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

版权使用警告:本内容由圣才电子书提供,付费购买阅读后,仅供个人或单位内部学习、参考,不能作为商业用途使用

文档简介

上编欧美文学

第1章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古罗马的诗坛三雄是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题:奥维德[名词解释,南京大学2023年研]

【答案】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查看答案

【解析】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是古罗马时代三位重要的诗人,并称罗马诗坛三雄。维吉尔的代表作是《伊尼特》;贺拉斯的代表作是《诗艺》;奥维德的代表作是《变形记》。

 

2柏拉图称希腊女诗人_____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答案】萨福查看答案

【解析】萨福是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是西方文学史上开天辟地的女诗人,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她一生写过不少情诗、婚歌、颂神诗、铭辞等,她的作品多为柔美婉约的渴求爱恋的情诗,并且常常为她的女弟子所作。

 

3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的剧作家是_____。

相关试题:索福克勒斯[名词解释,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年研]

【答案】索福克勒斯查看答案

【解析】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共写了123部悲剧和滑稽剧。但其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7部,即《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特拉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其中,《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最能反映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才能。

 

二、名词解释

1阿基琉斯之踵[四川大学2022年研]

答:阿基琉斯之踵是指荷马史诗的英雄阿基琉斯的后脚跟,现引申为“致命的弱点”。阿基琉斯是凡人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出生后被母亲带到冥河岸边,握住脚后跟倒浸在冥河圣水中,因此除脚后跟外,身体其他部位刀枪不入。后来,阿基琉斯因在特洛伊战争中被帕里斯射中脚跟而死。故“阿基琉斯之踵”转义为唯一的弱点或致命的地方,有时引申为薄弱环节,后人常以“阿基琉斯之踵”比喻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2《俄狄浦斯王》[东北师范大学2023年研;南开大学202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1)《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

(2)《俄狄浦斯王》的主要内容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英雄传说,描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谕,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谕,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

(3)《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思想

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索福克勒斯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对城邦与人民负责的精神。但这样一个英雄却受到命运的捉弄,通过他的毁灭,作者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并表现了雅典人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

(4)《俄狄浦斯王》的艺术成就

《俄狄浦斯王》结构严谨精巧,善用突转,既代表着索福克勒斯悲剧艺术的成就,也标志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它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

 

3新柏拉图主义[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研]

答:新柏拉图主义是以古希腊思想来建构宗教哲学的典型,流行于公元3~5世纪,是古希腊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它吸取斯多阿派、毕达哥拉斯派及东方宗教观念,对柏拉图哲学进一步加以神秘化、宗教化。新柏拉图主义将太一、理智和灵魂作为“三个首要本体”,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的太一,从太一流溢出理智,从理智流溢出灵魂,再由灵魂流溢出自然界。物质世界是不可知的杂多体、存在的否定和邪恶的源泉,人生的目的是要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使灵魂上升到理智世界,回到太一,享受永恒的幸福。这必须经过道德的净化,即清除欲望,静观默想,忘形出神,在神秘状态中达到与太一融为一体。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最重要的人物是其学生普罗提诺,该派理论对基督教的教父哲学产生很大影响。

 

4奥林匹斯神系[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奥林匹斯神系,又称俄林波斯神系,是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神系,因居于奥林匹斯山而得名。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庞大神族,诸神各司其职,分别掌管天上人间的各种事物。它是父权制时代社会的反映,其中主要的有天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海洋神波塞冬、女战神雅典娜、地狱之神哈得斯等。

 

5古希腊悲剧[复旦大学2018年研]

答: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6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

答: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荷马史诗的创作过程和是否系一人所作提出了怀疑,因而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统一说”,认为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一人所作,作者即荷马。另一派为“分解说”,即“小歌说”,认为如此宏伟完美的史诗不可能一蹴而成,由一人创作,而且史诗中有许多事实前后矛盾,不相一致。每部史诗皆可明显地分解成若干小歌,是一些零篇汇编而成,有的为后人追加,并经过窜改。

 

7俄狄浦斯情结[南京大学2021年研]

答: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介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专门术语。它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了真相,承受不了心中的痛苦,就自杀了。中文语境有时也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8《阿卡奈人》

答:《阿卡奈人》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成功的喜剧。它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表面上很不严肃的讪笑打诨的场面来反映生活,很像闹剧。剧中滑稽和丑陋的事件,寄寓着非常严肃的思想。《阿卡奈人》的政治作用在于扫除雅典公民中的主战心理,号召订立和约。诗人在剧中指出,战争对政治煽动家和军官有利,对人民有害;他认为战争双方都有过错,主张各城邦团结友好,发扬马拉松精神,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威胁。阿里斯托芬正是从这个思想高度去俯视脚下的现实,才把生活中丑陋的本质挖掘出来,尽情地加以嘲笑。

 

9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狄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式悲剧的典范。[东北师范大学2022年研]

答: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大多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题材都很严肃。《俄狄浦斯王》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被称为希腊式悲剧的典范,是因为它完美符合了希腊式悲剧的所有特点。这些特点如下:

(1)古希腊悲剧一般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反映人们的生活途径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而俄狄浦斯的悲剧就建立在人与命运的矛盾之上,悲剧的产生建立在俄狄浦斯的性格缺点和“悲剧过失”上,展示了典型的人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千方百计试图摆脱命运,结果他越竭力反抗,越是深陷命运的陷阱。

(2)古希腊悲剧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氛不是悲惨或悲哀,而是悲壮。俄狄浦斯是一个高尚的英雄,他聪明诚实、热爱真理、关心自由民,敢于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俄狄浦斯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以民主法治治国,处事公正;他凭借自己的智慧猜出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保障了忒拜人的平安;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为了拯救城邦坐立不安;在得到神示之后,为了拯救民众惩罚自己。命运剥夺了他的幸福,却不能贬低他的精神。《俄狄浦斯王》贯穿着古希腊悲剧式的悲壮命运,展现了俄狄浦斯的性格和命运悲剧,也表达了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以及对神和命运的否定。

(3)古希腊悲剧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俄狄浦斯王》采用了倒叙的巧妙手法,打乱了时间的先后顺序,错落起伏地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不同的片段逐层揭露错综复杂的完整故事,艺术构思巧妙缜密。在展开剧情时,作者成功运用“发现”和“突变”的艺术手法推动剧情发展,这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把剧情导向了惊心动魄的结局。

(4)从古希腊悲剧的含义来说,悲剧是一个相对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带来情感的净化。古希腊认为戏剧家有教化人民的职责,悲剧大多有政治含义,是剧作家与观众的对话。《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一个关于瘟疫和政治斗争的故事。就《俄狄浦斯王》创作的现实背景来看,雅典在此之前曾经爆发伤寒病和城邦内战,战争的折磨以及政治领导的更替在戏剧中得到了反映。索福克勒斯用《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反映了现实里的战争和人民的痛苦,虽然俄狄浦斯最后被自我放逐,但是他与命运的抗争却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索福克勒斯用俄狄浦斯的结局告诉观众,命运并不可怕,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扼住命运的咽喉,但尝试着去做了也是一种崇高的英雄主义。

(5)《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发展到成熟的一个代表。《俄狄浦斯王》把人物性格放在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并且根据剧情需要增加演员数量来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同时运用白话代替合唱,语言精炼质朴,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王》风格自然简朴,具备集中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人物性格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布局巧妙极具表现力,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

 

2分析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奥瑞斯提亚》三部曲的复仇主题。[武汉大学2022年研]

答:《奥瑞斯提亚》为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戏剧,戏剧共三部,被称为《奥瑞斯提亚》三部曲,分别为《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讲述了一个家族彼此仇杀的悲惨故事,其中牵扯多重冤冤相报的血亲复仇情节,反映出过渡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1)三次复仇情节

①妻杀夫为女儿复仇。第一部曲《阿伽门农》主要写阿伽门农为了祈求风向有利于到特洛伊的航行,一意孤行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伊菲革涅亚作为供奉阿耳忒弥斯女神的牺牲祭品,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为女儿复仇,杀了阿伽门农。阿伽门农被杀是珀罗普斯家族仇杀的继续,也是因果报应。在剧的结尾,由长老们组成的歌队同埃癸斯托斯发生冲突,他们期望流落在外的俄瑞斯忒斯归来为他的父亲阿伽门农复仇。

②子杀母为父亲复仇。第二部曲《奠酒人》写俄瑞斯忒斯成年之后,意识到摆在他面前为父亲报仇的义务。他回到阿耳戈斯,杀死了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拉和她的奸夫埃癸斯托斯,为父报了仇。接着复仇女神们就来追逐他,要向他讨还血债,他被迫逃亡。

③复仇女神捍卫职责。第三部曲《报仇神》写俄瑞斯忒斯刚杀完母亲和她的奸夫,就看到了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们追踪而来的骇人形象,他跑到阿波罗神庙请求庇护。复仇女神们提出了控告,并要求严厉地制裁这一前所未有的杀死母亲的罪行,雅典娜为了审判这一案设立了特别法庭,她听了俄瑞斯武斯和复仇女神双方的陈述后,亲自为俄瑞斯忒斯投了一票,并宣布投票结果,宣告他无罪,她还说服复仇女神们改弦更张。从此,复仇女神留在雅典,变成了降福女神。

(2)“复仇”的社会意义

《奥瑞斯提亚》三部曲“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跟发生于英雄时代并获得胜利的父权制之间的斗争”,并表现“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

父权制和母权制的斗争主要表现在诸神对克吕泰墨斯特拉杀死丈夫阿伽门农和俄瑞斯式斯为父复仇而杀死其母这两件事的态度上。复仇女神是母权制的坚决维护者,其职责在于“把杀母凶手赶出家门”。对于杀害丈夫的女人,她们认为“虽亲手杀戮,但不是血缘凶杀”;对于杀死母亲的儿子,她们认为“他请求宽恕,也难逃报复,玷污宗族者必然受惩处”,由此可见在复仇女神的观念里血缘是至关重要的。而阿波罗选择做俄瑞斯忒斯的辩护人,雅典娜则不但当了他的庇护人,而且在投票确认他是否有罪的关键时刻,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并宣告他无罪。这一票不仅宣告了珀罗普斯家族代代相传的野蛮仇杀的结束,而且也宣告了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法庭审判代替了血腥仇杀,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3《俄狄浦斯王》为什么既是命运悲剧也是伦理悲剧?[辽宁大学2022年研]

答:《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约公元前431年演出,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它既是命运悲剧也是伦理悲剧。

(1)《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

①《俄狄浦斯王》塑造了反抗杀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形象。按照古希腊人的观点,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不可知的,甚至神也难以干涉命运的发展。但是,古希腊人并不宣扬屈服命运,尤其是在悲剧创作中,反抗命运的人物形象得到不断塑造,由此也从另一个方面让后人管窥了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作为对其父亲不端行为的惩罚,儿子俄狄浦斯命定杀父娶母,为此,他父亲命令仆人在他一生下来就杀死他。善良的仆人将之送给了邻国的牧羊人,他被带回宫廷作为国王的养子抚养长大。长大后的俄狄浦斯通过神谕得知了自己的命运,本是为逃脱命运悲剧而离开长大的国家,却在冥冥之中走向了自己既定的宿命。他在路上因争执失手打死了生父,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最终当上了国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母亲。在搜查杀死先王凶手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赫然看到命运早已应验,悲愤中刺瞎双眼,放逐自己。这一故事将俄狄浦斯置于自己命运的可怕面目之前,表现了理性与命运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和命运的异己力量,命运支配人的行动且不为人所知,这种命运悲剧成为人的有限性的外化形式。

②《俄狄浦斯王》并不宣扬命运的不可逃避性,相反却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俄狄浦斯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他竭尽自己的所有力量义无反顾地反抗命运,最终惨遭失败。无论命运多么残酷,俄狄浦斯都坚定不移地选择抗争和行动,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也是古希腊神话给人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当意识到自己可能就是凶手的时候,他仍然一查到底;最后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他承担了责任,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自己放逐。通过查找凶手和惩罚自己的行动,索福克勒斯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的英雄形象和仁慈、负责的国王形象。俄狄浦斯的毁灭,质疑了命运的合理性。所以,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将命运表现为一种神秘、不可解释的力量,一种超乎人类之外的抽象概念,虽然它不可逃避,但是值得怀疑。他将反抗自己命运的人物塑造成英雄,赋予其英雄的崇高品质和精神特征,对之进行肯定与歌颂,反映了古希腊人命运观中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

(2)《俄狄浦斯王》是伦理悲剧

①《俄狄浦斯王》中,“神谕”故事包含着“伦理叙事”,即“神谕”故事本身包含着“杀父娶母”的伦理禁忌,无论“杀父”还是“娶母”都违背了人类的基本伦理准则。同时,根据“神谕”故事所展开的婚姻、家庭、爱情、亲情等伦理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关于忤逆、乱伦、恐惧、痛苦、绝望、罪恶、责任、流放、自杀等伦理命题,展示着戏剧人物生命历程中所具有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诉求。

俄狄浦斯因为难以摆脱命定的神谕而杀父娶母,这一悲剧表现了氏族社会统治者因为争夺王位而导致的血亲残杀,但将悲剧结局归因于不可违抗的命运这一处情节处理,反映了后人对此的文明化解释。在远古时代,杀父娶母曾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新的氏族首领诞生时,他便承接了对氏族女性的支配权,杀父娶母就是在这样一种漠然无知的状态下发生的。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道德意识的萌发,人们对以往的杀父娶母行为深感不安,这种乱伦也成为一种禁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曲折地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新旧伦理之间由此展开的激烈冲突。

②俄狄浦斯难以摆脱命运,他对自己实施了惩治,刺瞎双眼,流浪余生。这一悲剧本身表明新的伦理道德秩序已经建立了起来,而且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成为了普遍的准则。他追找凶手、惩治自己都反映了这种伦理秩序的建立。同时,他的悲剧也从反面说明了破坏这一伦理秩序的可怕后果,即使这种乱伦是无意识的,仍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旦新的社会伦理道德确立就必须遵守与维护,否则就会给心灵以及国家带来痛苦和灾难,作者也借此达到了警戒众人的目的。总之,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程,说明人类社会已经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伦理道德关系,并在维护这种新的关系的过程中付出了代价。

总之,《俄狄浦斯王》既表现了俄狄浦斯不屈服命运而进行的顽强抗争,又表现了新旧伦理的冲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命运悲剧与伦理悲剧的结合体。

 

4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主题。[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荷马史诗》[名词解释,扬州大学2023年研;浙江大学2022年研;北京大学2022年研;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研;复旦大学201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荷马史诗》是指《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两大古代希腊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荷马史诗》的基本主题具体表现为:

(1)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

史诗中的英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夺取胜利,敌我双方的英雄都是歌颂的对象。个人荣誉,爱情,财富都是英雄们行动的动机,呈现出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实幸福和价值的乐观精神,体现出古希腊人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

(2)通过对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古希腊人的世界观认为人与神是共处于一个世界的。神与人别无二致,神具有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模式,跟人来往密切。《荷马史诗》聚焦于人间的故事,但反映的却是一个人神共处的世界。在这里,神拥有神力,掌管着自然力量,统领着神界、人界与冥界,将知识和智慧带给人类,也将灾难和祸害送到人间。神的特征和神人关系,流露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意识。宙斯作为众神之王也有人的欲望和不完美的性格特征。雅典娜作为智慧的化身,在特洛伊战争中也有不理智的一面。

(3)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与文化悲剧意识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甚至认为神都难以与命运相抗衡,但他们并没有消极地屈服于命运,反而呈现出充满英雄气概的积极抗争精神。这反映了古希腊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独特的悲剧意识。阿基琉斯这一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他是神与人之子,是一个非常骁勇又重视个人荣誉的将领。他自然而又自觉地遵从部落集体利益,但任性执拗,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就从战场中退出,造成希腊人的失利;同时他也爱好荣誉,忠于朋友,为给好友报仇雪恨,重新披挂上阵,扭转了战争局面,帮助阿开亚人夺得最后的胜利。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掌控,死于预言。这一形象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总之,《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业绩,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德;同时也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肯定了人与现实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它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5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是如何借鉴荷马史诗的?

相关试题:简述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与荷马史诗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维吉尔在写《埃涅阿斯纪》时,以荷马史诗为蓝本。其对荷马史诗的模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蓝本创作

①从结构上看,史诗的前半部分写埃涅阿斯的海上冒险,模仿《奥德修纪》中奥德修斯海上漂泊以及回家的时间结构;后半部分写特洛伊人与拉丁姆人之间的战争,模仿《伊利昂纪》中特洛伊战争的空间结构。

②在情节上,二者的题材都出于同一个神话传说系统,即特洛伊战争。埃涅阿斯也是特洛伊的一名英雄,其历险同奥德修斯的还乡有不少相似之处,而且,与荷马史诗一样,《埃涅阿斯纪》中的神也分成两派,参与人间的战争,以主神宙斯为主的神主宰战争的结局。此外,在战争中起衬托作用的都是一方好友被另一方好友所杀。

③在人物上,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形成了对比,模仿了阿基琉斯与赫克托耳的对应。

④在叙述手法上,《埃涅阿斯纪》与《奥德修纪》都运用了追叙的手法,前七年的经历都由主人翁在宴会上讲述出来。此外,还有一些细节也多类似,如主人公游地府,铁匠神应女神之请为主人公铸造甲胄,举行葬礼竞技等等。

⑤在描写手法上,维吉尔同荷马一样,使用了大量比喻和重复的手法。

(2)维吉尔对荷马史诗的借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修纪》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因此后人往往称它为罗马的荷马史诗。但是,它又不是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是罗马民族的史诗。最为可贵的是,维吉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风格和特长,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应用比喻贴切优美,故事性强、语言典雅,是欧洲第一部杰出的由一个文人独立创作出来的史诗。

①史诗的主题是探讨帝国的命运

诗人歌颂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并说明罗马称霸的使命是神所决定的。他把埃涅阿斯的儿子尤鲁斯写成是恺撒和屋大维这一族的祖先,因而肯定了屋大维的“神统”。主人公埃涅阿斯的全部艰辛的经历说明缔造帝国之不易,更应珍视帝国的和平,表现了奴隶主的爱国精神。全诗是颂扬屋大维并为其政策服务的。

②史诗主人公具备理想的政治领袖的品德

史诗主人公虔诚、勇敢、克制、大度、仁爱、公正不阿,作者认为一个理想的政治领袖应该具有这些品德。埃涅阿斯和奥德修同是流浪者,但他负有重大使命,是神的意志的执行人。同样是大将,他不像阿基琉斯为了争夺一个女俘的私事而放弃责任,却是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服从使命。从《埃涅阿斯纪》开始,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责任与爱情的冲突的主题。

③史诗的风格严肃、哀婉、朦胧

作者细腻地描写了狄多和图尔努斯之死、主人公和长嫂的告别、在地府遇到了亡魂等情节。他爱用幻景、梦境、预言、暗示、讽喻等手法,也着重人物心理的刻画。

④史诗故事性强

比喻往往采用大自然中的现象,切合人物性格或情节,如把杀死特洛伊老王的皮洛斯比作正在蜕皮的毒蛇,出现在阳光里,新鲜、年轻,但闪动着三叉舌。维吉尔史诗没有人民口头文学的特点,是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使古代史诗在人物、结构、诗歌格律等方面进一步获得了定型。

总之,《埃涅阿斯纪》更像是一首民族史诗,有着成熟的思想和更沉重的历史感。尤其是比之于《荷马史诗》乐观勇敢的艺术风格,《埃涅阿斯纪》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忧郁情调,是第一部“人文史诗”。史诗中的主人公除了具有英雄人物的勇敢坚韧的性格外,更具备了敬神、爱国,为民族的利益压抑克制自己的个人感情的优秀品质。作者在埃涅阿斯身上寄托了一个民族英雄和理想君主的美好愿望。

 

6简述萨福诗歌的主要特色。

答:萨福是古希腊著名女抒情诗人,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萨福诗歌的主要特色有:

(1)人的爱和欲望为主题

萨福的诗温婉典雅,真情率性,大多以人的爱和欲望为主题——不同于她以前的诗歌是以神作为歌吟的对象——诗中充满了爱的劝诫、爱中的甜美与痛苦或两者相互交织的情愫,以及弥漫着怜悯和嫉妒的悲鸣之声。

(2)诗歌技巧的灵活运用

萨福的诗艺很高,在目前仅存的诗篇中已经能够看出她娴熟运用暗喻这种现代诗歌的技巧,使诗歌形象和内在含义更为丰富和饱满,如她描写鸽子:“它们的心渐渐冷却,任双翅垂落下来”,意象优美而凄婉,镶嵌着她难以述说的某种落寞情怀;又如其作品中的“战车和骁骑”,除了具体所指外还暗喻着男人。此外,有时她的诗歌又像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诗,将大自然的风物山川用来象征自己微妙心绪。

 

(3)“萨福体”

萨福的诗体是独创的。西方诗歌史上把这种诗体称为“萨福体”。它们是独唱形式的,诗体短小,以抒情和倾诉内心情怀为主,音节更为单纯、明澈。在“萨福体”的格律中,每一节分为四行,每一行中长短音节在相对固定中略有变化,前三行有点像荷马时代的六音步诗体,第四行则音节简短,显得干脆明快。

(4)描写人的情感

萨福的诗体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词,目的在于供人弹琴咏唱,但她往往自己谱曲。萨福不仅在技巧上创立了“萨福体”,改革了当时诗歌创作的韵律,而且与其他诗人一起,在风格上把咏唱的对象从神转移到人,并用第一人称来抒发个人的哀乐,在当时相当革新。

综上所述,萨福诗歌表现人的感情和需要,充满人本主义色彩。萨福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独特的“萨福体”,使得诗歌抒情变得单纯、明快。将暗喻等现代诗歌技巧运用得十分娴熟,诗歌意境优美,善于表现大自然的风物山水,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7简述西方文学中“希腊-希伯来”传统的主要内容。

答:(1)西方文学中的“希腊-希伯来”传统

西方文化有两大源泉,一是从希腊文化而来的科学、理性,二是从希伯来文化而来的信仰与社会形态。这两种文明交替占据上风,又相互影响渗透,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后来者的创造,就形成了西方文明。希伯来文化中,摩西和耶稣是希伯来人的先知,他们为全人类创造了唯一神信仰的宗教和神学,创造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希伯来人的祖先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摩西和耶稣创造了属于希伯来文化的神学和宗教,“十诫”和“基督”也是希伯来律法的开始,他们的文化大都就表现在宗教伦理思想方面。希腊最早的文化大概是诺索斯文化,在爱琴海最南部的克里特岛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后来亚历山大国王大面积扩张土地,随着战争,希腊文化开始传播到印度河以西的广大亚洲和北非等地区。

(2)古希腊文学传统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首创意义,给后世欧洲文学以源源不断的滋养。

①浓郁的希腊民族的特征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蕴含着原始而质朴的精神、心理、情感与文化内涵。

②古希腊文学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思想

古希腊人被马克思称之为“正常发育的儿童”,其自由奔放的情感在古希腊文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与阐释,其神话中的众神具有人一样的外貌和性格欲望,是人对现实世界执着精神的投射。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在能力和力量方面体现了卓越的特征,歌颂了人的力量与智慧。其悲剧展现了人与命运的冲突,塑造了敢于反叛的人物形象,呼应着古希腊时期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其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既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构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精神内核。

③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

后世众多的作家都曾从古希腊文学中获取灵感,借鉴或模仿许多题材。在后世作家的再创造中,古希腊文学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由此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④古希腊文学取得的成就全面而巨大

古希腊文学体裁广泛,具有开创性。古希腊文学中出现了史诗、抒情诗、悲剧、寓言、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为后世作家树立了典范。古希腊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既有浪漫主义的神奇瑰丽,又有现实主义的真实客观,为后世创作提供了借鉴。古希腊文学理论发达,出现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文学观,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文学观,各自开启了此后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总之,古希腊文学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这既是因为其本身的成就,也是因为它在西方文学与文化中处于源头之一的地位。

(3)希伯来文学传统

《圣经》作为古希伯来文学的总汇,《旧约》留存了古希伯来人的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等文学类型。古希伯来文学的主题主要呈现为“惩罚与拯救”和“以赛亚意识”。《新约》文学分为福音书文学、纪事文学、书信文学和启示文学四种类型。其文学特征表现为:

①浓郁的希伯来民族的特征

《旧约》和《新约》都具有浓郁的希伯来民族的特征,展示了希伯来民族历史的宏伟画卷,但同时也是地中海沿岸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旧约》文学受到了古埃及、两河流域地区、腓尼基等地文学的影响,《新约》文学则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宗教性和理想主义的统一

《旧约》和《新约》都是宗教经典,其基本内容是对上帝的信仰。但是,其中寄托了古希伯来人和早期基督徒对社会理想的美好想象,就是上帝形象本身,也具有超越宗教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实体。

③具有优美的情致、崇高的风格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圣经》文学保留了古希伯来民族口头文化时期的大量典籍,具有民间文学清新质朴的艺术情致,而出自早期先知之手的作品,则充满了雄辩、精巧和崇高的艺术风格。此外,灵魂渴望被救赎、赞美上帝等宗教感情贯穿全书,浓烈而具有激情,赋予全书以强烈的主观色彩。

总体而言,西方文化文学流淌着“希腊-希伯来”传统的血液,浸润在两希传统的氛围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西方学人。“希腊-希伯来”传统不仅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更是西方文学的土壤。它奠定了西方文学的思想主题和形式面貌,影响延绵至今。

 

8悲剧的基本特征。

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都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和悲惨的结局构成作品的基本内容,其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的基本特征有:

(1)悲剧必须有悲惨的结局,不能以大团圆收场。悲剧主人公必须最终遭到毁灭。毁灭不等于死亡。

(2)悲剧主人公在根本上必须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李尔王》中的小女儿,在胜利前夕死去,这属于典型的根本上无辜的受害者。

(3)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崇高的英雄人物。悲剧人物往往是对人生执着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4)悲剧感是一种以痛感形式出现的快感。

(5)悲剧来源于人的有限性和盲目的命运。

(6)悲剧体现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朱光潜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性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

中国的悲剧文化远不如西方悲剧文化体系发达,尼采晚期对于悲剧的观点就是“悲剧是对人生最大的肯定”。

总之,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先生就曾对悲剧有过这样的点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9如何理解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答:古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早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命运就是支配神和人的无上力量。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这种命运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古希腊人局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正确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我。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中,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他们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以及这一观点的发展。

(1)埃斯库罗斯继承了荷马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命运观,深化了古希腊文学一再强调的命运主题。他认为命运支配一切,人受到灭顶之灾是不可抗拒的,神要让一个人遭难,总会让他忘乎所以;但他也看到,谨慎行为或许可以使人消除灾难。例如,他笔下的波斯国王塞耳克塞斯骄横跋扈,最终兵败疆场;阿伽门农狂妄自大,却为妻子所杀。这些悲剧表现了人类期望美好生活而走向反面,想不作恶而又不得不作恶,极度惧怕死亡而不得不堕入死亡的深渊,带有一种宿命色彩,而且这种宿命常常跟血脉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剧了命运对人的控制力量。

(2)索福克勒斯将命运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总在主人翁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虽然命运不可抗拒,神秘叵测,但是人可以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俄狄浦斯王在和邪恶命运搏斗中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毁灭,但他执着地抗拒命运、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精神的高涨。

(3)欧里庇得斯受到怀疑哲学的影响,将人性的缺点或邪恶跟命运的转变联系在一起,使其笔下人物在命运面前呈现出对自我命运发展的主体力量,例如美狄亚命运的转变源自伊阿宋的背叛,而美狄亚的报复则主动干预了自己命运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以上三位悲剧诗人的创作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命运的看法,而因为他们各自创作的时间大致互相承接,刚好贯穿了希腊民主制度由建立、繁荣到衰落的发展阶段,其各自对命运的看法与表现,客观上反映了剧作家民主思想不断增强、主体精神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

 

10说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

答:(1)柏拉图的主要文学观点

柏拉图是雅典奴隶主贵族派的思想家。政治上,他反对民主制,提倡贵族政治;哲学上,他仇视德谟克利特的唯物论,创立“理念论”,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始祖。

①“模仿说”

关于文学的本质,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文学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故而是不真实的。

②“灵感论”

关于文学的创作,柏拉图提出了灵感说,认为文学创作是在灵感和神力的支配下完成的,诗人只有“在神灵的感召下”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同时,他认为诗人“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破坏“正义和其他德行”,因此,他对诗人下了逐客令,“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他的“理想国”。

③文学艺术应服务于政治

关于文学的作用,柏拉图认为文学是有害的,会培养低劣的人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任务,即为政治服务,才能有益于社会。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文学思想,但是有所创新和发展。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诗学》,对古希腊文学做出了理论的总结,回答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亚里士多德也在《诗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文艺理论体系,奠定了唯物主义文学思想的基础。

①文学可以反映现实

关于文学的本质,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说,主张文学可以反映现实,具有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辨别了客观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差异,指出诗人可以按照应该有的样子进行描写,揭示事物的普遍性,达到艺术的真实。关于文学创作,他强调天才的作用,但合理客观地解释了天才,认为它是理性和智慧的表现。

②肯定艺术的认识作用

对于文艺的社会功用,亚里士多德在承认艺术真实性的前提下,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在他看来,通过模仿的艺术能够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因为艺术描写的是现实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就能够达到对现实事物真实意义的认识和了解。

③开创了戏剧“三一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着重分析了悲剧,指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以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限。这些观点被古典主义者引申为戏剧的“三一律”。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就悲剧创作提出了系统的看法,认为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通过引起怜悯和同情达到陶冶感情的目的,表现了其对文学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重视。

 

四、论述题

1古希腊悲剧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有什么影响?[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研]

答: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题材通常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当古希腊悲剧理论引入引进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中国近现代悲剧理论的影响

受希腊古典悲剧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悲剧是崇高的绝望之悲,如无法逃脱命运摆布的俄狄浦斯走上了自我放逐之路,不畏强权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终为强权所压。近现代以来,对古希腊悲剧理论的研究和接受同时也让学者对中国悲剧的认识得到了发展与深化。

①改变了中国对于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观念

a.王国维首先引进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对中国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红楼梦》为“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他曾断言中国古典戏曲、小说除《红楼梦》以外,没有其他悲剧存在,但在系统研究了中国古典戏剧之后,对中国古典悲剧有了较为客观、学术化的评价:“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b.五四运动之时,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对于中国悲剧的团圆结局进行了批判,其立足点是思想进化与社会改良,他认为这种“团圆迷信”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证明,中国文学中缺乏悲剧观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悲剧,主张引进西方的悲剧观念对中国戏剧进行改良。鲁迅也从国民性改造角度对大团圆结局进行了批判,“中国人的精神,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国民性问题。”但同时,他在文学创作中发扬了中国悲剧的精神,如《铸剑》讲述了一个借由仪式向国王报杀父之仇的主题故事,描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展现了义士们对“义”的誓死捍卫和对“不义”的不屈抗争,和元杂剧《赵氏孤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c.总之,大团圆结局不应成为否定中国存在悲剧的依据,中国悲剧中的大团圆精神是中国悲剧内在主题的完成和深化,是悲剧精神和境界的强化和提升,它深化和发展了悲剧人物的抗争性格和斗争品格。中国悲剧同样体现着悲剧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也展现了悲剧人物对不平世事无奈的抗争,以及他们所付出的精神和肉体毁灭的双重代价。

②受到“三一律”“追溯式”等古希腊悲剧理论影响。“三一律”即三整一律,即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故事;“追溯式”结构的特点是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正处在矛盾总爆发的时刻,一开场就进入了高潮,并且迫不及待地走向结局。如《俄狄浦斯王》一开场就提出寻找凶手的紧迫性,不同人物逐一上场将点滴往事一一披露,导致了剧情的突转,直到最后才揭露了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真相。同样,《雷雨》的故事实际开始于三十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但曹禺没有从三十年前开始写起,而是把故事集中在一个暴雨临近的夏日,从侍萍出现在周公馆引发了新旧矛盾的爆发开始写起,从而使情节一一展开,在一天之内将周家和鲁家所有人的恩怨和命运集中体现出来。

③除命运悲剧以外,提出了新的悲剧理论。“命运悲剧”是社会历史必然性或自然力作为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命运和人相对立,结果导致悲剧的结局,即“人逃不脱命运的摆布”,如《俄狄浦斯王》《俄瑞斯忒亚》。而鲁迅提出了“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理论,为悲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文学的深层表达提供了重要契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他对悲剧的分析侧重于说明悲剧的特定对象,即被毁灭的是有价值的东西,并暗示出悲剧的效果,从而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惋惜。这个理论被应用于中国文学的创作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模式和阅读方式。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正体现了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毁灭。她因寡妇的身份被他人嫌弃,在生活中屡屡遭遇不顺,在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后,她便精神毁灭,失去了生命力,空留一副躯壳,最后自己也死去了;《孔乙己》表现了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毁灭,通过塑造一个“旧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最下层百姓的愚昧麻木,揭露了封建教条主义对中下层人民身体和精神的摧残。

(2)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①古希腊悲剧通常表现出一种抗争,如普罗米修斯对神旨的违逆、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美狄亚对丈夫的报复等。这种抗争精神在中国作家笔下都有所体现,如鲁迅写《野草》时处境孤独、精神萎靡、心情消沉,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与苦痛,用笔抒发出按捺不住的战斗欲望。他的生命哲学就是不停前行、不断斗争,正如《过客》中明知前方是坟,也要不停歇地往前走;在《这样的战士》中,战士即使知道自己无法战胜敌人,即使自己最终“老衰、寿终”,即使“善于伪装的敌人”取得了胜利,他也要不停歇地战斗。“战士”没有“盒子炮”和“毛瑟枪”,也没有“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仅有的只是一柄蛮人所用的投枪,即便如此,他也毅然连续五次“举起了投枪”,独自一人在“无物之阵”中战斗。

②古希腊悲剧带给中国作家许多创作灵感,如曹禺深受古希腊悲剧理论影响,创作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悲剧性作品《雷雨》。他在谈到《雷雨》时说:“与其说是受近代人的影响,毋宁说是受古希腊的影响。”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融的角度出发,《雷雨》借鉴了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并与我国的戏剧艺术相结合以表现人物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了以命运悲剧为主要类型的侍萍的悲剧形象和以性格悲剧为主要类型的繁漪的悲剧形象。从悲剧人物类型的角度看,繁漪的形象塑造更具有鲜活的性格悲剧特征。在她身上,人们既可以看到古希腊悲剧中美狄亚的身影,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悲剧艺术中重视人物性格悲剧的充分展现和对性格悲剧原因深度开掘的相关理论。而不论繁漪的悲剧,侍萍的悲剧,还是周萍、四凤、周冲的悲剧,都体现了人们所追求理想的无法实现,但仍执着、顽强追求的人生悲剧,从而很好地验证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的完美结合。

③古希腊悲剧精神给中国近现代悲剧化写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如鲁迅《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剧命运一脉相承;在五四时期的长篇小说领域里,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以及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皆以家庭的兴衰际遇为线索,写男女青年的奋争及其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文革后,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等伤痕文学,都有着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其后的反思文学中,古华的《芙蓉镇》和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塑造了胡玉音、四姑娘的悲剧形象,既有着《红楼梦》中不幸妇女及鲁迅笔下祥林嫂等农村妇女的思想烙印,又渗透和凝聚着文革十年动乱中当代农村妇女特有的灾难、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无可泯灭的对自由爱情和美好未来的强烈而执着的追求;90年代初,陈忠实推出的《白鹿原》以其思维和表现手法的新颖独特和思想内蕴的丰富深刻,将新时期小说的悲剧化写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3)对中国近代文学接受的影响

悲剧色彩的文学能带给读者更多反省和思考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希腊式的悲剧意识一方面把人类、文化的困境暴露出来,这种文化困境的暴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另一方面,悲剧意识又把人类、文化的困境从形式上弥合起来,这种弥合意味着对挑战的应战。在西方悲剧理论影响下的深度创作,使作品有了富有张力和强烈生命感的深层表现,使得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创作能以冷峻的眼光审视现实,同时也使其具有更深程度的表现力。无论是曹禺《雷雨》中悲剧性的人物和情节,还是沈从文小说中营造的唯美氛围和未知结构的悲剧意识;无论是“在现代作家里边,把生活的黑暗、悲惨、残酷写得最充分,写得最黑暗,最残酷,也最让人感到恐怖的”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悲剧和民族悲剧,还是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及存在悲剧,或是路遥小说中平凡人想要改变命运而不能的悲剧情怀;无论是鲁迅《祥林嫂》式的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悲剧,还是金庸武侠小说中英雄人物的壮怀激烈的悲剧,都给读者以更深层意义上的启迪和引导,使人们更多地从悲剧的痛感中感悟到更多快感的抒发和宣泄,更多地产生对人生意义的彻悟和思考。正如鲁迅《过客》中翁和客的对话所言,客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知道要这样走下去,而那个地方就在前面。《野草》有无数次的绝望下,但也着弥留的希望,故我们需要直面无意义的人生,承认无意义的生命,并勇敢与之抗争。

 

2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说的异同。[复旦大学2017年研]

答:“模仿”一词源于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礼仪活动,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应用到哲学和艺术领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是“模仿”,但二人的“模仿说”却有很大不同。

(1)二人的理念不同

①柏拉图的“模仿说”主要集中在《理想国》第十卷,他认为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神创造的,是真实世界。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因此他认为模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且还会“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②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继承了柏拉图的“模仿说”,但更多的是对柏拉图的批判。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集中体现在《诗学》中,他认为艺术是对于实物的模仿,但因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种类的艺术。他还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模仿的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还可以帮助人们“求知”。

(2)模仿的对象不同

①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可感的实物,而现实中的实物并不是本质,不是真理,这些实物是理念世界的复制品。柏拉图将理念世界中的概念称为理式,每种物体都有一个理式,而且这个理式是唯一的。他认为理式“先于现实世界、高于现实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式然后才有个别的具体事物”。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用“床”的例子阐释了艺术、实物以及理念世界三者的关系。他认为床有三种:“神制造的”“自然中本有的”“画家制造的”,只有床的理式是永恒不变的,一切床都依照它而成,木匠的床是这种理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而画家的作品是木匠的床的反映,是反映的反应,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两层。故艺术所模仿的只是“影子”,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并且艺术模仿的东西是丑陋的,是“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是应该禁止的。

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艺术主要指诗和音乐

他也认为艺术是模仿,但是他并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艺术是虚假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所模仿的不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本质和规律。关于诗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由此可见,诗模仿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不是偶然性的现象。至于模仿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模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他们所模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坏”,这点与柏拉图的诗模仿“人性中的低劣的部分”的观点也不一样。

(3)艺术才能的来源不同

①柏拉图认为模仿的诗人对所模仿的事物一无所知,本身也不具备什么艺术才能,而是要靠神来给予启示和“灵感”。在《伊安篇》中,他用磁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因此,诗歌的最终创作者并不是诗人,而是神,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这些由神创造的诗是应该推崇的高尚的诗,如酒神诗、颂神诗、合唱诗、史诗等,并不是所谓的通过模仿“影子”、迎合非理性的东西。有了神的依附,再愚蠢平庸的诗人也能“唱出美妙的诗歌”。总之,柏拉图把一切功劳都归功于神,贬低人的力量。

②相反,亚里士多德很重视人的智慧与能量。他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善于模仿。他在《诗学》第四章中提到:“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临时作出了诗歌。”由此看来,创作诗歌的才能来自人本身,而且这种才能是天生的。模仿也不像柏拉图说的那样都是低劣的,而是有高尚的也有低劣的,尽管有些作品如喜剧是模仿低劣的行动,但它同样能给人带来快感,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3简论《伊利亚特》第一章叙事结构。

答:《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分,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实际上它产生于民间口头文学。《伊利亚特》共二十四卷,15693行,各卷的长度从429到999行不等。《伊利亚特》虽取材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却从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九年零十个月后的一场内讧写起,到赫克托耳的葬礼为止。引起这场战争的金苹果的神话,在它描写海伦和帕里斯时有所提及,木马计和特洛伊的陷落,则见于《奥德修纪》中奥德修对往事的回忆。《伊利亚特》第一章的叙事结构主要表现为:

(1)故事围绕着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展开,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

《伊利亚特》的头一句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希腊联军大将阿基琉斯性烈如火,他有两次愤怒的表现。史诗写道,战争已经打了九年零十个月,还是胜负难测,这时希腊联军因瘟疫发生内讧。阿基琉斯与主帅阿伽门农的内讧引发了他的第一次愤怒。这样的开头极具戏剧性,也因此极具吸引力;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源于好友帕特罗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于是部族内部的矛盾引向异族之间的矛盾。当故事发展到阿基琉斯杀死赫克托耳之后,史诗戛然而止。这样的收笔方式可见作者艺术创作的非凡功力。这一结构特点正是“密闭透风,疏可走马”。疏处惜墨如金,密处浓墨重彩,浓淡虚实的节奏对比十分强烈。其他人物时间都围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伊利亚特》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中几个星期的活动,特别是“阿基琉斯的力量”。史诗以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争吵开始,以赫克托耳的葬礼结束,故事的背景和最终的结局都没有直接叙述。

(2)中心情节集中在一小段时间、一个人物或突出事件上,其他故事以穿插或倒叙的方式表现

《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伊利亚特》共二十四卷。第一卷是全诗的引子或序曲,并与第二十四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阿基琉斯的愤怒和阿伽门农的激烈争吵开卷,后者以他怒气的息止和冲突的暂时缓和收篇。阿基琉斯在第一卷里即已罢战,自此一直到第十八卷方始复出,中间除了在第九、十一、十六和十七等卷里有所露面外一直没有出现,头号英雄的长时间“缺席”,无疑会对作品的整一性造成损伤。然而,荷马却匠心独运地使阿基琉斯取得了人不在“神”在的效果。阿基琉斯的愤怒直接导致了阿开亚联军战场上的败北。第一卷就解释了“阿基琉斯的愤怒”,成为了贯穿全诗的核心。在《伊利亚特》的开卷部分,荷马提到阿基琉斯的愤怒,称它为“把众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的冥府”,随着情节的展开,得知这众多的豪杰中不仅包括阿基琉斯最亲密的战友帕特罗克洛斯,而且还有特洛伊的主将、王子赫克托耳。体现了结构布局精巧,重点突出的特性。

 

4论述《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及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1)《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①史诗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伊利昂纪》把10年的战事集中在最后51天,在51天中又突出地描写关键的20多天,20多天中重点又是4天的战况。在情节的布置上,整个诗篇围绕着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而展开。《奥德修纪》把10年历险故事压缩在40天,具体又只写5天;结构上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海上历险,一条是家中求婚者的包围,两条线索互相映衬,更突出情势的紧急。荷马史诗卓越的结构谋篇艺术,历来为文史家所高度赞扬。

②人物性格的出色刻画

阿伽门农刚愎自用,阿基琉斯英勇善战,奥德修斯足智多谋,赫克托耳诲人不倦。然而,史诗中的主要人物并非总是只有一张面孔;相反,他们的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阿伽门农还有富贵豪强的一面,并且勇于自责;阿基琉斯任性、倨傲,不能顾全大局。奥德修斯意志顽强、英勇不屈。荷马把英雄的成长看作是一个磨炼的过程。在《奥德修纪》第一卷里,忒勒马科斯还是个涉世不深的热血青年,对处理复杂的事件感到力不从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年轻的雏鹰逐渐练硬了腾飞的翅膀,和父亲一起打败了作恶多端的求婚人。有的人物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荷马总能用他的“生花妙笔”画龙点睛,往往只用寥寥数语即可勾勒出性格的不同侧面。在《伊利昂纪》里,海伦的几次“出场”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她与老王普里阿摩斯的和睦关系,她在女神阿佛洛狄忒的捉弄下成为无可奈何的玩偶,她对赫克托耳之死所表现出来的真切的悲悼之情。

③史诗的叙述明晰、快捷、生动和灵活中不失沉稳与庄严

在公元前8世纪,文学主要还是一种口头行为。口诵史诗的一个共同之点便是采用一整套固定或相对固定的饰词、短语和段落。这一创作方式有助于史诗诗人的构思、记忆以及难度极大的长篇吟诵和不可避免的即兴发挥。在两部史诗里,阿伽门农都是“军队的统帅”,奥德修斯则是“宙斯的后裔”,“足智多谋的”豪杰。孩子是“年幼无知的”,妇女是“束腰紧身的”,话语是“长了翅膀的”,枪矛是“投影深长的”,大海常是“深蓝色的”。这些反复出现的程式化用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人迅捷、流畅的表达,但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它们不仅点出了被修饰者的身份、特征、背景和“属类”,而且也有助于突出作品的凝重、宏伟和肃穆的诗歌品位。

④荷马史诗辞章华丽,妙语迭出,生动、形象的用词和比喻俯拾皆是

某些程式化饰词包含隐喻,如“民众的牧者”“战争的屏障”,等等。“铁”“青铜”和“云”等是诗人经常用来构成隐喻的核心词汇。“铁”可指勇士的力气、决心和意志,亦可比喻战斗的严酷和阴沉的天气。青铜是制作兵器的材料。荷马用得最好的修辞手段是明喻。阿波罗从俄林波斯山上下来,“像黑夜一般”;塞提丝从海水里出来,“像一层薄雾”。明喻可以长达数行,表现一个自成一体的景观。在《伊利昂纪》第3卷里,诗人描述了联军编队进兵的情景:“阿开亚人静静地行走,吞吐着杀气,队形密集得犹如南风刮来弥漫峰峦的浓雾——它不是牧人的朋友,但对小偷却比黑夜还要宝贵——使人的目力仅限于一块投石可及的距离。”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在荷马史诗里也到处可以找到。象征手段的运用给直接、明快的表述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余地,拓宽了作品的纵深度。

(2)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5为什么说“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必须结合你所了解的西方文学史知识来回答)

相关试题: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古希腊文学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南开大学2023年研]

答:之所以说“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原因在于:

(1)古希腊、罗马文学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奠定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基础,是现实主义的渊源,具体表现为:

①希腊神话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理解和反映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它真实反映了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和大自然的斗争。古希腊神话是对远古历史生活的回忆与总结:在神的故事中,神与人同形同性,神的模样与喜怒哀乐和凡人并无二致,而猎神、战神等神祇的设置更是依据远古生活中狩猎与战争的现实而设立的。神话中包含了很多生产生活的知识,比如普罗米修斯教人们造物,航海治病。

②荷马史诗再现了古希腊人的生活状况

不仅可以从荷马史诗中了解古希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可以发现在创作中透现出来的先民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史诗中看到由青铜时代渐进入铁器时代,从氏族公社步入奴隶制的历史烙印:史诗里提及各种兵器皆由青铜铸成。另外,史诗中对主要人物行为心理、浩大壮烈的战斗生活、精美的盾牌、英雄儿女的生死离别等情节、细节描写得也都真实可信,栩栩如生。这些都无不体现着文学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元素。由神话与史诗奠下的文学基石,后世文学从中充分汲取了现实主义的养分,写出了无数现实主义的巨著。

(2)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无不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人们想象创造的结果,表达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具体表现为:

①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多神教孕育下的丰富的幻想,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对自由和情感的追求以及不写人而写神的神化倾向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充分运用,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②想象力的大量运用

古希腊人的想象力在多神教的孕育和海水的浸泡下是如此新奇活泼奔放,整部希腊神话和史诗充满了以小喻大,以少胜多的神奇想象。象征、隐喻、夸张这些浪漫主义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希腊罗马的史诗、抒情诗、悲喜剧中已有了广泛的运用。比如隐喻,作为神话故事的一个基本特点在神话史诗中就有精彩的表现:阿基琉斯的后脚跟、顾影自怜而变成了水仙的美少年那喀索斯都是很好的范例,而古希腊罗马人对自由和个人情感的狂热追求和表现更是浪漫主义精神实质的滥觞。后世欧洲文学从古希腊神话中看到了不描写人而表现神的神化倾向,为很多作品蒙上了奇幻浪漫的面纱。

(3)古希腊、罗马文学奠定了西方文学的文学观念

古希腊罗马人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了最初的文学观念,对于文学的本质、分类有了积极的认识,影响了欧洲后世文学思潮、观念。

①理式论和灵感说的提出

古希腊罗马的文学的繁荣也带来了最初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柏拉图提出了理式论和灵感说,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诗人创作艺术是因为神灵附体,陷入迷狂。他还认为政治是第一文艺标准。柏拉图的文学观念对中世纪神学、浪漫主义和一些现代派的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亚里士多德则是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他在《诗学》中提出文艺的本质在于对人的行动的模仿,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这种具有辩证因素和唯物主义倾向的模仿说,为文艺复兴及其以后的现实主义理论,尤其是典型理论奠定了基础。贺拉斯、朗加纳斯又分别继承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文学观念,他们分别在《诗艺》和《论崇高》中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古典主义原则和崇高理论。

②文学分为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等几大类别

在文学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力图对文学做出分类的学者,他根据模仿对象,模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的不同把当时的文学分为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等几大类别,并对它们做了决定性的阐述。贺拉斯恪守了这一文类程式,并做出了进一步阐述。在文学类型的具体划分上,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更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西方学者所接受。后来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各种文类的划分,但大多未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③后世的文学思潮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获益

欧洲中世纪以后历次文学思潮的发起与传播都直接或间接联系着古希腊罗马文学以及从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到古代”,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都是要求学习古代的文化、文学的。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也是沿着人文主义“回到古代”的路径,反神性,要理性,创造出了启蒙主义文学的高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甚至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流派同样如此。

(4)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人本观念等精神对欧洲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本观念以及其中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精神贯穿了欧洲文学。蓝色的海水孕育了古希腊人张扬乐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尚知识和智慧;热爱海洋,具有大海般汹涌澎湃的性格;信仰“动”的哲学,崇尚力量、勇敢和冒险;追求现世的欢愉,赞美肉体的和粗犷的声色之乐。这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精神是基于古希腊人强烈的人本意识。

整个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将人置于高于自然和社会的位置,主张人对自然、社会的征服和改造。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露就是整个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此外,古希腊罗马文学中还出现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精神,比如理性与情感,人与命运,神本与人本,人欲与禁欲的二元对立,等等。这些对立的冲突形成了后世欧洲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悲剧性的基调。无论作者欲图表现的是哪一元的胜利,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冲突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总之,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西方文学理论观念,创作思潮都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影响,而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人本观念一直是西方文学的精神内核,并且西方文学富有悲剧氛围也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所致。

 

6论述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和艺术魅力。

答:荷马史诗是一部纯粹的英雄主义和神话主义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笔墨集中于众英雄齐心协力冲破万难攻下特洛伊城的经过,歌颂了氏族领袖的英雄品质。《奥德赛》集中叙述了特洛伊战争后,主人公奥德修斯还乡途中10年漂流的经历以及他家中发生的故事。

(1)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

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因为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现出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

①对战争的描写

描写英雄必须描写战争,因为战争场面为英雄们提供了一展雄姿的天地,而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本身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理想的追寻与歌颂。如《伊利亚特》中特洛伊战争最后阶段的殊死战斗。作者以恢宏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