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1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2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3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4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①临河干________②求石兽________③转转不已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案】(1)水边,河岸;寻找;不停止;因为(2)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D(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干”:水边,河岸。“盖”:因为。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棹”:划着。“曳”:拖着。“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判断。“欤”:吗。(3)D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4)因为讲学家是据理臆断,根据自己的常理做出判断,而老河兵则是根据多年的观察。勘测而得之的经验。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根据一点浅显的道理就做出判断,要根据实际做出勘察,调查再下结论。这也是老河兵自信的原因。故答案为:⑴水边,河岸;寻找;不停止;因为⑵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⑶D⑷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⑶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进行仔细比对,特别注意一些细节。⑷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回答。【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阅读《木兰诗》,完成小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策勋十二转________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③对镜帖花黄________④出郭相扶将________(2)翻译句子。①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4)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答案】(1)记;有余;外城;同"贴"(2)①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②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3)扑朔迷离(4)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策、强”都是古今异义词,“帖”是通假字。(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安:怎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②火伴:即同火的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3)根据积累并结合“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可知,这个成语是:扑朔迷离。(4)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木兰的形象,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的勤劳;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善良、坚毅勇敢、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的形象;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形象,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木兰的机敏活泼

。第二问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答题。故答案为:⑴记;有余;外城;同"贴"。⑵①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②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⑶扑朔迷离。⑷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的能力。答题时只需结合诗句及平时积累即可。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本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根据平时积累答出我国历史上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即可。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1)解释划线的词。①将援引射之________②宜燔________③烹燔半焉________④已而索雁________(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答案】(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2)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烹”是“煮食”;“索”是古今异义词,“寻找”的意思。(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已而(不久)、索(寻找)、凌(升)”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拿起;应当;煮食;寻找;⑵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⑶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留侯论(节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弊:疲弊。(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有过人之节

及鲁肃过寻阳B.匹夫见辱

见往事耳C.而轻用其锋

尔安敢轻吾射D.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选D。(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分析,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故答案为:⑴

D;⑵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⑶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⑷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5.现代文阅读沙枣梁衡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断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大家在门前的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第二天傍晚我去担水才发现,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不起眼的灌木丛里发出的。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侧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被蚊,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而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向:“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尝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1)

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2)

作者笔下的沙枣有哪些可贵品质?(3)请按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①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是哪一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②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4)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案】(1)如: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2)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3)①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②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4)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解析】【分析】(1)本文叙写“我”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对公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去管它”——漠视不在意;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引起关注;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喜欢;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我心里——赞美。据此理解概括作答。(2)结合文章中的“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二是能自卫为……三是它能抗盐碱”“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等内容,从沙枣的“生命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香满人间”等角度来概括作答。(3)①语句“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中的“冲”“打”突出风沙的凶猛;“被撞个粉碎”“被风卷回去”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语句通过这些动词的使用具体、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风沙侵袭和沙枣抵御的过程。②语句“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把“沙海前的林带”比喻为“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的高大粗壮,林带的厚重和坚不可摧的特点,从而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4)文章的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从表面上看,写出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从深层含意来看,这里的“香”更指沙枣所具有的质朴、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远,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的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如: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⑵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⑶①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②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⑷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细读文本可知,全文以作者对沙枣的感情变化为线索。⑵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把握,注意从文章后半部分介绍的内容提炼即可。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分析内容,揣摩感情。⑷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一语双关意义。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权谓吕蒙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陶后鲜有闻

村中闻有此人D.不蔓不枝

尊君在不(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C.可爱者甚蕃

不知其二者多矣D.濯清莲而不妖

结友而别(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不愿与时流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C.文中以莲的“中通径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播的高尚品质。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村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荣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答案】(1)C(2)A(3)D(4)①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解析】【分析】(1)A.前者“告诉”,后者“认为”。B.前者“远播”;后者“从远处”,名词作状语。C.都是“听说”的意思。D.前者否定副词“不”,与现汉同;后者通“否”。故选C。(2)A.都是介词“从”之意。B.前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后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前者代词,“……的花”;后者代词,“……的人”。D.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表承接的连词。故选A。(3)作者赞美的是“莲”,不是“牡丹”。故选D。(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益”:更加。“植”:树立。“亵玩”:玩弄。“予”:我。“宜”:应当,当然。故答案为:⑴C;⑵A;⑶D;⑷①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⑷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画蛇添足

楚有桐者,赐其合人卮酒,合人相谓曰:“数人恢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手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引酒且饮之。且:________②终亡其酒。终:________(2)把文中的画线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将要;最终(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3)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引酒且饮之”:他拿起酒壶将要饮酒。且:将要。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终”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最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固”:本来。“子”:你。“安”:怎么。“为”:画。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3)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还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故答案为:⑴①将要;②最终⑵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⑶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文章语义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能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的理解揣摩寓意。【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不蔓不枝________③香远益清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B.《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答案】(1)蕃:多;蔓:横生枝蔓;远:远播(2)①我只喜欢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3)C【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蔓:横生枝蔓。(2)本题重点词语:宜:当。众:众多。(3)C项理解分析错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本文以议论性文字为主。故答案为:⑴①蕃:多;②蔓:横生枝蔓;③远:远播⑵①我只喜欢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陋室铭》的文体是________,《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调素琴________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④亭亭净植________(3)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4)“莲,花之君子者也。”如果请你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子”之风,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5)表述志向和情操时,作者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的比较含蓄,这种写法是什么?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铭;周敦颐(2)调弄;亲近而不庄重;形体,躯体;耸立的样子(3)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原文语句来答亦可)(4)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没有沾染污秽,正如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示例2:“中通外直”,写出了莲中间通达、外形笔直的特点,正如君子正直不阿、通达事理。(5)托物言志,《陋室铭》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3)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陋室铭》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子”之风。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均可。示例: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正如君子美名远播、自尊自爱。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正如君子谦逊、刚直、公正、纯洁、清誉。(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与作者情感。托物言志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陋室铭》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故答案为:⑴1、铭;周敦颐⑵调弄;亲近而不庄重;形体,躯体;耸立的样子⑶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原文语句来答亦可)⑷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没有沾染污秽,正如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⑸托物言志,《陋室铭》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⑵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⑶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⑷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取信息、分析问题及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在抓住答题要点的同时,还要做到表达清楚,语句通顺。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的理解能力。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附参考译文】甲: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乙: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堂铭》)【乙】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往来无白丁________②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④凡铭多自警________(2)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②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3)【乙】文评论甲文“自得自夸”。请简要分析【甲】文的“自得自夸”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案】(1)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2)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3)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丁”属于古今异义词,“劳”属于词类活用。(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调:弹奏;金经:佛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若:如果;著迹:痕迹太过明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3)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因此这篇文章处处都是自得自考,从前往后分析即可。故答案为:⑴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⑵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⑶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人或得玉,献诸①子罕。子罕②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③也。”子罕置诸其里④,使玉人为之琢之,富而后使复其所。(节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注】①诸(zhū):相当于“之于”。②子罕:人名。③请死:请求免于死。④里:乡里。(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宋人或得玉/悠然自得B.故敢献之/温故知新C.不若人有其宝/未若柳絮因风起D.富而后使复其所/将复何及(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3)结合文段,说说子罕为什么不接受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