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越鸟田新考
东汉初年,越国的“鸟田”传说被记录为东汉初年袁康编撰的《越绝书》。据学者考证。此书可能完稿于建武28年(公元52年).略晚于袁、吴的同代同乡人王充,对此田有所看法。在其《论衡·书虚》曰:“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盖以圣德所致,天地鸟兽报佑也。鸟田象耕,报祐舜禹,非其实也。实者,苍梧多象之地,会稽众鸟所居。《禹贡》曰:‘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天地之情,鸟兽之行也。象自蹈土,鸟自食苹,土蹶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隅会》篇也说:“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失事之实,虚妄之言也。”否认了历史上的奇传神话,以为“鸟田”是因鸟的生活习性,赋予耕作之便所致。元大德年间,前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祐在《吴越春秋》卷六中的“余始受封,人民居山,虽有鸟田之利”句下注曰:“《地理志》:山上有禹井禹祠,相传下有群鸟耘田也;《水经注》:鸟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认为这种现象,是鸟能为民田耕耘除草。今人张宗祥对《越绝书》卷八的“大越滨海之民,独以鸟田”句注曰:“《吴越春秋》云:百鸟佃于泽。又云:使百鸟还为民田。”认为“此即象耕鸟耘也。”陈桥驿《越绝书.点校本越绝书序》同意“《论衡》解释的‘象耕’、‘鸟田’,是符合事实的。”不同意张宗祥之注.最近陈龙就袁、赵之著,博览《水经注》、《博物志》等古籍,撰写《鸟田考》说:鸟田“是在大越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越族先民在发展原始农业生产中的一项创造”;“是利用农业益鸟参加大田作业,它与‘象为民佃’一样,都是百越先民利用或驯化野生动物,使之为农业服务的成功的尝试”。“鸟田”之利,是“指利用各类农业益鸟捕食稻田中的害虫,清除田野中的莠草。用鸟粪肥田,以及利用猛禽,消灭啮啮动物,保护农作物的成长”。并引伸:“居住在大越海滨的越族先民,是鸟图腾崇拜的民族”。这可谓遵前人之讹,集农业益鸟的大成,归之于一田,实属自我臆断。这就不言而喻,诸家之言,无不单从某种益鸟的习性,对某种农作物或农田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因果关系而作出的结论,缺乏对袁康和赵晔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全面地进行分析。故对“鸟田”这一文化,当前仍具有继续深入探讨的价值和必要。就笔者管见,以为古之大越“鸟田”,似与今之侗族“鸟堂”有关。这可从以下诸方面分别加以论述。一、道、田、鱼堂、田间、田我国选前三大即:三”下的“鸟堂”“鸟田”者,顾名思意,是以鸟为田之名也。何谓之田?辞书曰:一是种谷之处。《说文》云:“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诗·小雅·白华》说:“浸彼稻田。”“阡陌”者,田间之道也。《史记·秦本纪》云:“开阡陌。”索隐引《风俗通》说:“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郑珍《说文新附考》说:“朱子云,‘陌之为言百也,遂洫从而径涂亦从,则遂间百亩,洫间百夫,而径涂为陌矣;阡之为言千也,沟浍横而畛道亦横,则沟间千亩,浍间千夫,而畛道为阡矣。阡陌之名,因此而得。”故“阡陌”之词,不仅可以释之为田间畛道,同时也可以说之为田间沟浍也。二是耕种。《诗·齐风·甫田》说:“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毛诗》云:“田,谓耕治之也。”《诗·小雅,信南山》说:“畇畇原三是打猎.《诗·郑风·叔于田》说:“叔于田,巷无居人。”《毛诗》云:“田,取禽也。”《说文》曰:“取,捕取也.”《诗·小雅·车攻》说:“田车既好,四牡孔阜。”《集傅》说:“田车,田猎之车。”《易·繫辞》下说:“作结绳以为罔绳,以田以渔。”注:“以罟取兽曰田。”亦作畋,猎也。《书·无逸》说:“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文王不敢于逸田猎。”说明了“田”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作为“取禽”或“取兽”之义,用之于古籍了。所以说,对于“田”的解释,自古就有三说,或曰种植稻谷之地,或曰耕种之作,或曰捕猎之举,非独释之为农之田也!故《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的“鸟田”,也可以说是狩猎的地方,或者是捕鸟的场所了。再看侗族“鸟堂”的形式结构(若是上述字释和诸多分析得当,那么,试可断言曰:大越“鸟田”,亦即侗族“堂末”(dangcmogx.鸟堂)的汉语意译。今之南部侗族地区,当前仍然有许多村寨,沿袭这一捕鸟方法,喜于山岗之上,择一宽阔平地,披荆斩棘,除去杂草,培育一丛植之有序、行距有规、平头斩齐的长绿灌木,借以捕捉小鸟,作为获得肉食来源之处。二、《汉书民鸟田说》《越绝书》卷八《外传记地传第十》曰:昔时“神农尝百草,水土甘苦,黄帝造衣裳,后稷产穑,制器械、人事备矣。畴粪桑麻,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小大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及其王也。”“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槨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第六》曰:“吾获覆釜之书,得以除天下之灾,令民归于里闾,其德彰彰若斯,岂可忘乎!乃纳言听谏,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为邑,昼作印横木为门,调权衡、平斗斛、造井示民以为法度。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遂已耆艾将老汉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余始受封,人民居山,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这些记载,虽然简单粗略,含糊混杂,兼有神化,而且内容不尽一致,说法也不完全相同,若就民族学的观点剖析,从字句行间去掉神谈怪论,吸取真言实语,亦可知之背境,见之梗概,识之特点,明之性质。现谨就上述之文,试加分析。一析“人民居山,虽有鸟田之利”,“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之句。可知其田分布之广,经营之盛,不唯海滨所独有,而且山区亦有之,可谓遍及今之江浙一带。二析“独以鸟田”,“其故何也?曰:禹始也。”禹“因病亡死,葬会稽。”“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禹崩之后,众端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等等。表明了这种田始于或盛行于禹当世之时,或逝世以后。其起源有两种绝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禹为了报答民功,苦无酬报,遵循舜之先例,教民从事“鸟田”。这就意味着其田为禹所创,并授之于民。或是广大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举。为了怀禹之德,念禹之恩,彰禹之事,崇禹之威,将之附会为禹的功绩,且加以神化渲染,借以流传于世,这也是古之常习;一说是禹死之后,社会日益衰败,每况愈下,苍天为了赞美禹德,报答禹功,遂令百鸟来为民而田。这显然是一派神言怪语,无稽之谈,何况早在王充的《论衡·书虚》篇中已作了驳斥。说“夫天报舜禹,使鸟田象耕,何益舜禹?天欲报舜禹,宜使苍梧、会稽常祭之。使鸟兽田耕,不能使人祭。祭加舜禹之墓,田施人民之家,天之报佑圣人,何其拙也,且无益哉!鸟田象耕,报佑舜禹,非其实也。”所以说,这田是为人之所造,为人之所教,非为天之所授,鸟之所耕。也只能释之为“取禽”之地,似为合情合理。三析“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之言。反映了这种田的产量不大,收入不多,所得的贡税仅仅能敷祭祀之用,所以才又采取措施,复随着高平的大土坡中,垦地种植,或赶山打猎,以足民需。同时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仍然处于农业经济和原始狩猎经济相并存阶段。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鸟田”的解释,同样地存在着两种不同含义的可能性。或曰:因鸟为农田而耕,故曰“鸟田”;或曰:因其地是“取禽”之处,故曰“鸟田”。究竟以何为是?由于记载含糊,难能定论。若就文中之句,似以后一说法为当。即:一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就是狩猎的经济生活相吻合;二是与古时的“租贡”制度,即以猎物而课其租赋者也相一致。这可引《诗·国风·伐檀》所说的“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特兮?”……“鹑兮?”是为其证;三是从“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内含和语气来看,这似乎又意味着为禹所教的“鸟田”,由于其地固定,范围有限,为天时地利等等条件所度,所获得的猎物不多,因而到了无余之世,不得不乃复耕种和所谓“逐”者,追也,“逐禽鹿”者,似为复循古之法,四处巡猎,以补兴起“鸟田”生产之不足也。就如此之析,亦可以窥见其田的梗概,将之理解为捕禽之地,这不仅顺理成章,有蛛丝蚂迹可寻,而且与客观实际即社会背境,亦相呼应。四析“独以鸟田,小大有差,进退有行”之载。这显然是对其田的规模和形式的描述,道出了这田的坵块有大有小,有边有缘,有前有后行距,有进有退行列,纵横阡陌,沟通其间,井井有条之景象。很难以思之,或绝不可释之成为临田之鸟,有大有小,耕作之时,或进或退,整整有行,行行有序,条条有理。故究其文之说,无疑地是指其田之貌,非属所谓的“鸟为之田”耳。五析“独以鸟田”,“莫将自使”,“一盛一衰,往来有常”之说。这就不难看出,此田与他田不同,对之勿需制器械、备人事,用手足便可获得“收成”;此鸟与他鸟殊异,不是平时常见的鸟,而是随着季节交替,顺寒暑变迁,有来有往,来时即盛。去时乃衰,墨守成规,习以为常的候鸟。这种莫用人使,且与候鸟有关的“田”,应该说是“取禽”之田才是。除此之外,其他难属。这还可从侗族的“鸟堂”和捕鸟情节当中得到映证(评述于后)六析“虽有鸟田之利”,“安集鸟田之瑞”。从这两句的上下扣文的含义来看,这里所提到的“利”、“瑞”,很可能是指其田的产物而言,也只有“物产”才足以作为“租贡”,以资宗庙祭祀之用;或在“复夏王之祭”的时候,才能集其产之精华,作为最佳的祭品,“以为百姓请命”。若果将之释成鸟给农田带来的益处,诸如鸟可根绝莠草,消灭害虫,捕食田鼠,粪可当肥料等等。那么,所供奉的租税和祭品是属何物,这就不得而知,无所是从了。所以说,这田“之利”、“之瑞”,应该指的是物,而不是什么“鸟为之田”。综上所述,无论是就其田的来源、背境、规模、形式、经营、利瑞等等方面,皆与“鸟为民田”无关。故以往诸家之说,似属片面和形而上学的论断,只有将“鸟田”释之为“鸟堂”,似为确切,也合符情理。三、捕鸟、“媒鸟”与“鸟堂”“鸟堂”,侗语叫做“堂末(Clangcmog),又称为“更”(gemV).是属捕鸟之地,遍布今之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交界的“九洞”、“六洞”侗寨。许多地方,几乎家家都喂有“媒鸟”,户户辟有“鸟堂”,专供捕禽,以辅肉食。这些“鸟堂”,大都设在地势当阳的坳口、溪头、山顶的宽平地里,以坳口为最佳。呈一圆盘状,大小不一,因地而定。宽者,直径为3~4丈,窄者,约1~2丈。里面密植长绿灌木,约2尺余高,平头崭齐,郁郁绿绿,犹如公园囿圃。开有“井”字沟道,宽约2尺,形如窗格,似同阡陌(如图一),纵横交织其间。通道多少,依“堂”而疏。这可谓与文中记载的“独以鸟田,小大有差,进退有行”颇相一致。另用1尺多长的木棒,直径2寸左右,劈成两块,将破面相对,彼此相隔尺许,分别插入土中,露出一端于地面,高约1尺,垂直订稳,挺立道间,而后用一藤葛,在两棒尖端,平行环绕,成双索桥状,侗语叫做:“裸”(lox)汉译曰:“桥”(如图二)。每隔3尺4尺,横架一步,其数多寡,量“堂”而制,70—30步以至百步不等。“堂”的周围荆棘杂草,铲除干净,待鸟降临,无址可栖,必投道中,落在“桥”上。离“堂”约两丈之处,搭一小棚,便于捕者休息,或观察动态,等候“收成”。由于这里是猎得肉食之地,供人们改善生活之所,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因而视之与田产同等,可以转让,价格高低,往往按常产而议。据说,过去捕鸟之风盛行,收益不浅,售价高昂。有的一“堂”值金200—300毫(银币),合谷1千多斤,更有甚者与之一头大水牯,也不愿意交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当前此风已渐冷落,卖价虽然比过去略低,但一般仍在30—50元上下,极个别的高达500余元。而其基地仍归卖者所有。对于“媒鸟”的驯养,各家不一,大都在10只左右,也有的多到20余只。其鸟之名,数不胜数,但以称为“闵”(mienx)、“最”(sil)、“夕”(xedl)等类为最普遍。这些鸟都分别囚在笼中,以糯饭渗细糠或蛋黄混合嚼烂,或小米等品为饲料。时常捕捉幼虫,诸如稻虫、蚱蜢、蜘蛛等类喂之。寒冬放在室内,热暑悬于檐下,防日晒雨淋,避伤风受凉。且常携之到溪边浅水之处,戏水为乐,沐浴身躯,保持羽毛干净,体质正常健康。注意其发情程度,将之藏入暗室,免受外界影响。但每天清晨,必须提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见晒阳光,即所谓“放风”约1小时,以保养生息,集精蓄锐,不致任之鸣不逢时,错过季节。所有“媒鸟”,都要精心挑选。以头方、背厚、开胸、毛干、脚粗、尾紧伸直,咀如花椒刺,眼小而靠咀,眉头夹鼻、眉毛清秀.眉尾尖细者为最善诱。凡具备这些条件的,胆子最大,啼鸣最勤.声音最清。即使众鸟逼至,结党成群,亦不为之而畏惧,见之而紧张,且能使周围群鸟,闻声而至,甚至远在1里以外的也纷纷降临,以雄性为佳,一般能活到10多年便自死亡。其身价有高有低,通常一只“媒鸟”与一团“鸟堂”的价值稍微便宜,当前大都在20—30元一只,少则10元、5元,多则200余元,有的值黄牛1头。可见此鸟在狩猎生活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待秋至谷黄,是为捕鸟的高潮季节,侗谚谓之曰:“苟学末骂”(ollxxogxmogmap),汉语意为“稻熟而鸟归”。届时携带“粘膏”.“媒鸟”,鸟的只数不限,3只5只,7只8只均可。看“鸟堂”的距离远近,或于黎明朦胧之时,或在鸡叫二三遍以后,便动身出发,以太阳未升之前抵达为最适当。到了“鸟堂”,将“粘膏”敷于“桥”索,“媒鸟”挂于“堂”侧横竿。一切安置就绪,支身躲入棚中,等到“媒鸟”鸣啼,侗语谓之曰:“哇”(Wah),汉语译之曰:“语”。即待此鸟“说话”,众鸟皆从四面八方应声而来,堕入道间,栖于“桥”上,随之为“粘膏”所粘。捕者乃据情而取。直到正午,红日当空,来者稀疏,落者寥寥,遂收拾场地,载之而归。收获多寡,视“鸟堂”的位置优劣,“媒鸟”的善诱程度,天色的晴阴变化。平常一个上午,可猎10—20只,30一50只,多达百余只以至数百只,或两手空空者,亦有所见。一年约得20—30斤或50—60斤尽肉,足够2—3只“腌桶”的贮藏量,11相当一口小肥猪。其肉食之美,可谓胜过他肴,而且还认为得之食者,示以为荣,将之待客者,则以之为至尊和至上。故这一捕猎活动,既成了这一带侗族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成了广大中青年男子的一种爱好,因而常将之以为乐。从之以为当者,比比皆是,甚至有的置稻谷成熟之不顾,宁愿怡误收刈,也不轻意放过和不觉得不是。这种随季节的变换而时捕时息,因鸟的习性而以鸟诱鸟,借“粘膏”之力而把鸟粘捉,让捕者不费丝毫力气而坐享其成的捕鸟方法,不但原始古老,属侗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经验积累,沿袭迄今,而且似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所记载的“一盛一衰,往来有常”,“莫将自使”,“虽有鸟田之利,“安集鸟田之瑞”等等有关,或一脉相承,同出一辙。四、教自身捕,捕鸟、被捕者除了上述“鸟堂”之外,在侗族地区的捕鸟之法,及其技巧之妙,可谓数不胜数。现谨择其普遍者略书于后。一是可在“鸟堂”周围,或立置或斜置若干根约一丈长的竹竿,竿尖留三五枝桠,附以“粘膏”,待“堂”边“媒鸟”鸣啼,同鸟闻声而至,附于竿上,被粘枝头,侗语谓之,多加”(dosjan)。二是用细竹篾,编成笼子,粗如抱大,长约四五尺,形同酒瓶,内悬三五吊禾穗,腹面留三五个附有倒竹刺小孔,恰适小鸟穿过,将之横挂在田野之中的特制支架上面,离地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农村离婚协议范本
- 足部皲裂病因介绍
- (分析)白玉开采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4)新能源智能装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一)
- (2024)电子商务新城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建议书(一)
-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A4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3年铍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鞋用乳液胶粘剂项目融资计划书
- 安全培训课件-安全管理
- 创新工程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等跨校共建
- 李阳100句名言攻克语法
- 个体工商户设立(变更)登记审核表
- 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验收及检验细则
- 世界地图中文版本全集(高清版)
- 世界旅游夏威夷英文介绍简介English introduction of Hawaii(课堂PPT)
- 彩色学生电子小报手抄报模板消防安全2
- 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拔尖生的培养策略
- JGJT231-2021规范解读
- 不合格品及纠正措施处理单(表格模板、doc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