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金山屯区山林古城、古墓群调查_第1页
伊春金山屯区山林古城、古墓群调查_第2页
伊春金山屯区山林古城、古墓群调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伊春金山屯区山林古城、古墓群调查

1.城市公园城形横山古城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南部14公里处,汤王河上游1-2级平台(现横山森林经营所)。它与北河和南春河之间的南岔河相连。因为靠近汤旺河左侧岸边有一座龟形山丘从西面遮掩着古城内的平谷地,所以旧称“王八脖子岗”,后来改名为“横山”。由于古城的北东南三面依山,西面临水,而且古城的西面有一座龟形山丘向东遮挡着城区,所以古城区的地形是十分隐蔽的,在古城的外围是看不到古城区内有人类活动的。加之,这一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山深林密,便于先民从事渔猎耕牧活动,是先民劳动、生息、繁衍的好地方。横山古城城楼及城墙因人为破坏和常年受山水、雨水及汤旺河洪水的冲刷,现已荡然无存,已无法辨认其原貌。然而,古城的周围仍遗存着黄土残垣,是当年土城墙的遗存,而且墙基的位置、轮廓尚可辨认。古城形制呈椭圆形,其东西直径约1400米,南北直径约800米。城垣没有棱角,也没有角楼。该城形制与黑龙江省克东县金代蒲与路故城相同,体现了女真人的建城特点,它与黑龙江地区金代古城中较为常见的椭圆形古城形制完全相符,并且极具代表性古城内,青砖、板瓦、布纹瓦、红砖、筒瓦、瓦当等建筑饰件随处可见。古城中出土过铁矛、铁刀、铁镞、铁铧、铁锹、铁锅、泥制陶网坠、挂釉瓷片、金耳环和唐、辽、金代的铜钱以及用玉石雕制的官府里盛放印章用的盖盒等各种铁兵器、铁农具和生活用具。1972年,在城址内修建民房挖地基时出土了一枚金质符牌。该金牌出土时完好无缺,外包丝绸和金箔(金箔的一部分现存伊春市文管所),后被群众切成若干块,其中两大块已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其它碎块至今查无下落。从现存残牌及发现者提供的情况看,金牌呈长方形,长139毫米,重百余克,四角抹圆,正面光滑如镜,上面有双钩阴刻契丹文字,纯金度达95%以上。经考证,这枚金牌为金代皇统五年(1145)所造,是金廷授予女真贵族和有功军帅的奖赏之物,以此作为他们权力和地位的标志城址外有关金代女真人的遗址和遗存比比皆是。城址的东北及西南部曾发现有土灶和火烧土痕迹。东南部城边有一条长400米、宽1米、高约0.6米的城墙残基,中间有个突出的土台,当地人传说为金人的“点将台”,在其附近出土过金代的铁刀、铁矛等铁兵器。古城往东2公里处的干校遗址是一处金代女真人居住遗址,遗址中出土了马铁扣、桥状耳陶片和酱釉色缸胎瓷片等文物。古城南2.5公里处的沙山遗址曾出土过一枚金代铜质官印。此印为方形,长7厘米,宽7厘米,镌深16毫米。上铸汉字阳文九叠篆“都统所印”,印背刻汉字,右为“贞祥右五年五月”,左为“行六部造”。此印现存黑龙江省博物馆。经考证,此印是金宣宗贞祥右五年(1217)由上京行六部铸造的官印,表明金末女真人曾在横山古城设立都统所,在此屯兵驻守,掌管当地军政事务。古城西北1.5公里处的汤旺河左岸一级台地上,有一座用青砖砌筑的金代窑址,这里出土的六由上可知:横山古城处于周围众多金代居住遗址、遗存的包围之中;古城内外金代的遗存比比皆是;古城的形制呈椭圆形,它与黑龙江地区金代古城中较为常见的椭圆形古城形制完全相符;况且古城周围迄今尚未发现任何辽代文化遗存2.金代晚期的墓葬形制在横山古城址北山的一处面积为100×300米的马蹄形向阳坡谷地中,有一片古代墓葬。墓群坐落于古城西北0.5公里处,西距汤旺河左岸500米。其分布规律为:墓群后依山岭,前向沟川,坐北朝南,背风向阳。1965年,横山营林新村造林整地时,在这片墓地中发现了石供桌、石凳、石鼓、香炉、铜钱等文物。古墓群被发现后,黑龙江省博物馆自1966年至1976年曾三次派人来此调查,并两次试掘墓葬6座。虽然这片古墓群早期已被盗掘过,这两次试掘收获不大,但仍有金代轮制素面陶罐、缸胎釉陶桥状耳罐、铁锹、玉石鸟、带柄铜镜、磁碟、用椴木雕刻而成的双联体小木鞋和青色方形砖、长方形砖、楔形砖、兽印转、布帛以及始铸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八年(1178)的“大定通宝”铜钱等文物出土。据金代考古资料证实,到金代中晚期,在女真贵族及金代高级官吏的葬俗中流行墓志和墓碑,它们大多选用汉白玉石材雕刻而成。1968年在横山这片古墓群中也出土了一个通体采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无文墓志碑。它全称“乐舞浮雕石幢”,俗称“八面人”。其高120厘米,由仿汉脊顶盖(又称云盖)、八面乐舞浮雕石幢、圆鼓形檐头雕和八卦方位扇面形斜坡基座等4节汉白玉石块组装而成。其顶盖(云盖)、主幢(八面乐舞浮雕石幢)、圆鼓形檐头雕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八卦方位扇面形斜坡基座现藏于伊春市文管所。该墓志碑的主幢呈八面体,分成八个面,每面为43(指高)×15厘米,每面各雕一人,或坐或立,有的在击鼓奏乐,有的在翩然起舞。从每面所雕刻的乐舞形式上看,浮雕展现出的是金代女真贵族宫廷乐舞中的散乐歌舞场景墓葬形制也是考证墓群断代的重要依据。金代前期,东北女真族盛行的主要葬式为土葬,墓葬形制为土坑墓。当时,在女真贵族墓葬中普遍流行土坑石椁墓,也有采用土坑木椁墓的,但并不普遍。到了金代正隆、大定年间,因为佛教的传播,火葬在女真族地区得到重视和流行。所以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墓葬形制也开始由土坑墓发展到大型石室墓或砖石墓,墓室内置有木棺、石函和瓮罐,作为盛装骨灰的葬具。到了金代晚期,女真贵族的墓葬形制多流行砖室墓。此种墓为方形或长方形,多为砖筑四壁,石板封顶,皆为单室鉴于古墓群位于横山金代古城不远处,又地处周围众多金代居住遗址、遗存的包围之中,古墓群内又出土了许多金代文物,而且在周围方圆几十里内迄今尚未发现任何辽代文化遗存,再结合古墓群内的墓葬形制来考证,可以断定这座古墓群建于金代晚期,而且是迄今为止在汤旺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保留遗物最丰富的一处金代墓群。3.屯河猛安的从甲山县及金朝建立地方政权组织汤旺河发源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境内小兴安岭西南坡的深山密林之中。它自北向南蜿蜒穿流于小兴安岭山地的腹部,流经乌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伊春、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浩良河等区城镇,纵贯伊春市全境,沿途接纳众多支流,最后于汤原县新发村附近汇入松花江,全长506公里,是松花江北岸的主要支流。汤旺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八百年前的金代,这里居住着女真人。从汤旺河两岸分布着的众多的女真人居住遗址以及汤旺河上游新青区境内嘉荫河古城(初步考证为辽末金初的“阿疏城”)、中游金山屯区境内横山古城、下游汤原县境内双河古城(已初步考证为金代屯河猛安的治所)的发现可知,金代的汤旺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女真族人。他们“靠山吃山,近山烧柴”,捕鱼、打猎或从事农耕,开发了汤旺河流域肥美的土地。横山古城一带出土的“都统所印”和“金牌”,表明金朝在这里设立了地方政权机构,并屯兵驻守,对这里实行有效的管辖。汤旺河古称“陶温水”、“桃温水”、“土温水”、“吞河”、“屯河”,《金史》对此有多处记载。金代管理汤旺河流域的地方政权及其军政长官统称“屯河猛安”,其治所在汤旺河下游今汤原县双河大队的双河古城址,史称固木纳城。猛安谋克是金朝建立的一种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金朝初年,女真各部民无徭役,壮者皆兵;平时耕佃渔猎,战时为兵。平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由于汤旺河流域是当时女真族完颜部活动的区域,而且时任屯河猛安的完颜宗尹又出身于皇族完颜部,所以《金史》便为当时汤旺河流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完颜宗尹立了传。据《金史·宗尹传》载:完颜宗尹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八年(1168)后“迁枢密副使,录其父功授世袭蒲与路屯河猛安”。从“(完颜宗尹)世袭蒲与路屯河猛安”的记载看,屯河(汤旺河)流域至少在大定年间(1161~1189)隶属于金上京蒲与路(其治所即是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公社古城大队的蒲与路)管辖。而《金山屯区志》中更有“横山(古城及古墓群所在地)在金代,为上京蒲与路屯河猛安所辖”、“金宣宗贞祥右五年(1217),金人于横山屯军,设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