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材料分析题1.建筑被称作“凝固的历史”。人们在它面前感到了无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并感受到人类进步发展的脚步。(1)判断图片中属于古代哪一国家的文明及其名称。(2)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文明有哪些共同特征?(3)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抗争、探索、独立、富强的历史。在这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有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节点性事件。请将下列节点性事件填写在对应的时间轴上。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

D.五四运动

E.新文化运动F.抗日战争胜利G.中国共产党诞生H.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I.中国加入WTO

J.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历史事件(填字母)1840年C1861年1911年B1915年1919年D1921年1945年F1949年H1978年3.回到五四现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青年学生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材料一

1918年夏,北洋将领吴佩孚与滇桂湘各省督军停战,并发表通电反对武力统一,主张南北和议。10月,徐世昌出任大总统,发布和平命令,要求南北罢战议和,偃武修文。11月,教育部特令京中各校放假三天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政府召开庆祝大会,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式。——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1)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年是中华民国多少年?()A.民国六年 B.民国七年 C.民国八年 D.民国九年(2)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高喊的口号是()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打土豪,分田地 D.停止内战,-致抗日材料二

从1918年11月到1919年4月,当时报纸可见两大主题:一欧洲和会,二南北议和,两皆尝试以会议谈判方式解决困局。“这一期间学生们真是兴奋得要疯狂,而各种“名流们也勤于讲演”。“公理战胜强权”“劳工神圣”等口号,“激动了每一个青年的心弦,以为中国就这样容易地翻身了”。而至5月坏消息传来,两场和会均告失败,“这个打击是青年人受不住的,他们的热血喷涌了”,结果是“一个壮烈的爱国运动”。——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3)“欧洲和会”指的是哪-一个会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的关注点在哪些方面?(4)你如何看待五四运动?4.千秋伟业之百年风华“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艘红船曾沿着井冈峰顶、遵义城头、延安宝塔、天安门上的灯标前行,驶过惊涛骇浪、万水千山,最终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串联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大潮行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将下列选项与时间轴中的数字序号相对应(填写字母)A.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

B.改革开放

C.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D.工农武装割据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若就选项中的“工农武装割据”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二、论述题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线性文化遗产——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内的文化遗产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等;记忆遗产——世界范围内正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如下表:遗产种类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线性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记忆遗产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请你以表格中的一项遗产典型代表为例,说明这一类型的遗产为何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6.上海目前尚无世界遗产入选。如要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一项位于上海的、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为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你会推荐哪一项?(不限遗产种类)请对该遗产进行简单说明并叙述理由。参考答案与解析1.(1)(图一)埃及;金字塔(图二)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图三)希腊;帕特农神庙(2)共同特征:中央集权体制;高超的建筑、雕塑或工艺等水平;国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灵魂不死等宗教观念等;(3)答案1:区分研究对象,判断其史料价值。答案2: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或考古材料。答案3:其他。【详解】(1)依据图一金字塔可知是埃及;依据图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可知是中国;依据图三帕特农神庙可知是希腊。(2)依据三幅图从中央集权体制、建筑、雕塑或工艺以及国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等角度思考回答。(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可以依据图片从区分研究对象,判断其史料价值或者从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或考古材料等角度思考回答。2.AEGJI【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1840年是鸦片战争,中国从此进入近代史,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人们开始了反抗侵略,拯救国家的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1861年对应的是A.洋务运动;根据材料“1915年”可得,对应的是E.新文化运动;1921年对应的是G.中国共产党诞生;1978年对应的是J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3.(1)C(2)B(3)巴黎和会。关注点:欧洲和会,南北议和。(4)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解析】(1)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是:民国年+1911=公历年。1919年是民国八年,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2)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B项正确;A项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口号,C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D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ACD项。故选B项。(3)根据“从1918年11月到1919年4月”,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关注点:根据“当时报纸可见两大主题:一欧洲和会,二南北议和”得出欧洲和会,南北议和。(4)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1)①D.②A.③C.④B.⑤E(2)B.C.E【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成立后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进行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九大的召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故答案为:①D.②A.③C.④B.⑤E。(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E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有关。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所选案例:南京大屠杀档案。说明:南京大屠杀档案是日本侵华期间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由于日本刻意毁灭证据和否认历史,也由于一些受害者的逐渐离世,南京大屠杀档案的搜集和整理显得尤为紧迫。它凸现了档案文献的脆弱性和对其保护的紧迫性。由此可见世界记忆遗产不同于其它文化遗产的特性。【详解】根据题意要求,以表格中的一项遗产典型代表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类型的遗产为何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如以南京大屠杀档案为案例,根据材料“记忆遗产——世界范围内正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可知南京大屠杀档案是日本侵华期间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由于日本刻意毁灭证据和否认历史,也由于一些受害者的逐渐离世,南京大屠杀档案的搜集和整理显得尤为紧迫。它凸现了档案文献的脆弱性和对其保护的紧迫性。由此可见世界记忆遗产不同于其它文化遗产的特性等等。6.(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推荐外滩建筑群。理由:外滩建筑群是上海开埠以来西方列强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区域建造的一系列西方建筑的集合,随后中国的部分建筑也开始出现在这一区域。外滩建筑群集合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对研究建筑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同时,它也是西方殖民侵略的缩影与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无声诉说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详解】根据题意要求,要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一项位于上海的、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为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可选择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