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青海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青海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青海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青海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青海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2.汉代民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这说明民营手工业(

)A.生产领域逐渐扩大 B.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生产形式不断进步 D.出现新型生产关系3.“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人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景象不会出现在(

)A.秦朝B.南朝C.唐朝D.宋朝4.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政府推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自由主义贸易C.闭关锁国政策 D.朝贡贸易体制5.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多次把产自印度的棉布运到中国广州试销,却经常赔本,而且销售量也很小。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应是(

)A.印度棉布不具有价格优势 B.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C.中国生产的土布物美价廉 D.中国传统经济顽强抵制6.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按例治罪”,他的面粉厂被迫停厂。这件事表明(

)A.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侵略势力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7.据《宜鬲人撤退铭文》,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民族工业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入川,被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人撤退”。这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迟滞日军对沿海地区的掠夺 B.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C.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地理布局 D.奠定了民族工业黄金发展的基础8.“一五”计划规定,在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427.4亿元中,农林水利等为32.6亿元,占7.6%,工业部门为248.5亿元,占58.1%,其中轻工业占工业总额的11.2%,重工业占88.8%。这反映了该时期党和政府(

)A.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改造C.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9.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五口通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东南沿海建立了四大经济特区。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市场的行为B.都是中国社会经济积极变革的反映C.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D.都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10.下表为1978~1984年中国相关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年份1978198019831984农村社会总产值(单位:亿元)2037.542792.124123.785033.79粮食产量(单位:亿斤)6095.36411.17745.58146.1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D.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11.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A.民国初年 B.新中国建立之初 C.改革开放后 D.维新变法时期12.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九十年来……交通事业之进步”不可能出现的是(

)A.自行车出现在城市大街小巷 B.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有轨电车C.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 D.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13.孙中山曾说:“辛亥革命之胜利,报纸宣传占了九成功劳,武装起义的功劳有——成。”报界翘楚戈公振也认为,“武昌举义,全国景从,报纸鼓吹之功,不可没也”。这表明(

)A.报纸在近代革命中起着重要作用B.报纸宣传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C.武昌起义的成功带有一定偶然性D.清政府丧失对报纸舆论的控制14.到达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曾问达·伽马:“葡萄牙有什么?”他回答道:“有很多粮食、呢绒、铜、铁等等”,并请求王公允许他把货物从船上运下,以展示样品。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之一是(

)A.侵占土地 B.探寻黄金 C.传播宗教 D.开拓市场15.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 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 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16.1851年,在英国伦敦一座水晶宫内,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成果。下列发明中可能参展的是(

)A. B.C. D.17.19世纪中期法国某位作家把“新生的资本力量、灵魂的统治者二金钱”作为他作品的主人公,他的小说展示了人类善良天性是如何在金钱的诱惑下向地狱沉落的。该作家的作品(

)A.深刻批判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B.发掘情感世界和淡化理性C.体现了法国民族文化的特点 D.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18.20世纪初美国总统的一份国情咨文中提到:“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据此判断,这位总统主张(

)A.重商主义 B.消灭赤字 C.政府干预 D.自由放任19.下图是美国1933〜1939年的经济发展相关数据统计。这可以用来说明,罗斯福新政(

)A.消除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B.根除了经济危机C.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 D.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下面为1947年和1970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门类就业人数比重变化图。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福利国家的建立 B.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社会信息化的推动 D.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21.某学者在谈到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它作用很大,危害也不小。”这项政策在当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 B.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22.前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用四年零三个月提前完成)和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其目标都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A.粮食生产 B.国防工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23.“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24.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下,如果美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必将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主要说明该体系(

)A.造成汇率制度的不平等 B.削弱了金本位制C.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D.易导致通货膨胀25.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认为,现在中美经济已走入“共生时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观点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

)A.多极化格局完全形成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C.“铁幕”演说正式发表 D.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冶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和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当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摘编自张军《中国近代的移民文化》材料二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我国迁移人口规模在1982~1987年为3053.3万,1985~1990年为3412.8万,1990~1995年为3642.6万。1985~1990年和1990~1995年的迁移人口分别相当于1990年、1995年全国总人口的3.01%和3.02%,其中暂住人口分别和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9%和2.4%。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在1982年约3000万人,1985年约4000万,据1992年“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结果推测为9360万。1995年的流动人口规模推测为8000万,其中在公安部门登记的有4400万,跨省流动的约3000万。——摘编自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社会背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失业,民众极度贫困,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提出,应当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通过国家干预控制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应时社会风险,增进公民的普遍福利。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广泛实施福利制度,它们把实施福利制度作为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正如阿里夫德里克所言,福利制度被用来阻止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1948年7月,英国首先宣布成为“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随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确保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新自由主义引发的新矛盾、新问题的集中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摆在了福利国家面前:社会福利开支数额过大、财政负担加重、财政赤字增加、食利阶层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福利国家普遍陷入了财政困难、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福利依赖日趋严重等福利危机之中,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摘编自杨静陈亮陈霞《福利国家的性质、模式及困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建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影响。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贸易振兴委员会曾做过一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的数量是101个。分布如下:欧洲南、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跨地区39个40个6个8个1个7个其中,1969年前成立的有6个,1970~1979年成立的有6个,1980~1989年成立的有20个,1989年以后成立的有69个。——摘编自李琮《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材料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1970年1992年32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79美元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摘编自《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1)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参考答案与解析1.B【详解】从材料中“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可以看出论者把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归结为人口的增加,联系史实可知,均田制之所以被破坏,其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故答案为B项。材料只是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排除A项;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2.A【详解】材料“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民营手工业生产领域呈现扩大的趋势,A正确;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新型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此时尚未产生,D排除。故选A。3.A【详解】从材料中“江南”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信息,能得出南方经济发展加快和影响增强的结论,结合魏晋以前,南方经济远没有得到开发的史实,可知能够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是A项,而BCD三项所指的时代,南方经济都有较明显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均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4.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认为不需要同外界进行交流,这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经济思想,排除。故选C。5.D【详解】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东印度公司把印度棉布运往中国销售,却经常赔本,之所以销量很小,主要是中国长期实行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抵制了工业品的倾销,故选D;材料不能说明印度棉布没有价格优势,A错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就被迫取消,B错误;外国物品在中国难以销售主要是自然经济决定的,不是中国土布物美价廉,C错误。6.B【详解】李福明的面粉厂由于官府勒索最终被迫关闭,说明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正确;政府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交刑部按例治罪,说明清朝有法律,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侵略势力,排除C;D表述绝对,题干现象是因为李福明不满勒索而被治罪,其设置工厂时并未被禁止,说明当时并不是反对一切外来事物,排除。7.B【详解】根据题干1938年为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抢运民族工业物资设备和人员入川,反映的是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根据所学知识民族工业内迁为争取抗战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B项正确;民族工业内迁减少了日军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但没有迟滞日军对沿海地区的掠夺,排除A项;民族工业内迁有利于改变工业的地理布局,但并没有改变了工业的地理布局,排除C项;1927年至1937年是民族工业黄金发展的时期,日本全面侵华期间,民族工业遭受重创,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根据“工业部门为248.5亿元,占58.1%,其中轻工业占工业总额的11.2%,重工业占88.8%。”可得出工业比重最大,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改造,排除BC项;D项是在一五计划前,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五口通商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外扩张的表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东南沿海建立了四大经济特区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之下开展的。都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D项正确;ABC项都与后者有关,不符合前者,排除。10.C【详解】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78年至1984年中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的生产关系改革,故选C项;当时中国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深入,故排除A项;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而不是20世纪80年代初,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对外开放无关,故排除D项。11.B【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初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材料中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是吻合的,所以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B项正确。12.D【详解】依据材料“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结合所学可知,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2011年6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自行车是会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这一时期,大城市是有有轨电车的,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飞机的出现,这时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是正确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根据“报纸宣传占了九成功劳,武装起义的功劳有一成”“武昌举义,全国景从,报纸鼓吹之功,不可没也”等信息可得出,报刊在宣传革命事迹与革命思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报纸不是动力,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偶然性,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D。14.D【详解】根据“并请求王公允许他把货物从船上运下,以展示样品”可得出,达·伽马是要把葡萄牙的商品卖到其他地区,因此是为了开拓海外的市场,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的对话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15.B【详解】从题干给出的时间可以推断,英国工业革命以前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应以对本国和外国人民的掠夺为主,而黑奴贸易又是重要方式之一,“乌木”是对非洲黑人的蔑称,故答案为B项。16.B【详解】依据材料“1851年”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车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B项正确;电灯、飞机以及早期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成就,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7.A【详解】依据材料“他的小说展示了人类善良天性是如何在金钱的诱惑下向地狱沉落的”,可以看出人类善良的天性受到金钱的诱导,逐渐沉沦,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无情批判,A项正确;该作家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并不是浪漫主义,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现实的批判,不能体现法国民族文化的特点,排除C项;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描述的浪漫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8.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强调要化解经济危机主要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加以恢复,而政府在其中组织好就业和救济活动即可,由此不难得出该总统主张市场调节与有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属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项正确;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主张通过对外贸易差额获取财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过多强调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19.D【详解】由图表中1933~1939年间,美国GDP持续上涨,失业率不断下降的现象可知,罗斯福新政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的深刻改造,不可能消除国内的社会矛盾,更不能根除经济危机,排除A、B两项;“彻底改变”的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0.B【详解】从1947年和1970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门类就业人数比重变化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电子工业的就业数量大增,而传统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的就业数量下降,这主要是受到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新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福利国家无关,排除A项;C项是在90年代才逐渐兴起,排除C项;D项是导致该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1.B【详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国内战争的进行,为维护苏维埃政权的胜利提供了条件,巩固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B项正确;A项错在“立刻”,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奠定了苏联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22.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和我国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都面临这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国际环境严峻的局面,因此苏联和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都集中目标首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粮食生产、国防工业和轻工业都不是两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的领域,排除ABC。故选C。23.D【详解】根据“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力图运用经济手段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排除A;材料表明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BC项“深刻改变了”“根本上突破了”表述不准确,排除。24.C【详解】根据“如果美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必将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可以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瓦解是必然的,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实行固定的汇率制,排除A;该体系强化了金本位制,排除B;该体系并不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排除D。25.B【详解】根据“‘共生时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以看出,其强调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美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补性增强,有共同的利益,故B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材料与“铁幕”演说无关,排除C;中国没有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排除D。26.(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鼓励经商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任答三点即可)(2)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商帮(徽商、晋商)活跃;商人资本雄厚。(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可分析出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鼓励经商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可分析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根据材料“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可分析出文化科技的进步;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经济重心的南移。(任答三点即可)(2)表现:根据材料“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可分析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可分析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可分析出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根据材料“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可分析出商帮(徽商、晋商)活跃;根据材料“资本的增多和竞争的激烈”可分析出商人资本雄厚。(任答三点即可)27.(1)原因: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恶劣;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开发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而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2)特点:人口迁移规模逐渐扩大;暂住人口比重增加;跨省流动人口占一定比例。背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可归纳出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根据材料“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可归纳出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恶劣;根据材料“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可归纳出东南亚开发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和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而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2)特点:根据材料“我国迁移人口规模在1982~1987年为3053.3万,1985~1990年为3412.8万,1990~1995年为3642.6万”可归纳出人口迁移规模逐渐扩大;根据材料“其中暂住人口分别和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9%和2.4%”可归纳出暂住人口比重增加;根据材料“其中在公安部门登记的有4400万,跨省流动的约3000万”可归纳出跨省流动人口占一定比例。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28.(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矛盾加剧;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失业;部分学者的倡导。(2)影响:一方面,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