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果实与蔬菜类园艺植物_第1页
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果实与蔬菜类园艺植物_第2页
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果实与蔬菜类园艺植物_第3页
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果实与蔬菜类园艺植物_第4页
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果实与蔬菜类园艺植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果实与蔬菜类园艺植物

一、石窟寺文献研究的意义托峪沟寺(e8941'21,n4251'11)位于吐鲁番福森县托峪沟乡马扎村,距高昌古城10多公里。位于火灾山的东端。佛教石窟寺的遗迹现在被发现并分布在新疆最东端(图1)。在这些遗迹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陶器、木器、纺织品等生活用品和建筑用土坯、青砖、木构件、塑像残块,以及精美壁画、绢画、纸画。尤为重要的是,该遗址出土了大量以多种文字(如以汉文为主,还有回鹘文、婆罗米文、梵文、古藏文等)书写的纸质文书残片,内容以佛教写经为主,还有少量世俗文书、古书注本等根据出土遗物、洞窟形制和组合、壁画题材与风格等类型学研究方法,结合发现的文书纪年题记以及洞窟内壁画、墙壁上的题记、字体类型(如汉文和回鹘文双语卷轴)等,初步推测沟东区北部中心柱窟为最早开凿吐峪沟石窟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石窟寺建筑和佛教艺术备受关注。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与此相关的报道和解读逐渐增加。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石窟寺构建,洞窟内壁画和出土文书等方面,而对先民的生存基础,尤其是植物性食物、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先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等认识还非常有限。建造石窟寺所用土坯样品中包含的植物花粉类型表明,晋唐时期吐峪沟峡谷内及其南部附近区域为以温带草原植被为主的绿洲景观,有稳定的水资源供给。葡萄属花粉的发现,表明当地可能存在葡萄栽培在同时期距离吐峪沟石窟寺不足15公里的晋唐时期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中(见上页图1),除发现多种农作物外,还有种类各异的园艺类植物,包括苹果属、梨属、葡萄等共9种二、吐峪沟石窟寺绝对年代前文从相对年代角度,简要介绍了吐峪沟石窟开凿和使用年代,而其绝对年代则可以为我们了解吐峪沟石窟寺的时间跨度提供更加明确、可靠的证据。根据本课题组测定,并参考已经发表的资料三、植物遗迹资料在近年来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群发掘过程中,常见的植物遗存为建筑木构件,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器,还有土坯中夹杂的较多草本植物秸秆。吐鲁番气候极端干旱,是这些植物遗存以干燥形式保存下来的有利条件。由于石窟寺经历过多次劫掠、破坏和后来地震等自然原因导致的坍塌、风蚀,植物遗存发现的数量相对较少。根据在吐鲁番地区多年的考古发掘经验和对频繁发现的植物遗存种类的认识,课题组成员在发掘过程中,随机采集了植物的花序、小穗、茎秆、较大的果实、果核、果壳,并对一些重要的堆积进行筛选,以便完整地提取体积较小的植物种子。具体植物遗存取样信息见表2。因为该石窟寺粮食作物研究结果已经发表,所以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园艺作物类植物遗存。本文作者之一王龙在发掘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分类;主要的整理、统计、植物分类和鉴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植物考古实验室完成。首先将较小的植物遗存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之后测量其长、宽、厚。对于尺寸较大的植物遗存则使用单反相机拍照,游标卡尺测量,同样也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细微特征。基于中国植物图像库四、质化果核的果汁吐峪沟石窟寺遗址共发现11种果蔬类植物遗存,包含苹果属、梨属、杏、桃、葡萄、甜瓜(哈密瓜)、枣、胡颓子属等水果,以及核桃等木质化果核的坚果类。另外还发现幼嫩时可食用的蔬菜类植物瓠瓜,以及可做盛具等有着多种用途的葫芦(见表2;又参见次页图2)。以下为各种植物类型的性状描述:(1)吐峪沟石窟寺出土苹果属果实长19.62mm,直径约25.13-29.36mm。果实黄褐色,形状不规则,接近扁球形。果实与果柄连接处向内凹陷,先端可见花萼残余部分。因严重脱水,果实表面皱缩变形。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苹果(Malusdomestica)栽培种由新疆野苹果(Malussieversii)驯化而来苹果属植物果实水分充足,不易长时间保存,很少出土于古代居址或墓葬中。此前曾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中;本次在吐峪沟石窟寺遗址中发现保存完好的脱水干燥苹果,将为研究苹果属植物的种植和利用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果实长27.97-28.79mm,宽17.86-22.47mm,顶端尖,萼片宿存,底端呈钝圆形;颜色为土黄色,整体因严重脱水而皱缩。保存不完整的果实石细胞多,露出的种子近卵圆形。出土的梨果实遗存除1个完整和1个保存一半的果实之外,还有一小块梨干。梨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原产新疆的梨共5种,其中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盆地内分布的主要为新疆梨(Pyrussinkiangensis)。在同时代的阿斯塔那墓地72TAM186墓室中出土干梨49枚,经鉴定为新疆梨除本文及阿斯塔那墓地发现的梨属果实外,吐鲁番出土文献中也有关于梨树栽培与使用的记载。在《高昌曹、张二人夏果园券》中,有“……桃中梨枣尽□桃行,若曹张二人与冯寺主梨两斛……”杏核长17.28-20.55mm,宽15.35-17.55mm,厚9.84-10.43mm。果核外皮黄褐色,接近圆形,其中2枚有切割痕迹。果核两侧边缘有棱,一侧较为突出,并且在远离边缘处还有两条棱,腹背各一,另一侧棱较钝。吐峪沟石窟寺遗址出土13个杏核,是吐鲁番地区出现较早的同类遗存;其中被切割过的杏核,可能另有他用,具体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葡萄属葡萄种子长6.75-8.03mm,宽5.75-6.67mm,厚9.84-10.43mm。种子颜色呈紫黑色或黑褐色,倒卵形,一端较宽且圆滑,另一端渐收成尖状。腹面有宽脊,两侧有沟槽,背面较平。种脐位于背面中部,多为椭圆形。果梗浅黄色,形状不规则。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但一直未见驯化迹象。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栽培类型的葡萄藤(-300BC),证明欧洲种葡萄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已经传播到吐鲁番地区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较多的“蒲陶”“蒲萄”“蒲桃”“浮桃”“陶”等字样。经考证,上述词语均应指葡萄。迄今为止,吐鲁番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见于《前秦(?)田線簿》(约公元383年)。在该文献中有“蒲陶三線”“蒲陶四線”“蒲陶五線”等记录(5)双突透镜状,表面为“圆”的苹果桃核长23.45-28.92mm,宽17.13-19.56mm,厚12.92-14.60mm。果核木质,呈椭圆形,双突透镜状,顶端尖,底端接近果柄处钝圆,表面有不规则孔沟,无果肉附着,侧面有棱,整体较为扁平。桃起源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桃”字,一般被解读为葡萄。有学者综合上下文及桃/葡萄的生物学特性,认为文书中的“桃”字固然多指葡萄,但亦有部分“桃”字所指确为真正的桃,并进一步指出吐鲁番晋唐时代具有一定规模的桃树栽培(6)枣核及其制备枣核长9.41-10.69mm,宽5.75-6.67mm,厚5.68-6.73mm。枣核外表黄褐色,呈倒卵形,顶端和基部均有尖,表面粗糙,分布有不规则皱纹。枣起源于我国“枣”字常出现在吐鲁番出土文献中,足以说明其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晋唐时代的高昌有“枣树渠”,说明当地有一定规模的枣树种植(7)子苏叶皮的制备完整果核长27.58-41.23mm,宽21.65-35.57mm,厚23.33-34.63mm。近圆球形,褐色,顶端尖,表面具皱曲,凹凸不平,在一个子午面内有两条凸棱,棱上有细沟。果皮内壁有不规则空隙,中间有木质的隔膜。核桃又名胡桃,野生种分布于自伊朗向东经吉尔吉斯达阿富汗。我国伊犁地区的巩留、霍城的山前沟谷中也分布有小规模野核桃林(8)哈密瓜种子特性果皮样品形状不规则,因严重脱水而卷缩,长约53.34mm,宽44.10mm,厚0.56mm;哈密瓜种子长12.49mm,宽6.19mm,厚2.12mm。果皮外表面褐色,有细长凸起;内表面附有一层黑褐色有机质,可能是脱水果肉残留。种子呈黄褐色,纺锤形,顶端有胚,种脐在对侧。我国是甜瓜的起源地之一(9)古代象画材料的加工制作果皮黄褐色,形状不规则,厚6.49-7.05mm,长、宽在64-120mm范围内不等。果皮木质化,质地坚硬,一面光滑,另一面有纤维化果肉附着。其中1个果皮残片中间位置有圆孔和切割痕迹,孔径20mm。另外还发现5枚切割成圆形的葫芦果皮,直径约3.5cm,外表面分别写有“卒”、“像”、“馬”等字样。根据果皮加工后的形状和所附文字,可以将其确定为古代象棋棋子(论文待发表)。葫芦在吐鲁番晋唐时代的阿斯塔那墓地(10)果酒质,生长方向生长果实残长152.53mm,断面直径45.52mm,末端直径24.43mm。果实黄褐色,近圆柱形,接近果柄端变细,另一端断裂。果壁木质化,坚硬。瓠子是葫芦的变种之一,其果实粗细均匀呈圆柱状,直或稍弯曲,长可达60-80cm,绿白色,嫩时柔软多汁,是良好的蔬菜。此次发现的瓠子遗存在新疆尚属首例,说明寺院僧人可能食用瓠子作为蔬菜。(11)胡条果核沙枣类果核残长4.20mm,宽1.83mm。果核黄褐色,具条纹,外形为橄榄状。缺口处呈不规则纤维状,内壁有黑色条纹。从果核形态来看,可能为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因果核保存不完整且仅一枚,暂时鉴定到属,待标本丰富时再做进一步鉴定。沙枣类果实粉质,可食。在战国至汉代的和田山普拉墓地以及汉晋时期的尼雅遗址,都发现了沙枣果核,后者还发现沙枣植株。在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沙枣也是食物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南疆的农民一年只有(甚至不足)半年粮,全年大部分时间靠着桑葚、沙枣、果干等充饥,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吐鲁番自然环境条件严酷,气候炎热干燥,水源不足,粮食产量不高。因此,古代的吐鲁番人想必也是如此五、讨论(1)园艺业的历史地位是历史经验的传承吐鲁番地区盛产优质水果,果蔬类经济作物远近闻名,是当地现代农业经济的支柱。完善的灌溉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由天山冰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山前泉水和浅层地下水,解决园艺业发展的水资源短缺瓶颈。依托于广阔的吐鲁番绿洲及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如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季昼夜温差大等,优质高产的园艺类植物被广泛种植。然而当地繁荣发展的园艺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悠久的历史传统。吐鲁番先民于何时开始种植果蔬,园艺业植物种类是如何演变的,对当地的经济形式有何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先民的社会生活历史、人与植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吐鲁番园艺业的历史传承过程。因此,有必要依靠已有的考古发现,来梳理园艺业在该地区的发展脉络。目前来自人种、农作物、家畜、冶金术、彩陶等多项考古证据表明,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经济文化已经有密切的交流随着丝绸之路开通,亚欧大陆贸易网络的确立,东西方文化交流、物质输送、技术传播空前提高。多种果蔬、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经由新疆,向东传入河西走廊及中原地区,或是我国内地驯化栽培的作物向西进入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区。这时不仅有物质材料的大规模流动、交换和贸易,也有影响精神世界的佛教和相关石窟寺艺术的传播。受此潮流驱动,西域出现龟兹、于阗、高昌等高度尊崇佛教的王国,其中高昌是西域与河西、中原地区佛教交流互动的关键地点。晋唐时期佛教繁荣盛行,高昌先民开始在吐峪沟大规模开凿石窟,营造佛寺上述园艺业组成模式具体表现在多个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中,如木尔吐克萨依戍堡遗址(见16页图1)出土68个桃核以及少量杏和枣的果核,其中1个桃核的直接测年结果为公元643—710(2)苏氏原螯虾石窟寺加工工艺对高昌未来农业的影响来自石窟寺土坯样品的花粉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如香蒲属、泽泻属、眼子菜科花粉占有一定比例,反映当时吐峪沟峡谷内存在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资源较为丰富,在峡谷出口附近,形成以草本植物为主,少量乔木分布的绿洲区蔬菜类植物其生长期内需要较高的土壤湿度和充足的浅层地下水,可能在该绿洲中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种植。果树类植物多为乔木、灌木或木质藤本,其根系可达更深的土壤层汲取水分,多数可能在蔬菜类植物分布区之外的绿洲中种植。对于果蔬类植物的时效性要求,与粮食作物明显不同,尤其是水分充足、容易变质的种类(坚果除外)。粮食作物如小麦、青稞、黑大豆和未脱壳的粟、黍、皮大麦等在干燥环境下,均可长期保存。在吐峪沟石窟寺遗址中,均发现至今保存完好的以上六种农作物产品因为吐峪沟石窟寺不仅包括礼拜窟,还包括僧房窟、储物设施等生活用窟,表明石窟寺中发现的多种果蔬类植物,可能是当时僧侣食物的遗留。先民在食用果实后,还进一步开发其副产品,如葫芦可能有多种利用方法,未成熟时可作为蔬菜食用,成熟时由于其果皮木质化,可以用来制作容器。不仅如此,吐峪沟先民还将葫芦果皮加工成象棋棋子,或在光滑的果皮表面书写题记,如墨书察合台文葫芦残片晋唐时期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多种园艺类植物,该墓地是高昌先民的公共墓地,水果通常作为随葬品,说明即使是普通居民当时可能也有机会享用果品。而在火焰山西部的柏孜克里克佛教石窟寺中(见16页图1),同时段仅在建筑土坯包含的植物里发现粮食作物黍、小麦、青稞吐鲁番粮食作物种植早在早期铁器时代晚期已种类齐全且相对成熟;园艺业是在高昌设郡以来的晋唐时期才逐步形成,而此时的谷物栽培已相当发达。随着历史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贸易路线确定,以及大量河西地区先民向新疆迁徙,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的多种果蔬作物被引种到吐鲁番盆地。果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需要长期反复的经营和管理,才有稳定、优质的果实产出;不同的果树种类从种植到产出,需要不同的管理技术,以及对果树生长过程和果实利用价值有高度的认识;同样,蔬菜则对水资源、土壤、运输时效性等有更多要求。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形成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园艺作物等组成的农业经济结构,表明高昌先民已经非常熟悉各类作物不同的物候学知识,掌握了多种田间生产和管理技术,并且可以结合作物生长特性和生长周期来分配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因此,历史时期的吐鲁番农业,表现出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特征,以果蔬类作物为代表的园艺业开始与粮食作物种植区分开来,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