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山、凤林津位置问题再探讨_第1页
凤林山、凤林津位置问题再探讨_第2页
凤林山、凤林津位置问题再探讨_第3页
凤林山、凤林津位置问题再探讨_第4页
凤林山、凤林津位置问题再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凤林山、凤林津位置问题再探讨

峰林山是今天的山脉。这座山有多大。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再如,凤林川到底是河流,还是河边的川地,它的位置在哪里,范围有多大?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又如,凤林关等以凤林命名的几个地名,究竟属于唐代的凤林县,还是属于唐代的枹罕县?这也是历史文献中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我们厘清。凡此种种,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或曰小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就难以给凤林关等地名定位,也就难以说明凤林关周边的环境。因此,我们想从梳理以凤林命名的凤林山、凤林川等及其相关地名的记载入手,确定凤林关等地名出现的大致年代,探讨凤林津周边的环境,进而解决凤林关等的位置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法苑珠林》一书中发现了一条重要记载,即:河州“西北五十里渡凤林津”。这是凤林关在唐河州西北五十里的最佳旁证。一、关于岸凤林津的地理位置在唐河州境内,以凤林命名的地名有凤林山、凤林川、后魏凤林县、凤林津、凤林关、唐凤林县和凤林桥等七个地名。凤林山和凤林川都见于《水经·河水注》:(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亭口。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凤林山等七个地名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凤林山出现的时间是最早的,其次是凤林川,之后才依次是后魏凤林县、凤林津、凤林关、唐凤林县和凤林桥。关于后魏时设置的凤林县,《元和郡县图志》河州下记载说:凤林县,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白石县地,后魏大统十二年,刺史杨宽于河南凤林川置凤林县。因以为名。仪凤元年,于河州西移安乡县理此,又名安乡,天宝元年改名凤林。上面的一段引文记载了两个凤林县:一个是后魏大统十二年(546)刺史杨宽设置的凤林县,位于唐河州州治枹罕县(治所在今临夏市城关)城北、黄河南岸的凤林川里;另一个是唐凤林县,是唐天宝元年(742)是由安乡县改设的,位于唐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南八十里,漓水的东岸凤林津始见于《法苑珠林》一书:晋初河州唐述寺窟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凤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地也。该书的成书年代为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说明至迟在唐初就已经有了凤林津这个地名了。“西北五十里渡凤林津”,这是给凤林津、凤林关定位的关键材料,说明凤林津和凤林关就在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北五十里的黄河边上。(说详下文)据《大唐六典》记载,凤林关是唐代七个下关之一凤林桥是何时修建的,史书里没有记载。唐人高骈的《寓怀》诗说:关山万里恨难消,铁马金鞭出塞遥。为问昔时青海畔,几人归到凤林桥?高骈是唐懿宗、僖宗时人,诗中的内容不是述说当时凤林桥的现状,而是对开元、天宝盛世的回忆,说的是当年唐王朝的将士们经由凤林桥,跨过黄河,铁马金鞭,远征青海的盛况。因此大概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在凤林津上架设了凤林桥以上是以凤林命名的凤林山、凤林川、后魏凤林县等几个地名出现的大致时间顺序。在这几个地名中,凤林山是原始地名,其余几个地名都是因凤林山而得名的。从上面引述的《水经注》的记载来看,凤林山在研川水(今银川河)的东边,黄河的南边;凤林川也位于研川水的东边、黄河的南边、漓水(今大夏河)的西边。从上述《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可知,北魏凤林县就设在研川水之东、黄河南岸的凤林川里。上面的分析说明,凤林山和凤林川和后魏凤林县都紧靠黄河,而且邻近研川水,即今银川河。古人说:“关,往来必由之要处;津,济渡必由之要处”从上面引述的《法苑珠林》的记载中知道,凤林津在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北五十里。凤林津是黄河上的津渡,与之互相依存的凤林关和凤林桥当然也就在在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北五十里的黄河边上,同样因凤林津所在的渡口而设的后魏凤林县当然也就在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北的黄河边上,而且就在凤林津、凤林关附近。后魏凤林县城和唐凤林关设置是一先一后,都设在渡口附近。因为北魏在渡口附近设县置守,原来的渡口也就改名为凤林津了。唐初废弃了凤林县,后来又在津渡附近设置了凤林关。天宝元年(742)将河州西南的安乡县改名为凤林县,这样后魏凤林县的名字就由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北的黄河南岸,迁移到了枹罕县西南的漓水东岸,原来后魏的凤林县城就被《通典》称之为凤林故城。但是凤林关和凤林津这两个地名并没有随之迁徙,还是留在了枹罕县西北的黄河边上。这和兰州市属的皋兰县的迁徙非常相像,今兰州市和她之前的皋兰县的驻地都在今兰州城关,她们的得名都是因为城南的皋兰山,而且在皋兰县城北的黄河上有金城关和金城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皋兰县驻地从兰州城关迁移到了远离兰州城关的石洞镇,但原来皋兰县城北黄河上的金城关和金城津并没有随之迁徙。所以严耕望先生在论述凤林山等几个地名位置时说:凤林之名本在积石之东、河州之北至黄河地区,有凤林山、凤林川、凤林关、凤林津,北朝于此立县,亦以受名。唐世县废,其后移名于河州之西,但不害关津仍在河州之北也。严耕望先生的上述说法是非常正确的。由此可见,以凤林命名的几个地名,都在唐河州西北或西北五十里的黄河边上,唯一的例外就是唐凤林县,位于唐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南八十里、漓水的东岸。二、关于凤林川和凤林山如上所述,后魏凤林县、凤林津、凤林关和凤林桥,都在凤林川里,离凤林山不远,而且都在黄河的边上,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凤林川和凤林山的具体位置和范围,看一看后魏凤林县、凤林津、凤林关和凤林桥所在地的周边的大环境。《水经·河水注》记载凤林川的位置说:(河水)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流注于河,谓之野亭口。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鸟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河水又东,与漓水合。从上引记载的先后次序来看,《水经注》在记载研川水“东北流注于河”以后,在“河水又东,与漓水合”之前,记载了凤林川和凤林山。这就说明,凤林川和凤林山位于研川水入河口的东边,漓水入河口的西边,即两个入河口之间、黄河以南的地方。研川水即今银川河,漓水即今大夏河,因此凤林川和凤林山就在今银川河和大夏河流入黄河的河口之间、黄河河道以南的地方。在刘家峡水库蓄水之前,银川河入河口东边的地方叫唵哥集,大夏河入河口西边的地方叫莲花城。唵哥集和莲花城都在黄河边上,这两个地方既是黄河上重要的渡口,也是黄河南岸的重要城镇,也就是古时甘肃和青海两省间的交通要冲。因此可以说,凤林川和凤林山就在唵哥集和莲花城之间这一段黄河的南边。这是我们对凤林川和凤林山这两个地方大致方位的界定严耕望先生认为:唐述山(即今小积石山)之东,至漓水(今大夏河)入河口之间称为凤林川,亦即凤林山北的一段黄河也。严先生认为,《水经·河水注》中凤林川是黄河,而且说是凤林山北的一段黄河。我们认为,这里的川不是指一段黄河,而是指平川”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水经注》引述的《秦州记》说得十分清楚,是“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并没有说凤林山北有凤林川。我们认为,虽然枹罕原和凤林山邻近凤林川,但两者不仅名称有别,而且范围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是不能随意互相置换的。枹罕原在什么地方呢?《水经·河水注》记载说:漓水又东,左合罕开南溪水,水出罕开西,东南流迳罕开南注之。《十三州志》曰:广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开在焉。昔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漓水又东迳枹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罕羌侯邑也。《水经注疏》认为,广大阪就是广大原,其地在河州州北二里:会贞按:《河州志》,今州北二里有万顷原,一名广大原,四望宽平,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在这里熊会贞将《十三州志》中的“广大阪”,说成是《河州志》所说的“广大原”,也就是今河州“州北二里的万顷原”。“广大阪”和“广大原”,仅仅是一字之差,但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而且熊会贞对这一说法没有作任何的论证和说明,我们查阅了几种版本的《水经注》,也没有找到任何版本上的依据在《水经注图》中,杨守敬、熊会贞纠正了上述失误,将广大阪标在了枹罕县故城(治所在今临夏县韩集镇的双城村)的西北、枹罕县(唐河州州治,即今临夏市城关)西南,将枹罕原标在了枹罕(唐河州州治)的北边,漓水的西边那么在枹罕(唐河州州治)县的北边,还有没有别的的山原呢?没有,唯一的山原就是北原,也就是《河州志》记载的广大原,亦即万顷原。《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说:万顷原,在州北二里,四望宽平,居民稠密,其上又有重台原。河州城北二里的万顷原,当然就是今临夏市城关北的北原。冯国瑞先生在《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一文中,也引用了《河州志》说:北原,一名广大原,在州北二里,四望宽平,居民稠密,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又名万顷原,其上有重台原。我们认为,顾、杨、熊、冯诸家的广大原即万顷原,亦即今临夏市城关的北原的说法是正确的。必须指出,是杨守敬和熊会贞将枹罕原、广大原和北原联系在了一起,将枹罕原标在了今临夏城关的北边。后来,《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把枹罕原标在今临夏市城关的北原,这才正确地解决了枹罕原的位置问题。因为北原是临夏城北唯一的、最大的山原,只有北原才能与广大原的宽和广比较接近,除此之外今临夏市城关的北边再没有任何与广大原相类似的山原了。我们认为,杨守敬、熊会贞的枹罕原即今临夏北原说是符合古文献的记载的,也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宽广几十里的大原,才能与古人“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的记载相对称。我们的实地考察说明,凤林山仅仅是北原上一座有五个山头的不大的山(说详下文),从东到西只有大约两三里。显然用这么一座小山来说明黄河边一片长约二十多里的河川地的大小,这都是不对称的,而且与《秦州记》的记载是不相符的。由此可见,凤林川正如《秦州记》所说的,是枹罕原即今临夏市北原下的河川地。它的范围大致是:西起银川河入河口,东到大夏河口,南到北原之下,北到黄河之滨。以上是我们根据《水经注》所记作出的考证,还有一个问题是在临夏市北原以北、原银川河入河口和大夏河入河口之间的地方,有没有这么大片的河川地呢?当然现在这些地方早已成了了刘家峡水库的库区,我们再也无法看到了,但是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这片河川地的记载。嘉靖《河州志》记载说:银川,州西六十里。俺哥川,州北五十里,黄河南,土脉膏腴,五谷丰茂,果木异常。剌麻川,州东北五十里。《大清一统志》也记载说:俺哥川,在河州北五十里黄河南,土脉膏腴,五谷丰茂。《河州志》和《大清一统志》都记载说,俺哥川在“黄河南,土脉膏腴,五谷丰茂”,显然这里的“川”不是河流,而是平川。我们认为,银川指的是今临夏市城关西北、原唵哥集和银川河口附近的川地,剌麻川是指是今临夏城关东北、原莲花城和大夏河口附近的川地,俺哥川指的是今临夏市城关北边、黄河南岸的川地。《秦州记》说,“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枹罕原是一个宽广几十里的大原,因此凤林川的范围应当包括今临夏城关北原以北的原俺哥川、剌麻川和银川这三个川。原俺哥等三川,南依北原,北控河津,土地肥美,所以北魏时刺史杨宽才在这里设置了凤林县,有唐一代也在这里设置了凤林津和凤林关。综上所述:枹罕原,一名广大原,又名万顷原,即今临夏市城关的北原。凤林川,就是今临夏市城关北原北边山原下的河川地。它的范围大致是:西起银川河原入河口唵哥集,东到大夏河原入河口莲花城,南到北原之下,北到原黄河之滨。凤林川包括原来的俺哥川、剌麻川和银川等三个川,现在这三个川已全部成了刘家峡水库的库区。三、关于凤林山和水系的位置关于凤林山的位置,我们在《西北黄河古渡考》(二)一文中已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凤林山就是今临夏县莲花乡境内的五女山。这里补充的是我们今年4月到五女山的实地考察,还有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在以凤林命名的地名中,出现最早的是凤林山,其它几个以凤林命名的地名,如凤林川、北魏凤林县、唐凤林县、凤林津、凤林关和凤林桥等,都是因凤林山得名的。关于凤林山,有的辞书说在“甘肃省临夏县南”前面我们已引用了《水经·河水注》有关凤林山和凤林川的记载,说明凤林山位于研川水入河口的东边,漓水入河口的西边,即两个入河口之间、黄河以南的地方。研川水即今银川河,漓水即今大夏河,因此凤林川和凤林山就在今银川河和大夏河这两条河入河口之间、黄河以南的地方。《水经注》还记载说: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鸟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这段记载清楚地说明,凤林是一座山,而且是这里黄河南岸的一座山。这座山有一个很明显而且重要的地形特征,这就是“五峰并峙”,即有五座并列而高耸的山峰。因为有五座山峰并列如林,凤鸟飞游其间,所以得名凤林山。《元和郡县图志》河州下还为我们记载了凤林山的位置:凤林山,在(枹罕)县北三十五里。还记载说:河水,在(枹罕)县北五十里。上面记载中的凤林山和河水的位置,都在枹罕县北,两者的方向完全一致,从而说明这两个地名就在同一条道路上,也就是说枹罕县、凤林山和河水这三个地名之间是有路相通相连的。这就等于说从枹罕县往北走三十五里,就到了凤林山;再从凤林山往北走十五里,就到了黄河边上。这里还要进一步追问:从凤林山往北走十五里,就到了黄河边的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河水,在(枹罕)县北五十里”的记载,说的绝对不是枹罕县北五十里黄河边上的任意一个点,而应该是枹罕县北五十里黄河边上的渡口或关口。上面引述的《法苑珠林》河州“西北五十里渡凤林津”,《元和郡县图志》“河水,在(枹罕)县北五十里”和《太平寰宇记》“凤林关,在黄河侧”第一、凤林山位于今银川河入河口原唵哥集和大夏河入河口原莲花城之间,在黄河南岸;第二、凤林山位于枹罕“县(治所在今临夏市城关)北三十五里”;第三、凤林山在黄河南岸,与黄河的距离当是十五里;第四、凤林山有一个重要的地形特征,就是“五峰俱峙”,即有五个并列的山峰。这四个条件,是根据文献记载归纳出来,而且都是具体的,因此在考证凤林山位置时,这四个条件都是必须要同时满足的。在今银川河入河口和大夏河入河口之间、今临夏市城关北边三十五里的地方,只能是今临夏县境的莲花乡、南塬乡一带。虽然这里修建了刘家峡水库,原来紧靠黄河边的川地已没入了水库之中,但是原来黄河南岸的山原还是存在的。根据上述几个条件,我们仔细排查了今莲花乡及其邻近的乡镇的山名和山形。在今莲花乡一带,有五女山、殷家山和蒋家山等几座山,我们发现五女山是这一带最高的山(海拔2147米),而且与我们寻找的凤林山非常相像。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临夏县下记载:莲花乡,在临夏县东北部。……明置莲花寨。清筑莲花堡。1929年置永靖县,称莲花城。……境西南五女山为游览区,山上有林场。乡人民政府驻地焦张,在韩集北32公里,刘家峡水库南岸。又据《甘肃省临夏县地名资料汇编》莲花公社(今莲花乡)概况部分记载:社境西南有五女山,因山有五峰,故名。……山势高峻,绿树成林,登高北望,刘家峡水库万顷碧波,尽收眼底,常有游人游览。从上述记中知道,五女山是临夏一带的名山,“因山有五峰,故名”。这一点就和古代的凤林山相像。为了一睹五女山的真面目,2012年4月2日,刘满、史志林、李中兰和刘峻等一行四人,前往五女山作了一次实地考察。五女山位于今临夏市城关镇西北莲花乡境内,西临银川河,银川河入河口原唵哥集的东南方,大夏河入河口原莲花城的西边,这与《水经·河水注》凤林山位于研川水入河口和漓水入河口之间的记载是完全相符的。从1∶20万的旧地图上看,今五女山与临夏市城关的距离大约是三十来里,与原来黄河旧河道的距离也是十多里,这与凤林山位于枹罕“县(治所在今临夏市城关)北三十五里”的记载是相符的,与凤林山在黄河南岸十五里的估算也是相合的。现在的五女山是一个公司的开发区,名叫“五女山生态园”。接待我们的是生态园的负责人名叫黄双成,甘肃临泽县新华镇人。他说五女山有五个并排的山头,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一、二、三、四、五号山,生态园工作人员的住地就在三号山上。生态园的工作是削山填谷造地,种植一种薄皮核头树。在现场我们看到,五女山的二号山和四号山已经被削成了平地。从三号山上往下眺望,山的西边紧靠银川河,北面山下就是碧波荡漾的刘家峡水库。与1∶20万的旧地图相对照,可以看出原来的黄河旧河道的南岸是河边的川地,即唵哥川,唵哥川再往南,就是高出河川地的山原即北原,北原之上才是耸立的山峰和高深的山谷。现在的情况是,原来黄河边的川地和一些较低的山原的临河部分已没入了水库之中,而且原来的五女山的五座山峰也变成了三座。因为五女山下的山原大半已没入了水库之中,五女山变得低矮了,也就失去了昔日五峰并峙的挺拔雄姿。凤林山是“五峰俱峙”,我们在考察中看到今五女山也是“山有五峰”,在山形特征上两者完全可以说是很相像的。凤林山和五女山,一古一今,虽然相去一千多年,但两者在与银川河和大夏河的相对位置上,在与古枹罕县城和黄河的距离上,都与古文献中的记载是相符的。这就充分说明:《水经注》中的凤林山,就是今临夏县莲花乡的五女山。我们在考察中看到,五女山只是今北原上的一座独立的山,五座山峰东西一字排开,长约两三里,而且山体并不宽大,整座山只是北原的一小部分。综上所述,我们考证了枹罕原、凤林川和凤林山的位置和范围。凤林山是枹罕原即今北原上的一座山,就是今临夏市西北莲花乡境、银川河东的五女山。四、关于凤林关是否在唐凤林设地上面的考证说明,凤林川就是今临夏市城关北原北边山原下的河川地。它的范围大致是:西起银川河入河口原唵哥集,东到大夏河入河口原莲花城,南到北原之下,北到原来的黄河旧河道。《元和郡县图志》说,凤林故县就设在凤林川里,当然与之紧密相关的凤林津和凤林关也设在这里。现在我们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唐凤林津、凤林关及其所在的凤林川,究竟属于唐河州的枹罕县,还是属于凤林县?之所以要讨论这一问题,是因为严耕望先生批评说:“《通典》以下志书因县书关,不知关已不在凤林县境矣”。诚如严先生所说,《通典》、《新唐书》和《太平寰宇记》等几本志书对这个问题的记载,不仅简略,而且含糊不清,甚至有误。如《通典》安乡郡下记载说:凤林,有凤林关。唐河州辖枹罕、大夏和凤林三县,州治在枹罕县。已如上述,唐凤林县与北魏凤林县有别:前者位于河州州治枹罕(治所在今临夏市城关)西南八十里,漓水的东岸;后者位于河州州治枹罕县北、黄河南岸的凤林川里。凤林关位于河州西北的黄河边上,而上引《通典》的记载将凤林关误置于唐凤林县境内了。显然,唐凤林县不可能越过它北边的枹罕县去管辖枹罕县城北、黄河南岸凤林关所在的地方的。而且《通典》只说凤林县有凤林关,那么这个关在凤林县的什么地方,或者在凤林县的什么方位,都没有任何的记载,这种记载不仅含糊不清,令人费解,而且是错误的。再如《新唐书·地理志》河州安昌郡下记载:凤林,中下,本乌州。贞观七年置,十一年废,更置安昌县来属。天宝元年更名,北有凤林关,有积石山。《新唐书·地理志》比《通典》更甚,它不但把凤林关误置于唐凤林县境内,而且将远在唐枹罕县西北七十里、黄河北岸的积石山也误置于凤林县境内。《太平寰宇记》河州下凤林县记载:凤林关,在黄河侧。和《通典》、《新唐书·地理志》一样,《太平寰宇记》也将凤林关误置于唐凤林县境内。但是必须指出,它的“凤林关,在黄河侧”这七个字却是一条非常重要而可信的记载,说明凤林关就在枹罕县城北边、黄河南岸附近的地方,这就实际上等于否定《通典》、《新唐书·地理志》和它自己的凤林关在唐凤林县境的说法。为什么呢?我们认为,无论是凤林关,还是积石山,都不在唐凤林县境内,而是在枹罕县境内。因为如上所述,唐凤林县治在唐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南八十里,漓水的东岸,因此凤林县不可能越过它北边的枹罕县,去管辖枹罕县城北、黄河南岸凤林关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凤林川一带的。同样的道理,唐凤林县更不可能越过它北边的枹罕县,去管辖枹罕县城西北、黄河北岸的地方,也就是今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一带的。这是我们的推论,也是我们否定凤林关在唐凤林县的理由之一。当然推论必竟是推论,光有推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实证。在这一方面《法苑珠林》、《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等书的有关记载,为我们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证明凤林关、积石山所在的唐河州西北、凤林川及其所在的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不是属于唐凤林县,而是属于唐枹罕县。首先,前引《元和郡县图志》河州枹罕县下记载说:凤林山,在县北三十五里。这就清楚地说明,枹罕县北三十五里、凤林山所在的沿河一带,是属于枹罕县管辖的,从而说明凤林关所在的凤林川属于唐枹罕县,也就是说今临夏市北原以北、原来黄河南岸的俺哥川一带属于唐枹罕县。其次,《法苑珠林》的两条记载也证明了这一问题。《法苑珠林》记载之一说:枹罕临河唐述谷仙寺。《法苑珠林》所说的临河唐述谷仙寺,即《水经注》记载的唐述窟和时亮窟,也就是今炳灵寺。炳灵寺面对的河就是黄河,炳灵寺所在的山就是唐述山,也就是小积石山。《法苑珠林》“枹罕临河唐述谷仙寺”的记载,说明积石山就在唐枹罕县境内,这就否定了所谓的积石山在唐凤林县境的说法。《法苑珠林》的记载之二说:晋初河州唐述寺窟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凤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地也。河州的治所在枹罕县,这里所说的“西北五十里度凤林津”,当然是河州州治枹罕县西北五十里的地方,凤林津就在那里,从而说明凤林津所在的黄河南岸的地方属于枹罕县,这条记载也就否定了所谓的积石山在唐凤林县境的说法。另据《元和郡县图志》枹罕县下记载说:积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元和郡县图志》鄯州龙支县下又说:积石山,在县西,南与河州枹罕县分界。唐代的积石山、小积石山和唐述山,实为一山,就是今甘肃永靖县境内、炳灵寺所在的山,其地在河州州治枹罕县(治所在今临夏市城关)西北七十里、黄河的北岸。而且《元和郡县图志》说得很清楚:积石山是河州枹罕县与鄯州龙支县的界山。这两条记载还说明,今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在唐枹罕县境内,所谓积石山在唐凤林境内的说法是不对的。关于积石山,《括地志》也有明确的记载:积石山,今名小积石山,在河州枹罕县西北七十里。《括地志》的作者是唐代初年人,该书的记载说明早在唐代初年积石山就属于河州枹罕县。《括地志》和《法苑珠林》都是唐初的著作,在成书时间上不仅早于《太平寰宇记》和《新唐书》,而且早于《通典》;而且《元和郡县图志》又是唐代地志中的佳作,它和《括地志》《法苑珠林》的上述记载都是唐人记唐事;因此它们关于积石山在枹罕县境的记载,其可信度是要远远高于《通典》、《太平寰宇记》和《新唐书·地理志》三书的。这就充分证明:所谓凤林关和积石山在唐河州凤林县境的记载是错误的,说明今临夏市北原以北的黄河南北两岸的方和炳灵寺所在的今永靖县西部,属于唐代河州枹罕县。五、关于“凤林关南至河州一百里”在反复仔细阅读严耕望先生关于凤林关位置的论证后,发现严先生关于凤林关位置前后有两种说法。他先说凤林关在今循化地区:前引张藉《凉州词》、沈亚之《对贤良方正策》,皆见此关当通吐蕃及通凉州之要道。故唐宋志书多载此关。如《通典》一七四,河州凤林县“有凤林关”。《新志》凤林县“北有凤林关”。《寰宇记》一五四河州凤林县“凤林关在黄河侧”。据此诸志记载,关当在凤林县北,滨临黄河。是当在今循化地区。接着他又批评“《通典》以下志书因县书关,不知关已不在凤林县境矣”,而且引用《武经总要》的记载为依据,说“(凤林)关当在河州之北百里”:然前引《武经总要》前集云,河州“北鄯州三百里。自州北百里过凤(林)关,渡黄河,百四十里至鄯州龙支县。又百六十里至鄯州”。则关当在河州之北百里,北渡河通龙支,非凤林县之北也。严先生对《武经总要》“自州北百里过凤(林)关”的记载是完全相信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才说“(凤林)关当在河州之北百里”,还说“(凤林)关南至河州一百里”,复考《法苑珠林》三九《伽蓝篇》云:“晋初,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凤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极地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