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K5+359~K11+457.771路段)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_第1页
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K5+359~K11+457.771路段)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_第2页
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K5+359~K11+457.771路段)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_第3页
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K5+359~K11+457.771路段)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_第4页
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K5+359~K11+457.771路段)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K5+359~K11+457.771路段)DL-1第2页共23页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述1、工程概况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位于番禺区南村镇、新造镇国际创新城启动区和化龙镇,路线西起番禺大道,东至亭南路,路线横穿整个广州国际创新城南部,路线全长约11.457Km,规划为东西向的城市主干路,规划红线宽度为60m,规划设计车速为60km/h,沿途主要经过南村镇、新造镇、谷围新村和化龙镇。本次设计标段属于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的其中一个标段,设计起点位于南村东线路交叉口,设计终点位于亭南路交叉口,起止桩号为K5+359~K11+457.771,路线全长6.099Km。图1-1工程地理位置图2、工程规模、设计范围及设计内容(1)工程规模结合道路在区域中的重要性及规划要点,本项目属旧路整治工程,南村东线路至亭南路段现状路幅宽50m,设计时速60Km/h,路线全长约6.099Km。改造内容:1)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段(约3.72公里)在原道路范围内(中央绿化带或者人行道)拓宽2个车行道、增设掉头路口;2)南村东线路至规划亭南路段对现状直行式公交车站改造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并对受影响的路灯进行迁移;3)南村东线路至亭南路段的交通标志、标线整治工程;4)南村东线路至亭南路排水管线疏通及井盖改造;5)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中央绿化带改造;6)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加铺沥青路面改造。7)南村东线路至规划南村大道段北侧因规划华工国际校区建设,根据校区规划及现状条件开设3处右进右出出入口,并对出入口进出口道进行展宽设计,校区主、次出入口设置信号灯控、电子警察等设施。展宽后兴业大道北侧人行道边线与华工校区规划边线间存在现状排水沟渠(保留),主要为沿线兴业大道及周边收集雨水。(2)设计范围本工程设计范围:西起南村东线路交叉口(K5+359),东至亭南路(K11+457.771),全长约6.099公里,本次改造结合现状路进行改造。(3)设计内容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管线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施工组织等。3、勘察设计过程(1)2015年1月初对本项目全线实施控制测量,平面控制采用广州城建坐标系统。控制测量按初测、定测两阶段于2015年1月中完成;(2)2015年2月完成方案设计;(3)2015年3月通过方案评审会评审;(4)2015年4月完成现状路面检测工作;(5)2015年7月底完成方案规划报建;(6)2016年4月底完成两阶段初步设计;(7)2016年5月通过初步设计评审会评审;(8)2016年6月完成两阶段初步设计修编;(9)2016年7月完成两阶段施工图设计;(10)2016年7月完成两阶段施工图设计修编后因兴业大道(南村大道交汇处至兴华路交汇处)电力管廊建设等原因,建设单位要求暂停推进本项目并与电力管廊建设单位协调。(11)2018年8月与兴业大道(南村大道交汇处至兴华路交汇处)电力管廊设计完成衔接,2018年10月与K5+359~K6+300段华工国际校区开路口设计完成对接后,再次完成本项目施工图修编。4、设计依据(1)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勘察设计合同;(2)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3)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物探资料;(5)实测1:500地形图、地质详勘资料;(6)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路面检测报告;(7)广州市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文件《关于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8)广州市番禺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办公室《区基建办关于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调整建设规模的请示》番基建办字【2015】57号;(9)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番府十六届192次【2016】5号文件;(10)广州市规划局提供的《关于提供兴业大道(南沙港快速路至亭南路段)规划设计条件的复函》穗规函【2013】2426号;(11)广州市规划局《关于兴业大道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的复函》穗规函【2015】5509号(12)广州国际创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提供的《关于征询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方案设计意见的复函》穗创指函【2015】10号;(13)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提供的《关于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方案设计意见的复函》穗铁地保【2015】143号;(14)番禺区住房和建设局办公室《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技术审查会议纪要》番住建会纪【2016】35号;(15)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初步设计评审会专家组意见;(16)广州市番禺区城市管理局《关于征询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意见的复函》番城管函【2016】321号;(17)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分局交通警察大队《关于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的意见》;(18)广州市番禺通信管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关于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意见的函》;(19)广州市番禺区水务局《关于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初步设计的意见》番水函【2016】385号;(20)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政府初步设计复函。(21)广州市番禺区交通局《关于对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意见的复函》。(22)广州市番禺区城市管理局《关于征询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意见的复函》;(23)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番禺大队《关于征询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意见的复函番公交设【2016】232号》。5、采用的相关规范、技术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2010);(7)《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9)《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1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14);(1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20-2006);(1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2013);(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T79-2012);(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15);(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06);(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D40-2011);(1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F10-2006);(1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1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T30-2014);(2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21)《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E30-2005);(2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E20-2011);(23)《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24)《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2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2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F80/1-2004);(2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 (JTGF80/2-2004);(29)广州市城市道路永久性材料运用指引。二、建设条件1、红线范围用地现状项目属旧路改造,道路的改造在旧路基范围内进行,不同路段道路两侧用地情况差异较大,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段,该段道路两侧除暨南大学外,以厂房、山地、苗圃为主。永兴路至亭南路段,该段道路两侧除谷围新村外,以厂房、山地、苗圃为主。2、沿线路况现状(1)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路段(K5+359-K9+080)该段现状路基宽50m,路幅布置为50m=5.5m(绿化带)+3.0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7.5m(主车道)+18m(中央绿化带)+7.5m(主车道)+3.0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5.5m(绿化带)。其中:主车道为砼路面,双向4车道,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采用彩色混凝土(红色),根据建设单位要求,该路段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路面质量良好,不对其进行改造;两侧主车道向中央绿化带各拓宽4m,主车道加铺沥青;高压电塔沿兴业大道规划道路中心线进行布设在中央绿化带内,布设位置已与供电部门协调,道路与高压电塔位置互不冲突,目前高压电塔基础已施工完毕。(2)永兴路至亭南路段(K9+080-K11+457.771)该段现状路幅宽50m,路幅布置为50m=1.5m(绿化带)+7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12.5m(主车道)+8m(中央绿化带)+12.5m(主车道)+7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其中:主车道为砼路面,双向6车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人行道砖,根据建设单位要求,该路段主车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均不进行改造。(3)兴业大道经过近20多年的使用,地基沉降已稳定,且原路基已进行地基处理,现状路基土为黏性土,故本次实施范围内不再进行地基处理。3、沿线管线情况沿线相交道路的范围内存在排水、电力、电讯、供水等管线。路段局部位置存在架空高压电塔和电房和箱变,南村东线路至亭南路段的排水管道进行疏通及进水井改造,局部位置对现状路灯进行迁移。4、沿线建(构)筑物情况南村东线路至亭南路段以厂房、山地、苗圃为主,本次改造均在现状用地红线内进行道路改造,不涉及征地拆迁。在规划金光西大道交叉口下有现状地铁四号线下穿兴业大道,本次设计根据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提供的穗铁地保【2015】143号文件的要求进行设计,该路段仅进行路面罩面处理,没有地基处理,且没有钢板桩及桩基础施工,对地铁运行和安全没有影响。5、沿线河流及桥涵情况沿线局部位置存在横穿道路的河涌,均已设置河涌或涵洞,使用状况良好,由于本项目是在现状道路范围内进行改造,因此不涉及对现有桥梁或涵洞的改造,现状道路两侧已有排水沟,排水流向就近河涌,维持现状不对其改造。6、道路规划情况介绍本项目于2015年7月底完成道路方案规划报建并取得规划部门的同意批复,见广州市规划局提供的穗规函【2015】5509号。规划道路起点位于番禺大道,终点位于亭南路,道路路线总长约11.457Km,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60Km/h,规划道路宽度为60m,沿线与兴业大道相交的规划道路主要有金江大道、市新路、南村东线路、工业西路、南村大道、金光西大道、金光东大道、兴华路、新造路、新化快速路、亭南路,其中已实施道路有金江大道、市新路、南村东线路、新化快速路(上跨兴业大道)、兴华路(即现状永兴路)、亭南路(即现状龙津路)、新造路目前正在实施,其余道路均为远期规划道路,且目前并未进入实施阶段。本设计按照规划道路中心线进行设计,道路改造在现状用地范围内进行改造,对现状已有的相交道路及出入口进行接顺处理,其余规划道路交叉口不进行设计及预留路口。三、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拟建项目所经区域为珠江三角洲水网平原区,地势平坦,地形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沿线地貌为台地、三角洲平原类型,局部地段分布有风化剥蚀残丘。起点至南村段为丘凹(洼)地相间,线位南侧为带状丘陵,北侧沿线为凹地平原,其间有零散分布的低丘,山体多呈圆或椭圆形、馒头状,为侏罗系泥岩、泥质砂岩构成,山体标高8.3-34.3m,凹地地面标高5.5-6.3m。南村至化龙为成片连续丘陵,山体成椭圆或长条形带状分布,为下古生代混合岩化花岗片麻岩构成,山顶标高44-95m,路线沿丘间通过,多为稻田和鱼塘,线位地面标高14.3-16.3m,最高22.3-24.3m,为全线最高点。化龙至莲花山段为沿河平原,呈现连片水田,鱼塘也较多,地面标高4.5-5.6m。2、气象条件项目所经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丰沛,雨季明显,日照充足。夏季炎热,冬季比较温暖。番禺区境内气温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多年平均气温21.9°C,1月平均温度13.4°C,7月平均气温28.2°C;极端最高气温38.2°C,极端最低气温-0.5°C。从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气温变化最小,平均在25°C~28°C之间。2月份温度变化最大,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相差可近一倍。高低温差15.2°C。日夜温差不大,在6°C~9°C之间。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35.6mm,历年最大年降雨量为2652.8mm,历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030.1mm。南部降雨稍多,年均1600~1700mm,北部与中部稍少,年均1400~1600mm。最大一日降雨量为255.6mm,雨季集中在4~10月。相对湿度一般是81%~84%。其季节变化,1月份约为73%,4月偏南气流活跃时为86%,7月约为84%,10月约为79%。雷:一年最多雷雨天数为98天,最少为50天,平均每年为74.9天。雾:一般出现在冬~春季,秋季偶有出现。5~11月一般无雾。雾多发于凌晨,中午后消散,番禺站统计,一年最多雾日不超过21天,最少为3天,平均为8.2天。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左右,南部比北部约多100小时。中部年约1946.5小时,最多为2449.5小时,最少为1567.4小时。日照月份分布,5~12月各月份均在150小时以上,其中7月最多达238.3小时。8月次之,为222小时。最少是2~3月,每月日照100小时左右。低温期短,无霜期长。最低气温低于5°C的天数历年平均约8天,主要出现在1月份。约有一半年份出现霜冻。平均初霜1月6日,终霜1月20日。最早初霜是1962年12月3日,最迟终霜为1974年2月27日。无霜期年约352天。本项目属沿海平原地区,风向以偏东风或东南风为主,年均风速2.4m/s。冬季1月,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春季4月,风向不甚稳定,以南或东南风为主;夏季7月,盛行风向是东南风;秋季10月,以偏北风为主,全年少吹西风。各季的平均风速相差不大。由于太平洋热带气团和印度洋赤道气团的影响,每年7~9月常有台风侵袭,区内主要灾害性气候为台风伴暴雨及雨季洪涝灾害毁坏公路、桥梁工程。综上所述,拟建项目区6月份降雨量大,6~8月份风速大,对施工有一定的影响,应注意合理安排工期。3、水文及河流项目影响区内的河流均属珠江水系,广义的“珠江”是指整个珠江流域。珠江广州河道全长以“前航道”计为124km,以“后航道”计为128km。市区汇入珠江的濠涌约110条,其中较长的濠涌有20多条。珠江广州河道是感潮河段,潮型属不规则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中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相邻的高潮或低潮的潮高、涨潮与落潮的历时都不相等。日平均潮差一般为1.5m左右,往复流十分明显。项目所在地区属洪潮混合区,既受洪水威胁,又受暴潮威胁。珠江广州河道的潮汐受天文因素、地形、河海底摩擦的影响,发生半月一次的周期变化,一般在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后1~2天出现大潮,在上弦(农历初七、八)和下弦(农历廿二、廿三)后1~2天出现小潮。珠江广州河道属三角洲网河区,河口地形错综复杂,上游来水量丰富,洪水期长,且受台风影响,因此潮汐年内变化比较复杂。每年的1~3月份平均潮位较低,从5月份开始明显提高,到6~9月份较高,从10月份开始又逐渐下降,到12月份又降到较低值。各月均值之间差值变化在沿海较小,一般只有0.20m左右,内河较大,越往上游越大,逐月多年平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可达2m以上。项目沿线贯穿均为呈网脉状的细小河涌,河水流量小,水量大小随季节变化,水文条件简单。国际创新城地势南北侧地势较低,中部地势较高,路线经曾边涌、南约涌和思贤涌,河宽约10m左右,水位因季节而变化,水深0.5~2.0m。工程范围段河涌受潮汐影响小,主要受夏季自然降雨和山间水沟汇入雨水为主,现状河涌水位季节性明显。4、区域地质构造(1)构造旋回项目所在区域属华南准台地的珠江三角洲、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北部和东部边缘。盆地内沉积有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第三系(N、E)陆源碎屑岩、侏罗系(J)碎屑岩、白垩系(K)红层、震旦系(Pz1)混合花岗岩和燕山三期花岗岩(γy3)。第四纪晚期曾下降至海平面以下,沉积了大量淤泥或淤泥质亚粘土,后又上升为陆,即现在的三角洲形态。(2)褶皱构造区域上位于华南褶皱系(一级构造单元)湘桂粤褶皱带(二级构造单元)粤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的南端。(3)断裂构造路线经过地区在区域地质上属珠江三角洲断陷区,控制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北界以近东西向高要—惠来大断裂,西侧为北东向广从断裂,区内与项目关系较密切的近场断裂还有白坭—沙湾断裂、化龙—黄阁断裂、大良—市桥断裂、市桥断裂。1)高要—惠来断裂总体呈近东西走向,倾向南东为主,倾角50°左右,由于受大型的北东向断裂的分割,地表出露不甚连续,可划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项目主要位于中段,其出露最清晰。例如广州瘦狗岭、增城白石等地,断层直接出露地表,硅化岩又宽又长,构造地貌十分明显,构造岩特征分析表明该断裂带曾有过多次活动,早期以压性为主,后期以张性为主,并控制了东莞盆地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多种资料表明此断裂带应属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此断裂位于项目区外,对本项目无影响。2)广从断裂为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一条重要的边缘断裂,北起从化良口,往南基本上沿流溪河方向顺着东岸经温泉、街口、太平进入广州太和、柯子岭、象岗山,然后在盘福路附近隐伏于第四系之下,直至南海虫岗和顺德龙江附近才偶尔出露,总体产状NE20~50°,倾向NW,倾角40~70°,延伸100km。构造岩类型复杂,以硅化岩、碎裂硅化岩、构造角砾岩为主,其次为糜棱岩。各处构造岩宽度宽窄不一,10m~120m不等。据有关资料,广从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系活动断裂,局部地段(如断裂中段)在全新统期间仍有轻微活动。此断裂位于项目区外,对本项目无影响。3)化龙—黄阁断裂(又称化龙—南沙断裂)它位于番禺东部,北起黄埔吉山附近,经珠江南岸化龙,延至南沙,是一条总体走向NW的正断层。断层西侧为接受侵蚀剥蚀的上升盘,表现为震旦系变质岩构成的残丘和台地;东侧为继续接受沉积的下降盘,形成牛轭湖、河曲很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地貌。在化龙—沙亭间,断层露头产状为:走向NW337°倾向NE,倾角∠60~70°,见构造碎裂岩、硅化石英岩以及透镜状石英脉产出。在珠江北岸茅岗—蟹山一带亦见硅化构造岩,西南盘为下古生界变质岩,北东盘为白垩系红色碎屑岩。在化龙西次一级NW向断裂构造岩热释光测年结果为25.73万年(郭钦华等),另外在南沙黄山鲁林场构造岩测年为19.71万年(黄河生等),表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中期曾有过强烈活动。近代沿断裂发生过一些小地震。结合地貌等方面分析,该断裂南段现今仍有轻微的活动。此断裂在项目终点一带与路线隐伏相交,对本项目影响较大,在今后工作中应加以重视。4)白坭-沙湾断裂该断裂带往北经南海延至花县白坭,往南潜入珠江口,断续延伸长度超过100km。断裂带北段官窑、联表煤矿北西向断裂同时错断了北北东向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断裂中段大岗附近出露宽约10m的NW向硅化带。另外大岗镇中学游泳场附近,NW向断层形迹亦相当清晰。它由多条张性断裂组成,宽约50m,断面产状为走向NW290~320°,倾向NE,倾角∠50~80°,以张性为主,一般充填万解石、石英或含有色金属的重晶石矿脉。断裂中段第四系等厚线呈北西向展布;断裂南段,在琪澳岛附近,钻探揭露有糜棱岩。牛头岛北部海域浅层人工地震测试剖面显示,该断裂可能切割至全新统的底面,沿断裂有喜山期基性岩侵入体,表明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有过活动。另外,构造岩热释光测年结果也说明该断裂在晚更新世期间有过多次明显活动。灵山大岗后山,未被压碎的北西向方解石脉测年结果为7.13±0.49万年和5.66±0.46万年,碎裂的方解石脉为5.40±0.35万年(陈国能等)。另外,郭钦华等人在大岗镇人民公园中采集的构造岩热释光测年数据为22.45±1.68万年和19.48±1.46万年。上述构造岩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断裂最新一次强烈活动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期。根据第四系的C14年龄及其埋深估算,该断裂北段(南海松岗一带)断块升降速率为1.64mm/a;中段(番禺灵山一带)断块升降速率为1.91mm/a;南段(番禺万顷沙)断块升降速率为2.65mm/a,显示了由北向南活动性渐趋加强的特点。另外沿断裂附近有小震活动,表明该断裂现今仍有轻微的活动。此断裂位于项目区外,对本项目无影响。5)大良—市桥断裂为珠江三角洲中部一条NE向推测断裂。南西自顺德大良延至番禺市桥,黄玉昆等人认为该断裂延伸至江门及新会等地,地形地貌及水系有一定的反映,但大部分地段被第四系覆盖,连续性较差。据新会和市桥局部地段钻探发现的构造岩,总体产状NE40~60°,倾角SE∠60~70°。研究表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有过多次强烈活动。另外,该断裂对上新统和全新统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此断裂与路线隐伏相交,属推测断层,因此对本项目影响甚微。6)市桥断裂位于番禺市桥城区东部,往北伸至金山大道附近,往南延至草河涌和东涌等地,长度约10km。在金山大道可见大量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断裂面产状为NW320°/SW或NE∠70~80°。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对该断裂曾进行过地球物理勘查,使用了3条复合联合剖面,2条地震反射法剖面,15个GDS测深点。地震反射法结果显示,同相轴错落明显,断层迹象清楚,断层走向NW335~340°,倾向SW,倾角约70°,属于上盘上升的逆断层。从地震时距剖面可以看出,第四系部位的同相轴无错落迹象,反射出第四系形成之后无明显的活动。另外,根据对该断裂布置的多条断层气(氡气)静电α卡测量结果,在主干断裂附近最高值为239脉冲/分,异常平均值为157脉冲/分,比异常下限值高2.6倍,表明该断裂氡(子体)释放水平较低,属于稳定性较好的断裂。除此之外,根据在不同地点采集构造岩和上覆沉积物样品进行的热释光测年试验表明,在断裂南段桥东路人民医院附近钻孔中构造岩测年结果分别为8.05万年、7.95万年、7.70万年和7.95万年(郭钦华等,1998年),上覆沉积物3.0~3.5m处数据分别为1600年、1450年和1500年;在大北路附近的隆福大厦场地钻孔中构造测年结果为7.80万年、8.06万年和7.92万年(郭钦华等,1999年),上覆沉积物4.5~9.5m处测年数据为6500年、15100年和17300年;再往南地铁三号线番禺广场站东侧基坑构造岩测年数据为7.81万年(郭钦华等,2003年),而断裂北段金山大道附近构造岩测年结果为25.62万年(郭钦华等,2002年)。综上所述,说明市桥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此断裂位于项目区外,对本项目无影响。5、水文地质(1)地下水位地下水和地表水处于连通状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密切,每年5~10月为雨季,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而在冬季因降雨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同时地下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年变化幅度为1.50~3.00m。(2)地下水类型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粉砂层、中粗砂层、砾砂层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位一般为0.50~2.70m。(3)地下水补给与排泄项目沿线属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发育分布,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补给,排泄主要表现为向地表水排泄,其次为人为抽水排泄。(4)水的腐蚀性线路沿线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或在强透水层中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6、工程地质根据出露岩土成分及其工程性质特征差异,参考项目附近其他项目的地质资料,沿线可分为如下地段:线路沿山丘间凹(洼)地通过,多为耕地稻田和鱼塘。表层为第四系沉积层,局部地段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大部份地段为冲积土层和坡积土层。海陆交互相沉积地段灰色至深灰色淤泥、淤泥质亚粘土为主,部分地段则变为粉、细砂,有时为中粗砂。灰色、深灰淤泥及淤泥质亚粘土厚度一般3~8m。局部夹黄褐色、灰色亚粘土;第四系冲积土层以灰黄色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局部夹砂薄层,厚度一般3~10m;坡积土层段一般以亚粘土、砂质亚粘土为主,厚度变化较大,一般2~5m。全段为下伏古生界(PZ1)混合岩化花岗片麻岩,新鲜岩石可见黑云母、角闪石成定向排列,石英长石也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形成典型的片麻状构造,个别地方尚可见绿泥石片岩残余体,显现出混合岩化特征。构造裂隙较发育,常成大块至巨块状,岩石坚硬,抗压强度在一般在30~50MPa。全、强风化岩带发育,虽然岩石结构明显可辨,但已完全风化成土状,弱风化带不发育,常缺失。风化深度山顶3~5m,低凹处10~15m,个别地段可达20m以上。地表露头部份为白垩系(K)砖红色、褐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部份为古生界(PZ1)混合岩化花岗片麻岩。7、自然灾害项目影响区内自然灾害,有历史记载的主要为风灾、水灾、地震、咸害、洪涝和冰雹,以及虫害、兽害、鼠疫、天花与霍乱等。(1)风灾与水灾番禺地区濒临太平洋,经常受到西太平洋台风和南海台风的袭击。台风带来的暴雨常常酿成洪涝灾害。水灾据历史记载,自宋至道二年(996年)至建国前,共80次,建国后6次。据番禺气象部门统计,1960~1980的21年中年年有台风影响,共出现82次,平均每年4次;最多是1964年、1967年、1974年,每年达6次;最少年份也有1次。台风带来的暴雨常常酿成洪涝灾害,有时在台风的影响下会引起风暴潮,如8309号强台风和9309号强台风,致使市桥河河口三沙站最高潮位分别达到2.33m和2.43m(珠基),番禺受灾严重。(2)地震新构造运动通常是指下第三系以来的地壳活动,广东新构造运动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特点,路线所经过的珠江三角洲断陷区,为新构造运动的产物。珠江三角洲第四系与下伏基岩大多数为不整合接触(多数基岩为下第三系红层,少数古老变质岩和中生代沉积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大多数(尤其是红层)都具有厚度较大的风化壳,表明地壳运动的抬升。在珠江三角洲周边存在60~80m,40~50m,25~30m,15~20m和10m以下高程的多级台地和阶地,一般都经历过多次抬升和沉降。总的新构造运动特征是珠江三角洲周边的台地及阶地等以抬升为主,平原以沉降为主。广州潜在震源区,位于三水、广州、佛山、番禺一带,呈东西向四边形展布,面积2419km2,东界跨越狮子洋断裂与东莞潜在震源区相接,南面与哒石—杨梅断裂为界与中山潜在震源区接壤,北面以广利—三水断裂、瘦狗岭断裂为界与无潜在震源背景值区毗邻。上述断裂均为控制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的活动性断裂,本潜在震源区曾发生过4次破坏性地震,它们是1372年9月25日广州西北4.8级、1683年10月10日南海5级、1824年8月14日广州西南5级和1915年广州4.9级地震。震级上限取6级。本场地近场区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其小震活动亦不强。因此,地震直接对工程破坏的可能性不大。在遭遇地震烈度Ⅶ度地震时,部分砂土会发生受震液化的情况,软土遇强烈地震时可能会产生不均匀震陷。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1:180万《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桥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详见华南地区地震带划分图。8、不良工程地质本工程沿线为旧路改造,现状道路路基为填方路基且原路基经过处理使用多年,地基沉降已基本完成,全线道路不存在软基。9、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据区域地质资料,影响本线路断裂构造有化龙—黄阁断裂、大良—市桥断裂。大良—市桥断裂与路线隐伏相交,其属推测断层,路线以近垂直大良—市桥断裂的角度,从断裂附近经过,因此对本项目影响甚微。沿线有第三系(N、E)、白垩系(K)和震旦系(Pz1)混合岩基岩分布,根据附近项目钻孔揭露在弱风化岩带中有强风化或微风化岩夹层、微风化中有弱风化夹层,风化程度不均匀,岩石的强度差别较大,在桥的桩基设计与施工中须注意。四、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1、现状路面检测概述根据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路面检测报告,本次检测的项目主要内容包括:1)路面破损状况调查;2)路面承载能力测试;3)路面钻芯检测。路面破损状况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路面破损状况,计算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评价路面的使用状况,提出针对性养护对策,并通过CAD图明确病害位置。路面承载能力检测和路面接缝传荷能力检测是通过贝克曼梁弯沉仪检测其水泥板中部弯沉值以评价其结构强度足够、临界或不足;依据水泥板之间接缝处弯沉值计算接缝传荷系数以评价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路面钻芯检测主要是对路面典型病害处采用路面钻芯机钻取芯样,对其进行厚度、结构组合分析。本次检测的重点是通过路面状况调查评判路面使用状况,钻芯取样确定路面结构和厚度,利用贝克曼梁测定弯沉,在此基础上分析路面的承载能力,找出薄弱位置,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路面的破损状况调查,主要是通过采用目测、仪具量测并结合拍照的方法,对路面的损坏类型、损坏程度及位置、范围等内容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可以全面评价路面的使用状况。调查时,主要按照《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对兴业大道车行道的各种病害进行了分类汇总。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损主要包括接缝破坏和板块破坏两类。接缝破坏主要包括:接缝料损坏、边角剥落等;板块破损主要包括:裂缝类、表面破坏类及其他类。裂缝类主要指:线裂、板角断裂、D裂缝;表面破坏类主要指:坑洞、表面纹裂与层状剥落等;其他类主要指:错台、拱起、唧泥、修补、路框差等。现状路面结构层检测结果:兴业大道面层厚度分布在212mm~293mm,厚度平均值为250mm;(2)兴业大道面层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为3.25MPa;(3)兴业大道面层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为25.94GPa。本次检测按检测路段的路况结合弯沉检测的结果对可能发生脱空的路段板块进行了详细的弯沉检测,并按上面的方法计算出板块的弯沉差和承载能力,结果见弯沉检测报告【广大路-15-00065】的接缝传荷能力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本次检测路段不存在接缝平均弯沉值大于45(0.01mm)的板块,因此各路段板底脱空率为0。建议对弯沉差大于6(单位0.01mm)的板块采取增加传力杆或打裂、凿孔工艺消除垂直、水平方向变形,使路面稳定,然后加铺沥青面层。弯沉检测结果表明: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全线弯沉平均值在6~7(0.01mm)之间,其中左幅平均弯沉为6(0.01mm),右幅平均弯沉为7(0.01mm)。弯沉代表值均在20(0.01mm)以内。2、路面检测结论(1)兴业大道路面病害以线裂、板角断裂、交叉裂缝和破碎板、错台以及修补损坏为主,其他类型病害也有出现,数量较少。兴业大道各路段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范围为47.5~100.0,评价等级为D~A。经统计,各车道断板率为0~2.71%,合计左幅断板率为1.71%,右幅断板率为1.44%。病害状况分段分析详细情况如下:左一车道K5+280~K6+000路段评价等级为D,所占全线比例为2.12%;右一车道K9+000~K10+000路段评价等级为C,所占全线比例为2.94%;左一车道K8+000~K9+000路段评价等级为B,所占全线比例为2.94%;剩余路段评价等级为A,所占全线比例为92.00%。左一车道全线路段评价等级为B,左二车道、左三车道、右一车道、右二车道、右三车道全线路段评价等级为A。根据《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建议对兴业大道进行保养小修或中修,部分路段进行中修或局部大修。(2)弯沉检测结果表明:兴业大道右幅平均弯沉为7(0.01mm),左幅平均弯沉为6(0.01mm)。各车道弯沉代表值均在20以内(0.01mm),检测路段结构承载力总体良好。(3)路面接缝传荷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兴业大道各车道接缝传荷系数等级均为次,接缝处弯沉差大于6(0.01mm)的板块出现比例在23.8%~29.5%之间。不存在接缝平均弯沉值大于45(0.01mm)的板块,全路段板底脱空率为0。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建议,对接缝处弯沉差大于6(0.01mm)的板块采取增加传力杆或打裂、凿孔工艺消除垂直、水平方向变形,使路面稳定,然后加铺基层和水泥混凝土面层或沥青混凝土面层。(4)路面钻芯检测结果表明:兴业大道面层厚度平均值为250mm;面层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为3.25MPa;面层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为25.94GPa。(5)综上所述:本次检测的兴业大道路面病害以线裂、板角断裂、交叉裂缝和破碎板、错台以及修补损坏为主。鉴于此,为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建议对破损板块进行整治,并对接缝处弯沉差大于6(0.01mm)的板块处理后再加铺基层和水泥混凝土面层或沥青混凝土面层。五、总体设计1、概述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按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南村东线路至亭南路段设计时速采用60Km/h,道路中心线采用规划道路中心线,本项目于2015年7月底完成道路方案规划报建并取得规划部门的同意批复,见广州市规划局提供的穗规函【2015】5509号。2、本工程采用的坐标及高程系统本工程坐标采用广州城建坐标系统,高程采用广州城建高程系统。3、道路工程设计标准表5-1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规范值采用值备注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2计算车速Km/h60,50,40603行车道宽度m2×11.5/2×12.54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BZZ-1005行车净空m≥5.0≥5.06人行净空m≥2.5≥2.57停车视距m≥70≥708地震动参数g(基本烈度)0.1(Ⅶ)0.1(Ⅶ)9路拱正常横披%2.02.04、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1)路线走向综述兴业大道(番禺大道至亭南路)整治工程(K5+359~K11+457.771路段)路线大致呈东西走向,路线西起于南村东线路交叉口,路线自西往东延伸,依次经过南村镇、新造镇、谷围新村和化龙镇,路线全长6.099Km。(2)主要控制点本项目属对现有已建道路的整治和升级改造工程,在保持现有路基宽度不变前提下进行整治,因此,平面的主要控制点是现有道路和平交改造周边建筑物。5、道路平面设计根据规划设计条件,本项目规划为城市主干道,规划道路标准段宽60m,本次改造按现状道路宽度50m,线路大致呈东西走向,线路全长约6.099Km,道路中线按照规划道路中心线进行设计,平面线型指标见表5-2示。在平面设计中,本项目均按现状路口进行接顺,沿线没有实施计划的规划路均不考虑开口接顺,暨南大学门口及其以西(K6+900-K7+280)两处路口为暨南大学于2015年2月改造实施完毕且已设置了信号灯控制,本项目近期不考虑对其进行改造,不改变其交通组织,仅对其交叉口进行接顺;新造路目前已完成了道路报建及施工图设计且已计划近期实施,新造路与兴业大道交叉口由新造路项目的负责单位实施,本设计中仅对其进行接顺,不对该交叉口进行改造;南村东线路至亭南路段的公交车站均进行港湾式改造,道路路面进行相应的拓宽。表5-2平面线型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规范值采用值备注1计算行车速度km/h60,50,4050、602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m60010003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m100010004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1501000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506圆曲线最小长度m50112.9267平曲线最小长度m100112.9266、道路纵断面设计1)本项目属在旧路路基宽度范围内进行的旧路改造工程,道路的竖向标高原则上是按现状旧砼路面标高上等厚加铺6cm沥青罩面进行改造,局部路段进行加厚调平。2)设计最低标高满足区域防洪标高根据南村镇、创新城启动区和化龙镇的总体规划,区内竖向规划以雨水在外江常潮位时尽可能自流排放、同时尽量减少土方的原则,确定基地内场地标高为珠基2.6m,换算成广州城建高程为7.6m。道路工程的竖向设计需与周边地块相适应,方案中考虑路拱横坡等因素,要求全线标高值控制在不小于7.6m(广州城建高程)。3)规划大型厂区、住宅聚集区及大型交通枢纽的地块标高的衔接路线经过沿线建成区和接顺现状道路,道路标高尽量与现状接顺。4)广州创新城启动区区域竖向高程规划图根据广州创新城启动区区域竖向高程规划图,远期南村东线路节点竖向控规为11.61m,工业西路节点竖向控规为22.75m,南村大道节点竖向控规为21.00m,金光西大道节点竖向控规为23.20m,金光东大道节点竖向控规为21.76m,兴华路(现状永兴路)节点竖向控规为22.20m,新造路节点竖向控规为21.25m。由于番禺大道至南村东线路段及永兴路至亭南路不涉及道路沥青路面加铺,故该路段按现状纵断面,不再进行纵断面设计,仅对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段进行纵断面设计,设计中凸曲线能满足良好的视距和视觉要求,凹曲线能满足良好的视距和行车舒适性要求,纵断面线型指标详见下表5-3:表5-3纵断面线型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规范值采用值备注1计算行车速度km/h60,50,40602最大纵坡%61.733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8007500极限最小半径m12004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5005900极限最小半径m10005竖曲线最小长度m5074.86纵坡段最小长度m1503407、道路横断面设计(1)横断面设计1)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该段现状路基宽50m,路幅布置为50m=5.5m(绿化带)+3.0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7.5m(主车道)+18m(中央绿化带)+7.5m(主车道)+3.0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5.5m(绿化带)。其中:主车道为砼路面,双向4车道,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采用彩色混凝土(红色),根据建设单位要求,该路段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路面质量良好,不对其进行改造;两侧主车道向中央绿化带各拓宽4m,主车道加铺沥青;高压电塔沿兴业大道规划道路中心线进行布设在中央绿化带内,布设位置已与供电部门协调,道路与高压电塔位置互不冲突,目前高压电塔基础已施工完毕。图5-1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段标准横断面图2)永兴路至亭南路该段现状路幅宽50m,路幅布置为50m=1.5m(绿化带)+7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12.5m(主车道)+8m(中央绿化带)+12.5m(主车道)+7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其中:主车道为砼路面,双向6车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人行道砖,根据建设单位要求,该路段主车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均不进行改造。图5-2永兴路至亭南路标准横断面图六、道路工程1、路基工程(1)路基设计要点1)路基宽度:现状路基红线宽度为50m,设计标高为中央绿化带路缘石外侧的路面标高。2)路拱横坡采用2%;3)路基边坡:路基填方边坡坡率采用1:1.5,挖方边坡采用1:1。4)路基填筑材料回弹模量≥35Mpa,允许弯沉值≤270x10-2mm。5)路基填料路床和上路堤应优先采用砾(角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砾土作为填料,当其路床土的塑性指数大于12、液限大于32%的粘土或最小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换填或土质改良措施;当土的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时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严禁采用强膨胀土、淤泥和有机土填筑路堤。路基采用分层填筑厚度不得大于30cm,路基压实度要求见下表6-1示。表6-1路基压实度(重型压实标准)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范围(cm)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路堤上路床0~30≥96810下路床30~80≥96510上路堤80~150≥94415下路堤>150≥9331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681030~80≥945102、现状水泥砼路面病害处理本次道路设计充分利用现状的砼路面加铺沥青罩面,现状道路经过几年的交通荷载以及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整体现况较好,但是局部地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病害,水泥砼路面主要可见病害有水泥砼面板局部开裂、表面裂缝、断板、表面砼脱落、板缝填料脱落、唧泥等,主车道砼路面主要可见病害有沥青层网裂、龟裂及沥青老化。(1)板边修补的基本要求施工前对全线路面进行实地调查,确定病害旧砼路面位置,在按以下要求进行修补完善。1)板角断裂应该按破裂面的大小确定切割范围。2)切缝后,凿除破损部分时,应凿成规则的垂直面。对原有钢筋不应切断,如果钢筋难以全部保留,至少要保留20~30cm长的钢筋头,且应长短交错。3)原有滑动传力杆,如果有缺陷应予以更换并在新老混凝土之间加设传力杆,传力杆间距控制在30cm。4)基层不良时,可采用C15号混凝土浇筑基层。5)与原有路面板的接缝面,应涂刷沥青。如有胀缝,应设置接缝板。6)现浇混凝土与旧混凝土板之间的接缝应切出宽3mm深4mm的接缝槽,并灌入填缝材料。7)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方可加铺沥青罩面。(2)磨平基本要求1)高差小于1cm的,可采用磨平机或人工磨平,从错台最高点开始向四周扩展,边磨边用三米直尺找平,直到相邻两块板平齐为止。2)磨平后,接缝内应将杂物清除干净,并吹净灰尘,及时将嵌缝料填入。(3)水泥混凝土修补基本要求1)应将错台下沉板凿除2~3cm深,修补长度按错台高度除以坡度(1.5%)计算。2)凿除面应清除杂物灰尘。3)浇筑聚合物细石混凝土。4)混凝土达到通车强度后,才可开放交通。(4)对宽度小于3mm的轻微裂缝,可采用扩缝灌浆,其方法如下:1)顺着裂缝扩展成1.5~2.0cm的沟槽,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确定,但最深不能超过2/3板厚。2)清除砼碎屑,吹净尘土后,用0.3~0.6的清洁石屑回填。3)灌入改性环氧树脂灌缝材料,待固化达到强度后,即可进行统一沥青罩面。(5)对贯穿全厚的大于3mm小于15mm的中等裂缝,可采取条带罩面进行补缝,方法如下:1)在裂缝两侧切缝时,应平行于缩缝,且裂缝距离不小于15cm。2)凿除横缝内混凝土的深度以7cm为宜。3)每隔50cm打一对耙钉孔,耙钉孔的大小应略大于耙钉直径2~4mm,并在两耙钉孔之间打一对与耙钉孔直径相一致的耙钉槽。4)耙钉宜采用φ16螺纹钢筋,使用前应予以除锈,耙钉长度不小于20cm,弯钩长度为7cm。5)耙钉孔必须填满砂浆,方可将耙钉插入孔内安装。6)切割的缝内壁应凿毛,并清除松动的混凝土碎块及表面尘土、裸石。7)浇筑混凝土应及时振捣密实、抹平,并喷洒养护剂。8)修补块面板两侧,应加深缩缝,并灌注填缝料。9)待灌缝材料达到强度后,即可进行统一沥青罩面。为了改善行车条件,提高路面行车的舒适性,本次道路路面改造采用沥青罩面的结构型式,并采用玻璃纤维土工格栅来防止水泥砼及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3、路面结构设计(1)路面设计原则按照《公路自然区划图》,本工程属于IV7华南沿海台风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实践经验,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有利于机械化、工厂化施工的路面方案。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2)设计荷载标准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本工程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荷载100KN(BZZ-100)作为标准轴载,路面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15年。(3)行车道路面结构针对现场实际条件和当地筑路材料供应情况,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结合沿线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同时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拟定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原则上按等厚加铺6cm厚沥青砼进行设计,沥青加铺最小厚度按6cm进行控制,局部路段进行加厚调平。路面结构层设计如下:1)南村东线路至永兴路段(K5+359~K9+200路段):①现状砼路面结构:25cm厚抗弯拉强度5.0MPa水泥混凝土;20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0cm厚4%水泥稳定石屑。②现状旧砼路面加铺: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砼(AC-13C);平均1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砼(AC-13C);乳化沥青粘层;1cm厚乳化沥青下封层+玻纤网;拉毛原路面1cm。③扩建砼路加铺: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砼(AC-13C);平均1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砼(AC-13C);乳化沥青粘层;1cm厚乳化沥青下封层+玻纤网;25cm厚抗弯拉强度5.0MPa水泥混凝土(扩建),表面拉毛1cm;20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扩建);20cm厚4%水泥稳定石屑(扩建)。(4)设计要点1)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要点①加铺沥青路面原则上按等厚加铺6cm厚沥青砼进行设计,加铺层最小厚度按6cm进行控制,局部路段进行加厚调平。②沥青混凝土上面层抗滑层干集料拌合时掺入沥青混合料重量0.3%的木质素纤维。③各结构层设计弯沉值见下表6-2示。表6-2设计弯沉值结构层设计弯沉值(0.01mm)沥青混凝土上面层18.93④沥青混凝土面层各技术指标见第(5)点沥青面层技术指标及材料要求。2)基层、底基层设计要点①基层采用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层底最大拉应力0.054MPa;底基层采用4%水泥稳定石屑,层底最大拉应力0.084MPa。②基层、底基层设计弯沉值见表6-3示,材料设计计算参数见表6-4示。表6-3设计弯沉值结构层设计弯沉值(0.01mm)基层26.16底基层71.12表6-4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计算参数结构层抗压模量(MPa)劈裂强度(MPa)7d无侧限抗压强度(MPa)压实度(%)基层13000.54.5≥98底基层10000.42.5≥97(5)沥青面层技术指标及材料要求1)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计算参数见表6-5示。表6-5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计算参数结构层材料规格适用层位抗压模量(MPa)(20℃)抗压模量(MPa)(15℃)劈裂强度(MPa)压实度(%)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表面层140020001.4≥982)沥青面层原材料的技术要求①沥青面层用基质沥青采用道路重交通沥青AH-70,沥青应满足下表6-6要求。表6-6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15℃延度,不小于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②改性沥青设计建议采用通过权威部门认可并有生产经验的生产厂家的改性沥青,改性沥青应在施工现场加工生产,采用SBS改性剂,掺入量6%,改性沥青应满足表6-7的技术要求。表6-7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SBS类(I—D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③沥青面层用粗集料粗集料必须使用坚韧、粗糙、有棱角的优质石料,必须严格限制集料的扁平颗粒含量;粗集料采用优质微风化玄武岩材料轧制的碎石,面层沥青结构层用矿料级配组成要求如表6-8,粗集技术指标应满足表6-9及表6-10要求。表6-8矿料级配组成要求级配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的质量百分率(%)类型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0~8030~5320~4015~3010~237~185~124~8表6-9沥青面层采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表面层其他层次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022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28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6T0304吸水率,不大于%2.02.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015181015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0320表6-10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磨光值的技术要求雨量气候区1(潮湿区)试验方法粗集料的磨光值PSV,不小于表面层42T0321粗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表面层5T0616其他层次4T0663④沥青面层用细集料应采用坚硬的机制砂,也可以从洁净的石屑中筛取4.75~0.3mm部分作为机制砂使用,严禁使用天然砂。相关技术指标满足下表6-11技术指标要求。表6-11沥青面层用细集料技术指标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2.50Τ0328坚固性(>0.3㎜部分)不小于%12Τ0340含泥量>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3Τ0333砂当量不小于%60Τ0334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Τ0345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Τ0346⑤沥青面层用矿粉应满足下表6-12技术指标要求:表6-12沥青面层用矿粉表技术指标指标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视密度不小于(t/m³)2.50Τ0352含水量不小于(%)1Τ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0.15㎜(%)<0.075㎜(%)10090~10075~100Τ0351外观无闭粒、不结块亲水系数不大于1Τ0353塑性指数不大于(%)4Τ0354⑥沥青面层混合料技术要求对于沥青路面层,除要求其使用的重交沥青、改性沥青、矿料等原材料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外,施工单位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关于热拌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试拌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提供满足设计参数要求的沥青混合料。上面层AC-13C采用改性沥青,其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见表6-13。对于改性沥青混泥土要求马歇尔试验温度提高10~20℃。同时,要求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能等试验,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6-14的要求。表6-13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不使用改性沥青使用改性沥青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mm×63.5mmT0702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两面击实50次T0702空隙率VV%3~4T070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7.0T0705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不大于VCADRCT0705沥青饱和度VFA%75~85T0705稳定度不小于kN5.56.0T0709流值mm2~5-T0709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2不大于0.1T0732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不大于20不大于15T0733表6-14马歇尔试验有关技术指标试验项目技术指标备注AC-13C水稳定性试验:残留马歇尔稳定度冻融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5%>8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10℃,50㎜/min)>2500μ∈车试验动稳定度(60℃,0.7MPA)>2800次/㎜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4级渗水系数<120mL/min试验参数,不做竣工验收用⑦表面层抗滑技术指标按下表6-15的要求执行。表6-15表面层抗滑技术指标年平均降雨量(mm)交工检测指标值横向力系数SFC60构造深度TD(mm)>1000≥54≥0.55⑧AC-13C中的纤维稳定剂选用木质纤维,纤维应能承受250℃以上高温条件,不变形、不变质、不脆化,化学稳定性好,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纤维必须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能充分分散均匀。纤维应存放在室内或由棚盖的地方,松散纤维在运输剂使用中过程中应避免受潮、不结团。AC-13C中木质纤维的掺入量为0.3%,纤维掺入量的允许误差不宜超过5%,其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6-16的要求。表6-16木质纤维技术指标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5)下封层和粘层沥青下封层采用1cm乳化沥青表面处治,集料规格和用量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6.2.1规定;粘层采用乳化沥青,其规格及用量见表6-17。施工时可先进行试验,经总结施工工艺和沥青用量后慎重确定用油量。表6-17沥青下封层、粘层及透层油规格用量表名称材料用量下封层乳化沥青1.8~2.0(1.0~1.2)(kg/m2)粘层、透层乳化沥青(PC-3)0.3~0.6(L/m2)注:括弧内为第2次用油量。(6)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1)施工准备①按图纸设计要求确定沥青路面施工范围。②在施工前应确定施工配合比。2)混合料的拌制①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②集料与沥青混合料取样应符合现行试验规程的要求。从沥青混合料运料车上取样时必须在设置取样台分几处采集一定深度下的样品。③集料进场宜在料堆顶部平台卸料,经推土机推平后,铲运机从底部按顺序竖直装料,减小集料离析。④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应适当延长。⑤使用改性沥青时应随时检查沥青泵、管道、计量器是否受堵,堵塞时应及时清洗。⑥改性沥青现场制作温度165~170°,出厂温度为170°~185°,摊铺温度不低于160°,开放交通时的路表温度不高于50°。⑦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逐车检测沥青混合料的重量和温度,记录出厂时间,签发运料单。⑧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粗细料分离和结团成块现象。3)混合料的运输。①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较大吨位的运料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或急刹车、急弯掉头使透层、封层造成损伤。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施工过程中摊辅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宜待等候的运料车多于5辆后开始摊铺。②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装料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运料车运输混合料宜用苫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③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宜设水池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地点凭运料单接收,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

④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0mm~300mm处停住,空挡等候,由摊辅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铺机。在有条件时,运料车可将混合料卸入转运车经二次拌和后向摊铺机连续均匀的供料。运料车每次卸料必须倒净,尤其是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如有剩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⑤沥青混合料在运输、等候过程中,如发现有沥青结合料沿车厢板滴漏时,应采取措施易于避免。4)混合料的摊铺①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粘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辅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②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铺筑过程中应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③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宜放慢至1~3m/min。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④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直接接触式平衡梁的轮子不得粘附沥青。铺筑改性沥青路面时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⑤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混合料类型由试铺试压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⑥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不宜用人工反复修整。当不得不由人工作局部找补或更换混合料时,需仔细进行,特别严重的缺陷应整层铲除。⑦在雨季铺筑沥青路面时,应加强气象联系,已摊铺的沥青层因遇雨未行压实的应予铲除。5)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①压实成型的沥青路面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②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施工气温低、风大、碾压层薄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③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应符合表6-18的规定。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碾压区的长度应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置应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表6-18压路机碾压速度(km/h)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终压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钢筒式压路机2~343~563~66轮胎压路机2~343~564~68振动压路机2~3(静压或振动)3(静压或振动)3~4.5(振动)5(振动)3~6(静压)6(静压)④对路面边缘、加宽及港湾式停车带等大型压路机难于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振动夯板作补充碾压。⑤沥青路面宜采用振动压路机或钢筒式压路机碾压。振动压路机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即紧跟在摊铺机后面,采取高频率、低振幅的方式慢速碾压。如发现混合料高温碾压有推拥现象,应复查其级配是否合适。⑥碾压轮在碾压过程中应保持清洁,有混合料沾轮应立即清除。对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但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且成雾状,不得漫流,以防混合料降温过快。轮胎压路机开始碾压阶段,可适当烘烤、涂刷少量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也可少量喷水,并先到高温区碾压使轮胎尽快升温,之后停止洒水。轮胎压路机轮胎外围宜加设围裙保温。⑦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6)接缝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l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lm以上。接缝施工应用3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7)开放交通及其他①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O°C后,方可开放交通。需要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②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8)路缘石与新铺沥青面层接触的侧面以及各沥青层之间必须喷洒PC-3乳化沥青作为粘层油,用量为0.6L/m2;水泥稳定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