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资料_第1页
水稻纹枯病资料_第2页
水稻纹枯病资料_第3页
水稻纹枯病资料_第4页
水稻纹枯病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纹枯病资料第1页/共63页4病害循环56流行预测7发病因素防治措施第2页/共63页1.概况水稻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水稻病害。该病最先由宫宅(1910)在日本发现,随后莱因金(1918) 和帕洛(1926)在菲律宾。帕克和伯塔斯(1932)在斯里兰卡相继报道了此病。20世纪50年代前的一段时期,此病曾一度称为“东方病害”60年代后。对此病的报道陆续见诸于世界各地。第3页/共63页目前该病已在亚、非、欧、美各洲水稻种植国家普遍发生,一般减产10%一30%,严重时可达50%,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在我国,此病最 于1934年由魏景超报道。20世纪70年代,氮素化肥用量增加,加之矮秆、多蘖、密植的高产栽培,此病为害逐渐加重。第4页/共63页1975年水稻纹枯病被列人全国防治对象,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已将此病列于稻瘟病之前。近20年来,北方稻区纹枯病发生逐渐加重。由于此病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严重障碍。第5页/共63页关于水稻纹枯病的研究工作,日本开展较早,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南方一些稻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期主要是借鉴日本的研究经验及方法,重复工作较多;近10年来,对该病的病菌分类、抗性机制、病害流行与防治等研究逐渐深入。第6页/共63页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随着矮秆多蘖品种和水肥的大力投入,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的资料,我国近几年的年发病面积在1500~2000万公顷,估计每年损失稻谷约60亿公斤,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50%。第7页/共63页第8页/共63页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水稻三大病害第9页/共63页水稻纹枯病俗称烂脚病、花脚杆。该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ctonia

solani引起,是我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水稻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和高肥密植技术的应用,有的高肥地块感病品种发病率高达100%,病情指数达75.69%,产量损失30%以上。第10页/共63页纹枯病达到8级(剑叶)时,损失为

41.40%。在不防治的情况下,实际减产率早、晚稻分别达15.53%,17.78%。王

(2007) 我国水稻纹枯病研究现状一株水稻只有一片剑叶,剑叶长出后紧接着就抽穗了,所以离穗最近的那片叶子就是剑叶!第11页/共63页日本最早随后斯里兰卡魏景超首次中国中国列为三大病害210094751193212090334第12页/共63页1910宫宅帕克伯塔斯2.症状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称为花脚秆、烂脚秆。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发病最盛,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状。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第13页/共63页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色菌核。后期病部还可以见到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核。第14页/共63页第15页/共63页·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湿度低时是草黄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病斑中心有时半透明。病斑多时互相连接成很大的不规则云纹斑,引起叶片发黄枯死。第16页/共63页在病部条件适宜时,长出白色蜘蛛网一

样的菌丝,然后缩

成白色菌丝团,以

后变成黑色的菌核。第17页/共63页第18页/共63页第19页/共63页第20页/共63页第21页/共63页第22页/共63页3.病原病原物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无性态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类丝核菌属。第23页/共63页有性世代:担子菌亚纲伞菌目革菌科薄膜革菌属无性世代:半知菌类无孢菌群丝核菌属担子无色,倒棍棒形,顶端生有4个分枝,各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卵园形,基部稍尖。·菌丝初白色,后变暗褐色,菌丝分枝

与主枝成直角,分

枝处缢缩,有隔。

形成菌核,初白色,后变暗褐色。第24页/共63页形态特征温度、湿度和酸碱度菌核的一般特性生理分化寄主范围病

原第25页/共63页(1)形态特征菌丝初为无色,老熟为浅褐色,有分支,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有分隔。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为多核。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菌核具有圆形小孔第2,6页/共即63页萌发孔,菌核形成第27页/共63页第28页/共63页第29页/共63页第30页/共63页(2)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病菌菌丝发育温度为10~36℃,适温28~32℃。在pH值2.5~7.8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5.4~6.7。菌核萌发需96%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5%则受到抑制。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作用,但可促进菌核形成。当年形成的菌核可直接萌发致病。第31页/共63页(3)菌核的一般特性在不同植被下越冬的菌核,萌发率都很高,其中一次越冬的菌核萌发率为96%以上。水稻纹枯病菌核没有休眠期,新形成的菌核只要条件 致病。菌核有浮沉适宜宜就就可可萌萌发发并并现象象。。第32页/共63页菌核浮沉现象菌核具有浮水性、沉水性和转变性等特点,电镜扫描显示菌核的浮沉特性与菌核内外层组织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外层空细胞腔的厚薄决定了菌核的浮沉。浮核外层较厚,沉核外层较薄。第33页/共63页(4)生理分化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为茄丝核菌第一菌丝融合群(AG-1),按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划分为3个型,即A,B,C型,A型致病力最强,B型次之,C型最弱。菌丝的生理年龄与致病力相关,一般3-4d的菌丝致病力最强,以后随时间延长致病力减弱。第34页/共63页(5)寄主范围寄主广,在一般情况下可侵染15科50种植物,主要有水稻、大麦、大豆、玉米、茭白、甘蔗、花生等。人工接种时可侵染54科210种植物。第35页/共63页4.病害循环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春耕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浮着在寄主叶鞘、叶片上,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进入叶鞘内,产生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组织内。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在植株间水平扩展;孕穗后期至蜡熟期,病斑由下向上垂直扩展。第36页/共63页概念水平扩展: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主要在植株、丛间横向扩展(称水平扩展),导致病株率增加。垂直扩展:孕穗后期至蜡熟前期,病部由稻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称垂直扩展),病情严重度增加。担孢子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引起病害,自然情况下和病害无明显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37页/共63页第38页/共63页第39页/共63页5.发病因素r

Textr

Text(2)菌源数量(1)栽培技术(3)气候条件品种与生育期(4)第40页/共63页菌源数量:田间菌核数量与病害初期发病轻重关系密切。气候条件:纹枯病喜高温、高湿。水稻处于分蘖期时,日均温稳定在22℃,田间就会零星发病。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初夏气温偏高、盛夏雨多,纹枯病发生重。早稻发病高峰在6月中至7月上,中、晚稻发病高峰在8月下至9月下。第41页/共63页栽培技术:氮肥使用量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密切。长期深灌,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种植密度高低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品种与生育期: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别,未发现免疫品种。籼稻最抗,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窄叶高杆品种较阔叶矮杆品种抗病。第42页/共63页6流行预测本病的预测主要以病原物,寄主,病害与生态学因子交互构成群体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为基础,进行预测的。以菌核密度为指标的发病预测。这是根据上年度或前季纹枯病菌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发病程度及损失的相关性而进行预测的。以孕穗期的病株率为指标的发病预测。调查孕穗期病情时一般可用对角线调查总株数和病株数,求的平均发病率,以预测成熟期的发病程度。第43页/共63页(3)以气象因素为指标的发病预测方法。在日本研究21个气象因素中,得出气温25℃以上的积算日数和25℃以上的积算时数等于纹枯病发病面积之间有显著相关系。第44页/共63页7.防治措施(1)(2)(3)(4)1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生物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第45页/共63页纹枯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发病期适时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后期徒长。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提高水稻抗病力。提倡健身栽培(俞再葆

2008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第46页/共63页稻田施用氯化钾不仅可以补充水稻所需钾素营养.而且,由于钾元素能促进维管束的发育,增积硅酸层,使稻秆韧,植株健壮,抗纹枯病能力增强. 同时有利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状况.提高光合速 率,有利高产。氯化钾的施用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密切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以每667平方米施15千克的综合效益为最好。(董太福

,邵丽英

2004

增施钾肥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试验第47)页/共63页第48页/共63页第49页/共63页(2)药剂防治:目前常用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有井冈霉素、多菌灵、托布津、纹枯净等。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药剂防治。

5%井岗霉素,每亩100毫升,加水50升喷雾。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具有特效,残效期长,又不会产生药害。第50页/共63页第51页/共63页科宝+井冈霉素的混剂处理效果最好,表现在株高增加,谷穗增长,结实粒增多等。植株抗病力增强、不发病或少发病。应用混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比井冈霉素单用增加稻谷。科宝—檀物优生素(以下简称科宝)是从天然植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特种有机质(基因诱导物质)。加上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科学配方、精制而成的

。它通过活化植物

自身固有的抗病基因和优良基因,充分发挥植物自身的潜

能,达到促生、助长、壮苗、抗御病害、增产增收的综合

效应。科宝与井冈霉素复配喷雾,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好、增产又增收。(2007科宝园地)第52页/共63页(3)生物防治:近年来应用拮抗菌生物防治水稻纹枯病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真菌)木霉菌、镰孢菌、青霉菌、(细菌)假单胞杆菌和芽孢杆菌的一些种;江苏农科院苏科实验农药厂生产的生物杀菌剂“纹曲净”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都有很好的防效。第53页/共63页据陈志谊1992年研究表明拮抗菌对植株有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并对纹枯病的侵染有相当程度的抑制力。从西瓜和柑桔等作物根际中分离的B11,和B14芽孢杆菌菌系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有一定效果,它们在室内的防效分别为60.5%和67.4%,在大田防效分别为54.6%和52.l%。第54页/共63页沈永安,周柏明

应用绿木霉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初报通过平板与田间试验,说明绿木霉对Thanatephoruscucumeris有拮抗作用,并能控制田间水稻纹枯病的流行。用绿木霉控制田间纹枯病有使用量及流行阶段防治差异等技术问题,但基于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点,仍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绿木霉为一种拮抗菌,存在比较普遍。据考察,(吉林)柳河县圣水镇后沈家村水稻纹枯病较轻,在此取土样,经分离、培养。第55页/共63页(刘小燕,肖调义等

2006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分析)不同处理稻田生态系统纹枯病的发生率相差甚大, 稻-鸭-鱼区纹枯病发病高峰期的病株率为16.07%,比对照区的病株率76.37%低60.30%。可见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对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很好的效果,此结论与郑钦玉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照区、稻-鱼区和稻-鸭-鱼区的试验结果表明,稻-鸭-鱼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