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1.120.25CCS
P15
4201 DB
4201/T
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Standard
Multifunction
Technology
of
Public
EmergencyShelter
Wuhan
发布
实施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
4201/T
658— 前言
.................................................................................
II引言
................................................................................
III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24
规划设计
...........................................................................
34.14.24.34.4
一般规定
.......................................................................
3场所选址
.......................................................................
3责任区划分
.....................................................................
3总体设计
.......................................................................
55
建筑设计
...........................................................................
65.15.25.35.45.5
一般规定
.......................................................................
6应急功能分区与应急设施设计
.....................................................
7公园、绿地、广场等兼做避难场所设计
............................................
11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兼做避难场所设计
............................................
13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兼做避难场所设计
..................................
146
结构设计
..........................................................................
156.16.26.36.46.56.6
一般规定
......................................................................
15场地条件
......................................................................
15抗震设防标准
..................................................................
16结构抗震设计
..................................................................
16防洪设计
......................................................................
16风荷载与雪荷载取值
............................................................
167
机电设计
..........................................................................
167.17.27.37.47.5
一般规定
......................................................................
16给水与排水
....................................................................
17电气与智能化
..................................................................
20消防
..........................................................................
21空调与通风
....................................................................
218
标识设计
..........................................................................
228.1 一般规定
......................................................................
228.2 标识设置要求
..................................................................
22参考文献
.............................................................................
23DB
4201/T
658— 本文件按照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武汉市应急管理局提出。本文件由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归口。本标准为首次发布。IIDB
4201/T
658— 避难场所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文件。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本文件是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当需要兼顾其它突发事件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IIIDB
4201/T
658—1 范围计、机电设计和标识设计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所有部分)GB/T
卫生陶瓷GB
2173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T
31962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352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413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T
5035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97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1143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
51192
公园设计规范GB
51251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CJ/T
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J
14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JC/T
非陶瓷类卫生洁具DB
4201/T
658—MH
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DB42/T
984
人防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突发事件
emergency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3.2城市公共避难场所
emergency
shelter必要的应急设施,具有较高安全性和一定规模的场地和建筑。3.3应急避难场地
emergency
sheltering
sites高安全性和一定规模的场地。它包括公园(不含动物园和文物古迹保护区域)、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场地。3.4应急避难建筑
emergency
sheltering
buildings教学楼等建筑。3.5紧急避难场所
temporary
emergency
shelter所的过渡性场所。3.6固定避难场所
emergency
作的场所。3.7中心避难场所
或称为I级避难场所。人员规模更大、开放时间更长、应急设施更完善的固定避难场所。3.8避难场所责任区
by
emergency
DB
4201/T
658—难宿住设施和相应的配套应急设施。3.9有效避难面积
effective
area
tents
and
facilities及分发设施、应急综合管理设施、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等应急功能区的面积。3.10人民防空工程兼作避难场所
civil
as
public
emergency
shelter在具备战时防护功能的同时,可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的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的人民防空工程。4 规划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避难场所的用地范围、性质、等级应以批准的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和所在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为依据。4.1.2 满足突发事件发生时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的需要,并符合节能环保要求。4.1.3 避难场所设计应包括总体设计、避难场地设计、避难建筑设计、避难设施设计和应急转换设计等。4.1.4避难场所除应满足平时的使用功能外,还应进行避难场所的专项设计,并应符合
51143、21734
和本文件的有关规定。4.2 场所选址4.2.1避难场所的选址应遵循场地安全、交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选择地势比较平坦空旷且地势较高、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2) 避开周围的地质灾害隐患和易燃易爆危险源;3) 选择利于人员和车辆进出的地段;4) 选择便于应急供水、应急供电等设施接入的地段。4.2.2 避难场所按照其保障性能、避难规模和开放时间,可划分为三个级别。其分级应符合表
1
的规
7
度的坡地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区域占地面积,建(构)筑物倒塌影响区域的面积。4.2.3 除防洪建筑外,其他避难建筑宜为单层建筑。当采用多层避难建筑时,避难人员宿住功能不应设置在
3
并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4.3 责任区划分4.3.1 避难场所责任区的划分宜以街道(乡镇)、居(村)委会、企事业单位等为基本单位。避难场所责任区内的避难人数,应根据责任区内建设工程抗灾能力的评估结果,结合人口分布特点进行核算。避难场所责任区划分应符合表
1
的规定。2
0.9000.0200.0200.0050.0150.0100.0150.015
1.000
22kmkm2>0.5>305.030300.10.4301.5151.5~<0.10.2<31.50.51.0注:条件允许时,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可按人均宿住区面积进行计算。DB
4201/T
658—表1 避难场所责任区划分的分级指标4.3.2避难场所设计应标出避难容量。避难场所的避难容量不应低于所在地区设定防御标准影响下责要求应符合市(区)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要求。4.3.3避难场地各功能区面积所占比例宜符合表
2
的规定。表2 应急避难场地面积指标表41403815151722201710151618
100100100:表中避难建筑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所占比例为参考值,各区可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总使用面积范围内适当调整,:避难建筑应在室外配置面积不小于避难建筑面积1%的临时垃圾收集房或收集点,垃圾收集过程不应裸露,并应DB
4201/T
658—4.3.4 避难建筑的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所占比例宜符合表
3
的规定。表3 避难建筑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所占比例表4.4 总体设计4.4.1 避难场所总体设计应开展综合防灾评估,进行责任区设计、应急功能设计、总体布局设计和应急交通设计,并应符合消防和疏散要求。4.4.2 综合防灾评估应包括避难设计要求评估、现状条件分析评估和使用风险评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利用的避难资源和安全评估情况,不同灾害影响规模下和不同应急阶段的避难规模等;2)
适宜性,确定可用于应急避难的用地范围和工程设施;3)
使用风险评估应针对避难场所维护管理过程中和启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致灾因素和可能影响进行评估,制定设计、建设和管理对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
评估可能遭遇的突发灾害种类,确定各类应急设施的设防要求,明确相应的设计和管理对策;b)
c)
评估场所内及周边现有建(构)筑物的倒塌或破坏的风险及倒塌或破坏的潜在影响区,设置警告标志,并不得用作应急避难;d)
划定场所内及周边古树、名木、文物和其他重要建筑的保护范围,不得用作应急避难,设置警告标志,并应采取保护措施;e)
评估划定各类灾害潜在影响区,设置警告标志,并不得用作应急避难。4.4.3 避难场所责任区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评估责任区可能遭遇的灾害,确定避难场所的启用方案;2)
分析避难场所启用和开放期间可能遭遇的灾害及其影响,制定应对方案;3)
确定城市级和责任区级应急功能的保障要求;DB
4201/T
658—4)
分析确定避难场所和外部应急保障基础设施的衔接要求和设计方案;5)
核定避难场所的责任区范围和避难人数;6)
确定责任区内各疏散单元或社区通往避难场所的疏散路线。4.4.4 避难场所应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应急医疗卫生救护、物资储备分发等应急服务设施布局相协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害影响时的疏散避难和应急救援需求;2)
地空间和建筑工程,形成有效、安全的防灾空间格局;3)
需要;4)
用于应急救灾和疏散困难地区的避难场所,应制定专门的疏散避难方案和实施保障措施。4.4.5避难场所设计应根据应急功能配置要求及避难宿住需求,按应急功能分区划分避难单元,分级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急综合管理、医疗卫生救护、物资储备分发等设施应单独设置应急功能区;2)
专业救灾队伍宜单独划定临时驻扎营地,并应设置设备停放区;3)
场所或固定避难场所。4.4.6 避难场所的总体布局设计应结合各类用地和工程设施的安全性和适宜性评估结果,对应急功能4.4.7避难场地可根据自然地形坡度,采用平坡、台阶或混合式;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
8%时,可采
8
1.5m~3.0m挡土墙或护坡。4.4.8 避难场所内需要保证车辆和人员通行的应急通道与两侧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间距,应大于建筑(构)筑物倒塌或破坏影响范围加
与相邻建筑防火间距中的较大者;当有可靠抗灾设计保证建(构)筑物不会发生倒塌或破坏时,应大于两侧建筑防止坠落物安全距离之和加
与防火间距中的较大者。4.4.9 避难场所内建(构)筑物的倒塌或破坏影响范围宜通过计算分析确定。4.4.10 对待。5 建筑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公共设施设计进行建设:1)
符合要求的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场地;
2) 建筑面积不小于
2000m
的单建式人民防空工程和地下空间;
2) 建筑面积不小于
2000m
的单建式人民防空工程和地下空间;23)
大型体育馆、会展中心、学校教学楼等建筑;4)
避难场地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5.1.2 消防与疏散设计5.1.2.1
50016中关于人员密集场所的有关规定。5.1.2.2 对于避难场所的防火疏散安全距离,当避难场所有可靠的应急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时,不应大于
m人等特定人员的专门避难区域,应分别不大于
25
m
和
20
m。5.1.2.3 避难场所的外围四周应设置防火安全带,其宽度应满足实际需要。周边或内部林木分布较多间应设置不小于
30
m
的防火安全带。5.1.2.4 避难场所内消防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取水平台,并应连接车道。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不应小于
m。避难场所内消防通道设置符合
51143
中关消防通道设置的有关规定,且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
18
m×18
m。5.1.2.5 中心避难场所应按照不少于
2
10L/s
1
3.5
2
灭火用水量不低于
10L/s
1
1
次
10L/s
1
应急消防水源,配置消防设施。5.1.2.6 避难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避难建筑应至少设
2
个安全疏散出口;多层避难建筑应至少设
2
个安全疏散楼梯。避难建筑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5.1.3 无障碍设计避难场所各类设施应考虑无障碍设计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GB
50763
的规定。残障人数应按照场所内避难总人数的
0.5%计算。5.1.4 儿童安全设计避难场所各类设施应考虑儿童安全设计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的有关规定。5.1.5 文物保护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GB/T
50357
和
GB
51192
的有关规定。5.2 应急功能分区与应急设施设计5.2.1 应急功能分区应急避难场所,应按照其级别配置相应的应急功能分区与应急交通,其内容宜符合表
4
的规定。IIIIIDB
4201/T
658—表4应急功能分区5.2.2应急设施配置各应急功能区应配置相应的应急设施,以满足应急使用功能,其内容宜符合表
5
的规定。表5 应急设施配置5.2.3 应急设施设置要求应急设施分为三类: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I
II
设施和一般设施,紧急避难场所(
级)应配备基本设施。5.2.3.1基本设施行分区,每个分区不应超过1000
m
,分区之间应有不小于3
行分区,每个分区不应超过1000
m
,分区之间应有不小于3
m的人行道。关于棚宿区的设置还需满足5.2.3.1.1 应急篷宿区设施251143的具体要求。5.2.3.1.2 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设施。无管理用房或其他建筑物可用时,结合预留场地设置临时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5.2.3.1.3 应急供水设施可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供水设施,灾时应利用原有的供水设施,100
m100GB
备消防水带作为灾时临时供水管道。5.2.3.1.4 应急供电设施时受到损坏。此外,尚应配置自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等应急电源供电。5.2.3.1.5应急排污设施5.2.3.1.5.1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管线、基本生活污水集水池、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不具备连接条件时,可设置独立排污系统。5.2.3.1.5.2 避难场所的污废水应采用自流排出。基本生活污水集水池的有效容积应大于避难场所开放
3
天产生的全部污水量的
倍。避难场所内现有的公共厕所作为应急厕所时,化粪池可采用比常规计算容量大
1
号的规格。应急排污系统应远离水源地和供水设施。5.2.3.1.6 应急厕所5.2.3.1.6.1 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固定式厕所或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紧急避难场所和固定避难场所的厕位数量不应小于核定避难人数的
1%;中心避难场所的厕位数量不应小于核定避难人数的
2%。应急厕所之间距离应小于
100
m,且位于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距离应急棚宿区
30
m~
m。5.2.3.1.6.2 暗坑式厕所应具备水冲能力,并单独设置化粪池,其容量按
中
的要求设2:1急厕所应设置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排污、应急通道和应急标识设施。5.2.3.1.7应急垃圾储运设施200克。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应急棚宿区之间的距离应大于5
m,且应设置于避难场所的下风向。5.2.3.1.8 应急通道7.04.01.5DB
4201/T
658—5.2.3.1.8.1设置要求:应依据各避难功能区的避难规模和功能要求,确定应急通道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设置分级道路,确定应急通道及其应急保障要求。5.2.3.1.8.2 应急出入口:避难场所的人员主出入口以及避难人数大于等于
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
28
m
的缓冲区。5.2.3.1.8.3 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
至少设置
2
个不同方向的主要出入口;b)
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应分开,应单独设置应急医疗垃圾出入口,洁污分流;c)
主要出入口应与城市应急通道相衔接,衔接道路和桥梁应满足城市应急通道的应急功能保障级别;d)
主要出入口位置应与灾害条件下城市应急交通与人员的走向、流量相适应,并根据避难人员数量、救灾活动的需要设置集散广场或缓冲区。5.2.3.1.8.4 在主要避难人员便捷进入的方向设置临时入口。5.2.3.1.8.5 应急道路:应急道路可按干道、支路和人行道分级设置,干道、支路应采用柔性路面,道路宽度应符合表
6
的规定。表6避难场所内道路宽度分级5.2.3.1.8.6 避难场所主要干道应与主通道连通。5.2.3.1.8.7 避难场所的人员疏散和进出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a)
避难场所内部道路应连通各避难功能区、避难建筑和主要设施;b)
避难场所内道路边缘至避难设施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7
的规定。表7 道路边缘至避难设施的最小距离筑物做临时物资储备设施,每处应不小于20
m筑物做临时物资储备设施,每处应不小于20
m
。5.2.3.2.1 应急消防设施5.2.3.2.1.1应根据避难人员数量,综合考虑避难场所内的场地、建(构)筑物及其他工程设施的防火措施,设置应急消防设施。5.2.3.2.1.2 应急期间应急棚宿区应配置灭火工具或其他消防器材设施。5.2.3.2.2 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的设置应符合GB
21734中
6.2.22105.2.3.2.3.2 应急综合管理设施用房面积可按
60
m
5.2.3.2.3.2 应急综合管理设施用房面积可按
60
m
~
m
使用面积设置。5.2.3.2.3 应急综合管理设施5.2.3.2.3.1 应急综合管理设施应设置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管理设施。广播及监区、应急棚宿区和应急道路。通信网络应与所在地应急避难救援指挥中心连接。2 25.2.3.2.4 应急洗浴设施应急洗浴设施应结合厕所设置。5.2.3.3综合设施5.2.3.3.1应急停车场避难场所附件应设置应急车辆停车场。5.2.3.3.2 应急停机坪(构)筑物,保证直升机有升空平行安全角度。5.2.3.3.3 应急通风设施通风条件有限的室内避难场所应设置通风设施。5.2.3.3.4 功能介绍设施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5.2.3.4 应急设施建设5.2.3.4.1.1 永久建设避难场所设计时,固定(永久)设施和临时(移动)设施的设置应相结合。下列各类应急功能和应急避难设施宜设计为永久建设:1)
避难场所的应急交通、应急储水和取水工程设施;2)
停机坪的应急供电工程设施;3)
I
级避难场所内的应急医疗卫生区和应急垃圾收集设施;4)
I、II
级避难场所的应急物资储备区;5)
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应急通风工程实施(含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6)
消防工程设施(含避难建筑和避难场地);7)
应急厕所的化粪池;8)
应急广播和监控设施。5.2.3.4.1.2 避难场所应利用已有的平时设施。避难场所内的设施和设备,在启用前应进行应急转换设置到位,并应符合
GB
51143
附录
的具体要求。5.3 公园、绿地、广场等兼做避难场所设计11≤1000≤4000≤12000≤2500010190.15
m
确定。应急休息区应设置座椅等供避难人员临时休息的设施。
m0.15
m
确定。应急休息区应设置座椅等供避难人员临时休息的设施。
m
但不应大于
1000
m
,边长不应大于
60
m。当应急棚宿区具有充足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时,5.3.1基本要求5.3.1.1 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应结合整体避难规划确定应急避难功能,并与其他类别的避难场所综合利用。5.3.1.2 平灾结合,功能整合。公园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各种设施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5.3.1.3因地制宜,节约实效。应利用公园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注重科学的建设管理,合理设置应急避难设施。5.3.1.4 便捷通达,安全美观。避难场所在满足安全的情况下,靠近公园绿地出入口;在不影响避难功能条件下,应为使用者提供标识明确、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环境。5.3.2功能分区界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22)
2表
8。应急棚宿区应设置防火分区,防火分区的最大面积应根据帐篷等材料的耐火性能确定,2防火分区的最大面积可放宽到
具备消防车通达条件。坡度应控制在
7
度(约
13%)以下。表8 应急棚宿区分级及防火分区间距要求医疗卫生区用地面积应根据核定避难人员数量,按每人不小于
m医疗卫生区用地面积应根据核定避难人员数量,按每人不小于
m
确定。应急医疗卫生区数量,按每人不小于
m
确定。用避难场所周边的医院及医疗卫生设施进行设置,其与避难场所的距离不应大于
500
m2水、供电设施接口。单独设置医疗垃圾应急储运设施及出入口。4)
应急垃圾储运区。应急垃圾储运区距离应急棚宿区应大于
15
m,且位于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应急垃圾储运区用地面积应根据核定避难人员数量及储运设施规模,按每人每天不小于
确定。5)
2
天发放要求的应2122
230
2
241
2
251
2
281
2
急管理区应设置在避难场所入口处,按
50
m
~
m
急管理区应设置在避难场所入口处,按
50
m
~
m
用地面积预留设置。应急管理区应设置小于
m
。中心避难场所(I
级)的应急停车场面积不应小于
m
;用地紧张地区停车场面积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
m
。公园停车场可兼做应急停车场使用。
m
96)
2 2人员登记处。7)
II
2 228)
,
应设置在适于车辆出入的2留供水、供电设施接口。9)
需要起降的直升机型号、数量等要求,按照
和
GB
50009
的要求进行设置。
应急直升机使用区周边的障碍物和建筑工程限高应满足直升机安全起降的要求。表9救灾车辆及人员单位用地面积要求5.3.3 绿化种植绿化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具有良好观赏性。2)
固定避难场所及中心避难场所绿地周边应结合防火要求设置宽度不低于
10
m
园内建(构)筑物周边应根据其建筑结构形式和高度,设置
3
m~5
m
宽的防护绿带,筑物倒塌和高层坠物造成的伤害。3)
种。避难场所的绿化种植除应符合以上规定外,还应符合
GB
51192
的规定。5.4 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兼做避难场所设计5.4.1 基本要求1)
人员安全避难的宿住区及其配套功能)按照
中表
取值。13不应大于
4000m
8m
~
确定。可按
不应大于
4000m
8m
~
确定。可按
~20m
确定。避难单元内设置垃圾储存间时,垃圾储存间建筑面积可按
5m
~10m
2)
1000m
4) 物资储备区:避难单元内应设物资储备区,物资储备区建筑面积可按
~
确定。
5) 供水:避难单元内应设饮水处,数量为每
250
人一处。每个饮水处的建筑面积可按
5m
~2)
2卷帘分隔并相互通达,连通口应设甲级防火门。5.4.2 功能分区采用不燃材料分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2 22设人行通道,人行通道宽度不小于
2
米。3)
222 222确定。6)
5
100
2
位数量的
。7)
2 2附近。当在地面上设垃圾收集点时,垃圾收集点应位于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且不小于
5m。8)
其他未详述功能分区要求应符合本文件中
5.3.2
的要求。5.4.3 出入口人防设施避难单元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5m,各出入口应设置成不同朝向;2)
位于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的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
1.2
m;3)
板建筑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大于
10m
100
0.75m
m
每
100
人不小于
1.0
m;4)
战时出入口作为避难单元出入口使用时,其人员通过的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应采用无槛门。5.5 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兼做避难场所设计5.5.1 基本要求
、5.214
1) 宜设置公共活动室,且总建筑面积不宜小于
m
1) 宜设置公共活动室,且总建筑面积不宜小于
m
;
2) 宜分层设置应急管理和应急物资分发用房,其用房面积均不宜小于
40
m
;节中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的相关要求。5.5.2 功能分区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223)
其他未详述功能分区参照本文件中
5.3.2
条的要求执行。5.5.3 避难建筑设计1)当避难房间内设计避难宿住人数超过
50
人时,宜分区,且区内每人睡眠宽度不宜小于
m,通道宽度不宜小于
m。避难宿住房间室内地面应满足防水、防潮、防虫等要求。2)当避难建筑室外台阶踏步总高度超过
m
且侧面临空时,应设防护设施。室内楼梯应设防护设施,楼梯踏步应防滑。3)避难建筑室外坡道坡度应满足无障碍坡道要求。避难建筑的出入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应易于从内部打开,防火安全出口数量、宽度和总宽度应根据避难人数按照
GB
50016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 防火安全出口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
m;安全出口不应设置门槛;b) 避难建筑通往周边场地防火疏散的安全出口的总净宽度和疏散通道的总净宽度按所有使用人员计算不应小于每百人
0.65
m。6 结构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作为避难场所的建筑和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应符合抗震、抗风雪和防洪的设计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
50023
进行技术鉴定、采取加固措施、达到相关设计要求之后方可作为避难场所使用。6.1.2 作为避难场所的地下空间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应选择砌体结构房屋作为避难场所。6.2 场地条件6.2.1 避难场所场址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50011、
50021、GB
50413
下列规定:1)避开发震断裂带,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裂、地陷、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2)供气厂、储气站等重大火灾或爆炸危险源的距离不应小于
1000m;3)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4)避开相邻非避难建(构)筑物的倒塌范围,并应保持安全距离;5)避开其他可能发生次生的区域。6.2.2 避难场所选址还应符合以下的要求:15DB
4201/T
658—1)避难建筑避开发震断裂的避让距离不应小于
;建造于抗震不利地段的建筑不宜作为避难场所;2)避难场所应按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高
1
应采取抗液化措施;3)不应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的持力层;所采取的地基液化处理措施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不大于
5。6.3 抗震设防标准6.3.1 避难场所设定防御标准所对应的地震影响不应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相应的罕遇地震影响,且不应低于
7
度地震影响。应急避难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
50011
的设计要求。当采用性能设计时,其抗震性能目标不低于
C
级。6.4结构抗震设计6.4.1 应急避难建筑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避难建筑宜采用多道防线的抗震结构体系。8
度时,亦可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体系。2)不规则项一般不超过
3
项,不得采用严重不规则项的结构;3)计算应急避难建筑的地震作用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应按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
1
度的要求取值,场地特征周期不提高。其余地震动参数,以提高之后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依据,按
50011
的规定取值;4)应急避难建筑应按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高
1
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5)应急避难建筑的楼梯间应采取加强的抗震措施;6)对于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并应采取与主体结构加强连接或柔性连接的措施,达到与应急避难建筑相同的抗震设防目标要求。6.5 防洪设计6.5.1 6.5.2 避难场所应进行防洪排涝专项设计,并应采取有效的防洪涝措施,保证应急功能区不被水淹。抗浮设计时,临江建筑应计入该地区历史最大洪水水位的影响。6.5.3位于防洪保护区的防洪避难场所的设定防御标准不应低于按
50201
急功能区的地面标高的安全超高不应低于
0.5
m。6.6风荷载与雪荷载取值6.6.1 应急避难建筑的风荷载值应取
年重现期的风压值。6.6.2 应急避难建筑的雪荷载值应取
年重现期的雪压值。7 机电设计7.1 一般规定7.1.1 避难场所的机电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满足避难场所功能需求。公共避难场所应根据其建筑物的功能特点,确定“平难”转换的机电设计方案。16DB
4201/T
658—7.1.2避难场所的新建、改建项目,应进行应急避难机电设施专项设计。7.1.3根据机电设施类型和避难场所的功能要求,将避难场所的应急设施分为永久设施、需储备或定时更换的设备和设施、灾时紧急转换的设施、灾时引入设备和设施等,并进行分类管理。7.1.4 给排水及空调管道不应从避难场所内强电和弱电机房,以及重要医疗设备用房的室内通过,必须通过时应采取防漏措施。7.1.5 避难场所内的机电管线统应不渗漏、耐温、耐腐蚀,且应有足够的清洁、维护和维修明露管道的空间。7.1.6 避难场所内的机电设备运行的噪声和振动等不得影响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7.1.7 避难场所内的设施和设备在启用前应进行应急转换并设置到位。7.1.8 公共避难场所的机电设计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标准和武汉市当地有关政策的要求,在满足平时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具备“平难”转换功能。7.2 给水与排水7.2.1 给水7.2.1.1 避难场所的生活给水水质,应符合
的有关规定。7.2.1.2 避难场所的应急供水设施可从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设施中,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采取措施使水质达到直接饮用标准,保证人员饮用需求。7.2.1.3 避难场所宜采用城市市政给水管网或避难场所区域内水源供水。有条件时,可采用自备内水源或自备外水源供水。7.2.1.4 避难场所自备水源的取水构筑物宜用管井。自备内水源取水构筑物应设于清洁区内。自备水源的供水管道严禁与城镇给水管道直接连接。7.2.1.5 避难场所的人员饮用水量按
3~10L/人·日,生活用水量按
人·日选用。7.2.1.6 避难场所的人员生活用水、饮用水的贮水时间应根据水源情况确定。无可靠城市市政给水管网或自备内水源时,生活饮用水的贮水时间不宜小于
15
天,生活用水的贮水时间宜为
7~14
天。7.2.1.7 应有饮用水不被挪用的措施。7.2.1.8 应急状态时电源无保证的避难场所,应有保证供水的措施。7.2.1.9 避难场所的生活饮用水应设有防止管道内产生虹吸回流、背压回流等污染的措施。给水管道工作区内。7.2.1.10 室内给水配水干管、支管应设置检修阀门,阀门宜设在工作人员的清洁区内。7.2.1.11避难场所可按每
100
人一个水龙头,每
人一处饮水处设置。7.2.1.12 给水管与卫生器具及设备的连接应有空气隔断或倒流防止器,不应直接相连。7.2.1.13 叠。当给水管道敷设在下面时,应设置钢套管,钢套管的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7.2.1.14 生活给水系统的涉水产品应符合
17219
的规定。7.2.2 热水与饮用水供应7.2.2.1
GB
的规17DB
4201/T
658—7.2.2.2 7.2.2.3 避难场所的工作人员热水用水量定额按
40L/人·日,其他避难人员热水用水量定额按
5L/人·日选用。7.2.2.4 生活热水系统不设灭菌消毒设施时,水加热设备出水温度应为
设施时,水加热器出水温度不应低于
60℃。生活热水系统回水温度不应低于
50℃。7.2.2.5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水加热设备出水温度不能满足不低于
50的设施或采取消灭致病菌的措施。7.2.2.6 电热水器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7.2.2.7
2
其余设备应能供应
的设计用水量。7.2.2.8 室内外热水的配水干管、支管应设置检修阀门,阀门宜设在工作人员的清洁区内。7.2.2.9 热水管道应选用耐腐蚀和安装连接方便可靠的管材,可采用薄壁不锈钢管、薄壁铜管、塑料热水管、复合热水管等。当采用塑料热水管或塑料和金属复合热水管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管道的工作压力应按相应温度下的许用工作压力选择;2)
设备机房内的管道不应采用塑料热水管。7.2.2.10 热水管道系统应采取补偿管道热胀冷缩的措施。7.2.2.11 洁区内。7.2.2.12 道与各立管连接。7.2.2.13 避难场所应设置生活饮用水供应设施。开水系统也可采用瓶装水饮水机。7.2.2.14 生活饮水定额工作人员按
3L/人·日,其他避难人员生活饮水定额按
2L/人·日选用。7.2.3 生活排水7.2.3.1 避难场所的应急厕所可为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并应符合如下要求:1) 暗坑式厕所按
规定的公共场所公共厕所厕位服务人数确定厕位数量,暗坑式厕所应设为水冲式,附设或单独设置化粪池,容量按
人·日设计。供水困难时可设为旱厕。2) 应急厕所位于避难场所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距离人员住宿区距离宜为
~
m。7.2.3.2 室内生活排水管道系统的设备选择、管材配件连接和布置不得造成泄漏、冒泡、返溢,不得污染室内空气、食物、原料等。7.2.3.3避难场所室内生活排水管道应以良好水力条件连接,并以管线最短、转弯最少为原则,应按重力流直接排至室外检查井;当不能自流排水或会发生倒灌时,应采用机械提升排水。7.2.3.4 排水管道的布置应考虑噪声影响,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7.2.3.5 当
2
根或
2
根以上排水立管的通气管汇合连接时,汇合通气管的断面积应为最大一根排水立管的通气管的断面积加其余排水立管的通气管断面积之和的
1/4。7.2.3.6 排水横管直径应比设计一值大
1
级,污物洗涤池和污水盆的排水管管径不得小于
mm。7.2.3.7
GB/T
和
JC/T
2116
1) 槽内且回流少的器具;18DB
4201/T
658—2) 洗手盆不采用盆塞;3) 卫生器具选型应能挂式安装。4)应设地漏。地漏应设置在易溅水的器具或冲洗水嘴附近,且应在地面的最低处。7.2.3.8
mm
mm。严禁采用活动机械活瓣替代水封,严禁采用钟式结构地漏。7.2.3.9 1)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或无水封的地漏;2)其他设备的排水口或排水沟的排水口。7.2.3.10 卫生器具排水管段上不得重复设置水封。7.2.3.11 的原则确定。当生活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人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生活排水泵站。7.2.3.12 避难场所室外生活排水管道的下列位置应设置检查井:1) 在管道转弯和连接处;2) 在管道的管径、坡度改变、跌水处;3) 检查井井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50014
的有关规定。7.2.3.13 生活排水管的检查井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连接处的水流转角不得小于
90°;当排水管管径小于或等于
且跌落差大于
时,可不受角度的限制;2) 室外排水管除有水流跌落差以外,管顶宜平接;3) 排出管管顶标高不得低于室外接户管管顶标高;4) 排出管与市政管渠衔接处,排出管的设计水位不应低于市政管渠的设计水位。7.2.3.14 室外生活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最大小时排水流量计算,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生活排水最大小时排水流量应按住宅生活给水最大小时流量与公共建筑生活给水最大小时流量之和的
~95%确定;2)
中
3.2.2
确定。7.2.3.15室外埋地生活排水管道最小管径、最小设计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宜按
GB
50015
的有关规定。生活污水单独排至化粪池的室外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当管径为
160mm
时,
最小设计坡度宜为0.010~0.012;当管径为
200mm
时.最小设计坡度宜为
0.010。7.2.3.16 室外生活排水管道系统,宜采用埋地排水塑料管和塑料污水排水检查井。7.2.3.17 有导流槽或顺水构造;当井内径大于或等于
时,应采取防堕落措施。7.2.3.18小于或等于
150
mm
查井,清扫口宜设在井室内。7.2.3.19生活排水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时,应满足
GB/T
31962
的有关规定。7.2.4 雨水7.2.4.1 7.2.4.2 19DB
4201/T
658—1) 避难场所建筑屋面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
5
年,室外场地不应低于
3
年;2) 中心避难场所及其周边区域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
5
年;3) 固定避难场所及其周边区域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
3
年;4) 避难场所排水设计应保证在
100
年一遇的暴雨条件下,场所内避难建筑首层地面不被淹没。7.2.4.3 建筑物内设置的雨水管道系统应密闭。有埋地排出管的屋面雨水排出管系,在底层立管上宜设检查口。建筑屋面各汇水范围内,雨水排水立管不宜少于
2
根。7.2.4.4 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统中长度大于
15
m
的雨水悬吊管,应设检查口,其间距不宜大于
20
m,且应布置在便于维修操作处。7.2.4.5 室外雨水管网的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土质特征、建筑物位置设置。下列部位宜布置雨水口:1) 道路交汇处和路面最低点;2) 坡度人口处。7.2.4.6 室外雨水检查井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雨水管、雨水沟管径、坡度、流向改变时.应设雨水检查井连接;2)
雨水管在检查井连接,除有水流跌落差以外,宜采取管顶平接;3)
连接处的水流转角不得小于
90°;当雨水管管径小于或等于
300
mm
且跌落差大于
0.3
m
时,可不受角度的限制;4)
小区排出管与市政管道连接时,小区排出管管顶标高不得低于市政管道的管顶标高;5)
雨水管道向景观水体、河道排水时,管内水位不宜低于水体的设计水位。7.2.4.7 室外雨水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宜小于
3a。7.2.4.8 室外雨水排水系统宜选用埋地塑料管和塑料雨水排水检查井。7.3 电气与智能化7.3.1 对复合利用为避难场所的建筑及场所,应按平时和应急避难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电气及智能化系统设计和建设,要求如下:1)
同时满足平时和应急避难时对负荷分级、供电电源、变压器容量等的要求。2)
并预留必要的控制保护和监测元器件。3)
不应影响平时正常使用功能,且不影响建筑观感。7.3.2 避难场所的电气设备应选用便于安装、更换和防潮性能好的定型产品,室外避难场所的电气设备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平时不安装的避难专用电气设备,平时应购置到位、集中存放。7.3.3 避难场所电气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可靠,设备和装置的固定螺栓或焊接强度应满足抗震要求。平时不安装的避难专用电气设备,平时应预留、预埋必要的安装条件。7.3.4 避难场所用电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并符合下列要求:1)
护房间的设备和照明等用电为一级负荷;2)
应急供水设备、抢险救灾设备、正常照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淀粉产品在汽车工业行业的应用研究考核试卷
- 油炸食品的食品包装与市场销售考核试卷
-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解决全球水危机考核试卷
- 电子靶技术在海水淡化处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DB11T 889.4-2013 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操作规程 第4部分:彩画作
- 瓦当陶艺课件教学课件
- 暖流课件图片教学课件
- s字母课件教学课件
- 自媒体写作技巧培训
- 淮阴工学院《精密机械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题300道(全)
- 《干粉灭火器检查卡》
- 校园监控值班记录表(共2页)
- 试桩施工方案 (完整版)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
- ESTIC-AU40使用说明书(中文100版)(共138页)
- 河北省2012土建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含定额总说明)解读
- Prolog语言(耐心看完-你就入门了)
- 保霸线外加电流深井阳极地床阴极保护工程施工方案
- 蓝色商务大气感恩同行集团公司20周年庆典PPT模板
- 恒温箱PLC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