北齐奉诏撰修《魏书》,又因北齐继东魏而起,东魏承北魏之统,故而在《魏书》史论中将北魏视为“正统”所在,采纳《春秋公羊传》“天无二日,土无二主”的大一统之说,以“家有四海”、“吞列国”、“并天下”为“正统”的标准,对北魏拓跋氏统治者在“定中原”统一北方的功绩作了详尽的描述。《魏书》史论称颂北魏道武帝“克剪方难,遂启中原”的功绩,认为“廓定四表,混一戎华”,《魏书》史论中还以当时的分裂局面与战国七雄相争相比喻,即“周德之衰,七雄竞峙,咸分割神州,睥睨尊极”,《魏书》的《地形志》序同样蕴涵着强烈的政治统一意识。《魏书》追述自秦、汉“混一华夷”后,“班固考地理,马彪志郡国”,表示《魏书·地形志》是直承《汉志》而来的。其中记载了北魏、东魏统治区内的行政建置和管理户口的情况,所记范围广阔。除此之外,对于南朝地区,认为“沦陷诸州户”也应当记载;但因当时南北对峙缺少更确切史料的现实情况,则“据永熙绾籍,无者不录焉”。四、门阀士族的期望、地位及风象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政权,这反映在史学上即出现谱牒之学,家谱、族谱大为兴盛,数目骤增,种类繁多。魏收撰《魏书》,也往往据此入史。《魏书》撰成后,杨愔曾对魏收说:“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魏收说:“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尽其枝派。望公观过知仁,以免尤责。”而《魏书》史论也非常鲜明地反映出门阀士族讲究门第族望、世代显贵的重要特点。《魏书》史论中,常常以简明的语言,称赞北魏著名士族人物的家世与权势。如清河崔玄伯“世家俊伟”,“总机任重”;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各自所谓的门风或家风。这是因为门阀士族往往是世代为官的大家族,谨守儒家伦理道德,形成各自的门风。《魏书》史论对北魏著名门阀士族的门风也多有称赞。如赞扬长孙肥的儿子翰“有父风”,“不陨先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占据高位,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综上可见,《魏书》史论在对门阀士族的评论上,多是对其家世、权势、家风、才能等的赞颂之辞,极少批评之语,其门阀思想可谓溢于言表。五、《隋书》对北魏景观的观察与研究如果祝以上几个方面,反映了《魏书》史论的特点的话,那么关于历史形势与人物评价之关系的处理,则反映了《魏书》史论作者的历史见识。《魏书》史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在继承前代史家将客观历史形势与人物评价结合在一起的传统基础上,一方面注意历史人物个人的才能,另一方面注意到客观历史形势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观。譬如《魏书》史论在评论成淹等人时,认为他们“身遭际会,俱得效其所能,以至于显达,苟曰非才,亦何可以致?”《魏书》史论在对北魏一朝政治上的兴衰评论上同样如此,它指出北魏道武帝在位时“抚运乘时”即在“晋氏崩离,戎羯乘衅”的历史现实下,“奋其灵武,克剪方难”,“奄开王业”。到北魏明元帝时,因道武帝常年征战,末年又“内多衅隙”,且道武帝被其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即“逢枭镜之祸”,明元帝就改变治国方针,施行“隆基固本,内和外辑”《魏书》史论对于北魏一朝在政治上由盛转衰的发展变化,作了这样的概括:“太祖抚运乘时,奄开王业。世祖以武功一海内,高祖以文德革天下。世宗之后,政道颇亏。及明皇幼冲,女主南面。……且佞谀用事,功勤不赏,居官肆其聚敛,乘势极其陵暴。于是四海嚣然,已有群飞之渐矣。逮于灵后反政,宣淫于朝。……私利毕举,公道尽亡,遐迩怨愤,天下鼎沸。倾覆之征,于此至矣。”此外,《魏书》史论还反映在重视“人事”的作用。如对于北魏道武帝末年被弑,《魏书》史论认为是“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而对于北魏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所杀,则指出“末乃衅成所忽”,“固本贻防,殆弗思乎?”在北魏孝明帝时的政治衰败上,则认为同胡灵后“委用非人”有关。以上所论,并未包括《魏书》史论的全部问题。然而,《魏书》史论中所包含的鲜明的民族认同观念、统一意识、门阀观念等,明确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纷争、民族融合,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另外,《魏书》新创《官氏志》和《释老志》,前者首叙官制、后叙姓族,反映了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后者主要叙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重姓族,崇佛教,这是当时南北朝共同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魏收在《前上十志启》中说,这两篇志是“魏代之急”、“当今之重”,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