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本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思维_第1页
挖掘课本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思维_第2页
挖掘课本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思维_第3页
挖掘课本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思维_第4页
挖掘课本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思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挖掘课本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思维课本是教学之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最直接途径。在课堂有限时间里,能否挖掘课本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思维是判断课堂能否高效的的依据。笔者以课本知识知识为依据,展开深层理解和讨论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一、挖掘课本的化学方程式,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用学生关心、想知道或学生认为他们知道的东西来讲课,必须将基本知识纳入一定的有意义的情景中,体现教学的“人性化”和“亲和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

如:化学方程式Ca(ClO)2+CO2+H2O=CaCO3+2HClO有何价值?

设计问题:(1)属于什么反应类型?(2)反应为什么能进行?(3)能证明酸性强弱吗?(4)

反应有什么现象?(5)进一步通入CO2时又有什么现象?(6)漂白粉(漂粉精)漂白的原理;(7)提高漂白速率:改用比碳酸更强的酸(如醋酸、盐酸等);(8)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的原因;(9)保存漂白粉的方法:密封保存……等。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诱导下,把教材“”知识变成思维“空白”结论: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良好氛围,学生通过资料或上网查阅,自己规划学习的进程,体会学习材料的意义,促进学生深层思维,促进学习发展。

二、挖掘课本物质性质隐性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思。

近年中考和高考中出F了许多课本知识的变型延伸题,这类题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延伸和升华,加强考查同学们的思维力度、深度和解决间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学习教材知识而要对课本隐性知识进行挖掘,才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灵活运用知识。

如:《金属钠》

教材知识:(1)原子结构:易失去1个电子,呈+1价,表现出活泼金属性。

(2)物理性质:色、态、硬度、熔沸点、导电性……

(3)化学性质:2Na+O2======Na2O2,2Na+2H2O====2NaOH+H2

(4)存在:化合态存在(盐类)

(5)用途………(略)

隐性知识:(1)4Na+O2======2Na2O(银白色变暗)

(2)Na2O+O2====2Na2O2(颜色变化、固体质量增加)

(3)钠的保存:少量的保存煤油中(为什么?)

极活泼金属K、Ca、Na、Li等保存方法规律:选择不与金属反应、且密度比金属小的液态溶剂

(4)与酸反应:本质――先与酸反应……

(5)与盐溶液反应:规律――先与水反应……

(6)与碱溶液反应:规律――先与水反应……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知识和问题的高期待与严要求,教材知识+拓展知识让学生对于课堂永不“安心”,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是让学生感到被挑战,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三、挖掘课本的实验,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通过挖掘课本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如: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实验

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生成水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设计问题:(1)试剂加入顺序及操作?(2)浓硫酸的作用是?

(3)为了防止试管中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4)实验中加热盛有反应液试管的目的是?(5)收集酯的试管内盛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6)导管末端不能浸入饱和Na2CO3溶液的原因是?(7)有人将b改为装置b′,该实验中使用球形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有一个重要作用是?(8)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9)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10)实验发现,当温度超过120℃时,得到的产物杂质增加,原因可能是?(11)某学生发现,实验制得的乙酸乙酯的产率偏低,其原因可能是?(12)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1mL后,沿器壁加入紫色石蕊试液0.5mL,这时发现石蕊层为三层环,其颜色由上而下是?原因是?

通过对课本实验挖掘,问题的设计,展示实验教学是开放的,为学生进入知识并与知识对话辅设多样的路径,教学形成一种将学习者“卷入”其中的能力。

四、挖掘课本插图,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图像是一种表情达意的载体符号,它如其他信息一样,,可以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教材特别注重通过插图来表达一些化学原理、化学现象等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

揣摩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插图,去发现插图所传递的化学信息。

如:如原电池示意图,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细节,

并思考下列问题:①电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

问题②在锌片和铜片表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③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④溶液中的离子如何运动?

学生能顺利的发现插图中所蕴涵的知识:

①电子从锌极流出,流向铜极

②铜片上有大量的气体溢出

③从电子流向即可知锌是负极,铜是正极

④阳离子往正极移,阴离子往负极移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学生对原电池原理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问题:原电池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