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因果关系当代条件说的若干问题_第1页
刑法因果关系当代条件说的若干问题_第2页
刑法因果关系当代条件说的若干问题_第3页
刑法因果关系当代条件说的若干问题_第4页
刑法因果关系当代条件说的若干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因果关系当代条件说的若干问题

传统的犯罪因果关系条件理论认为,应该在事实开始后产生结果(结果)。所谓的“如果没有第一人,第二个人”。一、现代刑法条件下的法律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一)前提条件命题的符号展开刑法因果关系当代条件说的实质是充分必要条件命题,亦即关于客观世界中相应的充分必要条件事件的思考。充分必要条件命题的符号表达式为:充分必要条件命题AR具有两个独立性:可独立于A、R的真假确定(第一独立性)不会是A、R不同真假;前件A的真假可独立于后件R的真假确定,后件R的真假可独立于前件A的真假确定(第二独立性)。两个独立性是充分条件关系的本质与核心,是作为从已知进入新知的工具的逻辑科学的台柱。(二)假言命题的真伪要保证充分必要条件命题对于具有第一独立性的确实为真的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情况如下:Ⅰ.当A为真,R必然为真;Ⅱ.当A为假,R必然为假;Ⅲ.当R为真,A必然为真;Ⅳ.当R为假,A必然为假。二、节奏类型依据作为原因的事件与作为危害结果的事件之间的客观制约的逻辑关系,笔者将因果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主观条件:积极行为之已经实现在刑事案件中,所谓单一的因果关系就是一个危害行为或数个同一性质的危害行为导致一个或数个性质相同的危害结果。对于一个危害行为导致一个危害结果的刑事案件是最为通常的。行为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A,导致一个危害结果R。除了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外,没有任何人对该危害结果的产生存在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促成作用。正因为如此,美国刑法学界称之为“directcause”。就像职业杀手一样,被告人故意枪击被害人的致命部位,这个射击行为是产生死亡结果的唯一的必要条件;同时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足以造成死亡结果,又是其充分条件。因此,对于单一的因果关系而言,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实际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其表达式就是案例一为实施性质相同的行为,导致数个性质相同的危害结果的情形。【案例一】刁某故意杀人案行为人刁某基于报复社会的目的,趁10名被害人熟睡之时,抄起弯刀到向各被害人的头部砍数刀,接着,刁某又持斧头,向每一被害人头部用力砍击,致使被害人全部死亡。其因果关系可用如下表达式刻画为:【案例二】熊某故意杀人案行为人熊某生活不检点,丈夫与婆婆对其行为极度不满,熊某遂产生了杀害他们的念头,遂买来“毒鼠强”,秘密投放丈夫与婆婆食用的饭菜里,丈夫与婆婆均中毒死亡。在本案中,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投毒行为,导致两个性质相同的危害结果。其因果关系可用如下表达式刻画为:(二)共同故意犯罪罪案合成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在共同的意思联络之下相互协助共同实施一个或数个性质相同的行为,导致一个危害结果的情形。这在刑法理论上实际是共同犯罪问题。中国《刑法》第25条规定了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国外其他国家也大多设立了共同犯罪之立法规定,如法国刑法典第126-7规定:“知情而故意给予帮助或协助,为准备或完成重罪或轻罪提供方便者,是重罪或轻罪之共犯。”【案例三】秦某故意杀人案行为人秦某2008年结识了有妇之夫王某,发展为暧昧关系。王某之妻张某知晓后,谩骂侮辱了行为人秦某,秦怀恨在心。秦某勾结其友刘某将被害人张某骗至宾馆。刘某伺机用铁锤砸向被害人的头部,导致被害人死亡。在本案中,行为人秦某与刘某基于同一杀人的故意,共同实施一个危害行为,导致一个危害结果。其因果关系可用表达式刻画如下:(A1∧A2)R.(三)李某不开车死亡竞合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独立的危害行为均单独地可以足以导致某一危害结果,由于时间上的巧合看似“共同”地导致一个危害结果。有别于前面的合成的因果关系,这里主观上行为人不需要共同的意思联络。【案例四】刘某、李某故意杀人案行为人刘某长期遭受被害人陈某的辱骂怀恨在心,遂决意报复。李某也因陈某凌辱过自己的妻子而积怨很深。刘某曾表示要在情人节枪杀陈某,李某认为天赐良机,也决意在这天报复陈某,但刘某并不知李某也将选择同一时间行凶。情人节已至,陈某在一幽静的路边等候约会。等候多时的李某开车加足马力向赵某撞去,刘某以为李某在正常行驶,利用车子的噪音为掩护向陈某开枪。经法医鉴定,陈某身受两处致命伤,一处是脑颅碎裂;另一处是心脏被子弹击中。在本案中,因果关系可用表达式描述如下:在理论上,即便其中的一个行为人不去故意实施该犯罪行为,危害结果依然会发生。但是,对于竞合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事件而言,“每一个被告的行为均应被认为是‘事实原因’(causeinfact),因为两被告人都怀有杀死被害人的目的去实施了该行为,并且任何一个被告人的行为都能有效地导致该为法律所禁止的结果。”在上述案例中,被告人刘某及其辩护人也许会这样辩解:即使自己不开枪打死被害人陈某,李某也会将陈某撞死,陈某的死亡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同样,李某及其辩护人,也会做出类似的辩称:即便自己不开车撞死陈某,刘某也会开枪打死陈某,陈某的死亡结果也是难以避免的。这个案例更能充分暴露出“butfor”检验规则的弊病,二被告人均可以主张纵然没有的自己的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也会发生而开脱自己的罪责。依据刑法法理,有罪则有责。“刑法不会赦免一个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危害行为,仅仅因为另一个行为人也会导致同样的危害。”三、特殊刑事案件的条件和因果关系刑事案件中的可预见性与介入因素问题,是当前学界的热点话题,笔者拟在本部分通过案例的形式对此问题略作探讨。(一)经验不足的专业能力【案例五】人民诉奥卡斯塔案(加利福尼亚上诉法院第四上诉管辖区,284cal.Rptr.117,1991.)文森特·威廉·奥卡斯塔(VincentWilliamAcosta)对被判处二等谋杀罪的三个理由提出上述,声称:(1)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的他的行为是死亡结果的最近原因;(2)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是恶意的……1987年3月10日晚10点,桑塔安纳警署汽车盗窃支队的警官赛尔西达与弗朗西斯看到被告人奥卡斯塔呆在停在街道上的尼桑汽车里,该车正是萨拉则被盗的汽车。这两名警官走近奥卡斯塔并且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奥卡斯塔启动了汽车,缓缓而行,然后加速逃离了现场。赛尔西达、弗朗西斯和来自其他警署的警官穿越奥兰治县沿着无数地面街道和高速公路对奥卡斯塔进行了48英里的追捕,在阿纳海姆市奥卡斯塔的住处附近追捕终结。在追捕的过程中,奥卡斯塔展示了一些难以想象的令人震惊的驾驶技术。他无视停车指示牌与红灯,不分车道的左边右边,导致迎面开来的车辆四处躲让,或者马上转变方向,以免与他相撞。但奥卡斯塔根本不顾着一切,一路狂飙。阿纳海姆、科斯塔梅萨、亨廷顿滩和新港滩四个地区启动警用直升机通过跟踪奥卡斯塔来协助追捕活动。在前一阶段的追逐过程中,警方驾驶科斯塔梅萨与新港滩的直升机并使用远光灯对奥卡斯塔进行准确定位。科斯塔梅萨市的直升机在新港滩直升机的前下方引领追逐,当它们飞越新港滩的上空时,两个机组的飞行员同意由新港滩直升机领航。按照科斯塔梅萨飞行员的指令,新港滩直升机应该飞到前面同时降低飞行的高度,而此时新港滩的直升机转弯向右倾斜飞行。刚开始按这个步骤去操作,科斯塔梅萨市的直升机信号中断,从新港滩直升机的尾部右方冲到了它的下方,两机相撞,坠落地面。科斯塔梅萨直升机上的三人因此而丧生。联邦航空局(FAA)的退休调查员孟席斯·图内尔以专家的身份介入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该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飞行较快的科斯塔梅萨直升机拐了360度的弯儿,以极快的速度靠近了新港滩直升机。图内尔认为,科斯塔梅萨直升机的飞行员违反了联邦航空局关于禁止疏忽驾驶的规定,没有始终与新港滩直升机保持信号联系并始终注视着新港滩直升机,并且没有调整自己的飞行高度。图内尔还检测到,科斯塔梅萨直升机违背了联邦航空局另外一条关于禁止与别的飞机飞得太近以致存在相撞危险的规定。该案件是美国警察局启用警用直升机追踪犯罪嫌疑人以来,唯一一次发生两机相撞的事件。在本案中,什么是受害人死亡的最近原因?有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就是被告人导致了受害人的死亡?这里涉及到一个可预见性(foreseeability)的问题。所谓可预见性,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在行为过程中是否有所预见。奥卡斯塔在逃跑过程中是否预料到追踪自己的两架飞机会相撞坠毁?笔者认为,这需要运用经验法则与常识(commonsense)来判断,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所能够解决的。第一,如前所述,这两架警用直升机在追逐逃犯过程中相撞尚属首例,不仅对于被告人来说是新事件,而且对于民众与警察局工作人员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这样的事件尚无经验可谈。倘若,在此次相撞事件发生以前,警用机就恰恰在追逐逃犯的过程中发生相撞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民众对此也非常熟悉的话,我们有理由要求犯罪嫌疑人别逃跑,否则一旦启动警用直升机追逐,那么又可能发生撞机事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要求被告人预见到这件相撞事件,未免过于苛刻。加利福尼亚上诉法院撤销一审判决,裁定被告人不成立谋杀罪。第二,尽管很难设计一个人工拟制的公式来判断哪些危害性事件是可以预见的,但笔者认为这要依据行为人在行为时所处的客观时空来断定是否可以预见特定的后果。例如,在2009年11月22日的渭南杨某夫妇杀婴案中,杨某夫妇将领养的婴儿弃于荒野隐蔽的杂草和玉米秆处。作为智商正常的成人,被告人应该预见到无任何生存能力的婴儿被丢弃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很难被路人发现;被告人,也应该预见到该婴儿会因饥寒而死。再如,尽管1号被告人完全醉酒,但他依然驾驶载有自己熟睡的孩子的汽车以超越安全限制的速度一路狂飙,结果撞在了停在拐弯处马路中央的一辆重型卡车的尾部。而2号被告人(重型卡车的司机),没有打开尾灯,否则能以此警示给向此方向开来的汽车。1号被告人的孩子死于此次交通事故。2号被告人作为一名职业司机,应该预见到夜晚在公路上停车却不打开尾灯的后果。但在下面这个案例中情况却不同了:猎人李某在白雪皑皑、人迹罕至的中俄边境狩猎,被害人褚某身穿熊皮大衣、头戴熊皮帽子呈半蹲状采干蘑菇。李某误以为是黑熊,遂开枪射击,褚某中弹身亡。首先危害结果的地方是人迹罕至的边境;其次,被害人的打扮让猎人有理由相信那是猎物。(二)有现行行为关联到一个“行为”的结果,结果在于合理或表达不同当犯罪被定义为无需任何与被告人行为有关的结果时(比如犯罪未遂、犯罪预备、入室盗窃),那么我们没有必要面对因果关系问题。但是,当在被指控的犯罪行为以特定的结果为必备要件时,令人费解的问题时而会产生: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导致了该结果?最多的涉及到因果关系问题非蓄意杀人案件莫属。当行为人恰恰以自己策划的特定方式杀害了他预谋杀害(或者他知道他将会杀害)的特定的人时,在断定因果关系的时不会存在什么困难。在非故意谋杀案件中,死亡结果的发生正好合乎被告人很可能实施的危险行为的方式。但是,当预谋的死亡结果并没有按行为人原来策划的方式发生,或者未预料到的死亡结果以极其不可能的方式发生,在此情况下,法律必须将事实结果与预谋的或危险结果之间阻却责任的多样性与未能阻却责任的多样性区别开来。以下情形也许可以表明该问题的范围:(1)被告人把投放了毒药的饮料放在他患病妻子的床边,希望她会喝下去。就在这个晚上,他的妻子没有喝该饮料,而是死于心脏病。(2)相似于上述情形,不同的是被告人抿了一小口有毒的饮料,感到恶心。为了漱口,她去洗手间喝水,毒药扩撒,中毒身亡。(3)被告人试图射杀他的丈夫,但技术欠佳打偏了方向。她的丈夫因此乘上了开往其母亲家的列车,但他死于列车失事。(4)被告人意图强奸女乘客,被害人不顾汽车飞速行驶,从车窗跳下来当场摔死。(5)被告人以杀害被害人的故意向被害人射击,子弹走偏了方向,但被害人因恐惧而死。(6)被告人猛烈地打向身穿黑色夹克的受害人的头部,受害人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但在医院里,他因如下情形而死:(a)由于医生对伤口的疏忽医疗,他死于脑膜炎;(b)由于护士的传染,他死于猩红热;(c)他被挥舞着刀的精神病人砍成致命伤;(d)他被精神病人割掉了头颅;(e)他服用了致命剂量的安眠药来结束自己的痛苦;(f)他死于阑尾炎感染。(7)1号被告人向2号被告人的房间投掷了手榴弹,意图炸死2号被告人。后者捡起该手榴弹扔到了窗外,而该手榴弹落在了闹区的街道上,炸死了若干人。审查上述六组案例情形,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最终的危害结果均不是由第一个行为直接导致的,而是由介入因素造成的。但其区别在于,在一类案件中,行为人早已合理或蓄意预见到了介入因素的存在,或者介入因素的出现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关联密切(2)、(4)、(5)、(7);在另一类案件中,最后危害结果的出现是以出乎意料或者非常态的形式出现的(1)、(3)、(6)。这两类因素分别是“从属的介入因素”(dependentinterveningcause)与“独立的介入因素”(independentinterveningcause)。笔者在此拟将先行为事件、后行为事件或事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