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区保护与博物馆的整体性保护_第1页
传统街区保护与博物馆的整体性保护_第2页
传统街区保护与博物馆的整体性保护_第3页
传统街区保护与博物馆的整体性保护_第4页
传统街区保护与博物馆的整体性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街区保护与博物馆的整体性保护

一、保护对象的选择2010年,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关系。将单项目和单一形式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各种形式的综合保护。《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提出,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选择若干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这种“整体性”要求保持区域内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优化文化遗产,特别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对象、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以期构建一个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管整体性保护理念可以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整体的思维和方法,但如人类学家自身意识到的:“整体论是一个十分重要并且必要,但却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美好理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在城市传统街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中表现尤为突出,而社区博物馆的实践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二、城市社区博物馆是保护和塑造居民文化的重要现实需要传统街区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传统街区应当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是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传统街区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称历史文化街区,纳入国家保护体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应遵循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原则。由于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许多未列入保护体系的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被破坏,成为不可挽回的遗憾。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在居民集体记忆、情感认同、价值观塑造和城市文化建设等发挥重大作用,是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上个世纪60年代,因应时代发展新博物馆运动兴起,出现户外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等新类型。这些博物馆类型倡导对文化遗产在原生环境中保护、展示和传播利用,并对传统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进行反思,突出居民在博物馆中的主人地位。我国博物馆学者总结说:新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范围与界限在特定条件下的扩展,其核心理念突出反映在整体保护、原地保护、活态保护、自我保护、开放性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可持续保护等方面。社区博物馆有下述特点区别于传统博物馆。首先是展示范围扩大,社区博物馆突破“将文物等搬入特定的展示场所统一进行柜台式展示”的局限,将传统民居、建筑群落、街巷、广场空间、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所等都涵盖成为展示范围;二是保护展示对象的大众化,摒弃唯“代表作”、杰作的观念,以“有利于构建社区的共同记忆”为标准,围绕社区与其文化、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来发现和组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保护展示对象;三是功能的多元化,社区博物馆加强与社区的互动,除了具有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研究功能,以保持社区文脉、塑造价值观、凝聚社区意识、服务社区居民为旨归,承担起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社区公益性活动中心、居民学习和休闲中心、文化宣传和交流中心的文化功能;四是民主性,注重居民在社区博物馆建设、运行中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居民的参与和社区文化的自我展示。五是发展性,社区博物馆改善居民对自身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的重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品质,加强社区情感认同,激发社区创造性活力,从而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博物馆不是指建在传统街区中的博物馆,而是以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对传统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将有丰富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有居民生活的传统街区建设成没有围墙的活态博物馆。传统街区整体性保护中遇到的保护与传承的矛盾、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社区博物馆的新理念和新特点提示了化解这些矛盾的可能性。三、案例与实践:泉州市罗城区城南传统街道(一)景观文化特色泉州因港而城兴,是著名的商业城市,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泉州古城坐落在泉州平原上,位于晋江下游入海河段北岸,沿江沿海,拥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和发达的陆路交通。唐至宋元,泉州城市发展以加强街市与南部水路港口联系为导向,规模不断扩大,并向南沿江岸拓展,形成工商业集聚南部的前市后朝格局,这种城市格局一直延续至明清。这个工商业集聚的古城南部,商贸繁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人文发达,史籍一般称“城南”或“南关”,有“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之誉。“南关”地域大部在今鲤城区临江街道辖内,仍俗称“城南”。临江街道下辖伍堡、溪亭、隘南、幸福、新桥、跃进、聚宝7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3万人,居民多为原住民。城南海洋文化特色鲜明,信俗文化多元兼容,儒商文化积淀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建筑种类多样,传统街巷格局风貌完整。城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提线木偶戏、闽南讲古、泉州花灯、五祖拳的重要流播区;佛雕、彩扎、石花膏、正泉茂绿豆饼、庄氏中医、柯世德药膏等传统技艺传承延续至今;妈祖、保生大帝、萧太傅等信俗活跃。有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宝海庵、富美宫、来远驿、富美古渡头、车桥头系列碑刻等13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城南传统街巷有聚宝街、青龙巷、道才巷、宫塔巷、指挥巷、三十二间巷等,格局完整;街区保存有为数众多的古民居、宫庙等传统建筑。这些建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传承展演的重要场所。(二)传统街区文化功能定位:以保护为主,展示泉州城市历史变迁、海上丝绸之路、先贤名人、表演艺术、民间信俗等文化,融居住、文化、商业、旅游等复合功能,保持文化遗产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协调统一,形成具有浓厚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的闽南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1.建立变迁史馆(1)在海员俱乐部旧址设立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兼设海丝和城市变迁史迹馆;(2)在升平奏南音社旧址(徐关伟民居)设立南音展演馆、传习所;(3)在南门国术馆旧址设立五祖拳展演馆、传习所;(4)在木偶世家陈清波宅设立提线木偶展演馆、传习所。2.以富美宫为载体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1)以宋代天后宫为载体的妈祖信俗——中国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天后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庆元二年(1196)始建,原名顺济庙;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名天妃宫;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下西洋,以及永乐十三年(1415)张谦出使渤泥后,均奏请重修。清康熙十九年(1680)后称“天后宫”。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和扩建,现存建筑群还保存有宋代石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件。天后宫以及顺济桥是宋元期间海上交通贸易繁盛高峰的历史产物,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留较为完整,集宋元明清建筑之精华,其礼制规格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最高的。妈祖是中国航海保护神,妈祖信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全世界有妈祖庙五千多座,信众两亿多。庙会活动:三月二十三、九月初九举行祭典活动、正月十五举行乞龟等民俗活动,祈求和平幸福,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妈祖“崇福”、“善利”、“协正”、“弘仁”、“普济”等封号,承载着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脉相承。(2)以富美宫为载体的王爷信俗——儒学与商贸的结合体富美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光绪七年(1881)移建今址,道光元年(1821)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新扩建,祀西汉太子太傅萧望之等王爷神,为泉郡王爷庙的总摄司,配祀文武尊王、张巡、许远及二十四司。富美宫萧太傅信俗经过了祖先崇拜、铺境神、祛除瘟疫神、万能神的转化,其间揉进了儒家伦理和商业文化思想。萧望之是汉代著名儒家。其后裔于唐末僖宗中和元年入闽。明正德年间,泉州萧氏后裔在富美渡头建小祠供奉萧王爷。海上贸易持续、地方自然灾难瘟疫的频繁,同时也因萧氏的衰落,富美宫演由祠堂逐步演变为公庙、萧王爷演变为地方保护神,甚至成为控瘟神。富美宫的对联内容和配祀的二十四司,以及张巡、许远,都有浓厚的儒教意涵。主要的信仰活动有:正月初二的接神仪式、正月十四、十六的添香仪式及道士主持的平安醮、五月十七萧太傅神诞、十月十五水路大醮(三年一次)和十二月廿一晚的送神仪式。富美宫是“泉郡王爷庙总摄司”,又是台湾王爷信俗的祖庙,也是闽台萧氏祭拜祖先之处。富美宫王爷信俗是儒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体、是中原文化南移在与新的自然、历史环境互动所产生的新文化。(3)以德济门为载体的宋元城南人价值观、人文精神德济门是宋元至清代的古泉州德济门遗址,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且城墙不断向外延伸的痕迹明显。地基完整保存了宋代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宋代诗人刘克庄“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惟有桐城南廓外,朝为原宪暮陶朱”的诗歌,描述了泉州城南人的弃儒从商的价值观念。德济门遗址还发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特别是德济门旁公婆巷内的“十万公婆”神龛,供着“十万”无后嗣的死者神灵,体现泉州人慈悲博爱的人文关怀。德济门为商埠之门、价值观之门、宽容慈悲之门。(4)以李贽故居为载体,加强建设李贽纪念馆,营造李贽文化品牌李贽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普通民房,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坐西向东,两进三开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现第一进仅存一条甬道,第二进仅存正厅。李贽青少年时期在这里渡过。他死后改为“林氏宗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改为“林李宗祠”,同治年间(1862-1874)重修。2004年鲤城区政府对其进行修葺,并将故居辟为李贽纪念馆,展示李贽的生平事迹、思想著作、各地县志对李贽的记载、泉州出土的文物等内容。城南李贽所代表的泰州学派与城北蔡清所代表的理学思想,共同展示传统中华文化、闽南文化多样性的特点。3.将传统民居与华侨文化与地方圣贤文化的保护结合起来,建设地方圣人文化展览室城南传统特色民居如下表所示:4.佛雕技艺类空间(1)曹淑贞花灯艺坊:泉州花灯(2)西藏阁佛雕老舖:佛雕技艺(3)蔡炳汉花灯艺坊:泉州花灯(4)金传胪糊纸老舖:“金传胪”彩扎技艺(5)正泉茂绿豆饼舖:正泉茂绿豆饼制作技艺(6)秉正石花膏作坊:秉正石花膏制作技艺5.传统街区文化(1)“一河”是八卦沟。八卦沟大濠是古代泉州城的排水系统,也是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整修八卦沟大濠水系道路,串联沿线的宝海庵、来远驿旧址、水利碑、富美宫及富美古渡口、奉督抚两院示禁碑、李贽故居、鳌旋宫、鹿港商会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黄帝宫、天王宫、青龙宫、林濂平故居等文化景点,展示泉州城市历史变迁、海上丝绸之路、先贤名人、表演艺术、民间信俗等文化。(2)“三街”是聚宝街、万寿路、青龙巷三条传统街巷,它们是当时“市井十洲人”汇聚之处。聚宝街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兴盛,舶商云集,宝货如山,街区成为互市,街南端“车桥头”是中外货物集散地,溪边“来远驿”是接待外国贡使和番商的驿馆,见证泉州海外交通史黄金时代。青龙巷即泉州俗谚“金青龙,银聚宝”中的“金青龙”,与聚宝街毗连,形成于宋代,是番商兑换货币和商贾聚居之地。现是古城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列为“参与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国际合作项目的试点地区。万寿路位于泉州城南的德济城门边,俗称南门兜。俗谚“南门兜,挤烧包”,足见当年万寿路的繁华。万寿路因与晋江流域毗邻,中段靠近渡头,边有大型仓储,并辅以“竹树港”、“米铺巷”,其服务码头、集散货物功能显著,是当时码头的主要疏港通衢。保护街巷传统格局,复育一批老字号商铺,保护或移植一批闽南传统技艺和老字号商铺,充分发挥聚宝街、万寿路、青龙巷的传统工艺、饮食文化和海丝文化展示功能。6.保护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精神(1)开展传统节庆活动,重点保护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岁时节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突出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欢乐祥和的主题,突出清明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主题,突出端午节追求健康、爱国爱乡主题,突出中秋节喜庆丰收、圆满成功主题,突出重阳节敬老孝亲、关爱生命主题,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2)按传统时间举办天后宫、富美宫、青龙宫、四王府宫、天王宫、黄帝宫等的庙会活动,维护民俗与民间表演艺术的生态链,将民俗活动与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游艺、体育等活动以及传统工艺品、传统饮食结合起来进行文化生态链的保护,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3)举行生日、婚礼、寿诞、入学礼、成年礼、拜师礼等传统人生礼俗活动,继承尊老爱幼、崇文重教等优良传统。(三)市政博物馆的工作原则和运行机制1.社区博物馆的管理(1)服务原则:构建社区共同记忆,凝聚社区共识,改善社区环境品质,服务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2)民主原则:以民主方式管理社区博物馆。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拥有者,有对自身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