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 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5张PPT)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 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5张PPT)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 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5张PPT)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 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5张PPT)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 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5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5张PPT)(共25张PPT)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诗五首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情境导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有《李太白全集》行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沿长江东下时离别家乡而作。当时,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途中,诗人坐在船上观赏沿途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术门户。“送别”点明了本诗的主题,但这首诗不是送别朋友,而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文题解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诗歌

这首五言诗可按“二三”式来划分朗读节奏,如: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朗读指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

对峙,形势险要。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译文:(我)乘船远渡到荆门之外,去楚地漫游。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品读诗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的田野。江:长江。大荒:辽源无际的原野。

译文:山随着平坦的田野渐渐消失,长江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品读诗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品读诗歌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之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豪情万丈的胸怀和喜悦昂扬的激情。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

品读诗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品读诗歌

【比喻】前一句诗人将江中的月影比作“飞天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水中映月图,后一句描绘出一幅天边云霞图,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颈联以静观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译文: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的行舟。

品读诗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品读诗歌

【拟人】“怜”字暗含依依不舍之意,“送”字直接点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诗歌以浓重的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不舍之情。

结构脉络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颔联:平野、江流

颈联:江中月影、云霞

尾联:怜水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绘景

赞美壮丽河山

抒发思乡之情

—叙事

—抒情

这首诗通过对地上山光水色和空中奇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霞构成的壮丽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

主旨点睛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

读出对奇景的赞叹,对故乡的爱。

诗歌首联是总叙,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接着,颔联、颈联详细地描绘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言语间满含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感受。最后两句紧扣“送别”主题,与首联的诗意遥相呼应,脉络清晰。

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波澜起伏。

写作特色

比如诗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犹如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画。“随”“入”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之感,营造了一种开阔豪放的意境,读来气势磅礴。

意境开阔,风格雄健,形象魄丽。

写作特色

这两句描绘了两幅图画:江水映月图和无边云霞图。一幅澄澈明净,一幅变幻多姿,写出了天空的高远,反衬出原野的平坦,江岸的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月下飞天镜”描绘了夜晚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的景象。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飞”字更是动感十足,既写出了一种如影随形之感,又能唤起童话般的联想。月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云生结海楼”描绘了白天彩云兴起、变幻无穷、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结”字,用语形象,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好像在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想象奇异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诗歌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重点解析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随”字化静为动,将静止的群山写活了,写出了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的景象,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后所见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链接中考

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2.(2023巴中中考)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链接中考

3.(黄石中考)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了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链接中考

示例1: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喜爱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