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9世纪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_第1页
第6章 19世纪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_第2页
第6章 19世纪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_第3页
第6章 19世纪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_第4页
第6章 19世纪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第X第章六X章XX1X9世纪法国文学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雨果和《悲惨世界》第三节司汤达与《红与黑》第四节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第五节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第六节左拉和《娜娜》第七节莫泊桑和《漂亮朋友》19世纪法国文学

——概述从文学思潮主流看,19世纪的法国文坛经历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的变迁和发展。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走向了繁荣发展。法国19世纪上半期的浪漫主义运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浪漫主义与贵族浪漫主义之间的斗争,这构成了19世纪前30年文学发展的主要内容。贵族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夏多布里昂、拉马丁和维尼,他们都出身于贵族阶级,其中,夏多布里昂的成就最高,他的著名小说《勒内》描写了一个孤独、忧郁的破落贵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先驱是法国“浪漫之母”——斯达尔夫人,Romantic一词是通过斯达尔夫人的《论德国》(1812)一书流传到法国的。司汤达是第一个自称为“浪漫的”作家,他用“浪漫的”一词,来攻击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法国浪漫主义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以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为代表,晚期以雨果为代表,在1830年达到高潮。19世纪法国文学

——概述19世纪上半期,在浪漫主义文学之外还有一股强大的文学潮流——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是该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兴起于三四十年代,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此时正值法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阶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确立、巩固。文学的首要标准是“真实”,司汤达认为小说应该是如实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巴尔扎克主张作家

“严格摹写现实”“照世界原来的样子表现世界”“法国将要作为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福楼拜也声称“只要是真的就是好的”,即使是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也推崇“真实”的力量。此后不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点关注,并给予它崇高的评价,奉巴尔扎克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典范。19世纪法国文学

——概述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在理论上受到孔德的实证主义、达尔文进化论、遗传学说和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决定论的影响,特点如下:第一,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二,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文学创作中,发现“生物的人”;第三,不重视典型人物的塑造,描写的是群体形象。龚古尔兄弟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拥护自然主义的作家以左拉为领袖,经常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其中有莫泊桑、阿莱克西、埃尼克、于斯曼、塞亚尔等五位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1880年,他们六人各写了一篇小说结集出版,名为《梅塘之夜》,标志着以左拉为首的梅塘集团,也就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成立。左拉一度停止创作,把精力集中在构建自然主义理论体系上。1880年年底至1881年,他出版了5部论文集,其中《实验小说》(1880)、《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l)、《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理论,正式将这一文学思潮命名为“自然主义”。代表作家有福楼拜、左拉和莫泊桑。雨果的生平与创作

——雨果和《悲惨世界》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在诗歌、戏剧、小说理论等方面硕果累累,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贝尚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拥护共和。雨果曾跟随父亲游历意大利、西班牙并在此接受小学教育。母亲信奉旧教,拥护波旁王朝。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重返巴黎。雨果青少年时期思想保守,成年后转向共和立场。1851年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被迫流亡,在国外侨居19年。1870年,拿破仑三世倒台后,雨果结束了流浪生活,凯旋回国,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雨果参加国民自卫军,反对普鲁士入侵并捐赠大炮。此外,雨果还支持巴黎公社革命,保护被迫害的公社成员,开放作家的住宅作为避难所。

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巴黎病逝,享年83岁,法兰西举国致哀,200万人为其送行,后被安葬在先贤祠。莫洛亚说:一个国家把给帝王的荣誉给一位诗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巴黎圣母院》

——雨果和《悲惨世界》1827年,浪漫派的领袖人物雨果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言》,以此讨伐古典主义。《〈克伦威尔〉序言》也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它反对古典主义将美丑截然对立,要求艺术的完全解放,提出“美丑对照”原则,从正反方面把握现实生活,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真面目。1830年2月25日,雨果的剧作《欧那尼》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称之为“《欧那尼》之战”。《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雨果早期的小说受到当时通俗小说的影响,创作并不成熟,缺乏后期浪漫主义小说的磅礴气势和激昂情怀,更侧重于情节的离奇性。《巴黎圣母院》(1831)是第一部兼具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夸张,巧妙地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

——雨果和《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地呈现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对比:爱丝美拉达有着美丽动人的外形和纯洁、善良的心灵,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的化身;加西莫多虽然相貌奇丑无比,可他的内心世界却崇高而伟大,富有正义感和真性情,在他身上,外在丑与内在美是统一的。福比斯外在俊朗帅气,但内心却虚伪丑陋,与加西莫多形成一定的对比。正如他在美学论著《雨果论文学》中所写:“取一个在形体上丑怪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然后在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植入一种天使般的色彩,通过美与丑的对比,“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前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可以说,雨果的小说创作和他的美学理论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雨果和《悲惨世界》《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

儿女情与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真实事件为蓝本。1801年,有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受生活所迫偷了一块面包,竟被判处五年苦役,出狱后因持有黄色身份证而备受折磨,无处容身,被剥夺了劳动与生存的权利。1828年左右,受到刺激的雨果决心以此为素材写一部小说。他于1845年开始写作,经过1848年革命,题材不断扩大,最后于1862年流亡时,写就并出版了这部小说,即《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悲惨世界》

——雨果和《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描写了一幕幕人间地狱的场景,突出了底层大众的悲惨命运和困难处境,正如作家序言中所写:“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雨果塑造了冉阿让的道德家形象,表达了以善制恶、仁爱万能的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其精神力量却感化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司汤达的生平与创作

——司汤达与《红与黑》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敌视革命,母亲是意大利人的后裔。司汤达7岁时母亲去世,深受父亲和姨母的约束,从小就憎恨自己的家庭,性格中有些怀疑、孤僻,是一个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的作家。司汤达生前默默无闻,辞世时,仅有科隆、梅里美和屠格涅夫三人为其送葬。1799年,司汤达到巴黎投身军界,此后,三次随拿破仑征战欧洲,曾进驻米兰、占领柏林,目睹过莫斯科的熊熊烈火,经历过撤离俄罗斯的大溃败。他始终忠实追随拿破仑,一度受到重用,亲历了拿破仑的辉煌战绩,也目睹了这位平民将军所创造的神话的衰落。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法国的浪漫派》中评价:“司汤达在他那个多才多艺的时代无疑是心灵最复杂的人物之一。”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红与黑》(“一八三O年纪事”)是法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名著,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司汤达1829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红与黑》,1830年11月小说得以出版。出版后,司汤达受到法国当局的恶毒诬蔑,甚至连同时代作家都不理解他的作品。雨果认为这部作品让人勉强读不到4页;歌德也不理解司汤达小说中的“反常性”和“不翔实”。只有作家本人扬言,他的作品要到1935年才会有人来阅读。《红与黑》《红与黑》的书名充满政治象征。关于“红”与“黑”的含义,有多种解释:“红”象征革命(红军装),“黑”象征教会(教士的黑袍);“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表复辟时期。“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红与黑》的男主人公于连·索莱尔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背诵拉丁文《圣经》,受到德·莱纳市长的赏识,被聘为家庭教师,却因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不得不离去。后经彼拉神父举荐,当上了保皇党人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由于聪明能干而受到侯爵的重用,并得到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青睐。玛蒂尔德怀上他的孩子后,他获得了田产和贵族头衔,并且进入军队,打开了走向将军的大门。然而,在教会的策划下,德·莱纳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明媚的阳光使万物洋溢着欢乐,于连也浑身充满了勇气。在露天行走,给了他一种

甜美的感觉,仿佛久在海上颠簸的水手登上陆地散步一样。‘来吧,一切顺利,’他

对自己说,‘我一点都不缺乏勇气。’这颗头颅从不曾像将要落地时那么富有诗意。”巴尔扎克的生平与创作

——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继莎士比亚后,西欧最重要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生于法国古城图尔,父亲是农民,因善于钻营,靠个人奋斗而成功进入资产阶级阶层。因爱慕虚荣,于1820年在自己的平民姓氏上加上“德”(De)字,以示贵族身份,并于50岁时娶了18岁的银行家的女儿。他们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都向往贵族社会,相信个人奋斗。巴尔扎克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种顽强奋斗的精神。雨果在葬礼上致悼词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生平与创作

——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拿破仑式的野心与抱负。”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1828—1848)就是一个宏伟的文学帝国,包括了90多部作品。巴尔扎克提出“社会和自然”“相似”的意见,认为人类和兽类一样,也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他想把自己的小说统一成一部大书,人物有不同的分类。他把这部巨著分为三个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巴尔扎克在写作《人间喜剧》时,最初打算每部小说专门写一种性格、一种人性悲剧,但他又想把所有的小说联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一个系统,于是,巴尔扎克独创了一种串联各部小说的方法:人物再现法。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的一大创造,也是他人物塑造的一大特色。人物再现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手法是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出现过二三十次,在多部小说中反映他们的不同经历,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完整形象。创作特色

——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编年史模式巴尔扎克采用历史记事的方法,截取众多人物的生活阶段和生活侧面,按年代叙写他们的生活,在不同的小说中呈现人物的性格变化和命运变迁,如同编年史一样,记载下人情的风俗史。恩格斯称他用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生活(1816—1848)。因此,巴尔扎克的叙述方式被称之为编年史模式。历史时间编年史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

时空结构。从时间结构看,它所

强调的时间是历史时间,注重交

代确切的历史日期,故事时间与

历史真貌相合,即小说在真实的

历史时间里讲述虚构的人物故事。历史空间从空间结构看,编年史小说所强调的空间是典型环境,它注重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故事空间与当代社会风貌一致,《人间喜剧》描写的是当代法国的全部风貌。全景生活编年史小说以叙写社会风俗为

主,表现社会的全景生活。从

纵向看,编年史模式具有历史

性特点,表现整个人类生活的

进程,记录社会风俗史。从横

向看,编年史模式具有共时性

特点,截取生活中的一段历史,描写社会横断面的全景生活。创作特色

——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人物的绝对情欲模式巴尔扎克善于将人类的欲念夸大并张扬到极致,人物模式有一种偏执型的欲念。他笔下的某些人物为了自己的某种嗜好、情感、欲望,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执着地为了自己的欲念而丧生,有一种失去理性的疯狂。他们都是绝对情欲的奴隶,这种人物模式,我们称之为绝对情欲模式。绝对贪婪的代表高布赛克(《高利贷者》)、葛朗台、查理(《欧也妮·葛朗台》)等绝对父爱的代表高老头绝对嫉妒的代表贝姨绝对好色的代表于洛绝对贤德的代表于洛太太绝对贪食的代表邦斯绝对野心的代表伏脱冷、拉斯蒂涅(《高老头》)、杜·蒂埃(《老姑娘》),腓利普(《搅水女人》)创作特色

——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正如波德莱尔所说:“我常常奇怪人们把巴尔扎克的伟大归结为他是个观察家,我总认为他的主要长处在于他是一个梦幻家,一个充满激情的梦幻家。他笔下的人物都富有生命的活力。正如他自己一样,他构思出来的故事都如梦境般有声有色。《人间喜剧》中的人物,上至豪门显贵,下至庶民百姓,无不比现实喜剧中的人物更渴求生活,在斗争中更活跃、机智,享受时更加贪婪,忍受苦难时更加坚忍,奉献时也更为伟大崇高。总之,巴尔扎克塑造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普通的看门人,都有非凡的才智,每一颗心灵都充溢着坚强的意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出现的人物多达2400个,多以贵族和资产阶级为主,典

型的绝对情欲之人就有六七十个,因此获得了“巴尔扎克社会”的赞誉。《高老头》

——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高老头》的主线由两个人物的故事交织而成:一是大学生拉斯蒂涅的野心史,一是退休商人高老头的衰败史。泰纳在《巴尔扎克论》说:“在这人群里蠕动着一片肮脏的人形甲虫,爬行的土灰虫,丑恶的蜈蚣,有毒的蜘蛛,它们生长在腐败的物质里,到处爬、钻、咬、啃。在这些东西上面,则是一片光怪陆离的幻景,由金钱、科学、艺术、光荣和权力所缔造成功的梦境,一场广阔无垠,惊心动魄的噩梦。”总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不仅挖掘人性中的欲望,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看视自我内心世界的窗口。总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不仅挖掘人性中的欲望,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看视自我内心世界的窗口。福楼拜的生平与创作

——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继巴尔扎克后法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也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福楼拜1821年12月21日生于鲁昂的一个医生世家,父亲是主任外科医生,福楼拜从小在医院的环境中长大,常见父亲解剖尸体,形成了和宗教格格不入的观念。正如法盖所说:“在他(福楼拜)身上有一种觉得现实平庸的浪漫派气质,又有一种觉得浪漫主义空洞的现实主义气质;有一种觉得资产者可笑的艺术家气质,又有一种觉得艺术家自负的资产者气质。所有一切都裹上一种觉得世界荒谬的愤世嫉俗。”“身体的满足与头脑的满足一点没有共同的地方。如果它们凑巧遇在一起,就听之好了。然而不要想法联起它们来,……这种幸福的观念,正是人类一切不幸的几乎无二的原因。”福楼拜自幼喜好文学,后从事文学创作。福楼拜晚年培养和栽培了莫泊桑,左拉和都德也都很尊敬他,奉他为老师,并受其直接影响。1880年5月8日,福楼拜突然与世长辞。《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从1852年起,福楼拜花了4年多的时间开始创作《包法利夫人》,1856年,这部小说在《巴黎评论》上发

表,但因其批判的锋芒触犯了当局而受到起诉,指责他伤风败俗,亵渎宗教。尽管福楼拜和很多作家都起来捍卫写作的自由,巴黎法院判作家无罪,但《包法利夫人》于1864年还是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小说描写了法国的一位富裕农民的女儿爱玛的悲剧人生。爱玛是卢欧老爹的独生女儿,13岁时被送到寄宿学校学习,在修

道院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渴望浪漫的爱情。母亲去世后,她回家帮父亲照理家务,成年后嫁给了一个乡镇医生查理·包法利。包法利先生平庸木讷,呆板无趣。婚后的爱玛慢慢厌倦了小城镇的平淡生活,偶然遇到了乡村地主罗道尔弗。罗道尔弗是个情场老手,熟悉巴黎的风月生活,在他的勾引下爱玛很快做了他的情妇,甚至决定和他私奔。罗道尔弗只不过逢场作戏,没想到爱玛竟如此天真。爱玛被罗道尔弗抛弃后,又在卢昂遇到了见习生赖昂,两人本就相识,赖昂早就对她有意,于是趁机追求。爱玛再次陷入疯狂的偷情生活中,为了和赖昂约会,爱玛常找借口离开永镇,为此债台高筑,包法利先生的积蓄和财产一点点进了高利贷者的腰包。最后,在高利贷者的逼迫下,爱玛无力偿还债务,走投无路,选择了吞砒霜自杀。《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小说披露了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爱玛的毒害。19世纪上半叶,法国中上层社会的女子大多要在修道院接受一定的教育,约束思想,以为日后进入上流社会作准备。但爱玛却沉迷于虚无缥缈的爱情中,面对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爱玛在欲望的刺激下一步步走向了堕落,再加上侯爵家的舞会,爱玛看到很多上流人士寻欢作乐,不免心生荡漾,而与年轻贵族共舞更让他心花怒放。舞会后的家庭生活更让爱玛难以忍受,痛苦不堪。纳博科夫认为:“一个浪漫的人,在精神上或感情上生活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之中,这个人是深沉还是浅薄,取决于他(或她)的心灵的素质。爱玛·包法利聪慧、机敏,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但她的心灵却是浅陋的:她的魅力、美貌和教养都无法抵消她那致命的庸俗趣味。”《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在作者看来,爱玛的堕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整个资产阶级社会是不道德的。小说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物。郝麦是一个药剂师,他没有营业执照非法经营,但却靠弄虚作假、自我标榜混得如鱼得水,甚至获得十字勋章。勒乐是一个商人,也是高利贷者。他探知哪家有偷情的主妇,便向她们兜售奢侈的物品牟取利润,通过放债剥削对方,直至借债人倾家荡产。他通过这种方式吞并了永镇的小店,逐步掌控了永镇的经济命脉。《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曾说:“我爱人间两种东西:第一,物,物的本身,肉;其次,高而稀有的热情。这就是为什么,我欢喜隐居生活,我也欢喜玩世不恭,……这种臀与心的永久的揉混,唯有令人欲呕。”他笔下的爱玛是欲望的化身,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主义者。因此,法国评论家于勒·德·戈尔蒂埃提出了一个概念“包法利主义”,指的是“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即一个人幻想过一个与现实完全两样的生活,像爱玛一样幻想改变这种生活强加给人的命运,迷恋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命运,这种人所犯的心病就叫作“包法利主义”。包法利夫人以自己的悲剧人生告诉我们“臀与心”的结合注定是一场泡影。左拉的生平与创作

——左拉和《娜娜》爱弥儿·左拉(1840—1902)是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与领袖。左拉医生笔耕不辍,创作成果颇丰,他对人的生理性的文学描写对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和现代非理性文

化的出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初入文坛,左拉崇拜雨果、缪塞等浪漫主义作家。他受到泰纳“种族、环

境、时代”三要素说的影响,称泰纳为“自然主义哲学家”。作品:《戴蕾斯·拉甘》、《梅塘之夜》(标志着以左拉为首的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成立)、《实验小说》(1880)、《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l)、《自然主义小说家》、《卢贡—马卡尔家族》(力图“研究一个家族的血统和环境的问题”)《娜娜》

——左拉和《娜娜》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阿黛拉伊德·福克的后代,福克是个受父亲影响的精神病患者,活了100多岁,结过两次婚。18世纪末,她嫁给了健康的花匠卢贡,他们的后代多为健康人,但也有少数受母亲遗传基因的影响而患有精神病。卢贡家族的后代中有金融家、医生、政治家等,多是上流社会的成员;卢贡死后,福克精神不正常,与酗酒成性的私货贩子马卡尔同居,因为父母双方均不健康,他们所生的后代都患有各种先天性疾病,多为下层社会的成员,如工人、农民、店员、妓女等。两大家族的后代在遗传规律的支配下,有着不同的境遇和结局。《娜娜》《娜娜》

——左拉和《娜娜》左拉认为“自然主义小说家其实就是实验主义的道德家”,自然主义的任务就是“指出益与害的机理,我们阐明人类与社会现象的决定论,使人们有朝一日能驾驭并支配这些现象”。左拉要探讨的是什么因素支配和决定着“生物性的人”。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是左拉自然主义理论的直接来源,贝尔纳认为“不论在生物体还是在无机体上,一切现象的存在条件都是以某种绝对的方式被决定了的。……我们必须承认,在完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一切现象也是相同的;条件不同了,现象亦不同了。这个原则是绝对的,不论在无机现象还是在生物现象中,都是一样的。……只有依靠实验,我们才能认识那些支配无机或有机现象的存在条件,从而进一步控制它们。”贝尔纳还认为研究过程至少要考虑两种环境:“外部环境或称机体外环境以及内在环境或称机体内环境。”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受到启发,通过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观察人的行为,研究人物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是如何被内部环境(遗传的、生理的本能)和外部环境(社会条件)的合力所决定的。莫泊桑的生平与创作

——莫泊桑和《漂亮朋友》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被法朗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一起被公认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1850年8月5日,莫泊桑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母亲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受母亲的熏陶,他13岁开始写诗。莫泊桑人生阅历并不丰富,中学毕业后,到巴黎攻读法律。1871年9月以后,莫泊桑先后在海军部和公共教育部当了

将近十年的小公务员,并拜福楼拜为师。1875年,在福楼拜的帮助下,莫泊桑结实了左拉和屠格涅夫,成为“梅塘集团”的重要成员,莫泊桑凭借《羊脂球》一举成名。后来,莫泊桑自杀未遂,于1893年7月6日在精神病院病逝,年仅43岁。莫泊桑莫泊桑的生平与创作

——莫泊桑和《漂亮朋友》《羊脂球》(1880)以真实事件为素材,讲述了普法战争期间,普鲁士军队占领卢昂城后发生的故事。当时逃难的有10个人——富商、伯爵和工业家三对夫妇,两个修女,一个民主党人和一个因过早发胖绰号为

“羊脂球”的妓女。他们同乘一辆马车离开敌占区,一路上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