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6例_第1页
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6例_第2页
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6例_第3页
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6例_第4页
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6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6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本文提供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6例,以供大家参详。1陈××男28岁淋巴瘤术后调理2011.4.12初诊有淋巴瘤史,行干细胞移植术,脉细小滑,苔薄,天寒见咳天热安,反复难已,有“鼻炎”史1年,多鼻塞,寐欠酣,纳馨,大便艰尽,腰酸。生黄芪18克脱力草18克功劳叶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炒黄芩9克辛夷9克蝉衣9克白僵蚕9克炒淮山9克炒白术9克炒白芍9克苦参9克生白果9克山萸肉9克巴戟肉9克远志3朱连翘9克玉竹9克象贝9克生苡仁45克×142011.5.10二诊药后安,脉小,寐欠酣,口气浊,便已调,腰酸已,鼻塞无涕,或有咯痰,苔薄微腻。何立人2陈某,男,52岁。初诊:1987年3月17日。主诉及病史:右侧腹股沟处生一肿块,大如鸡卵,后逐渐肿痛,经某医院切开排脓,术后1月不敛,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腺瘤。诊查:右侧腹股沟处生一溃疡,流稀薄脓液,不红不肿,微痛不舒,行走不爽,脉象微弦,舌苔薄白。辨证:病乃痰湿下注,瘀结不散。治法:泻下痰湿,活血化瘀。处方:芫花3g虎杖5g大枣3枚水煎服。二诊:上方空腹服7剂。药后溃疡、微痛渐除,脓液渐少。原方既效,加重再进。处方:芫花6g虎杖10g大枣6枚三诊:上方服7剂,疮口渐愈合,疼痛消失,行走活动自如。原方加重继服。处方:芫花12g虎杖15g大枣10枚上方继服10剂,溃疡完全愈合,症状消失,病即暂愈。按语: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治疗不易痊愈。它属于中医瘰疬串痰范畴,破溃后多不能愈合。从病机来说是湿痰下注、瘀结不散,治疗宜泻下痰湿,活血化瘀。方用芫花攻下痰湿水饮,虎杖活血化瘀解毒,少佐大枣健脾益气,并防芫花过于攻下而伤脾胃,方药剂量由轻剂渐至重剂,共服药24剂,溃疡完全愈合,症状消失。两年后再来门诊,淋巴腺瘤未再出现,溃疡愈合后未见反复。本方除具有攻下痰饮、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之功,是否具有抗癌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孟澍江3陈某,男,46岁。主诉及病史:患舌上淋巴瘤已1年。诊查:舌体逐渐凸肿,红绛无苔,转动不灵,进食困难,双目亦感胀,有时痛引头部两侧,妨碍睡眠,深以为苦。并有心烦口渴,尿黄赤等症。辨证、治法:与导赤散加夏枯草、天葵子、紫草、浙贝等凉血清热、软坚散结之品,连服50余剂,舌上肿瘤逐渐缩小,转动较灵活,头项部痛亦缓解。但继见食纳减退,脘胀不适,与酵母片、保和丸之类,仍腹胀食少,而且胀满以午后及上半夜为甚。察其舌已由红绛转为淡红,并感口淡及嗜睡。此血热已尽,中寒复起之候,故用理中汤少加桂枝,3剂而食纳转佳,5剂而胀满全消,随以异功散加生地、丹参以善其后。按语:《内经》谓:“先病而后中寒者治其本”此证从舌质红绛转为淡红,午后胀甚,断为脏寒生胀满而非食滞之满,故改用理中汤以治其本。虽前证系心火、血热所致,改用温补亦未引起复燃之害。欧阳琦4夏某,女,44岁。初诊2007年8月24日。主诉:淋巴瘤放化疗后6年。患者于6年前发现淋巴瘤,曾行放化疗。现症:目前一般情况可,略有口干,纳、寐、二便尚可,舌偏红,苔薄腻,脉细。中医诊断:积证。西医诊断:淋巴瘤。辨证:邪实正虚。治法及方药:扶正祛邪。自拟方。蒲公英30g白花舌蛇草30g黄精10g骨碎补10g石斛15g佛手10g牡蛎30g西青果1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生甘草6g14剂二诊(2007年8月30日)略有咽痛。上方加板蓝根10g。14剂。三诊(2008年4月24日)无不适。蒲公英30g白花舌蛇草30g黄精10g女贞子10g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西青果10g青皮10g甘草6g14剂【按语】对于积证患者,不能过用峻伐之品,严格掌握适应证。此外,还要注意饮食情况,若饮食量少,首当调理脾胃,使中气振奋,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强盛,有助于攻邪。本案患者随访至今,病情无反复,一般情况可。沈自尹5病例1.初诊:1988年5月14日。主诉及病史:上腹部疼痛1年。患者1987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6月份发现腹部包块,经腹部B超示腹腔内占位性病变。7月5日在我院行剖腹探查术,因肿物位于小肠系膜根部,无法切除。取病理活检,确诊为“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ⅣB,经血液科用COAP化疗及腹部局部放疗,1987年12月腹腔内肿块消失。巩固化疗2次。自1988年初,因身疲无力来中医科就治。诊查:查面色晦暗不泽,气短身疲无力,手足麻木,行走下肢疲软无力,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滑细。诊断:痰毒核。辨证:癥积日久,正气受损,毒瘀未尽。治法:益气扶正,养阴,解毒化瘀。处方: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当归15g白芍20g首乌30g石斛15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龙葵20g王不留行20g赤芍10g二诊:服上方后一般情况得以改善,心慌、气短及手足麻木消失。1988年7月、12月分别在我科用中药扶正支持下,顺利完成COAP2次化疗。自1989年后一直坚持中药治疗。方药以健脾益气、补肾生血、散结解毒为原则,基本方药如下:处方:黄芪40g当归15g白芍15g党参20g女贞子25g旱莲草20g香附10g青皮15g土贝母20g猫爪草25g生牡蛎25g(先煎)山楂20g枳壳10g陈皮15g白花蛇舌草20g三诊:1991年7月5日复查,B超示脾稍大,骨穿示“幼淋占4%”,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轻度浸润,仍以中药健脾补肾以扶正,解毒散结以祛邪。处方:党参20g当归15g白芍15g首乌30g鸡血藤15g黄芩6g生芪15g菟丝子20g熟地15g紫河车15g牛膝15g苦参2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60g夏枯草20g配合服用小金丹3粒/次,3次/日。治疗数月后,复查骨髓象正常,腹部CT正常,治疗至1992年4月,一般情况良好,查体无阳性所见,停汤药,改用六味地黄丸与西黄丸、小金丹交替以巩固疗效。1993年底停药,每年复查,已10年,一切正常。按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ⅣB期,为疾病极重阶段,经放化疗治疗,病情得以缓解,但在巩固化疗阶段患者出现正虚体力难支之势,乏力纳差,且白细胞低而难以接受继续巩固化疗,余治以健脾益气生血之法,并辅以解毒,而使其症状改善,W13C回升至正常,亦未见疾病发展。改以单纯中药治疗,脾肾双补以养血扶正,解毒散结以祛邪,替代了化疗,而又增强了患者的体质。1994年4月以后,用六味地黄丸与西黄丸、小金丹配合应用以巩固疗效,经1年治疗病情体力恢复而停药。至今已13年,追踪患者恢复健康,能做家务劳动并出国旅行。病例2.尹某,女,18岁。初诊:2004年11月27日。主诉及病史:颈部、锁骨下、腋窝淋巴肿大3个月。患者于2004年8月26日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锁骨下、腋窝淋巴肿大、疼痛,继则高热,体温最高40℃。9月5日在协和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淋巴结肿大,病毒感染可能性大”,未作淋巴结病理检查,具体治疗不详,发热退。诊查:现症: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劳累、生气后加重。语音低微,颈部、颌下、腋窝部可触及多处肿大淋巴结,最大如鸽卵,质中压痛。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滑。诊断:痰毒核。辨证:气滞痰凝,气阴两虚,毒热内结。治法:理气散结,解毒益气阴。处方:当归10g白芍10g柴胡6g青蒿15g元参15g生牡蛎(先煎)30g猫爪草20g香附10g太子参20g沙参20g百部10g连翘20g二诊:2004年12月4日来诊。颈与锁骨下有结节,疼痛,昨低热37.3℃,身疲乏力,舌脉同前,治宗上法,上方加减。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元参20g生牡蛎(先煎)40g山慈菇10g半枝莲15g党参20g连翘20g猫爪草20g黄芪20g三诊:2004年12月18日来诊。药后体力好转,食纳增加,颈部及锁骨下淋巴结仍肿大疼痛,发热已退,舌脉同前,治宗前法,上方加夏枯草10g、橘核10g、海藻15g、昆布15g。四诊:2004年12月23日来诊。药后颈部、颌下、锁骨下、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均减轻,无发热,仍疲乏、思睡,舌质红微苔,脉细滑。治宗前法,上方加郁金10g、浙贝10g、香附10g。五诊:2005年1月8日来诊。淋巴结肿痛减轻,急躁好转,舌脉同前,上方加赤芍20g。六诊:2005年2月19日来诊。颈部及颌下淋巴结未触及,疼痛已好,体力增加,面色好转,体重增加2公斤。舌微苔,脉弦滑。上方继服14剂。一年后患者随访,一般情况好,诸症未见复发。按语:此例患者曾全身反复淋巴结肿大,非一般“瘰疬”、“痰核”,而以痰毒核命名。本病之源以痰为先,疫疠之气内侵;继则痰阻经络脉道,气涩血凝,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复因痰瘀内蕴,积久生毒,与外毒内侵,痰瘀互结,终致发病,流窜周身。邪存于半表半里之间,且发病以少阳经循行部位为主,首诊以痰凝气滞,气阴两虚,毒热内结为主,瘀象不显,故梁师选用理气散结解毒益气阴之法。二诊患者低热,淋巴结肿痛,以小柴胡汤加解毒软坚散结之剂,且逐渐加大散结化痰行气活血之力而取效。此患者症似淋巴瘤,因住院拒绝病理检查而未定诊,但中医按此法治疗而取效。梁贻俊6郑某,男,54岁,退休。2005年6月17日发现“淋巴瘤1月余”就诊。患者既往有胃溃疡病史,3月前无原因出现腹痛,不定时发作,隐隐作痛,进行性消瘦,曾行胃镜,肠镜检查未见异常。后于某医院行CT示小肠肿块,于1月前行小肠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NHL(弥漫大B型),肿块旁肠系膜淋巴结5/5见肿瘤转移。术后行化疗1次,CHOP方案(VCR2mg,第一日,表阿霉素50mg,第一日~第二日,CT×0.8g,第一日,泼尼松50mg,第一日~第五日)。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就诊。体检:神清,气平,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左侧颈部,右颌下,双侧腹股沟可及肿大淋巴结,大小不一,质中等,活动度可,无触痛。心肺无殊,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肿。实验室检查:B超:双侧腹股沟,右颌下,左颈部,左腋下可见肿大淋巴结。刻诊:患者头晕,乏力,口干,多汗,时有胸闷,纳食差,夜寐不宁,大便干结,小便尚调。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细弦。【诊断】中医:痰核(痰瘀交阻,湿浊内蕴);西医:NHL(弥漫大B型)。【治则与处方】和胃化湿,消痰散结。处方为涤痰汤合左金丸加味:炒党参15g,生地黄12g,云茯苓9g,广陈皮6g,制半夏9g,黄连3g,吴茱萸1g,炒黄柏9g,石菖蒲12g,夏枯草9g,胆南星9g,枳实9g,羊蹄根12g,全瓜蒌切12g,天门冬20g,冰球子12g,龙葵9g,煅瓦楞20g,焦山楂9g,焦六神曲9g,生甘草9g。7剂。【治疗效果】服药7剂后,患者头晕、乏力、口干、多汗有所好转,大便通畅,纳食好转,夜寐仍不甚安稳,原方加夜交藤后继用。此后患者定期化疗,并随证加减运用原方,颈部,腹股沟等处淋巴结消失,症情好转。【按语】NHL中医属于痰核,患者患胃病日久,脾胃亏虚,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凝聚为痰,痰积日久,痰毒蕴结于里,故见颈部痰核累累;病久气血瘀滞,痰瘀夹杂,气血充盈不足,周身无以濡养,则有乏力,痰瘀交阻,清阳不升,故见头晕,心血失养,则有胸闷不适,营卫不和,腠理不密而致汗泄失常,动后更耗气伤津,则有动则汗出。患者化疗后,阴液耗损,则见口干、纳寐差、大便干结等证。治疗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