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课件(全套) 讲义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课件(全套) 讲义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课件(全套) 讲义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课件(全套) 讲义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课件(全套) 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人们借以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要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本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的辩证法;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即科学技术创造的辩证法。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观,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总图景和总观点;

2、方法论,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科学技术观,即关于科学技术的总看法,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科 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不属于各门具体学科,带有整体性和一般性。 不专门研究某种特定物质运动规律,如物理、化学、生命运动规律。所研究的对象是带有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特征。例如,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显然,它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它应属于哲学层次,具有哲学性质。但是,它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又并非具有哲学的最高度的普遍性。马克

3、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的规律,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领域,即自然科学领域。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前者是辩证唯物主义普遍原理在自然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在科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的关系抽象性和普适性自然辩证法桥梁和纽带具体科学技术基础性和具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改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科学技 术实践能力。提高贯彻执行科技政策的自觉性,使科研活动

4、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执行和修正政策、评价技术后果等。有助于增强哲学素养。科学发展的历程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奴隶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峰所在。学者的自然知识通常与哲学观点交织在一起,他们既是哲学家,又是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古希腊数学成熟的最早,天文学和力学也很发达。泰勒斯(前624前547):万物起源于水,并复归于水。意义:他用自然事物来解释自然界,驱逐了超自然的鬼神观念,标志着人类自然观的一次巨大进步;开创了唯物主义精神之追求的先河;奠定了人类理论科学发展的基础。毕达格拉斯(前580-前500):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中“数的和谐”思想,开创了西方自然科学定量研究的传统,是

5、最初的唯心主义学派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提出原子论,原子是最小不可分割的,坚硬的,不可入的,永不停息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性质相同,大小形状多种多样。自然哲学阶段欧几里德(约前330-前275):几何原本,把有关直线和圆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了严密的演绎论证体系。10个公设公理推出467个命题。阿波罗尼乌斯(约前262前205):圆锥曲线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古希腊自然哲学集大成者。提出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模型。提出“四元素说”火、气、土、水(月亮以下),人的基本感觉有四种:火+土=干 土+水=冷 水+气=湿 气+火=热;月亮以上为圣洁元素“以太”,以太组成了各种天体

6、,以太性质稳定,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天体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著作涉及哲学、逻辑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博物学、修辞学和文学,建立了以“三段论”为中心的形式演绎体系。亚里士多德托勒密(90168):发展了该模型,引入数学方法,建立“地球中心说”。阿基米德(前287-前212):在静力学方面做出了奠基性工作,提出杠杆原理、求物体重心的方法,浮力定律,开创了物理学从猜测到实验、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被西方称为“物理学之父”。恩培多克勒(前490-前430):心脏是人体的中心,血液从心脏流出又流进,皮肤可以呼吸。希波克拉底:用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疾病;提出“希波克拉底宣言”。被称为“医学之父”。阿纳

7、克西曼德:提出人是由鱼变来的思想。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流动的思想,被列宁称为“自然辩证法的奠基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誓言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作证,我希波克拉底发誓:我愿以自身判断力所及,遵守这一誓约。凡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作为终身尊重的对象及朋友,授给我医术的恩师一旦发生危急情况,我一定接济他。把恩师的儿女当成我希波克拉底的兄弟姐妹;如果恩师的儿女愿意从医,我一定无条件地传授,更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于我所拥有的医术,无论是能以口头表达的还是可书写的,都要传授给我的儿女,传授给恩师的儿女和发誓遵守本誓言的学生;除此三种情

8、况外,不再传给别人。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我不得将有害的药品给予他人,也不指导他人服用有害药品,更不答应他人使用有害药物的请求。 尤其不施行给妇女堕胎的手术。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因我没有治疗结石病的专长,不宜承担此项手术,有需要治疗的,我就将他介绍给治疗结石的专家。 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尤其不做诱奸女病人或病人眷属的缺德事。在治病过程中,凡我所见所闻,不论与行医业务有否直接关

9、系,凡我认为要保密的事项坚决不予泄漏。我遵守以上誓言,目的在于让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赐给我生命与医术上的无上光荣;一旦我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请求天地诸神给我最严厉的惩罚!特点 a)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b)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C)思辩性:由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居于主宰地位,国王与教皇流,政教合一。圣经被看作全部知识的来源。除了数学、医学略有发展外,几乎无可以称道的科学成就。教皇宣扬:“不学无术是真正虔诚的母亲”基督教奥古斯汀说:“在家里坐着的时候,与其将注意力被蜥蜴抓住苍蝇,或者

10、蜘蛛用网套住苍蝇这些小事吸引过去,莫如不要忘记赞美无所不能的创造出万物的神。”(1214-1294):英国学者,牛津大学僧侣,懂多国语言,从事炼金活动、光学实验,推崇实验,反对经院哲学把亚里士多德神圣化,因此遭禁闭,在教会牢狱中14年,但是他的思想在13、14影响不是很大。中国这一时期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宋代完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经院哲学(中世纪)(5-15世纪)沈括:主持制定奉元历,写出了被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明清代:宋应星:18卷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徐光启:60卷农政全书李时

11、珍:52卷本草纲目11世纪开始有了大学,如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萨列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近代自然科学前期(15世纪下半叶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相对独立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地理大发现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动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前提和思想基础。哥白尼(1473-1543):波兰人,从学习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开始其天文学研究,临终时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将颠倒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不仅超出了天文学学科范畴,而且有冲破宗教神学和科学革命的意义。该书于1835年才被取消禁令。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

12、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明确支持日心说。发现落体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惯性运动,运动的合成、发明望远镜。推崇科学试验与数学相结合,被称为近代自然科学之父。开普勒(1571-1630):德国人。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太阳系的行星周期平方与长轴立方之比为定值。第谷:丹麦人。宫廷天文学家,一生以观测天象著称,目的是制定星表,被誉为星学之王。牛顿(1642-1727):英国人,建立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a=F/M,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F=GMm/R2 ,实现物理学(科学史)的第一次大综合

13、。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塞尔维特(1511-1553):西班牙人,主张人的血液经过肺部在两心室形成循环(小循环),他的见解为教会不容被判死刑。哈维(1578-1657):英国人,完成了血液在整个人体内不断循环的理论(大循环)。该理论与日心说互相照应,是近代科学中的耀眼明珠。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人,知识就是力量,推崇归纳和经验。新工具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重视数学和演绎。方法论霍布斯(1588-1679):认为惟有自然科学和数学才能促进生活福利的增长特点:实证性,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经验归纳和数学演绎为主要方法,分门别类。局限性 :a)形

14、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自然。b)机械论。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拉美利特认为人是机器。c)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唯心主义的解释。把社会历史变迁的基础归结为“人类理性”、“目的意志”等因素。近代后期自然科学(18世纪后叶-19世纪末)天文学领域星云假说:康德-拉普拉斯假说太阳系是由弥漫尘粒通过吸引和排斥逐步形成的。蕴含自然界演化的观点。1755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1796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地质学领域:地质演化说:灾变论居维叶(法国)渐变论赖尔(1797-1875)(英国)地质学原理整个地球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有很大影响。生物学领域:细胞假说:德国植物学家

15、施莱登(1804-1881)于1838年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动物学家施望(1810-1882)于1839年发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按同样的规律形成和生长。生物进化论:拉马克(1744-1829)(法国)动物学哲学用尽废退法则。达尔文(1809-1882)(英国)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化学领域:道尔顿(1766-1844)(英国)科学原子论,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阿弗加德罗(1776-1856)(意大利)区分了原子和分子 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元素周期律“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恩格斯) 维勒(

16、1800-1882)(德国)1828年氰、氰酸银、氰酸铝、氨水、氯化铵等无机物合成了尿素,在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架起了桥梁。物理学领域:迈尔(德国)、焦耳(英国)等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1786年,伽伐尼发现电流1820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律1865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电磁学通论,物理学第二次大综合,他14岁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报发表数学论文。 电磁感应理论 引入位移电流概念:DE/DT 赫兹实验验证电磁波的存在这一时期,基于自然科学得成就,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出现了辩证思维的观点,康德、谢林用引力和斥力的对立统一来说明自然界,黑格尔在唯心主义体系中论

17、证了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系统研究并建立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进行的,1873年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打乱写作计划,1895年恩格斯逝世,守未能完成自然辩证法一书。1925年,俄共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时,把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的部分手稿归类,标题即为自然辩证法。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现代自然科学(20世纪初)两朵乌云:以太漂移:1876年-1879年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进行了搜索以太风的实验。他们设想,如果地球有相对于以太的运动而以太又是光的传播介质,那么

18、光顺着以太的方向运动到一定距离在沿逆着以太方向运动导原点的时间,必然会大于光垂直与以太运动方向往返同样距离的时间,就好像游泳时顺流逆流各游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大与等距离往返对岸的时间。多次实验并没有找到以太风或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相对运动。黑体辐射:黑体受高温而向外辐射。斯特凡:黑体辐射的总能量与他的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维恩:维恩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结果符合。瑞利和金斯:瑞利-金斯公式在长波部分与实验吻合,在短波部分,得出荒谬的结论,即当辐射的波长无限小时可以获得无限大的能量,后来被称为“紫外灾难”。普朗克:1900年通过内插法将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结合,提出能量子概念。“经典理论给了我这么

19、多有用的东西,因此必须以最大谨慎对待它、维护它。”三大发现:电子的发现:英国汤姆生1897年X射线:德国人伦琴研究阴极射线,意外发现放在距离放电管2米远的铂氰化钡的屏上发出了荧光。放射性现象:法国人贝克勒尔研究X射线产生的原因时,1896年,发现铀盐会自动发出具有穿透力很强的射线。两大成就:相对论:1905年狭义,1936年广义量子力学:德布罗意(法国)薛定谔(奥地利)-波动力学;波恩(德)-矩阵力学,海森堡(德),狄拉克(英),泡利(奥地利)玻尔(丹):互补原理狄拉克洛伦兹:“在今天,人们提出了与昨天所说的截然相反的主张。这样一来,已经没有真理的标准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我真后悔我未能在

20、这些矛盾出现前五年死去。”现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子,子,中微子等。夸克悠禁。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系统科学、非线、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沃森和克里克: DNA双螺旋结构分子生物的大生命观克隆技术与生命设计12生肖克隆一半自 然 观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自然界的系统层次观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自然界的物质性主要回答存在着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何存

21、在”由系统方式和运动形式来回答。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何为系统?贝塔朗菲: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且此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恩格斯:我们面对着的整个世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点: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

22、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结构:要素在系统内部恒定的分布和排列。空间结构:材料的晶体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建筑物的力学结构等时间结构:地球自转公转、潮汐、电谐振、生物钟、心脏的脉动等时空结构:树木的年轮等功能:系统与外界(环境)作用产生影响和效力的能力。静态功能:动态功能功能以结构为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功能对结构由反作用,功能的发挥会损耗结构。系统功能性的表现:同构同功 异构异功 同构多功系统的基本特点1 整体性加和性(量的加和,无新质)非加和性(新质)黑格尔:“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2 层次性指系统与环境中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构

23、成较高一级系统,而本身则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质量和尺度的相对大小:渺观、微观(小于10-15千克、10-6厘米)宏观、宇观、胀观(比宇观大1019个数量级,典型尺度为1016亿光年)按系统的组织性和复杂性大小: 简单系统(要素少、作用简单) 简单巨系统(要素多、作用简单、在同一等级) 复杂巨系统:(要素多、同一等级的要素已经分成若干等级的子系统。例如细 胞-器官-系统-动物体) 特殊复杂巨系统:社会系统系统层次之间的关系高层次系统包含低层次系统,两者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层次和系统复杂性有对应关系。层次越高,复杂性越大(牛顿力学体系一个层次质点,热力学系统两个层次宏观微观,生

24、物体包含多个层次)层次的分化和子系统的中心化。(太阳)系统结合力与层次高地成反比。3 有序性指系统各部分在空间、时间上分布规则性、组织性和确定性。4 动态性系统的种类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无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封闭系统:系统只与环境交换能量而不交换物质。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自然界的进化历史观自然界演化的科学图景(看宇宙与人)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智力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

25、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后发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从宏观到微观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26、宇宙的实际年龄为137亿年星系与恒星的形成 根据弥漫说的理论,恒星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开始时先由极其稀薄的物质凝聚成星云并进一步收缩成原恒星,然后原恒星才发展成为恒星。右下图:宇宙边缘的恒星状球体恒星世界:从年青、炽热到死亡新星和超新星蟹状星云:1054年超新星爆炸遗迹银河系的诞生太阳系的形成太阳、行星与地球地球形成与地壳运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可逆与不可逆可逆与不可逆矢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可逆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在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的过程。不可逆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可逆不可逆世纪反

27、映了自然演化的状态对时间的关系,直接涉及时间箭头问题。时间之矢人们关于时间的观念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20世纪前,人们相信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概念,时间与物质运动的性质没有内在联系,时间仅仅是从外部描述运动的任何一个几何参量,与参考系无关。时间是对称的,它没有方向,没有箭头,可正可负,未来与过去等价。20世纪初,相对论彻底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指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并非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时间和空间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不再是系统演化的外部因素,而是内部因素。但是爱因斯坦仍然认为时间时可逆的,它没有方向,没有箭头。20世纪70年代,英国宇宙学家霍金试图统一引力

28、理论和量子力学时,引入了“虚时间”的概念,虚时间是时间乘以负一的平方根。时间类似于一个空间维,而不仅仅是实时间。“虚时间和空间的方向是不能互相分辨的。一人能在虚时间中向前走,也能转身向后走,这意味着在虚时间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不能有重要的不同。”但是人们看到的时间,向前向后有很大不同,自然界中的实际发生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有时间箭头。不可逆过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时间之矢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时间之矢:熵增加的方向。生物学的时间之矢:生物进化的时间方向。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图景。这是一个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不可逆过程,与热力学演化的时间箭头相反。电磁学的时间之矢:以电磁振荡所

29、产生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来表征时间的单方向性。实验表明,点源辐射球状电磁波只能向无限远传去,称为“推迟波”。量子力学的时间之矢:原子的自发辐射的时间方向。原子内部,电子从高激发能级自发跃迁到低能级,而不能自发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除非从外界吸收能量,这是不可逆过程。宇宙学的时间之矢:即自大爆炸起的宇宙不断膨胀的方向。反映宇宙起源与大爆炸的宇宙学是有时间方向性的。美国天文学家累泽尔等人认为,以宇宙膨胀的的运动方向作为时间箭头应该是更普遍的。序、有序和无序序时空结构的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以反映自然系统的演化过程。有序意味着系统内部的某种组织性与确定性(要素的空间排列的

30、规则,变化过程明显的周期性,系统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无序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及其变化的无规则性。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不同程度,构成了系统的一定秩序,即有序度。有序度的表示:a)熵:在热力学系统中,系统的熵S 与相对应的微观状态出现的概率W成正比。S=KlnW K为波尔兹曼常数,W为系统状态出现的概率,而混乱程度越高,出现的概率越大。因此,熵越大,系统越无序,熵越小,系统结构越有序。b)信息:信息论中,信息被看作是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量越大,结构越有序,反之,越无序。I= logP I为信息量,P为概率C)序参量:源于相变理论和协同学

31、。序参量可以是可以测量的物理量,也可以是抽象量。可以是标量和矢量。序参量的存在表示系统所达到的有序化程度,随着控制参量趋于临界值,序参量会突然出现迅速放大,标志系统已达到某有序的时空结构和功能行为,系统一出于某种特定模式中。自然界的演化方向:进化与退化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宇宙演化,提出宇宙“热寂论”退化生物进化论进化他组织、自组织、自组织的条件他组织系统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功能结构是在特定的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获得的。自组织系统自发的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事物的结构的形成和有序化都是自组织的过程。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创立耗散结构理论,

32、统一了进化退化的矛盾。自组织的条件开放系统:dis+des远离平衡态: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在较强的耗散中,利用负熵流建立和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涨落: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的正反馈作用把微小的偏差迅速放大,使系统失稳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人与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观 一、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1. 依赖自然界构成自己的生命机体。 氫、氮、碳、氧等四种元素占人体总重量的96;钙、磷、钾、硫、钠、氯、镁等7种元素占3;氟、鉻、锰、锌占1。2. 从大自然的生物界吸取营养以维持自己的生命、生长、发育和生育后代。3. 人类活动离不开大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人类

33、活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非生产,军事 医疗 二、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1. 能动性及其表现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意识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但更重要的是人具有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即人不单依赖于自然,顺应自然,还能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变革自然,改造自然,表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2. 受动性及其表现 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必然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即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必须以某种特定的受动性为依据,必须适应自然。受动性的表现:1)人在其活动中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制约2)许多自然因素的作用仍然是人们不可抗拒和不可控制的,如地震、火山爆发、太阳黑子、风灾、洪水、干旱等。 天

34、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宇观世界和微观领域,尚未探明规律和特征)。人化自然:人类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中转化而来的。区别:从存在的形式看,天然自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人工自然独立于 人的意识之外,又有依赖与人的意识的方面。 从遵循的规律看,天然自然只服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服从自然规律,却不听任何自然规律起作用。 从演化的速度看,天然自然演化速度缓慢,人工自然变化快。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发展的困惑:人类发展历程的再认识

35、 人类社会从最早的远古时代发展到现在,从掌握和控制自然力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变大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的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 工业文明的发展; 后工业文明的发展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越来越强大,人类所创造的工具越来越先进、神奇,人类利用控制自然力的范围也日益扩大。1. 原始社会:人类后世一切发展的源头,(摇篮期、始源地) 漫长、迟滞的发展时期,人顺从自然规律的支配()2. 农业文明:发展是缓慢的,具备一定变革自然的能力,对大自然的人为危害也是很小的。3. 工业文明:发展是迅猛的,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4. 现代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掌握自然力进一步提

36、高,同时给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带来了很多问题。 如:生态失调、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耕地减少、陆地沙漠化、江河湖海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侵蚀等。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矛盾技术悖论(technological paradax)泛指对技术产生的后果与技术要实现的目的相背离或不一致的一种表述。古代人的悖论观:古希腊“窃火者悖论” 中国“奔月者悖论”近现代人的悖论观:人口悖论;资源悖论;环境悖论;灾害悖论;贫富悖论;武器悖论;信息技术悖论.二、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社会背景全球问题对工业化道路的反思确立全新的发展观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美国海洋女生物

37、学家雷切尔卡逊潜心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后,1962年发表环保科普著作,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必须寻求“另外的道路”,道路是什么? 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重忧虑” 1968年成立了非正式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 1972年梅多斯为首的小组提交了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全球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达到极限。3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113个国家代表共同探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

38、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准则。 大会对环境问题认识较为粗浅,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尚未确定,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是它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4 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1983年3月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1987年提交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概念在1989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接受和认同。要点: (1)发展是

39、必需的,否则就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2)自然环境必需保护,否则就会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3)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像布伦特兰夫人所说:“环境”是我们大家生活的地方;发展是在这个环境中为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大家应做的事情。两者不可分割。 (4)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头号大问题,是人类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正确选择。 5 联合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78个联合国成员国,102个国家元首出席了这次大会,这次会议被称为环境与发展历史上的一次盛会。通过和签署了五个重要文件。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

40、约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21世纪议程的特点1.21世纪议程的层次结构:行动是21世纪议程的细胞,实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单元,从而保证每一方案领域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系 统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保护及其管理系统主要团体的作用系统实施手段系统子系统大气层陆地资源脆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无害化海洋资源方案领域12345行 动行动依据目标行动实施手段2.21世纪议程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看作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由经济、社会与生态(包括资源和环境)三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大系统,是物质再生产、人力再生

41、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它追求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安全的美好未来。由此构筑了一个综合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3. 21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以保证人类拥有一个繁荣、公平和安全的美好未来。它呼吁各国要制定自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加强国家与地方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广泛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它还指出了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应有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当起更大的作用,要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生态系统资源与

42、环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再生产人力再生产物质再生产科技6 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对可持续发展深入全面的解读 2002年9月2日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代表一致通过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草案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会议主题:生物多样性、农业、能源、水与公共卫生以及健康与环境。“草案”对1992年“里约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给与了重新确认,要求世界各国全面执行“21世纪议程”和1992年后联合国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对于全球化:意味着新的贸易机会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俩生存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同时

43、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健康问题:到2005年,艾滋病高法国加15-24岁人群的发病率应降低25%,到2010年,全球1524岁人群的发病率降低25%。此外,“草案”对岛国、非洲大陆的可持续发展和执行途径也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包括如下四个基本分支领域: 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保护大气层 土地资源管理 森林保护克服沙漠化 保护水资源(海洋、河流、湖泊)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 废弃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理 防治自然灾害等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及城市交

44、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国际经贸合作与援助 用于环保的资金与资金机制等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控制 克服贫困 促进和保护人类健康 促进可持续的人类居住区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群体和组织 社会公正、社会稳定与法治 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培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等环境伦理观渔猎时代图腾崇拜农业时代人要勇于变革自然,“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人合一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重大转折:“我思故我在”“人类中心主义”。现代文明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生命中心主义:P.W.泰勒尊重自然尊重作为整体的生物共同体,承认构成共同体的每个动植物的固有的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避免被

45、人类伤害。地球整体主义: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将“共同体”概念扩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代际均等:以人类为中心,对自然界的道德义务最终来源于人类各成员间所应承担的义务;将人类各成员间的平等关系从“代内”扩展到“代际”。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科学技术方法论关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途径和手段的理论。 科学与技术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的性质和发展科学问题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整理科学事实科学假说构建理论体系“科学”词义的来源: 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学问)。 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随后,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

46、,严复在天演论中,都使用了”科学”一词,将科学研究机构译为“格致大馆”。从此科学一词便在我国广泛使用。 什么是科学? 科学概念的三个内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6页)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出版,第404页)2、 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知事实和规律,并使知识体系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实践是密切结合的。 3、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现代化的社会事业。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科学

47、成为一项国家事业。自 然 科 学 的 特 征 理性和实证性自然科学必须有实证材料和数据,必须反映客观真理,经过实践检验。 探索性和创造性揭示新属性,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的物质成果。 通用性和共享性自然科学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无国界 一般生产力和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科学的划界标准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意义标准语可证实性相联系;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代替可证实性。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经验证伪。历史主义:科学与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为代表,认为科学渗透着社会心理因素;一派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没有绝对界限。科学实在主义:邦

48、格的多元论认为不满足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什么是技术 西方:技术 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 中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地、材为自然界和物质的特征。工有巧工匠的技术。 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Art)定义成“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当代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做事或制作的方法。 劳动手段的总和 对自然规律有意识的运用,是科学的物化。 何谓“技术”:技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

49、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哲学大词典1992年版779页)二、技术的基本特征1、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2、技术是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 主体要素:知识、经验、技能 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 3、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科技论文、发明是技术活动中的一个环节。 4、 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从目的和任务看: 科学认识自然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技术利用和改造自然,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50、2、从活动过程看: 科学从实践到认识,物质精神。特点: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强。 技术从认识到实践,精神物质。特点:计划性强3、形态:科学一元性的东西,即排他性。技术多元性,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工艺方法,从系相同原理去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4、评价标准:科学是非,讲真理性标准。技术合理性,讲效用性标准。5、与社会的相关程度:科学较远离现实经济法律、政策资源。技术则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宜人性及经济、法律、伦理、资源、环境等因素。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与技术的共同性:有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一、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在论及近代工业技术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时就指出:“从

51、十字军东征以来,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产生了许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这些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使新的工具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才第一次成为可能。”二、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例如: 19世纪电磁理论 第二次技术革命; 光受激辐射理论,微波波谱学激光技术; 原子物理学 核工业技术 分子生物学 基因工程技术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技术科学与技术的比较科学方法的性质和发展一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1 科学方法的概念 科学方法是认识主体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为了探索未知事

52、物的属性和规律,为了有所发现和知识创造而采取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采取的途径、程序和手段。要点:方法:认识主体的方法 目的:探索事物的属性和规律 目标:发现和创造 实质: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2. 科学方法的特点: 目的性:满足主体认识上的需要 合规律性:与客体对象性质相匹配,与主体的认识规律相适应3.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关系到科学研究成功与否,成就大小,进程快慢,效率高低。例如:伽利略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 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相结合 爱因斯坦思想实验 相对论 二 科学方法的层次 2. 适用于各门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 如,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模型方法、假说方法 3. 适用于自然科学、

53、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如矛盾分析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 三者的关系:第一层次是基础;第二层次是总结和提炼;第三层次是最高的概括。三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1. 古代 数学演绎方法2. 近代:弗培根的经验归纳方法论他强调用观察实验为主要手段,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认为科学认识来源于实验和观察,认为只有归纳法才能加工和整理科学事实,提出了从个别特殊上升到一般的原理。 笛卡尔的逻辑演绎方法论强调演绎法和数学方法的作用,认为科学知识是由逻辑和数学手段而推导出来的知识体系,认为演绎是科学知识包括发现和证明的唯一方法。3.现代:概念创造方法论、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横

54、断学科、探索复杂性的方法科学认识一 科学认识系统认识主体:与一定的自然客体构成某种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个人(科学家)或群体(科学共同体)。 中介:仪器设备(硬件);理论、知识、语言、符号等(软件)。认识客体:自然界中进入主体的特定认识领域中的物质系统,主体认识和理解的对象。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二 科学认识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过程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但是科学认识有其特殊性:科学认识科学实验和观测(获取科学事实和检验假说的基本手段)2.科学认识基本过程: 问题 假说 实验与观察 理论的证实或证伪 新的问题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研究没有固定的程序,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选题获取科

55、学事实思维加工_验证建立理论体系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有:观察 实验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比较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综合科学问题一 科学问题及其分类1. 科学问题的概念:科学问题泛指科学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已知与未知的矛盾。2. 科学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指向;研究目标;求解的应答域。应答域: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内。:根据内容、性质和角度不同分类陈述性、过程性和因果性问题(what,how,why)真问题和假问题待解问题和无知问题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二 科学问题的来源 科学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但是由于科学理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

56、性,科学问题还可以有别的来源。 1.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2.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3.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4.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生产问题。 三 科学问题的意义1. 规定着研究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2.决定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本世纪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数学研究的23个问题,对本世

57、纪数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研选题一 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1.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3. 选题步骤: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课题。 二 选题的基本原则 1. 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获取和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 第一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一客观事实、经验事实、与科学事实 二 科学观察方法 三 科学实验方法 四 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第二节 整

58、理科学事实的逻辑方法 一 比较与分类 二 归纳与统计 三 演绎与类比 四 分析与综合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 经验事实、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 1.客观事实:在时空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特点:客观性 可观察性,即可以被人们的感观或借助仪器所观察、反映和认识。 2.经验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或文字对观察的事实所作出的陈述性判断。 特点:可错性 3.科学事实: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描述。 特点:内容是可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4.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 (1)它是关于个别存在的陈述 “镭具有放射性”“氦

59、具有惰性”等均是科学事实,而“所有微观客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等普遍陈述,则不能是为科学事实,而应视为科学事实加工提炼之后做出的理论论断。 (2)它应可复核、可重现 科学研究中“任何一个实验事实,至少也应被另一位研究者重复实验,否则不能确定。” (3)正确性 二 科学观察方法 按国际上权威的韦氏辞典的解释,观察一词作动词时其意义为“受引导地、仔细地、分析地专注于察看与感知” “观察”概念时往往强调二点: 一是看的动作,即用人的感观特别是眼睛去感知; 二是看的动作带有目的性或者说这一动作是受到预先设定和控制的。 观察的结构:感觉、关注和知觉 观察的工具:望

60、远镜、显微镜和千分仪等。其功能是延伸目力所及距离,拓展目力分辨能力。观察方法: 人们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方法的类型: 直接观察用感觉器官 间接观察借助科学仪器应用领域和适用性: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动植物分类、社会科学领域等。 3. 观察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 要求观察者按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它和反映它。 首先要避免把某种假定或预想凝固化、僵化;其次要注意排除假象和错觉的干扰。2) 全面性 要求在观察中,尽可能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力求获得丰富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