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倾城》的洞喻解读
《独角兽》是艾莉娜(1973-1919-1999)在英国现代小说家和道德哲学家基础上完成的一部杰作。这也是文学理论家最详细的研究。《独角兽》像《芬尼根的苏醒》(FinnegansWake)一样,为批评家“在意思中发现意思提供了令人愉快的狩猎场”。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有以下几种。罗伯特·舒乐斯把小说看成是对讽喻艺术的解释,认为默多克属于远离现实主义的讽喻家,她通过小说教给我们如何解读寓意(Scholes56-74)。彼德·康拉迪认为小说是作者“消极崇高”思想的体现,崇高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隐喻,体现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伦理观和美学观之中(Conradi112)。卓勒·沙利文认为《独角兽》代表作者封闭式的哥特式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关注形式、神话和社会宗教哲学,而不是人物(Sullivan564)。林达·酷尔则主要从否定的角度来阅读《独角兽》,富有挑战性地指出作者的弱点(Kuehl92-107)。本文作者认为,《独角兽》是对柏拉图的洞喻的评论,默多克通过构建“现实世界”、盖兹堡和雷德斯等三个世界,艺术化地演绎了在相对的和偶然的世界里对诸如善和真等绝对概念的求索,揭示出在过程中现代人精神上存在的病症,并对某些流行的哲学思想提出批判。《独角兽》“是对精神生活的臆想,是一个故事,是一出悲剧”(Murdoch,TheUnicorn268)一《强化》的“柏拉图洞穴”《独角兽》是默多克的第七部小说。小说中的人物玛丽安·泰勒在结束了一场不愉快的恋爱之后,离开“现实世界”来到一个名叫盖兹(Gaze)的遥远村庄,在盖兹堡当一名家庭教师。盖兹堡坐落在爱尔兰西部偏僻荒凉的沼泽地带,比邻令人毛骨悚然的海岸。在这片海域,总有人被淹死,海边的岩石长得就像食人植物一般,而沼泽地每隔七年就要涨一次大洪水。玛丽安在穿过沼泽地时,看见了靠近盖兹堡的唯一一座屋子雷德斯(Riders),那是年老的学者马尔克斯·勒杰的家。此时成功的官员爱芬汉姆·库柏正好来拜访二十年之前在牛津大学念书时的导师马尔克斯。盖兹堡的主人是缺席的彼德·克里-斯密斯,他已经很久没露面了。除了彼德的妻子汉娜之外,住在这所“灰暗的、戒备森严的大屋子”里的人还有杰拉德、丹尼斯、维尔勒特和杰姆西。雷德斯的另外两位居住者是马尔克斯的儿子彼普和女儿爱丽丝。整个故事的最初事件发生在小说开始之前七年。在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中,正在与彼普通奸的汉娜被丈夫彼德抓住。汉娜恼羞成怒,把彼德推下悬崖,他几乎因此丧生。彼德于是远离家乡,去了纽约。他离家前把汉娜囚禁起来,交给同性恋情人杰拉德看守。七年过去了,现在也正是彼德要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村民们预感着一场悲惨的灾难即将降临。《独角兽》是默多克典型的“封闭式小说”(Conradi23)。默多克曾在″Anon″里说:“开放式小说的优点是明朗轻快,人物自由出入,它更像生活本来的样子。它的缺点就是可能显得松散,小说的结构不明显。封闭式小说更完整,但是气氛恐怖,人物失去自由感。对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来说,最理想的莫过于在一部小说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而不要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26)。这两种小说形式默多克后来在″AgainstDryness:APolemicalSketch″分别称为“报刊体式小说”和“水晶体式小说”(27)。与此相对应的是,《独角兽》中人物较少,包括缺席的彼德在内只有十一人。小说结构清晰完整,共分为七个部分、三十五章,其中第一、二部分各包括七章,正如故事叙述的七年周期一样。“小说的视角在前六部分分别在玛丽安和爱芬汉姆之间转换,而在第七部分,也就是最后一个部分,视角每一章都在转换”(Wolfe189)。“小说以一个来自外部现实世界的`正常人'的视角,来描写盖兹堡的环境和事件”(Thrope4)。把小说中的人物拉拢在一起的,是像柏拉图洞喻那样对善和真的概念的求索。默多克自称是一名“维特根斯坦式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她的全部著作都是对柏拉图思想的注释。当柏拉图解释善的时候,他用了太阳这个意象。洞穴中的囚徒头颈和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和身后的火光投射到洞壁上的阴影。后来他们试图转过身,看见了火光和他们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再后来,他们逃离洞穴,看见了太阳光照耀之下的外面的世界,最后看见了太阳本身。太阳就代表善的理念,只有在太阳的光芒之下,真理才能被看清(柏拉图272-274)。《独角兽》中充满着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和炭火燃烧的景色。《独角兽》中的人物多半像洞穴中的囚徒,自以为对善和真的求索是有效的,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相对和偶然世界里,把自己蒙蔽在个人的臆想之中。“把人物跟超验的真实分离开来的主要障碍就是他们被扭曲的视角。他们误把阴影当成具体的事实”(Wolfe188)。默多克在《独角兽》中艺术化地演绎这个善和真的求索过程,为此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个世界:“真实”的世界、盖兹堡和雷德斯。二高风险意识的教育环境:美的内在爱玛丽安和爱芬汉姆是两位来自“现实世界”的普通人,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眼中的盖兹堡,让读者明白对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误解的人,往往是那些自以为有洞察力的人。他们对现实和真理的理解是理想化的,就像洞穴中的囚徒,误把墙上的阴影当成实物。当他们从外部的现实世界进入这里时,他们所代表的是读者的视角。读者透过玛丽安的眼睛和浪漫的想象力,一步一步被盖兹堡吸引,进入它那陌生荒凉的世界。叙述逐渐展开,视角从玛丽安的主观世界转到外部的客观世界,再到爱芬汉姆的内心世界,最后再回到起点。在整个过程中,两位外来者之间细微的差异慢慢显露。“他们以某种对他们的无意识来说近乎陌生的方式,锲而不舍地寻求一种扑朔迷离的内在知识。他们是奇异的精神领地的常住者,故事就发生在那里”(Dipple267)。读者不禁强烈地感觉到,在整个故事中,只有玛丽安和爱芬汉姆才是属于我们人世间的角色。然而,即便是他们也都对那不可知的世界倾注无限的想象和激情。玛丽安是一个突然卷入漩涡的天真的陌生人。对于盖兹堡,玛丽安编造了种种梦想,但没有一个能实现。默多克认为,这是信奉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现代人的一个主要病症,患此病者给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涂上自己的情感色彩。最后,“不仅真实被扭曲了,而且我们通往真实的唯一途径也被封锁了”(Rabinovitze308)。玛丽安让人想起《呼啸山庄》中的罗克伍德,是“现实世界和浪漫世界之间必要的桥梁”(Scholes64)。与罗克伍德一样,玛丽安因为一场失落的爱而远离红尘。默多克用所有这些暗示来制造一种让人产生幻觉和使人迷惑的气氛。在来盖兹堡的路上,玛丽安被沿途奇特惊险的风光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昏暗的盖兹堡神秘莫测,虽然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玛丽安仍抵挡不住它的诱惑。盖兹堡内稀奇古怪的住客同样让她想探个究竟。玛丽安应聘来盖兹堡做家庭教师,她神秘的雇主就是她要教的学生,也就是“被囚禁”的汉娜。汉娜很“可爱”,带着“中世纪”的气息,由于生病而有些神智恍惚。玛丽安自以为是地想象着盖兹堡的生活将因她的到来而发生令人愉快的改变:“她的确有更大的期望。她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她想要,永远想要某种色彩斑斓的、稳步上升的仪式,生活中的某种界限,一种直到现在仍在回避她的界限”(28)。玛丽安还和汉娜的“小男仆”丹尼斯讨论汉娜。丹尼斯告诉玛丽安,当地人相信汉娜处于某种符咒之下:“他们相信如果她离开院子,她就会死去……他们认为七年结束的时候她会发生什么事”(64)。玛丽安相信她自己的到来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她将要采取行动:“这在我听来,她的确处于某种符咒之下,我是指一种心理符咒,她现在半信半疑,不管怎样反正她就得呆在这里。难道她不应当被唤醒吗?”(65)丹尼斯敦促玛丽安不要给汉娜添麻烦,因为汉娜似乎已经与上帝讲和了,接受了她的惩罚。汉娜自己也警告玛丽安:“你们都把自己的情感转嫁给了我。但是我没有情感,我内心空荡荡的。凭借对我遭受的苦难的信仰,我活着。可是,我没有真正的苦难。苦难才开始,刚刚开始”(219)。最后,玛丽安在与丹尼斯的性关系之中,获得了某种对宗教的粗浅理解之后,决心抛弃刚刚经历过的精神生活的神话,回到普通的世界。玛丽安除了自己的臆想之外,并没有更接近真和善。除玛丽安之外,另一位外来者是爱芬汉姆。他在见到汉娜之前就爱上了她,总是在失去追求她的信心之际,造访雷德斯。在他理想化的想象中,他的爱优雅高尚,他心甘情愿地为这“优雅的爱”而竭尽全力。可是,他那得不到回报的爱令他饱受折磨。当他细细品味其中苦涩不堪的味道时,汉娜成了没有怜悯心的美丽女郎、神话和浪漫文学中的吸血女魔。不过,他的脑海里偶尔会闪过这样的念头:这一切究竟有何意义?意义也许就是他获得的某种关于善和真的启示。他有过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第一次深陷沼泽地,是丹尼斯及时出现将他救出,随后他初次见到了汉娜。第二次是他和玛丽安拯救汉娜的计划破产之后,绝望地跟在爱丽丝身后,漫无目的地往前走,几乎在流沙区丧生。濒临死亡的体验给他带来一种伪宗教性的启示,使他对现实的本质有了透彻的了解。当他在沼泽地越陷越深的时候,不可能有臆想。生命的消失就在眼前,他不得不把自己看成非存在物。他对宇宙的看法变得接近真理了:也许他已经死了,自我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永远离开了。然而,留下了一点什么,因为肯定有什么留下了,还有什么存在吗?它向他走来,朴实无华,就像一个简单的总和。留下的是其他的,就是不是他自己,那些东西他从未见过,现在他怀着一种情人的激情注视着它。诚然,他早就该知道,因为死亡的事实在延伸生命的长度。由于他是生灵,所以他什么也不是。由于他什么也不是,所有他不是的东西都充溢着生命。正是从这里,光线倾泄而出。那么,这就是爱,注视着、注视着,直到自我不复存在,这就是爱,它和死一样。他注视着,心绪宁静明朗,和逐渐变亮的光线融为一体。他知道,随着自我的死亡,世界自动地变成完美的爱的对象。(167)在记忆中,他不能确定那种景象持续了多久。当他的生存意志再次出现时,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他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在那儿,深藏在某个噩梦的中心。他必须在它变得像沼泽地一样黑暗之前,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它上面”(172)。这种在自我的死亡中透露出的爱的真实景象,清晰明亮,不容怀疑,它构成了小说中真正的精神上的真理。当他回到那个自我和臆想能起作用的现实世界时,景象就消失了。不论他怎样努力想要抓住它,终归徒劳无益,他不可避免地回到普通的自我主义的世界。他最后成了自我中心主义者,爱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发生的事。马尔克斯继承了汉娜的遗产令他醋意大发,“部分原因是普通人拒绝敞开内心,让精神进入”(Dipple273)。最后,他再次回到普通世界,回到伦敦的办公室和聪明的女友身边,这标志着他再次离开那个给人启发的空间。为了努力使自己与整个事件完全断绝关系,他坚定地把它看成是虚构的,断然否定汉娜的真实性:“汉娜对他们来说是上帝的化身……她是任何东西,唯独不是真人”(268)。玛丽安和爱芬汉姆的人生哲学都是“唯意志论的”(Conradi128),也就是说是行动而不是关注他人。在默多克看来,要认清真实,就把他人看成和自我一样有着独特性的个体,而不是用臆想代替关注。这是玛丽安和爱芬汉姆不能做到的。最后,“在一个不再是金色的而是寒冷昏暗的日子里,玛丽安和爱芬汉姆回到故事以外的洞穴里”(Conradi129)。他们注定了要回到“现实世界”之中,而那儿就是柏拉图洞穴中火光闪烁不定、或隐或现的世界。三“被救赎”deraizad盖兹堡的英文名是“gaze”,在默多克的道德哲学词典里,这个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一种投向每个独特个体的公正的、满怀着爱的关注(lovinggaze)的思想”(Murdoch,″TheIdeaofPerfection″34)。洞穴中的囚徒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关注,而在作者对柏拉图洞喻的注释中,这种关注是达到善的途径。《独角兽》的背景盖兹堡是指“关注和不受影响的观察”(Pondrom180)。除玛丽安和爱芬汉姆两位外来者,盖兹堡所有其他的人看上去就像是承载着善或恶的精神之躯。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令人琢磨不透、美丽动人却被囚禁的汉娜,她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不过,这种关注却并不是公正的和满怀着爱的,只能导致对汉娜的种种曲解。汉娜需要理解,整部小说都是在解释汉娜。她总是被人曲解,周围的人以自己的臆想代替真实的汉娜。如果说汉娜是洞穴中的某个实物,那么这个实物只有在阳光之下才能被看清。可是,“汉娜的房间永远由一堆小小的炭火来取暖,阳光的直接照射被拒之门外。它一半是柏拉图的洞穴,一半是苦行者的囚牢”(Conradi128)。对他们来说,汉娜只不过是基督罪恶与痛苦经历的象征,并没有被人看成是一名真正的受难者。汉娜如同书名中的独角兽,是一个基督徒似的人物。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独角兽与被人们追赶的基督有关。“主耶稣·基督也是精神上的独角兽……他就像孩子或替罪羊,因为救世主本身就如同罪恶深重之躯,他在罪恶之中谴责罪恶”(Dipple267)。周围的人把自己的感伤倾注于汉娜身上,试图就此建立起自己的臆想大厦。汉娜真实的心理状态无法等同于他人强加在她身上的框架。汉娜犯下的罪行是不可证实的,她却在为此被动地受苦受难,展开双臂拥抱自己的处境。这种做法显然带有个人意志,就好像精神苦难、自我否定和净化过程是一种使命。她的囚禁,也许是一种美,可是人们必须把她看作一个人,而不是他人美或恶的概念的化身。没有人满怀着爱去关注她,真诚地剖析她的苦难。汉娜的这种状况使她拥有了非凡的魔力,“所有的人都云集在她的周围,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直到活着的人终因她的死而解除符咒各奔东西”(Thrope5)。汉娜后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以他人的“关注”为生的人,“像一个虚假的上帝”,她自己也注视着窗外的景色,但不是“进入它”(Thrope6)。她获得的力量是巨大的,可是却与她个人的身份地位极其不符。她总是赤着脚套着一件艳黄色的丝绸睡袍,永远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之中。这种金色的光芒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那一堆炭火。在西方文化中,把太阳的光芒与善相联,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在默多克对柏拉图的重新解释中,“火象征着自我,它学着太阳的样,提供一份光和热的代用品”(Conradi128)。汉娜对他人的迷惑令人费解,对书中其他人物及读者来说,她个人真实的本性神秘莫测。对每个人来说,汉娜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来理解汉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各人独特的人格。盖兹堡的居住者或向往善或趋向恶,值得一提的是丹尼斯。丹尼斯信仰宗教,他以封建式的忠诚为汉娜效劳。他同样专著于自然世界的万事万物,他代表着一种通往善的途径。尽管他憎恨并最终杀死了彼德,但是在故事的结尾,唯有他的追求是真实的。埃特(Ate)四受难着的人性基础雷德斯(Riders)是马尔克斯居住的屋子,取自柏拉图《论爱》中驾驭灵魂的好坏双马(Conradi124)。“雷德斯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是在穿过迷雾的阳光照耀之下被人看见的”(Conradi128)。作者或许在向读者暗示,雷德斯的主人是那位逃出洞穴看清真实的囚徒。马尔克斯是一位超然的柏拉图主义者。他在故事中的一个功能是对所发生的事做出有见地的评论,他的重点不是这个世界上的生灵,而是通过学术生活所能获得的知识。这种生活使他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是事件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说中的绝大部分,他似乎与叙述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直到最后读者才知道汉娜把他定为唯一的继承人,显然汉娜视他为精神上的同类。马尔克斯只在两个场合表达了他的意见,只有他才有可能揭示对真和善的求索的本质和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极为严肃地对待他的言论”(Baldanza109)。第一次是关于汉娜受难的本质。马尔克斯在和爱芬汉姆谈论汉娜的时候,提出了他对汉娜事件的解释。“人们对汉娜的猜测包罗万象:她是柏拉图理想的美的化身,是圣洁的基督的象征,是心理学上的神经症的代表,或者是一位超自然的多愁善感的公主”(Kuehl97)。在汉娜处境的背后,隐含着某种持久的、深沉的东西。马尔克斯宣称,这就是“苦难”。汉娜或多或少是某种力量的无辜受难者。她传达出苦难的精神意义,她有意识地努力向苦难妥协。苦难经常导致自我憎恨和暴力,汉娜是一个例证:她受难的结果不是灵魂的净化,而是暴力。马尔克斯宣称,自由和快乐都是一种模糊的幻想,在道德范畴内,人都是囚徒。对汉娜来说,重要的是真理那令人目眩的美。崇拜她的美是一种真正的优雅的爱,但是这种崇拜中通常也包含罪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忍不住把她看成了替罪羊……她是我们关于受难意义的一个意象。可是,我们必须把她看作真实的,而这一点也将使我们受难”(98)。马尔克斯是小说中唯一把汉娜“看作真实的”的人,他把古希腊的埃特思想和汉娜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苦难几乎自动地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人”(98)。苦难“只有在遇到一个纯粹受难而不试图把苦难再传递给他人的人时,才最终被粉碎”(99)。但是,当被问及汉娜是否是这样的人时,马尔克斯的回答只能是模棱两可的,她是“某种女巫师,女魔,是一个精神上的珀涅罗珀(Penelope),使她的追求者被符咒镇住,从而被制服”(99)。他转向谈论自己的伦理观,提出对“相对存在主义者和语言哲学家”的批判。在马尔克斯看来,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聚酰亚胺(PI)薄膜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福建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专业前沿》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农业大学《医学论文写作与学术诚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地球物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型综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百师联考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历史试卷
-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市场调研》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秘书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与护理
- GB 19522-202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
- 2024年成都新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危险预知训练表(KYT)
- 2024年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书籍装帧设计》 课件 项目1 走进书籍装帧设计
- ASTM标准全部目录(中文版)
-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第4版 课件 第3、4章 电源系统、发动机电器
- 辽海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2023年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街道安监办招聘专职安全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乡镇精神卫生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