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治河的历史演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欧洲大陆只有黄色和白色,欧洲大陆只有上一代。”。”治理与利用黄河是历代治国兴邦的大事,在我国史书上有关河渠、沟洫、五行、地理志等的记载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黄河治理与利用的,其典籍之多,为世界各大河之冠。虽然由于社会和科技条件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灾害问题,但几千年治理黄河的实践和丰富的治河理论与技术,特别是防洪、引黄灌溉、开凿运河等方面的创造,在世界水利史上可谓独具特色。早在远古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了与黄河灾害的斗争,传说共工、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各国纷纷修筑大堤,黄河下游的堤防也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发展起来。战国时期,齐、魏、赵等国都筑起了大堤,形成了黄河下游的第一个堤防。这条大堤的修建,使黄河下游的河床稳定了几百年,对防止洪水泛滥起了重大作用。堤防的出现,是治河史上的一大进步。秦汉时期,由于西北边疆开始大规模开拓,原来黄河中上游的游牧区逐渐变成了农耕区,加剧了水土流失,使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河床逐渐抬高,一再发生决口。王景、王吴依据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疏决壅积,使黄河下游更顺直、通畅,并在统一规划下修建了大堤。这一时期,修堤疏河技术有很大发展,开始使用石料修堤,以桩料铁石堵口,用裁弯取直的方法来整理河道,从水文、地理位置及工程材料方面来考虑治理方案,人们也能根据成灾原因制定防御方案,提出了分疏说、改道说、水力冲沙说,并采取放淤、改土、通漕等措施,使黄河出现了一个相对安流的局面。隋唐时期,人们利用黄河水系开凿运河,发展漕运。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命郭衍主持开凿广通渠,郭衍“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潼关,漕运四百里。关内赖之,名之曰富民渠”。北宋时期,王安石倡导引黄放淤,引黄河水改造两岸低洼瘠薄之地,成效显著。当时,人们已初步认识了河汛的规律,并根据植物生长的过程来记述洪水到来的时间,把一年分成凌汛、桃汛、伏汛、秋汛四个汛期,还掌握了简单的报汛方法。当时抢险、堵口、保护堤岸的“埽工”已广泛应用,后来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水工建筑物。金元时期,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河道逐渐被抬高,形成“悬河”,黄河多次决口。河决白茅堤后,贾鲁提出了疏、浚、塞并举的方针,堵塞决口,挽河南流,沿泗水、淮水旧道入海。贾鲁治水,共浚河道140公里,修筑堤防350公里。他在堵口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他能采用沉船堵口技术在大汛期间堵住一个夺溜十分之八的口门,说明当时的治河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代治理黄河的总原则是“治黄保漕”。当时,人们提出了许多治水理论,如分流论、北堤南分论、束水攻沙论、放淤固堤论、改道论、疏浚河口论、汰沙澄源论、沟洫治河论等。明代后期,潘季驯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建议,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四次主持治河工程,先后堵塞了许多决口,仅第三次治河就堵塞决口130处。束水攻沙是潘季驯治河的核心,他主张依靠水力排除河沙,他非常强调堤防的修建,在黄河下游许多地段都修有双重河堤,内堤叫缕堤,紧逼河道,用它来束水攻沙,缕堤之外修筑遥堤,以防河水漫溢,在实际治水中又不断改进堤防,在缕堤和遥堤之间实行淤灌,将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在这里,使堤岸更为坚固,在有些堤段,还修有滚水坝,有控制地排洪。束水攻沙方针的提出和实践,不但在治河理论上是一个进步,并且在防洪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之际,由于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不安,黄河堤防失修,下游又频繁泛滥。康熙任命靳辅为治河都督,陈潢辅之,大规模治理河道。靳辅、陈潢主张堵塞决口以挽正河,修筑堤防以束水攻沙。他们把束水攻沙和人工疏浚结合起来,在浚挖黄河故道时,还总结出“川”字形凿河方法,并用挖出的泥土修河建堤,既挖深了河道,又巩固了堤岸。在疏浚河口时,他们还创造了带水作业的刷沙机械,在船尾系上铁扫帚,翻动水底泥沙,利用流水的冲力,把泥沙送到海中,这是我国利用机械治河的开端。在修建堤坝方面,他们借鉴潘季驯不重近海堤防的教训,在上起河南、下到海口附近,都修起了坚固的堤防,仅在云梯关(江苏省滨海县东南)以下就修了束水堤18000余丈,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堵决口,疏河道,筑堤防,其成就超过了前人。陈潢还总结了治河的实践经验,《陈潢河防述言》反映了我国古代水利学的最高成就,傅泽洪主编的《行水金鉴》、黎世序的《续行水金鉴》收集了古代包括黄河在内的主要水系的资料,集中总结了古代治河经验,也是我国古代水利学的重要著作。到了近代,著名治河专家李仪祉针对我国古代治河偏重下游的情况,提出治黄应该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等统筹兼顾,张含英也提出治理黄河必须就全河立论,上中下游统筹,本流与支流兼顾,以整个流域为对象进行治理,这些治黄思想对当代治河有重要影响。二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实需要历史上对黄河的治理和利用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首先,治理黄河应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不能基于个人或集团的利益治河。由于封建制度的制约,统治阶级认识的局限,封建集团利益的矛盾冲突,给黄河治理带来了消极影响和人为障碍。如在分裂战乱时期,各统治集团都专力于攻城掠地,无心顾及治河,造成水患。据载,在12世纪以前,黄河大规模决口16次,而五代时竟占9次之多,更为甚者,有的军阀为战胜敌手,不惜以水代兵,人为溃堤决口,制造河患。有的王朝为了自身政权,使治黄方略从属于内外大政方针,逆河之性来治河,损失重大。如北宋将治河与防边御敌相结合,给治河增加了复杂因素,明清以保漕运为治河目的,虽然保证了京师供应,但给治河增加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也使治河工程仅局限于下游,不能从全局考虑进行综合治理等。其次,治理黄河应防洪与利用并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自然资源,先人们在治河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就,如防洪、引黄灌溉、开凿运河等,在世界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尚书·禹贡篇》记载,黄河上下游的贡赋都可以通过黄河输运到都城所在地的黄河中游。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引用黄河水流,在黄河、淮河、济水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水上交通网,便利了诸侯国的交往。秦汉时期,在关中引泾水开凿的郑国渠和白渠是一个大型的灌溉水利工程,汉武帝时,以长安为中心,先后修复并建成郑白渠、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在朔方、西河、河西即今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也引河灌田,宁夏的贺兰山下,在秦汉时期就开凿了秦渠、汉伯渠、汉延渠、光禄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唐时又开凿了薄骨律渠、七级渠、特进渠、御史渠和唐徕渠,“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平原的经济发展深得黄河之利。在隋唐时期,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利用黄河水系大开运河,贯通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便利了交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河系统。第三,治理黄河应全河立论,综合治理。几千年来,人们与黄河水沙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许多成就,保证了黄河流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但是,黄河下游的水沙灾害,根源不在下游,而是在中上游,古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缺乏认识,因而只知治标,不知治本,从黄河治理的历史来看,人们的治河思想和治河活动大都未能超出下游筑堤、浚河以送走洪水、泥沙的范畴,实践证明,不采取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只有统筹安排,综合治理,以工程措施治标,以生物措施治本,以中游为主,兼及上游和下游,以保存水土为主,兼及筑堤、疏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最后,生态平衡对黄河水患的抑制作用十分重要。黄河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