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吴派与皖派关系之管窥_第1页
明代吴派与皖派关系之管窥_第2页
明代吴派与皖派关系之管窥_第3页
明代吴派与皖派关系之管窥_第4页
明代吴派与皖派关系之管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吴派与皖派关系之管窥

今年是段玉忠(1735-1815)诞生2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学术大师,中国教育与培训协会在金坛上举行了一次庆祝活动,并举办了一场关于段雪的学术研讨会。纪念这位大师,我们感到有一种亲切感,段学和皖学有渊源关系。清代乾嘉时期,汉学大兴,当时出现一个学派,史称乾嘉学派。乾嘉学派又分为以惠栋为领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领袖的皖派。皖派之学称皖学,皖学发源于徽州郡,故又称徽学。段玉裁二十八岁时认识了休宁戴震,“好其学,师事之”(见许冲上书注),是戴震的高第弟子,终身传其学不衰,为皖派大家。那时徽州经学有声全国,“国朝经学,首推徽州”(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戴震是经学家,又是小学家,段玉裁“好其学”,“学”兼经学、小学,所以段玉裁也以经学、小学著称。清代学者,不论是吴派还是皖派,在学术上有一个共同的见解,即小学明则经学明。兹举几家说于下:戴震:“训诂音声,相为表里,训诂明,六经乃可明。”(《六书音韵表》序)段玉裁:“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寄戴东原先生书》)王念孙:“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说文解字注》序)陈焕:“窃谓小学明而经学无不可明矣。”(《说文解字注》跋)钱大昕:“音声之不通,而空言义理,吾未见其精于义也。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六书音韵表》原序)江沅:“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先生发明许书之要在善推许书每字之本义而已矣。…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许书著书之心以明,经史百家之文亦无不由此以明。”(《说文解字注》后叙)段、王是戴震弟子,陈是段的高足,均属皖派。钱为吴派大师,江为吴派传人。两派尽管学术特点不同,但在小学和经学的关系上,所持观点却是一致的。以上所引,足为明证。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除段本人外,以上各家所说,皆就段学而发。《六书音韵表》、《说文解字注》都是段玉裁的小学名著。明小学的目的,是为了通经学;因为小学是治经学的工具。所以适才所引诸家序跋,虽为小学著作而写,但意则均推及到经学;而段学的精义也因此以明。《说文解字注》是段玉裁的代表作。此书从属稿到付印,前后达四十年之久。书问世后,被学术界公认为权威性著作,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不过称誉多重在小学成就,而少提到经学业绩。近人张舜徽指出,段“一生精力,虽尽萃于《说文解字注》一书,而其根柢仍在经学…论者徒服其注《说文》精深博大”,后人读其书者,对于段“藉许书以自抒治经之所得”“皆忽之,未足以知段学也”。我读《说文解字注》三数过,信张说为知言。其实,注《说文》的缘起及宗旨,作者本人曾不止一次地揭明过。在许冲上书的《注》里说:“向来治《说文解字》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因为之注。”又《注》说:“治《说文》而后《尔雅》及传注明,《说文》、《尔雅》及传注明,而后谓之通小学,而后可通经之大义”。“通其条贯,考其文理”二语明注《说文》缘起,“治《说文》而后可通经之大义”言著书宗旨,所说均至为明白。传注是对经籍的解释,汉人于说经之例,注,偏重于明训诂;传,着重于通大义。《毛诗诂训传》兼取二义例。郑玄所作笺注,为汉学的一次集大成。许慎和郑玄都是东汉人,许先于郑,皆有名于时,后世二人齐名,通称许郑。许以小学著作《说文解字》著称,郑以群经注本名世。清代乾嘉学者特别推重许郑之学,探讨文字的,就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据;研究经学的,就以郑玄的群经笺注为宗。皖派领袖戴震治经主宗郑学,观所作《郑学斋记》,可知其意向。段玉裁学有师承,说经也宗主郑学。所以他注《说文》独辟蹊径,把《说文》注作读郑的梯航,以郑注许,以许考郑。他《与刘端临第廿三书》自言注《说文》:“为读郑之阶级,读此注而知许、郑之异,亦知许、郑之同”,“其要在以经注许,而尤要在以许注许”。自道注许书之意甚明。这些意思用其师戴震的话说最为简捷。陈焕跋《说文解字注》:焕闻诸先生(段玉裁)曰:“昔东原师之言:‘仆之学不外以字考经,以经考字’。余之注《说文解字》,盖窃取此二语而已。”经与文字未有不相合者,经与文字有不相谋者,转注、假借为之枢也。“以字考经,以经考字”二语是戴震治学的总结,段承师说,取来作注《说文》的宗旨,可见段学渊源有自。最可贵的,是在实践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正如王念孙序中所说:“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说文解字注》是段学的结晶,也是皖派的丰碑。《说文》是字书,故段注《说文》是以考字为基点,而又贯以考经。所以段《注》的特点是又述又作。信许学,述许书,是许君功臣;难许义,纠许说,又是许君诤臣,至于盲从许误,以误传误,在所不免,但大抵是瑕不掩瑜。这些已为学术界所论定(参一九八一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说明》),兹不赘述。约其考字之要,可注意的有:(一)明字例,(二)明字源,(三)明字变。现略述于下。(一)明字例《说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归纳为五百四十部,据形系联,始一终亥,“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而统以六书理论。但许无字例说明,段《注》为之发凡起例,大有助于考字。《注》中揭示字例,取随字而发,如“一,惟初大极…凡一之属皆从一”下注:“凡云凡某之属皆从某者,自序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文五,重一”下注:“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此明部属次字之例。“元,始也,从一,兀声。”下注:“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也。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此明说字之例。又“读若某”下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有‘读若’。‘读为’亦言‘读日’,‘读若’亦言‘读如’。字书但言其本字本音,故有明字例是治《说文》考字第一步,进而可据以对许书作校勘。这是考字上不可稍忽的基础工作。《说文》问世后,屡经传写,颇多讹误,《说文注》以许注许,订讹正误,尽力恢复《说文》真面目。《注》中增删更易例,到处皆是。这里只举一条以示例。车部:“辑,车舆也”下注:“各本作‘车和辑也’,大误,今正。自(二)明字源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段注《说文》注意及此,故往往用“语”的眼光探求字源,考明字与语的关系.“地有南北,时有古今,语言不同之故”(见草部注)。考字而发此论,足为明字源之征。现在看具体例.“德,升也”下注:“‘升’当作‘登’…‘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千山千水得得来’,得即德也。登、德双声…今俗谓用力《说文解字》所说文字均为单言,而用作说解的字,间有双音。尤其是二字相次而列,说解得在二字下连文为言。这种双音连文实具词的概念,许书只是隐约可辨,而段《注》发其底蕴,使字和词的关系灼然可见。如“瑾,瑾瑜,美玉也”,“瑜,瑾瑜”,注:“凡合二字成文,如瑾瑜、玫瑰之类,其义既举于上字,则下字例不复举。”合二字成文,用现代语言学术语说就是词。传统上叫联绵字、不能斥开分解,“(三)明字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字的形音义也在演变。《说文》成于东汉,到段作注、已隔一千七百多年,其间文字发展变化有迹可考。段于《注》中就字推阐,上溯古,下及今,观于正,通于俗,因有古今字、正俗字之说。这于字学很有益。如“谊,人所宜也”下注:“《周礼·肆师》注:‘故书仪为义,郑司农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按此则‘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其威仪字,则周时作‘义’,汉时作‘仪’。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云‘谊者,人所宜’则许谓‘谊’为仁义字,今俗分别为恩谊字,乃野说也。《中庸》云:‘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是古训也。”这个《注》又述又作。为说明许书“谊”为仁义的义,于是就把“谊”“义”二义从历史上作了一番考察,根据经传书证,发现二字随时异用,从而断言为古今字;并进而就古今二字的理解、古今字的定义以及与今人所说今字、古字的区别作了极明白的界说,同时指出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这实际上是借注许书抒写自己对字学的见解。仁义的“义”,从汉时起,用“义”不再用“谊”,“义”行而谊”废,这是一面;另一面,“谊”转移作恩谊字,又行而不废。字形不变,字义可转移,但从源流上看,须知是古今字。汉时用“义”不用“谊”,但班固《汉书》中,凡“义”字多作“谊”字,这是缘班氏好用古字故。字有变易、孳乳二途,《注》中多有疏明。“责,求也”下注:“《周礼·小宰》:‘听称责以傅别’,‘称责’即今之“举债”。古无“债”字,俗作‘债’,则声形皆异矣”。又“或,邦也”下注:“邑部曰:‘邦,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祗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谓之‘或’,各守所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广,凡人所守之‘或’未足尽之,乃又加□’作为‘国’,又加心为‘惑’,以为疑惑当别于‘或’。此孳乳寝多之理也。”前例言变易,后例明孳乳。就一字明字变之由极有条例。古无“债”字,徐本《说文》后附有“债”字,段以为是俗字。俗字的观念从《说文》来,以《说文》为正,以后起字为俗,故有正俗字之说。“俗”字随时衍变,有兴有废,《说文》上有不少字今已废而不行,而新造字多来自群众,约定俗成后多行而不废,如“债”字、“恩谊”之“谊”字。段玉裁发正俗之例,是文字发展上的事实,故实事求是地随字注出,但他尊许为正统,故对俗字不免有一点偏见,如斥为“野说”“非也”“不可通”,即其证。字存在于经典之中,所以考字又不能离开考经,此“考经学者所当知”(“紧”字下注)。段《注》考经,细读一过,即可了然。就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广泛,这里只谈其中的几个。考经的“经”,不单指传统所说的“十三经”,它在《注》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意即经典,或古籍,多为先秦两汉典籍。诸凡经史百家,凡与所注字可相发明者,皆尽力博搜约取、探源明流,释疑解纷,订讹正误,务使字得其考,经得其明,如“飘,回风”下引《庄子》“羊角”为注,这不只明字义与庄文相通,且可广异闻.“便,安也”下注:“古与‘平’‘辨’通用,如《史记》‘便章百姓’,《古文尚书》作‘平’、《今文尚书》作‘辨’,《毛诗》‘平平左右’,《左传》作‘便蕃左右。”此注举经史异文明三字相通,一目了然。“卬,望也”下注:“《过秦论》:‘常以十倍之地、卬关而攻秦。’俗本作‘叩’、作‘仰’,皆字误、声误耳。”“关”为函谷关,关据山谷,既险且高,故须仰关而攻,“叩”训击,“叩关而攻”,意为“攻打关门”,与文义不副。段《注》正其误,足可据以订正。但至今沿误未改者仍可见,如《辞海》(语词分册)“叩”字条仍引《过奉论》“叩关而攻”为书证,便是一例。至于断言作“仰”也是字误,不免迂拘,既是“卬”废而“仰”行,就可从俗,不必再泥古。以上所举,可知段《注》所考并不限于“十三经”。“经”在汉时,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之分。所以考经,又须考“今文”和“古文”。许书引经用古文,自叙已说明,但书中也兼出今文,如引《公羊传》、《韩诗》文。自叙称《周易》《尚书》《论语》为古文,但“吝”下引《易》“以往吝”,“遴”下引《易》“以往遴”,二字即是今古文之异。“逑”下引《尚书》“旁逑”,今《尚书》作“方鸠”。凡《仪礼》古文作“旁”,今文作‘方’;凡《尚书》古文作“方”,今文作“旁”,此所引为《今文尚书》,自属无疑。“份”下引《论语》曰“文质份份”,而古文作“彬”,则“份”非古文。这都是今古文经皆引之证。还有一点,许书于同一书收字、有时用今文不从古文,有时从古文不用今文。这些情况,涉及字义的说解,也关系到经文的理解。段注《说文》于此常加详考,如“赴,趋也”下注:“《聘礼》:‘赴者未至’,《士丧礼》:‘赴者君之臣某死’,注皆云:今文‘赴’作‘讣’。按古文讣告字祇作‘赴’者,取急疾之意(引者按:故字从“走”旁),今文从‘言’,急疾意转隐矣。故言部不收‘讣’字者,从古文不从今文也。凡许于《礼经》从今文则不收古文字,如口部有‘名’,金部无‘铭’是也;从古文则不收今文字,如‘赴’是。《杂记》作‘讣’不作‘赴’者,《礼记》用今文礼也,《左传》作‘赴’者,左丘明述《春秋传》以古文,故与古文礼同也。”后世作报丧用的“讣告”一词,通用言旁“讣”,这是个今文字。古文走旁“赴”、意取急疾,因为报丧是要急速的。古代经典,有的用“赴”,有的用“讣”,而《说文》只收“赴”不改“讣”。由于存在着今古文经,书面情况就因此而复杂起来,段曾于《注》中考及其由:“孔安国以今文字读古文而易之;而汉世言《古文尚书》者因之,如杜子春、郑司农读《周礼》故书,往往易其字.而许叔重、郑康成多因之,其理一也。杜子春已改之《周礼》,其故书古字犹存于郑注,孔安国已改之《尚书》,其壁中古文之字犹存于《说文》。”(“敀”下注)这种字书收字和经书用字情况,无疑会成为读书人的雾障。段就一字贯群书作注,于考经有益,于读者为便。许书主说字本义,而经典用字每多引申假借。所谓经与文字不相谋者,原因即在此。段注《说文》不规规于字书,而常洋洋乎书海。就一字而放开注,不止可广异训,而且可会通群籍。以字考经之迹,晓然可寻。如“姝,好也”下注:“《邶风》传曰:‘姝,美色也’,《卫风》传:‘姝,顺貌’,《齐风》传曰:‘姝,初昏之貌’:各随文为训也。”又“烝,火气上升也”下注:“此烝之本义。引申之则‘烝,进也’,如《诗·信南山》《甫田》传、《泮水》笺是也。又引申之则久也、众也。‘久’之义如《释诂》:‘烝,尘也’、《东山》传曰:‘烝,窴也’、《常棣》传曰:‘烝,填也’皆是。郑云:“古声窴、填、尘同’是也。‘众’之义,如《东山》‘烝在栗薪’传、《烝民》传是也。又引申之则‘君’也,《释诂》及《文王有声》传是也。又‘厚’也,《泮水》传曰:‘烝烝,厚也’是也。《左传》‘凡下淫上谓之烝’。”经文是字的语境,随文为训,正缘此理。这里广举经典随文为训以明引申义,考经之心、即例可知。所举多用汉人故训,而皆与许异,以汉注汉,以经注许,两相贯注,相得益彰。郑玄以经学著称,而又兼善小学。上《注》引郑玄“古声同”字即相通说,便是一证。声训是郑学的重要内容。郑玄弟子刘熙用声训撰《释名》一书,即传其学。段谨守郑学,故注《说文》兼顾字的形、音、义,三者互相求。《注》中用声训即字考经,说明假借,到处皆是。如“窠,孔也”下注:“双声为训…或借‘科’为之,《孟子》‘盈科而后进’是”。“幽,隐也”下注:“《小雅》‘桑叶有幽’,毛曰:‘幽,黑色’,此谓‘幽’为‘黝’之假借。《玉藻》‘幽衡’,郑云:‘幽读为黝’。毛不易字,郑则易之。”赵注《孟子》:“科,坎也。”“科”的本义为“程也”,训“坎”或“窠”或“孔”皆借义。这几字声同,故义可相通。“幽”为隐义,但不多注,而特为注出经典假借用例,揭明“毛不易字,郑则易之”之理。所用方法即声训,所谓“双声为训”“读为”是。即字考经传异文,当是考经的一个方面。如“俘,军所获也”下注:“《春秋左氏经》:‘齐人来归卫俘。’《传》作‘卫宝’。《公羊》《谷梁》经传皆作‘卫宝’。杜曰:‘疑左氏经误。’按:非误也。俘,孚声;宝,缶声,古音同在尤幽部,经用假借字,传用正字。”《左僖公二十二年传正义》引李巡注:“囚敌曰俘。”玄应《一切经音义》十三引《国语》贾逵注:“伐国取人曰俘。”此“俘”之本义。段《注》因本义易了,故不着一字,而专就经传异文作注,以声为枢,加以详考,正杜注之误,明经传异文之由,其考经之意,不言而喻。段玉裁虽作《左氏古经注》,内云:“古者用兵所获,人民器械皆曰俘,此所归者宝器,故《左传》以‘宝’释经之‘俘’。”可与《注》互相足。《说文》说字与传注解经,训诂或有同异。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字说误,或经注错。段于《注》中解字和考经,运用比较法,发统言和析言、对文和散文之例,意在求同见异,以经注许。如“讽,诵也”下注:“《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周礼》经注析言之,讽、诵是二,许统言之,讽诵是一也”。又“囿,苑有垣也”下注:“《周礼》.注曰:‘囿,今之苑。’按古今异名,许析言之,郑浑言之也。”观此约有二例:或许统言,郑析言;或许析言,郑统言(浑言即统言,《注》中用语不一)又“堵,垣也”下注:“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注:‘宫谓墙垣也,堵,面一堵也。’‘面一堵’者,谓各一堵也。依郑说,‘堵’与‘垣’别。大抵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也。”散文和对文,明其通别,与统言、析言义例,殊途而同归。考许、郑说异之要,缘字书训诂与传注训诂不同。段于《注》中已揭明其理,如“凡为传注者主说大义,造字书者主说字形,此所以注《淮南》、作《说文》出一手而互异也,”“字书与说经有不同”,其说类如此。字书主说本义,说经传注特多假借、引申,故说字和说经不同。此以字考经者不可不知,详拙作《字书训诂和传注训诂》。四《注》为一从“液”即所作,有以下语以字考经,以经考字,大要又在一个“考”字上。《说文注》在考明字训、会通经义上所取得的卓越成绩,是尽萃心力“考”来的。就“考”而言,我想有两点,足为后人记取:一是科学的考证方法,又一是朴实的治学作风。段注《说文》,运用比较的考证法,这是科学的。有比较、有鉴别,才可以作出裁夺;这样的裁夺,建立在证据上,所以多能站得住。《注》中说字的比较考求,诸如字与字、字与引经字、字与引百家字、经与经字、经与传注、传与注、字与雅、雅与经、雅与传以及古与今、正与俗、字与语、等等,都即字作比,考其异同、是非、源流。例子书中到处皆是,前面已举过一些,如“辑”、“德”、“谊”、“俘”字下注是,这里不赘。至于朴实的治学作风,倒很可以注意一下。汉学又号“朴学”,它是一种朴实的学风。段注《说文》,考字、考经,实事求是,表现了他治学的朴实作风。现从几方面略述于下。段《注》凡说一义,必凭证据,反对臆说:无证据,宁存疑,或盖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许书有些字义,不见经传,段就注上“未闻“(“奂”下),“今未考出”(“建”下),“此字本义未见”(“殿”下),“此义未见经传”(“宋”下),等等。足见其朴学精神。段注《说文》多尊汉注,但他自有裁夺,是者从之,非者辨之,直至正之。是者从之例,《注》中比比皆是,不烦举。许、郑训诂时有同异,段《注》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如“鉴,大盆”下注:“《凌人》:‘春为治鉴’,注云:‘鉴为甄,大口’…按许云‘大盆’,则与郑说不符,疑许说为是,且字从金,必以金为之也。”又“醮,冠娶礼祭”下注引《士冠礼》、《士昏礼》郑注:“酌而无酬酢曰醮”,然后说:“依郑说,非谓‘祭’也,而许云‘冠娶礼祭’,事属可疑。详经文不言祭也,盖古本作‘冠娶妻礼也,一曰祭也’,转写有夺与?”此引经文并郑注考字义,发现有“不符”“可疑”之处,于是一依许说,一从郑注,意主求其是而已。许、郑曾有一场争论。许慎先作《五经异义》,后郑玄驳之,因撰《驳五经异义》。这场争论与字义的训诂有关,段《注》中也有反应,如“旻”“昊”“銮”“社”等字下,皆有所辨。如“社,地主也”下注:“《五经异义》:‘今《孝经》说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封五土以为社。古《左氏》说:“共工为后土,为社”。许君谨案:春秋称公社,今人谓社神为社公,故知社是上公,非地祇。’郑驳之云‘社祭土而主阴气’,又云‘社者,神地之道,谓社神但言上公,失之矣。’玉裁按:许训社为地主,此用今《孝经》说,而以地主也、从示土之云,先于《左氏传》,则与《异义》从《左氏》说者不符。盖许君《异义》先成、《说文》晚定,往往有《说文》之说早同于郑君之驳者,”许《异义》先作,《说文》晚成,因多所更言,故《说文》之说多异于《异义》而同于郑《驳》。段《注》于此公案,考其先后,明其同异,断其是非,实信而有征。乾嘉学派主宗汉学,反对宋学。朱熹是宋学的代表。段《注》推衍汉学,笃守家法;但于许、郑之学也实事求是,至于对朱子之说,也持求是立场:是者善之,不善者非之。如“戬,灭也”下注:“《天保》曰‘俾尔戬谷’,朱子曰:‘戬,尽也;谷,善也。此注甚合古义.”此采朱子说之证。“捋,取易也”下注:“朱子《诗集传》:‘捋取其子也。’此于今之俗语求其义,而不知今之俗语,许书其有本字,凡训诂之宜审慎如此。”又“蠡,虫啮木中也”下注:“朱子注《孟子》曰:‘蠡者,啮木虫’,则误矣。”讥朱子训诂欠审慎,故不免有误。在许冲上书《注》里,说他十三岁时,老师“授以《朱子小学》,生平敬守是书。”可知段于朱子不存门户之见,于训诂是者采之,非者难之,要在求其是。乾嘉学派有吴、皖两派、同以治经为中坚,兼及小学。当时与戴震皖派相抗的,有桐城派。吴、皖两派治学特点不同,皖派和桐城派治学旨趣殊异,故门户之争纷起。段为皖派学者,谨守师法,但也不拘泥,他自己说:“善学古在不泥于古可也”(“苞”字下注)。许慎撰《说文》主“博采通人”,段注许书,实宗其义,凡当时通儒之说,不管那个派别的,是者采之,非者难之,务考得字义、经义而后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