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课件_第1页
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课件_第2页
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课件_第3页
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课件_第4页
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偏瘫肩痛分析华启海

2018.11.04偏瘫肩痛分析华启海2018.11.04一、概述

偏瘫肩痛(HemiplegicShoulderPain,HSP)是脑卒中后偏瘫侧肩部疼痛的总称,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其原因复杂,临床诊断思路和常规的治疗方式多样,缺乏科学规范化的诊治方案。一、概述肩痛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估计为48%-84%最早两周就可以出现,一般发病在中风后2-3个月。最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报道中风后34%的患者出现肩痛,28%发生在两周,87%发生在两个月,病后6个月80%的患者肩痛得到解决。

中风后肩痛的发生率中风后肩痛的发生率二、肩关节解剖复习肩关节的特点:肩胛骨的关节面只占肱骨头面积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关节盂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薄而松弛肩关节易产生各个方向的不稳定性二、肩关节解剖复习肩关节的特点:二、肩关节解剖复习肩关节构成二、肩关节解剖复习肩关节构成肩关节前面观肩关节前面观肩关节功能解剖分类肩关节功能解剖分类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

1、肩袖、肱二头肌腱病变

——肩袖肌腱末端病和撕裂(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肌腱炎、

——滑囊炎

急性期最常见的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肌腱炎、肩峰下-三角肌滑囊炎。慢性期最常见的是:冈上肌腱炎、肩胛下肌肌腱炎肩锁、胸锁关节炎。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

肩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位于肩峰和三角肌下方,与关节囊紧密相连。肩袖的功能是上臂外展过程中使肱骨头向关节盂方向拉近,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正常支点关节。肩袖损伤将减弱甚至丧失这一功能,严重影响上肢外展功能。关于肩袖损伤:肩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

脑卒中患者大多为慢性的肩袖损伤,涉及肩关节肌力,关节面倾斜支点变化,错误的被动运动等原因。

痛点多在肩关节前外侧,当肩关节前屈和外展时疼痛加剧。肩袖部分撕裂者肩关节外展60°-120°范围出现疼痛,完全撕裂甚至可触及撕裂的间隙。常用的检查:上臂下垂试验、肩峰撞击试验、早期明确辅助诊断是MRI、超声。。。

但确诊肩袖损伤的“金标准”是关节镜检查,且也是3cm以内肩袖损伤首选的诊治手段。关于肩袖损伤:脑卒中患者大多为慢性的肩袖损伤,涉及肩关节肌力,关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

2、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病变

50%的偏瘫患者有粘连性关节囊炎,有研究表明,偏瘫肩痛和粘连性关节囊炎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特性——关节囊的硬度增加,因而这两种病变互为因果。

脑卒中早期肩关节无痛范围的PROM练习减少挛缩和粘连,并有效预防肩峰撞击综合征,减少疼痛。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脑卒中早期肩关节无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

3、肩关节半脱位

脑卒中软瘫期,患者松弛的肩部肌群、韧带及关节囊不能为肩关节提供静态和动态稳定性,重力和外力牵拉都可能使肱骨头相对于关节盂的位移增加,引起半脱位。其它如肩袖损伤和肩胛骨升提等也会使半脱位进一步损害运动控制路径,增加软组织损伤和偏瘫肩痛的风险。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

3、肩关节半脱位

近期Kim的研究表明,肩关节半脱位与脑卒中后1至3个月的偏瘫肩痛显著相关,与脑卒中后6个月的偏瘫肩痛无相关性。更有研究提出,50%的肩关节半脱位没有发生偏瘫肩痛,两者不相关的可能的原因是半脱位的严重程度与周围软组织损伤的范围无关。无论争议如何,脑卒中后早期偏瘫上肢应有足够支持和保护,积极预防肩关节半脱位。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一)局部软组织病变因素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二)运动控制失常

1、肌张力降低研究表明脑卒中Brunnstrom分期Ⅰ、Ⅱ、Ⅲ的患者,上肢较易发生软组织损伤和偏瘫肩痛。运动障碍本身不会引起偏瘫肩痛,但严重的运动功能丧失很可能导致上肢长时间制动,引起粘连。其次因为肩部的松弛可以导致上述的肩关节半脱位,引起周围神经卡压和软组织继发损害。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二)运动控制失常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二)运动控制失常

2、肌张力增高

Bohanon研究了偏瘫肩痛发病率的五个变量,包括病人年龄、偏瘫病程、偏瘫肩外旋的范围(RosER)、偏瘫肩内旋肌的痉挛状态、偏瘫肩外展肌与外旋肌的减弱。结果表明:偏瘫肩内旋肌的痉挛状态与疼痛强度高度相关。可能的机理是,由于肩内旋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的持续痉挛状态,导致肩内旋内收,肩胛骨位移,盂肱关节运动平面失常,肩锁关节压力增大,出现类似于骨性关节炎的特征,表现为肩痛。其次,脑卒中后的痉挛期,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张力增高,肩部运动模式出现异常,痉挛肌肉附着部位的骨膜受到持续牵拉,导致疼痛。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二)运动控制失常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三)神经性功能障碍

1、周围神经损伤虽有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痉挛状态、半脱位、肩关节不稳定以及护理不当都可能引起脑卒中患者肩部周围神经损伤,产生偏瘫肩痛。研究发现常见受损的神经是:腋神经(Chino),臂丛神经上干(Kingery),肩胛上神经(Tsur)。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三)神经性功能障碍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三)神经性功能障碍

2、中枢神经系统因素(1)Ⅰ型复合型区域性疼痛综合征(肩手综合征SHS)发病机制为肩部周围软组织损伤引起伤害性刺激,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系统,使患肢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炎症反应,血管痉挛,导致水肿和疼痛。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三)神经性功能障碍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三)神经性功能障碍

2、中枢神经系统因素(2)中枢敏化

中枢敏化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信号的放大,是感觉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对炎症和神经损伤的一种表现。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感受神经元的正常生理活动发生改变,表现对机械、冷热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和痛觉过敏。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三)神经性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可以发生在脊髓-丘脑-皮质通路任何水平的神经性疼痛综合征。

Gabi的研究发现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和偏瘫肩痛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的特征:一致的发病时间、相似的疼痛分布(患侧大面积持续性自发性疼痛)及感觉障碍(温度觉迟钝、痛觉过敏)等。从而认为偏瘫肩痛可能是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一种具体形式(或亚型)。脑卒中后中枢性敏化和中枢性疼痛存在一些共同的机制,临床很难将其区分开来。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可以发生在脊髓-丘脑-皮质通三、偏瘫肩痛的原因(四)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参与了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包括抑郁、焦虑、恐惧回避,高度警觉、疼痛灾难化等。

Valencia的研究表明,疼痛灾难化和抑郁,对偏瘫肩痛的预测和表现显著相关。必要时采用PainCatastrophizingScale评估

三、偏瘫肩痛的原因(四)心理因素综合分析Griffin作了有关偏瘫肩痛成因和防治的回顾性研究,他认为肩痛的成因仍不是十分明确。病变机制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两种或多种情况并存,导致其病因诊断的复杂性。相关的病因可能有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另外脑卒中患者很多是老年性肩关节退行性病变在卒中后肩痛的发作中发挥着作用。三、偏瘫肩痛的原因三、偏瘫肩痛的原因四、偏瘫肩痛的评估——疼痛的评价

——肩关节的外观

——肩关节的活动

——肩关节X线

——肩部超声

——肩关节磁共振——心理评估四、偏瘫肩痛的评估——疼痛的评价(一)良肢位摆放

1、床上体位摆放:患者侧卧位,肩关节充分前伸仰卧位时盂肱关节对线不要压伤偏瘫侧上肢

2、坐位摆放:膝前平板、肘支撑板

3、吊带和粘贴带的使用:软瘫时用,痉挛时

不用;转移站立时用

4、注意躯干的姿势调整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一)良肢位摆放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二)分期治疗软瘫期:维持肩关节的活动度首要任务。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早期肩关节无痛范围内的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练习可以减少肩胛带周围肌肉的挛缩和粘连,并有效的预防肩峰撞击综合征,减少肩痛。一般每日1-2次,每次10-15次。注意事项:1、上肢被动运动时,尤其应注意肱骨头的位置,肱骨头不在关节窝内,极易导致关节囊受损引起肩痛。2、体位:患者仰卧位,躯干伸展,双侧下肢屈曲,做肩胛、骨盆反向运动,降低躯干肌痉挛,促使患侧痉挛充分抑制。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二)分期治疗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痉挛期:肩关节肌肉的牵伸和关节的松动训练。注意事项:肩胛下肌和胸大肌痉挛使肩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位,导致肱骨头向前脱位,使得肩关节在活动时出现疼痛。在治疗时要进行胸大肌牵伸,并给予相关责任肌群注射肉毒毒素改善肌痉挛。将肱骨头归位后,才不致于在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屈肌痉挛模式使肩胛骨下沉,上肢内旋,加重肩痛,恶性循环。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痉挛期:肩关节肌肉的牵伸和关节的松动训关于肉毒素素在痉挛期的使用根据临床观察及文献检索,造成肩胛骨移位主要是肩胛下肌、大圆肌、喙肱肌。严重痉挛的患者,肌电图探查这三块肌肉均可见密集的棘波。

——肩胛下肌起于肩胛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及旋内,该肌肉张力增高在痉挛期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病程较长的患者肩关节主动或被动外展外旋极度困难,整个肩胛骨被“吸”在胸廓上,不仅产生肩痛,还使部分患者呼吸不畅。单纯徒手牵伸也较为费力。

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关于肉毒素素在痉挛期的使用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ppt课件——大圆肌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旋。该肌肉与喙肱肌一起持续收缩,使肩外展困难,盂肱关节受限。误用或代偿运动时,肩胛胸壁关节和肩锁、胸锁关节过度活动代偿盂肱关节功能,日久产生疼痛。由于大圆肌下缘被背阔肌上缘遮盖,下面有腋动脉,故肉毒毒素注射时需注意针刺深度。——大圆肌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ppt课件肉毒毒素A注射方法超声引导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右侧卧位,肩胛下肌采用外侧(腋后线)入路。常规消毒铺巾,彩超引导选择穿刺点,探头频率4.5Hz,边观察超声影像结合穿刺针刻度控制进针深度。刺入肩胛下肌后回抽无血,行4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给药方案:肩胛下肌30u×4个点位,共120u;大圆肌40u×2个点位,共80u。优点:定位操作精确,避免误伤动脉缺点:疼痛比神经阻滞针明显;无法确定最佳注射点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肉毒毒素A注射方法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喙肱肌肉毒毒素注射需谨慎喙肱肌因其起止点的生理特征,肉毒毒素干预需严格评估患者的肩关节状态。如果患者有三角肌萎缩,肩关节半脱位症状,对喙肱肌的肉毒毒素注射需谨慎。因为在这个阶段,痉挛的喙肱肌起到一部分“悬吊”患上肢的作用,限制肩关节半脱位加重。如肩前区疼痛明显,喙突压痛阳性,可考虑牵伸、按摩或热疗缓解。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喙肱肌肉毒毒素注射需谨慎偏瘫肩痛分析及治疗策略ppt课件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

一般肉毒毒素注射后第二天即可开始肩胛骨牵伸及主动控制训练。以右侧为例,肩胛骨牵伸具体步骤:①患者仰卧,治疗师左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握患者肩胛骨下角,右手固定肩部,左手移动肩胛骨下角向脊柱方向,持续牵伸30秒以上,放松,然后再次牵伸;②患者仰卧,左手托住肩胛骨,右手掌心按住患侧肩前,持续背向按压,使肩胛骨后旋,松动肩胛胸壁关节;③患者侧卧,治疗师左手拇指插入患者肩胛骨外侧缘内,其余四指握肩胛下角,右手握紧肱骨上段,被动外展盂肱关节。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一般肉毒毒素注射后第二天即可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肩胛骨控制训练方法偏瘫患者因肩痛或本体觉缺失会存在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治疗师可配合患者做肩胛骨控制运动训练。步骤:①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托住患侧肩胛骨,辅助患者做肩胛骨外展运动。如肌力不足,治疗师可手托患肢,使其实施2级肌力训练。②牵伸按摩肩胛下肌和胸大肌后,对斜方肌下部、冈下肌、小圆肌等进行点按和挤压刺激,诱发肩外旋动作。③坐位,患侧上肢支撑负重下做肩胛骨各方向运动,配合上肢进行控制性训练。

五、偏瘫肩痛的治疗策略肩胛骨控制训练方法治疗策略及方法手法治疗和训练目的是通过牵张反射或感觉输入等诱发肩胛骨运动,在不诱发或加重痉挛的前提下,结合PNF原理,使用引导抗阻,挤压,节律性保持放松等技术进行肩胛带肌训练,最后形成良好的肩胛骨控制能力。结合肩胛下肌、大圆肌直接持续牵伸,纠正失常的盂肱关节运动平面,减轻肩锁关节压力,改善肩痛,增加上肢运动能力。治疗策略及方法手法治疗和训练目的是通过牵五、偏瘫性肩痛的治疗在任何活动之前,一定要充分运动肩胛骨,前伸和向上旋转(尤其活动上肢前首先松动肩胛骨)在运动上肢远端时,需使肩关节盂始终处于向上向前的位置。任何活动体位都要以无痛方式进行。一定不要引发疼痛或加重疼痛。五、偏瘫性肩痛的治疗五、偏瘫性肩痛的治疗肩胛骨活动注意事项应该在预先治疗半脱位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性活动迟缓期容易引发软组织损伤,活动一定轻柔。痉挛肌群未经BTXA处理可采用抗痉挛药物对抗。维持盂肱关节的外(侧)旋,使得肱骨向外侧旋的时候上肢能外展。注意外旋运动范围的丧失是与肩痛相关最密切的因素。五、偏瘫性肩痛的治疗肩胛骨活动注意事项六、物理治疗因子治疗(一)、功能性电刺激

——肩关节半脱位时,按照功能解剖学原理,纠正肩胛骨位移,增进肩胛带稳定肌群肌张力。

——电极摆放位置根据肌肉起止方向。六、物理治疗因子治疗(一)、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FES)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S)的范畴,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偏瘫肩痛中FES可预防肌肉萎缩,改善松弛的肩部肌张力,促进肩功能恢复,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避免和减轻肩痛。研究显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和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和肩痛的作用明显,且早期治疗效果更好,慢性期无效。功能性电刺激(FES)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S)的范畴,(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

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简称TENS)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特点是频率较高(2~160Hz),脉冲短(9~350μs之间),强度适宜,可选择性地激发感觉传入神经纤维而不触动运动的传出神经纤维。

研究发现,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其他疗法无效的慢性偏瘫肩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明显。David等通过多种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伴有肩关节半脱位的偏瘫肩痛疗效确切,作用持续6个月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