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_第1页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_第2页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_第3页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_第4页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即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起源阴阳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阳者为阳,背阳者为阴。这一朴素的认识来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此时并不具有哲学上的含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含义得到引伸。如:向阳处温暖,背阳处寒凉。因而温暖属阳,寒凉属阴。如此不断引伸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的现象都划归于阴阳两个方面。这时阴阳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逐渐形成。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撇开个别的,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而形成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因而它不再特指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其本身亦无实物可见。所以《灵枢·阴阳系日月》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的基本特性:(如何划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我们认为凡是具有光明的,温暖的,运动的,外向的,向上的,兴奋的,功能的,无形的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阳;相反具有晦暗的,寒凉的,静止的,内向的,向下的,抵制的,物质的,有形的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阴。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前提是二者必须相互关联。如:运动与静止;天与地;内与外;左与右;天与女?因为二者无关联,所以也就无阴阳之分。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是绝对的,固定的)1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相比较而存在)如:夏←————秋————→冬2阴阳之间可再分阴阳。(阴阳的可分性)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3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如:阴→阳;阳→阴

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与矛盾的区别相同:均含有对立统一的属性。不同:矛盾指事物内部对立的诸方面之间又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的关系。矛盾范畴的对立面对对象的性质不加任何限定,不分主次,因此矛盾是最抽象,最一般的哲学概念,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阴阳对事物或现象作出了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如:有关联性),因而对于同一对事物阴阳所指往往是确定的,不可互换。如:上,下是一对矛盾,上为阳,下为阴,二者不可互换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阴阳的交感互藏1定义: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含阳,阳中寓阴,也称“阴阳互寓”,“阴阳互含”。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阴阳的交感互藏2.理解阴阳交感包括: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万物化生,雌雄两性之精相合而生成万物的根本条件。天地阴阳精气相合,万物化生。阴阳互藏: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依据其所含属阴与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阴中含阳,是说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阳的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为阴;阳中含阴,是说属阳的

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阴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为阳。二者关系: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天之阳气为何能降,是因为天气虽在上,但内含地之阴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的趋势,故天气在其所含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同理地气在其所含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于天。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交感互藏3.意义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交感互藏4.

应用对“心肾相交”机理的解释,并指导临床。生理上,心在上,为火脏,属阳而内含真阴;肾居下,为水脏,属阴而内寓真阳。肾阴在其内含真阳的鼓动下,上济心阴,以制心火,使其不亢;心火在其内含真阴的作用下,下助肾阳,以暖肾水,使其不寒。如此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维持了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平衡。病理上,为“心肾不交”。即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平衡失常。治疗上,肾阴亏虚不能上济者,当补肾阴,而肾阳虚衰不能鼓动肾阴上济者,当温肾阳;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者,当温通心阳,而心阴亏虚,不能牵掣心火下行者,当滋心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对立制约1.含义对立即相反,事物相反的两方又是相互制约的。阴阳对立制约,就是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

阴阳对立制约2.理解对立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对立斗争是一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制约是指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通过制约使事物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没有制约事物的发展就会失去平衡。二者共同作用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对立制约3.应用意义生理上阴阳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阴)及功能(阳)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平阳秘”。病理上关系受到破坏,不能维持相对平衡,即出现“阴阳失调”。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互根互用1.含义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用是指明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助长对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互根互用2.理解(1)

在划分事物属性时,阴与阳是互为根基的,即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如:上为阳,下为阴。无上就无所谓下,无下就无所谓上。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互根互用2.理解(2)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时,阴与阳是相互为用的,即阴生阳长,阳生阴长。如:食物入口后,经消化,吸收了营养物质,而吸收的营养物质又不断地滋养机体,使机体各组织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消化吸收的一系列功能活动为阳,产生的营养物质为阴,是阴依存于阳。营养物质释放能量于机体,产生了生理活动(阳)是阳依存于阴。这种物质与功能,阴与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辨证关系,保证了人的正常生理活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互根互用3.

应用意义(1)生理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病理上,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就会产生“阴阳互损”,“阴阳离决”等病理变化。(见后)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1.含义消是减少,长是增加,平衡,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即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阴阳消长平衡是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及其相对平衡状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2.理解(1)

消长与平衡的关系:消长是绝对的运动状态,平衡是相对的静止状态。消长变化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进行的,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稳定状态,即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因此,只有不断地消长和平衡,才能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2)

消长变化形式①

此长彼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②

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例1:四季寒暑正常更替:季节:冬——→夏气候:寒——→热属性:阴——→阳(阴消阳长)例2:人体饱食后,消化吸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能量——→营养物质阳——→阴(阳消阴长)因此,此时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加重能量的消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2)

消长变化形式③

此长彼长---阴长阳长、阳长阴长④

此消彼消---阴消阳消、阳消阴消如:饥饿时,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亦不足,属阴消引起阳消的阴阳皆消;而补充营养物质,产生能量,增长了气力,则阴得补充,又能生阳,属阴长引起阳长的阴阳皆长。(3)阴阳消长含有“量变”的含义。因为事物本质没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3.应用意义(1)生理上,阴阳消长变化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机体保持健康状态。(2)

病理上,阴阳消长变化不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机体不能维持健康,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阴阳相互转化1.含义: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阴阳相互转化2.理解:(1)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内部条件:阴阳的互藏。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含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外部条件:“极”、“重”如:“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物极必反”中的重到极点。(2)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3)阴阳转化有“质变”的含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已改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阴阳相互转化2.理解:(4)转化形式:渐变形式:如四时寒暑交替,昼夜阴阳转化。突变形式: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平时表现为量的变化而无明显的质的变化,当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限度时,阴阳即快速向其反面转化,而表现为质的改变。如:①气候的骤冷,骤热的剧烈变化。②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下,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于由阳转阴。③阳气素盛之人,外寒→内热,阴→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阴阳相互转化3.应用意义(1)生理上,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关系。(2)病理上,用来说明疾病证候性质如寒热、表里等的转化关系。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下一个有机整体,而各个组织部位,又都可根据阴阳对立互根的理论来划分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上下阳---上(腰为准)人阴---下体阳---体表背腹阳---背;阴---腹分表里四肢阳---外侧;阴---内侧阴阴---体内---内脏阳---六腑阳阴---五脏阳---心、肺阴---肝脾肾经络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面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方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1.阴精与阳气(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人的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没有阴精就不能产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由于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地产生阴精。所以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关系。2.功能与功能兴奋属阳,抑制属阴,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3.

物质与物质津血均为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为用,相互滋生。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病邪作用于人体而引起邪正相争,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及生理功能失常的过程。正气是指人体机能活动及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根据阴阳属性分为阴精和阳气。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根据阴阳属性分为阴邪、阳邪。就六淫来说,寒湿为阴邪,暑火为阳邪。一身之气由精气化生,精亏则气弱,抗病能力下降,机体易患虚性病。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阴阳失调病理变化虽然复杂,但总不外乎阴阳偏胜(盛)和偏衰两个方面。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阴阳偏胜胜,邪气盛。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是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邪气盛则实”,阴阳偏胜的证候为实证。阴邪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寒证——“阴胜则寒”;阳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热证——“阳胜则热”。在阴阳偏胜的病变过程中,邪气盛必然要损伤人体正气,阴邪盛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阳邪盛容易耗伤人体阴液。因此,阴偏胜的实寒证可以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偏胜的实热证可以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阴阳偏衰衰,指正气虚。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亢盛出现热象,称为虚热证----“阴虚则热”;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称为虚寒证----“阳虚则寒”。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阳互损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不能生阳,继而出现以阴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称为“阴损及阳”;当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不能生阴,继而出现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称为“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称之为“阴阳互损”,最后产生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阳热之邪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得外达,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真热假寒证。5.阴阳转化由阴转阳:疾病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阴,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阴向阳转化的病理过程。(重阴必阳)由阳转阴:疾病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阳,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重阳必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阴阳亡失亡阴:机体阴液突然大量丧失,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阴证。亡阳:机体阳气突然大量丧失,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阳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在诊法方面,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搜集临床资料,分析具体症状和体征的阴阳属性。如:色泽鲜明的为阳;色泽晦暗的为阴。语高者为阳,语低无力者为阴。怕热者为阳,怕冷者为阴。脉浮者为阳,脉沉者为阴。在辨证方面,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如:八纲辨证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外科感染性疾病中,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的属阳证;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等症状的属阴证。在症状与体征方面分清了阴阳属性,为辨证提供了依据。在证候方面分清了阴阳证候,有利于认清疾病本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

指导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1)阴阳偏胜为邪气盛的实证,治疗时采用“泻其有余”(祛邪)的原则。凡阴盛的实寒证,用热性方药治疗(寒者热之);阳盛的实热证,用寒性方药治疗(热者寒之)。若阴盛伤阳或阳盛伤阴,而出现兼有阳虚或阴虚时,又须酌加温阳或养阴之品,以兼顾其不足。2)阴阳偏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治疗时采用“补其不足”(扶正)的原则。凡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而致阳亢的虚热证,用补阴的方药治疗(阳病治阴),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补阴药中酌加补阳药,以阳中求阴;同理,阳虚不能制约阴气而致阴相对盛的虚寒证,用补阳的方药治疗(阴病治阳),并在补阳时酌加补阴药,以阴中求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确定治疗原则3)阴阳格拒的治疗:对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采用“热因热用”的方法治疗;对阳盛格阴的真热假证,采用“寒因用”的方法治疗。4)阴阳互损的治疗:阴损及阳,是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治疗时,应在补阴的基础上配合补阳;阳损及阴,是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治疗时,应在补阳的基础上配合补阴。5)阴阳亡失的治疗:亡阴者,重在益气固脱;亡阳者,重在益气回阳回脱。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

指导疾病的治疗2.归纳药物的性能五行学说一、基本概念(一)五行:“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二、主要内容(一)五行特性用于归属事物属性,研究事物之间关系的基本法则。“木曰曲直”: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火曰炎上”:火有温暖,发热,光明,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土有种植庄稼,收获五谷的作用,引申为土有生长,变化,承载特性。“土为万物之母”。“金曰从革”:金从(矿石)土变革而来,可铸以为器。引申为具有肃杀,收敛特性。“水曰润下”:水有滋润,下流,寒凉的特性。五行学说二、主要内容(二)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与推演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的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把人体脏俯组织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二、主要内容(三)五行生克乘侮1.五行生、克、制化相生:即资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如:五行学说二、主要内容(三)五行生克乘侮1.五行生、克、制化相克:有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