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柏拉图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对《理想国》的一种解读_第1页
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柏拉图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对《理想国》的一种解读_第2页
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柏拉图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对《理想国》的一种解读_第3页
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柏拉图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对《理想国》的一种解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柏拉图德性正义论的教育意蕴对《理想国》的一种解读

正义是拉丁语理想国家的主题。正义的实施需要教育。正义与教育有关。那么,柏拉图秉持何种正义观?柏拉图的正义观对当下的教育发展有何启示意义?一柏拉图的德性正义论“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否是一种德性”、“正义者是痛苦还是快乐”,在《理想国》,柏拉图为了解答这三个主要问题,论证了“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的心灵正义的人生活得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一)从生活中去:“正义”是一种“没有话实”的论证逻辑在探讨什么是正义时,柏拉图预设了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一致性,并运用“由大见小”,即“先探讨在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在个别人身上考察它”的类比方法,基于“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的城邦建立之目的从全书的论证逻辑来看,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开端可以看作关于正义论证的绪论:批判了关于正义的一系列流行的世俗观点,如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反思了日常经验所观察到的正义和不正义的悖谬之处,如“正义固然美,但是艰苦”,而“不正义则愉快,容易”,“要做一个正义的人,除非我只是徒有正义之名,否则就是自找苦吃”等。(二)人的欲望是不正义之事为了拥有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在柏拉图看来,“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倘若个人的正义是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理智、激情与欲望的和谐共处,且理智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如果一个人被激情、欲望所主宰,那么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满足这些欲望,从而去做小偷、强盗、拐骗乃至犯上作乱等不正义之事。正如柏拉图在金戒指隐喻中所揭示的那样,金戒指戴在人的手指上,但让金戒指的宝石转向里还是转向外的意念却是人的欲望。正是人的欲望驱使牧羊人做了各种不正义之事。因此,柏拉图并没有将正义的起源归结为人制定的契约,而是把正义的起源追溯到了人的灵魂,并通过描述僭主式的心灵反证了正义是一种德性的观点。在柏拉图看来,僭主式的心灵看似为所欲为,但其心灵却充满着大量的奴役和不自由,因为人灵魂的最优秀的理智遭受着奴役,而那个最恶、最狂暴的欲望则扮演着暴君的角色。而受欲望支配的心灵是“最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它永远处在疯狂的欲望驱使之下,因此充满了混乱和悔恨。”(三)“哲学”上的理想国如果说灵魂转向的教育,其最高的成果就是筛选、培养出哲学家,那么这种能看见最高理念善的哲学家则需要再次回到洞穴中,即“委曲他们,让他们过较低级的生活”,与原先的“囚徒”同劳苦共荣誉,并用哲学家获得的最高理念善来管理、统治城邦,不仅使哲学家自己过上正义的幸福生活,而且让整个城邦过上正义的幸福生活。这是因为“我们的立法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它运用说服或强制,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和谐,使他们把各自能向集体提供的利益让大家分享。而它在城邦里造就这样的人(哲学家),其目的就在于让他们不致各行其是,把他们团结成为一个不可分的城邦公民集体。”当然,城邦正义的实现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正如柏拉图所指出的那样,当哲学家再次回到洞穴中,不仅由于“离开阳光走进地穴”,他的眼睛则会因黑暗一时产生迷茫而受到原来“囚徒”的嘲笑、愚弄,而且由于原来“囚徒”从未见过正义本身和善的理念,即使哲学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原来的“囚徒”,他们也可能不会相信他的话,反而若有可能“把那个打算释放他们并把他们带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杀掉”的话,他们则会杀之而后快。直面这种困境,柏拉图从文化教化的意义上,反对以荷马的史诗为代表的诗教,而主张哲学家的理性哲教。在他看来,以荷马为代表的诗教至少有三个缺陷:一,在道德上,诗及其他艺术只提供感官的快乐、刺激情欲、败坏年轻人;二,在宗教上,以荷马的史诗为代表的诗教对神的描写不够虔敬,描写了神的情欲、坏脾气和不道德的作为;三,在哲学上,诗仅仅是一种模仿的艺术,诗的模仿与理念的真实界隔着三层,它不能给城邦带来任何知识上的教益,也不能帮助人们认识真理。由此可见,柏拉图对诗的指责,表面上看,是由于诗的模仿性质,其实更重要的可归结诗与真理无关。而哲学家则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的人。二灵魂转向教育的实现路径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把什么是正义的探讨,从世俗的外在利益引到人的灵魂,论证了正义是促使人的灵魂完善的一种德性。而这种德性正义则可以经过各种理智训练,让人始终听从理智的指令,从而不再犯将各种世俗的利益当作善本身的错误,进而过上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也正是基于正义是人的一种德性,柏拉图才把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实现寄希望于教育,并将教育视为人的灵魂转向的技艺,使《理想国》不仅是其政治观的表达,而且是其教育观的呈现,正如卢梭对《理想国》的评论那样:“这本著作,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首先,“认识你自己”,奠教育之基。教育不仅牵涉着千家万户,而且关联着社会的健康发展。柏拉图对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一致性的论述就充分地证明了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人与社会就构成了一种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机制。而在这个教育、人与社会互为前提、相互转化中,如果我们承认社会是人的社会,教育是人的教育,那么人的灵魂状态则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柏拉图的德性正义论承续了苏格拉底开创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转向,也为教育发展奠定了根基。因为教育问题虽然千头万绪,但根本问题无非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而柏拉图的德性正义论则明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即培养理智主导、激情和欲望相协从的灵魂和谐、健全之哲学家,其实现路径就是促使人的灵魂从变幻无常、纷纭莫测的可见世界转向秩序井然、确定永恒的可知世界。当然,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但不管这些回答有着怎样的不同,教育使人成为人却是一个永恒的追求。因此,“认识你自己”在教育发展中就具有优先的地位。实际上,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第一章就提醒人们,“愿这(‘认识你自己’)不是刻在庙宇的门上,不是刻在一切人们的舌上、耳里与眼里,而是刻在他们的心中!愿它为一切教育人的人所做到,使他们能去领略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使他们能用尽方法去图他们的神性的完全实现!”其次,求真向善,固教育之本。教育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许多实际利益。比如,对于个人来说,教育能改变人的生存境遇,让其鲤鱼跳龙门,跃迁到更高的社会阶层;对于社会而言,教育能带来政治的昌明、经济的强盛与文化的繁荣等,但教育能带给个人与社会的种种好处则需要教育的求真向善来保证。倘若教育脱离了求真向善之本,那么即使是天赋好的人也可能变坏甚至穷凶极恶,既害己也害人。因为“巨大的罪行和纯粹的罪恶”并不是来自“天赋差的,而是来自天赋好的但被教育败坏的人”。柏拉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任何种子或胚芽(无论植物还是动物的)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养分、季节、地点,那么,它愈是强壮,离达到应有的发育成长程度就愈远,因为,恶对善比对不善而言是一更大的反对力量。”而柏拉图所倡导的灵魂转向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求真向善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灵魂转向的教育就是要培育人的理智,让人的理智起领导作用,以便人的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融洽。在洞穴隐喻中,柏拉图“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为太阳的能力”,而把洞外的天地比喻为可知世界,最后看到的太阳象征着善的理念,“囚徒”则象征着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只能看到可见世界,而不知有可知世界,更看不到太阳象征的善的理念。形象地说,人在接受教育之前,只是生存在洞穴中被束缚和捆绑的囚徒,他唯一能独立“思考”的仅仅是反射在洞壁上的影子,即人所生于其中的习俗和意见,被人的各种欲望所左右。而灵魂转向的教育则能将人的欲望引向知识真理和永恒的善、培育人的理性。这种教育用柏拉图的线段隐喻来说,就是人的认识从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要经历观看影像、探究实物、提炼符号和形成理念等四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对应,人的灵魂也要经历想象、信念、理智与理性四种状态。从教育内容上看,柏拉图建构了一个由“七艺”(体操、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学、声学和辩证法)构成的系统教育。清楚地讲,就是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文艺)陶冶心灵,用算术、几何、天文学、声学和辩证法培育理性,从而将个人的灵魂从多变的可感世界转向和上升到可见世界,再逐步引向知识真理的可知世界,让人的理性进入理念世界,直至把握、洞察最高的理念“善”。这种最高的理念“善”犹如太阳一样,不仅“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而且“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因为“太阳跟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理知世界里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事物的关系一样。”再次,师者示范,行教育之道。在教育的场域中,教师作为先行受教育者,就像哲学家那样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化学生的使命。而教师传承文化和教化学生,则需要师者示范,行教育之道。这种教育之道,在柏拉图看来,就是将人的灵魂从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并相信人的灵魂获取知识的能力犹如眼睛的视力一样,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获取什么的问题。换言之,柏拉图相信,人的学习就是回忆,在人的灵魂中本来就拥有各种知识和善的理念,只是人的灵魂在投生肉体之后受人的身体的桎梏而暂时遗忘了以前所拥有的知识和善的理念而已。而教师行教育之道,就是以“无知”的身份通过对话引出学生灵魂中已有的各种知识和善的理念,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成为最好的自己。柏拉图在《美诺篇》中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