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庄子-生平、著作、思想简介课件_第1页
孔子·孟子·庄子-生平、著作、思想简介课件_第2页
孔子·孟子·庄子-生平、著作、思想简介课件_第3页
孔子·孟子·庄子-生平、著作、思想简介课件_第4页
孔子·孟子·庄子-生平、著作、思想简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孟子·庄子——生平、著作、思想简介厦门英才学校王厚成孔子·孟子·庄子——生平、著作、思想简介厦门英才学校王看看他们的表现二子遇丐

话说不知何年何月,正值秋高气爽之时,孔子在电脑上著书立说,一时神思枯涩,拈断数茎白须亦难开茅塞,不禁感慨万端:当年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我以放牧牛羊、给人家守仓库打工为生,常年和百姓一起摸爬滚打;直到51岁见用于鲁,日子才渐渐好起来;自从四方游说,又居无定所。可是多年的生活积累,使我笔下生花、妙口如莲,竟成为一代宗师。如今正逢盛世,科技发达,为什么反而写不出东西来了呢?看来离开百姓、高高在上,不要说统治天下,就是写几个字混饭吃也是不易,真不知那些网络写手怎么能够风花雪月下手万言。看来我必须到民间走走了。想罢,披上风衣,往郊外施施而去。

再说那庄子,自从当年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甘心过着清苦的日子。其间虽然时而梦想化作蝴蝶,时而幻想变成鲲鹏,终究没能摆脱凡身肉体,如今住在即将拆迁的破旧平房里。尽管生活清苦,却也并不懊恼,天天为打工仔的孩子们讲讲河伯海若、井底之蛙之类的小故事,邻里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融洽与和谐,便陶陶然生活在这棚户之地。这一天,不知哪个孩子提起大雁的事情,引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当年他带着几个弟子出游,农家的老婆婆要杀雁招待他,那老丈还叮嘱婆婆杀那只不会叫的大雁。是不是后来的大雁都不会叫了呢?要不怎么会被人们几乎杀光?唉,现在连听一声雁叫都没有了,还谈什么鲲鹏!转念一想:眼下正是北雁南飞之时,说不准还能看到一只两只,就算少了雁阵撼人的气势,可那毕竟是雁哪!我与其天天在那些玄思妙想里盘桓,倒不如去乡间一游,看看人们到底是怎么把虎狼赶尽、鱼虾杀绝的。想罢,扶了竹杖,也往郊外蹒跚而来。

看看他们的表现二子遇丐

庄子行至一座立交桥附近,发现那里围了许多人。只听一人高声斥责:如今这些儿女实在是不像话,自己只顾去追名逐利,却把老人弃之不管,全无孝道!

众人齐声附和:果然如先生所言,现在的人只重一个利字,早把孝义二字抛在了春秋战国,弄得妻离子散、父母兄弟不相见,还有什么脸面谈什么文明社会、发达国家!

那个高亢的声音又响起来:一个社会失了纲常,就如机器拆掉螺栓,尽管每个零件都是好的,终究不能正常运转。各位,谁愿意在此签名立字,明天我就去民政局交涉,老人的事、儿童的事、穷人的事、残疾人的事,他们不能不管!你们看看,在这车水马龙之所,聚集着一群衣食无着的乞丐,让外宾看到,我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颜面何存!

他昂首四顾,发现人们正在悄悄散去。只见他白须翘起,大声呼喊:你们刚才个个义愤填膺,为何一谈到正题就要退缩!

只听人群嗡嗡地议论:这种事情哪是我们平头百姓管得了的……我们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也许他们是一群好吃懒做的人呢,就这老头儿多事!

庄子行至近前,只有那老人还站在一群乞丐身边,雪白的胡须在秋风中轻轻地飘动。

庄子大笑:孔兄啊,我只道鸿鹄已经死尽,没想到你这里还有一只!

孔子也看到了庄子:哦,是庄兄。我正在为这群可怜的老小着急生气哪!你来得正好,帮我想想这事情该如何处理。

庄子朗然一笑,道:大雁自是在天上飞,泥鳅当然要在泥浆里滚。莫非老兄你要让泥鳅生出翅膀,像龙一样飞上云端?

孔子叹息一声:我何尝不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看到他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我这心里不是滋味啊!不为他们争口饭吃,我哪里还有心思写什么治世文章……

庄子行至一座立交桥附近,发现那里围了许多人。只

庄子笑笑说:你倒问问他们可有什么打算?或许他们就愿意风餐露宿呢!

孔子当真就对那群乞丐说:你们谁愿意做点生意吗?我可以资助一些本钱。

一个年老乞丐说:别提做什么生意!不是做生意失手,我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一个年轻乞丐说:老人家有钱就拿来让我们吃一顿,没钱别在这里出我们的洋相。我们还要抓紧睡觉,晚上到歌舞厅门口去做生意呢!

庄子说:年轻人不要无礼,这位是孔夫子孔圣人。

乞丐齐声道:哦,就是几千年前教会人们磕头的那个孔老二啊!不是你,我们怎么会讨口饭还要对那些有钱人弯腰曲背、被那些高官贵族驱来赶去!……

孔子听到这里,脸色铁青,忿然道:世风日下,民风日下啊!

庄子挽了孔子的手劝道:孔兄莫气孔兄莫气!万物自有其道,打个电话给你的学生孟轲,他不是在人大做事吗?他能处理好。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只怕官钱两端,靠你的教化,效果甚微啊!我们还是去走走吧。

两个老人挽着手向远方走去。……风乎舞雩,咏而归……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苍凉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久久不散。

庄子笑笑说:你倒问问他们可有什么打算?或许他们孔孟论丐

却说孔子与庄子闲游田野,各把一腔心绪寄托高天远云。

将目光从幽远的群山收回,孔子郁郁地说:庄兄,当今世人真的如你方才所言,不可教化只可顺其自然么?

庄子的神思仿佛还在与如羊如犬如鱼如龟的白云嬉戏,缥缈地应道:孔兄不是也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么?

孔子道:可是我是多么喜欢听到真理啊,它比“仁”还要接近天道呢!

庄子微笑道:孔兄过谦!当今所言的真理,不过是告诉人们事情是什么样子,而老兄的“仁”道却告诉世人应该怎样。当今的真理犹如高山,老兄的“仁”道恰如河海啊!

孔子道:且不管它高山还是流水。我只不明白,那些乞丐明明知道我是为他们着想,为什么不能理解我的善意呢?

庄子顿了顿手杖:你认为好的,别人未必就认为好,每个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深度都不相同;就是同一个人,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就好比让鱼去享受蓝天的辽阔,让鸟去感受水的灵动,这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吗?其实,己之所欲,也不能强施于人啊!

孔子边掏手机边说:也许庄兄所言更近真理。还是让孟轲来处理这件事吧,不把这件事情解决了,终是胸中块垒。孔孟论丐

很快,孟轲就坐着小车过来了。

虽然孔子没有亲自教过他,但孟轲所学专业毕竟是孔子创立的儒学,因此一向执师徒之礼甚恭。时间久了,孔子觉得这年轻人的确有过人之处,不仅能准确领会自己的理论,而且能够结合现实情况和具体问题加以生发,形成了更为切合实际的一套东西。不过他在阐述事理时,总要加一句“夫子曰”。孔子曾就此事和他交流过,让他不要过于拘谨,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思想称为理论。然而孟轲始终不改,说:我那点体会,充其量是对您的思想的学说,怎能与您相提并论!对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孔子是又喜欢又敬重,因而也就不再多说什么,真的如师徒一般交往起来。

孔子看到孟轲到来,一直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心想:现在的年轻人要是都有小孟这样的品行,何愁民风不淳、世风不正;现在的官员如果都有小孟这样的才学,社会怎么会不和谐、不进步呢!……

孟子和两位前辈见过礼,大致了解了一下刚才的事情。孔子那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地感染了他。不过,作为政府官员,他的视角似乎又与夫子不同,他认为单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管实在效果甚微,应该做一个提案,通过政府的行为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笑着对孔子庄子说:不知两位前辈如何看待此事?很快,孟轲就坐着小车过来了。

虽然孔子

孔子说:治国以仁,规民以礼。教化当为根本,但那是长效。眼前百姓受饥,我还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

庄子接过来说:万物本无不同,孔兄自愿埋头书斋,乞丐自愿露宿桥下,只要心中快乐均无分别。等到社会发达了,人人各安其所,这种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大可顺其自然,何苦要去打扰他们,同时又干扰政府的思路呢?

两位老人说完,都拿眼睛去看孟轲。孟轲一笑,说:夫子欲化,先生言顺,这真叫弟子无所适从了!我想问两位尊长,如果今天两位前辈不曾远足,乞丐们会如何生活?

两位老人被问得面面相觑。

孟子接着说:不见则不烦,正如当年我所说的“君子远庖厨”,这样夫子是不是会更加安心于研究,先生是不是可以更为逍遥?再说了,治乱之道在于国体,如果我们仅为一时一事而东奔西走,是不是会丢掉了为人做事的大义?

两位老人微微点头。

孟子接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讲的是大道,如果我们执此一端,遇到任何事情都忧心忡忡,岂不成了夫子所说的“小人长戚戚”,先生所讲的蜩与学鸠了?其实政府并非不知民生民心,不过要着力解决的是事、而不是一个一个的人的问题,这要有一个过程。夫子与先生放心,这件事情我们一定要管,而且一定会管好!但是现在,我们是不是先不做为长者折枝之事,而去考虑考虑如何劝农耕桑、发展教育?

一番话讲得两位老人频频点头,心中怡然。

庄子欣慰地说:我又看到一只雁……

孔子也高兴地说:借用庄兄书中的话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真是大境界啊!孔子说:治国以仁,规民以礼。教化当为根本,但那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孔子的贡献教育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其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影响深远。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重要弟子有: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等。著述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孔子的贡献教育孔子的思想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其言也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义——孔子的个人修养观。“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言忠信,行笃敬”、“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忠”即为人谋以忠的忠恕观。礼——孔子的社会观。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他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子的思想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孟子简介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80年前后,在世八十多年。其父早逝,他从小得力于母亲教导和环境熏陶,热爱学习毫不松懈。一生崇拜孔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可说是得到孔子学说的真传。学成之后,面对百家纷争、天下征战的局面,他一方面与杨、墨诸家学说激烈论战,一方面亲率弟子游历宋、滕、齐、梁诸国,向他们阐述“仁政”主张。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他的主张显然不合时宜,被人视为“迂阔于事”,遭到诸侯的拒绝。于是他更重于设帐授徒,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一大乐趣。到了晚年更是专心于著述讲学,写成传世的重要著作《孟子》七篇。孟子简介生平关于《孟子》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争论,一说是孟子自著,一说是其弟子共同记述。我们还是同意《史记·孟荀列传》中的说法:“(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即是说,孟子与其弟子共同参与了著述。从全书思想内容和论辩风格的一致性来说,孟子亲自执笔的可能性更大些,至少他也是个润色审订者。关于《孟子》基本思想心性与天道:天赋予人以同等的人性、人性本善、善的萌芽与恶的由来、天道就呈现在我心中仁义孝悌:体现在伦常日用中的道德践履修身与养气:反求诸己、浩然之气、小体与大体人格与处世:羞耻之心、做事原则、与人为善王道与仁政:由仁心推出仁政:改善民众生活、礼仪教化;民贵君轻基本思想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著名哲学家。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庄子的著作庄子著作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书名即称《庄子》。据《汉书·艺文志》说,《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只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无论在哲学上或文学上,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庄子的著作庄子著作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书名即称《庄子》。据《庄子思想综述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同上。)这种超越感觉的道,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同上),否定了世界有神的主宰,具有泛神论的色彩。同时,庄子又进而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庄子思想综述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与“道法自然”观相联系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社会政治学说,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又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至乐》。)可见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当时固属幻想,但要求恢复“素朴”,即人的自然属性,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庄子对这种“至德之世”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以致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则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正是由于冷酷现实的无情,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在《逍遥游》中说,大鹏的高飞,要有一定的条件,即“有待”,这不能算是绝对的自由;而要真正地达到自由,就要无条件的,即“无待”,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能达到这样“无待”的人,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庄子的这种“逍遥游”的人生观,实质是企求摆脱现实烦恼的一种自我精神麻醉法,是典型的消极遁世思想,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是有害的。但他既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正是由于冷酷现实的无情,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庄子思想要点道与人生1、“自本自根”的道(1)道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又是没有作为和形迹的,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目见。(2)道无所不在,贯通古今,主宰一切,鬼神天地。(3)道既是有又是无,“有成有亏,故昭氏之鼓琴也。”(4)得道的人谓之“真人”,即“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其死生任其复返自然,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作为去辅助天”。2、“死生如一”和“安化”的人生观“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死与四时运行一样自然。庄子思想要点道与人生“齐物”与“逍遥”思想

1、齐物:“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是一种相对主义哲学思想。

2、“逍遥”:是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已”、“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思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到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社会思想庄子认为人是自然赋予的,只有摆脱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礼乐仁义、功名利禄才能完全恢复人的本性,所以主张“绝圣弃知”。总体来看,庄子对“文明”进行了反思,深刻揭示了文明带给人类的负面效应,引起了人们思虑走向更深的层次,但这种反思带有严重的消极意义,是不适应文明的阶层无可奈何的叹息。“齐物”与“逍遥”思想社会思想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