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4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4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4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4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4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包括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墨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共读诸子修身立心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先秦诸子百家散文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7

*兼爱/《墨子》儒家君子

仁者爱人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墨家侠士

兼爱众生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性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B.“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也可以指儒家的“六经”。C.《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D.《大学》原为《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D1.《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典籍。2.“论语”的“论”指“编纂”,“语”是言论,“论语”即经过整理编辑的言论。3.《论语》的编辑者是孔子及弟子。4.《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5.《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必读书,西汉曾列为七经之一。6.《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7.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列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东汉√×孔子、孟子、荀子初读《<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兼爱》,圈画能体现孔子、老子、墨子所处时代社会状况的词句,并分析他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的?孔子:从德行的角度老子:从认识的角度墨子:从道德的角度回顾初中《<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说说哪几章给你的启发、收获最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活动1:《论语》中各篇章间的关联性不大,其先后次序的排列也没有绝对的规定。分类1、3、5、8、122、7、9、10、114、6请结合每章关键词说说如此分类的理由。好学仁君子之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安逸勤勉亲近匡正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翻译: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有才艺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什么?道德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翻译: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为什么说这是好学?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降低对物质的追求,把注意力放在塑造道德品质方面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1.降低对物质的追求,把注意力放在塑造道德品质方面2.勤勉做事,说话谨慎3.虚心求教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名作状,在早上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名作状,在晚上道理,真理。追求真理的执著与献身精神1.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真理)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

2.作为人的意义在于闻道。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向……看齐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反省VS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强调自我反思,由外而内。

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他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盛土的竹筐。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坚持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前进努力。”持之以恒自主性填平洼地倒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指提高人的交往能力。指激发人的感情。怨刺时政近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提高人的交往能力,可以怨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侍奉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是说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经·卫风·硕人》)。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资料2:兴、观、群、怨讲的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是说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是说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请你结合孔子对《诗经》作用的理解,谈谈以下诗歌的作用。

《硕鼠·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rǔ,莫我肯顾。逝将去女rǔ,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请你结合孔子对《诗经》作用的理解,谈谈以下诗歌的作用。

《下武·大雅》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哪愁没人来辅佐。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道德的人指见识浅狭、品质低劣的人。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知晓,明白君子之风子曰:“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于比。

①适:亲近、厚待②莫:疏远、冷淡读上面的《论语》原句,说说你对儒家义利观的理解。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基础上,追求利。绝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孔子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并且以义作为与人交往的依据。

棘子成与子贡的对话棘(jí)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sì)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去毛的兽皮)犹犬羊之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文质彬彬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又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既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同时又担负着引领社会风尚、为建设理想社会制度导航的重任;这些人的身上寄托着社会大众的希望,寄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活动三:识“仁”字,探字义1、观察“仁”的小篆思考它的原义。原义: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2、请说出含有“仁”字的成语,思考它们包含的共同内涵是什么。当仁不让、仁人志士、仁至义尽、麻木不仁、妇人之仁、杀身成仁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把……怎么样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行礼酒器。上圆下方,容二升。觚之取义:①二升,寡少,戒人贪欲②上圆象天,下方象地。取其置顿之安稳焉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礼之所用。钟鼓,乐之所用。人必先有敬心而将之以玉帛,始为礼。必先有和气而发之以钟鼓,始为乐。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内,徒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

礼乐之可贵,在其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乐不可流于形式,而应注重礼乐所包含的内在文化、内在精神。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和礼乐的关系是什么?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背景:周的农业十分发达,种植的粮食品种繁多,基本包括了后世所有的基本品种,而铸造、丝织等其他方面也很发达。经济上发展,政治上稳定,于是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在周朝,统治阶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各个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方面,以及仪仗队等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各种乐器使用权利的规定也是严苛的,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诸侯大夫如果享用便是越礼,而对于乐器乐师的数量同样也有着严格的限制。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天子势衰,诸侯国之间兵戎纷乱,社会矛盾激化,违礼、僭礼之事层出不穷,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虽然礼与乐在一定程度上有破坏和变质,但并没有完全崩坏,失去作用。礼乐制度经过了两次大的摧残和动荡之后,在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了极大的崩坏。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死而后已:到死才罢休。形容终身奋斗。如何实现“仁”对仁的自我使命感和不竭追求。以志向之远大,意志之坚坚强来自我要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同“智”,聪明。翻译: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子曰:“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知:①作为学习、谋划、思考的智慧,其必是灵敏、快速、流动的,为动;②真正聪明的人不仅因为能迎刃而解各种问题,并且了解人生方向和意义,所以常快乐。

仁:①作为最高的生活境界,其必是可靠、稳定、长久的,为静;②境界更高一层,心境平和宁静、无所变迁,所以长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这称赞,赞许。依靠。语气连用,加强反问语气。条目,细则。条目,细则。犹言不才,谦辞。实践,从事。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