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辨治_第1页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辨治_第2页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辨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辨治

宋代《儿童卫生总原则》认为,1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得到治疗。近代主张划分为以下六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儿童期。从7~12周岁为儿童,亦称学龄儿童期。小儿从初生至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以成人有所不同,其受病途径、疾病的传变以及其治疗法则、用药、用量亦有所不同。故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基本治疗原则应根据小儿时期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成未充、生机逢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趋康复。按小儿外感发热临床可归纳四个类型风寒食滞型风热痰湿型痰热壅肺型正虚邪实型,笔者所论述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是在运用抗感染、激素等西药无效,高热不退伴发并发症,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而愈。1抗感染、激素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痰清稀、不思乳食、呕吐酸腐、腹痛泄泻、指纹青色、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例1:男,3岁,1998年4月12日初诊,患儿10天来因高热、呕吐、腹胀不思食伴泄泻,住某医院经用抗感染、激素治疗,仍发热不退、神疲、呕吐、纳少、腹胀大便稀烂咳嗽心烦不安指纹青红苔白腻脉浮,中医辨证属风寒食滞型。拟荆防败毒散加味,处方荆芥6g、防风6g、羌活5g、前胡6g、桔梗6g、甘草2g、苏叶6g、神曲6g、川朴6g,3剂水煎日服1剂频频饮服,停用西药。次诊:服药后微汗出、发热退、腹不胀、纳稍进、不呕吐,仍微咳嗽、指纹淡青、舌淡、苔白、脉浮。守上方加陈皮5g、杏仁6g,3剂水煎日服1剂而愈。2呼吸道感染发热重、微恶寒、头痛、有汗鼻塞、咳嗽、痰黄稠、咽部红肿、口干而渴、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指纹青紫、脉浮数。例2:男,4岁,1998年6月21日初诊,患儿因高热、咳嗽,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经用抗感染药1周,仍发热不退,咳嗽、咽喉部双侧扁桃体肿大、面赤唇红、口干、口渴、纳少、小便赤、大便秘结、发热尤以午后为甚、舌红苔黄、脉浮数,中医辨证,风热痰湿。拟银翘散加味,处方银花10g、连翘8g、芦根10g、牛蒡子8g、淡竹叶8g、淡豆豉6g、荆芥6g、薄荷6g、杏仁6g、黄芩6g、滑石15g、板蓝根15g,3剂水煎日服1剂,紫雪丹早晚各服1粒。次诊:服药后大便通,发热退,咳嗽口渴减轻,小便清,双侧偏桃体不红肿,舌红苔黄,脉浮数,守上方去荆芥、滑石,配以川贝6g、桑叶8g,连服3剂而愈。3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疗痰热/痰热治治发热、咳嗽、气促、鼻煽、口干、口渴、痰黄、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小便赤、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黄干、脉滑数。例3:男,5岁,1998年8月15日初诊,患儿因高热、咳嗽、气促、经X线检查诊断双下肺炎,运用抗感染、激素等药1周后,仍高热不退,高热尤以下午为甚,咳嗽频频,气促痰黄,口干、口渴、心烦不安、面赤、唇红、鼻煽、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数。中医辨证痰热壅肺,拟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处方麻黄5g、杏仁8g、石膏30g、桑白皮10g、地骨皮8g、黄芩8g、川贝6g、桔梗8g、冬瓜仁20g,3剂日服1剂,安宫牛黄丸日服1丸。二诊:服药后大便已解,日行3~4次,高热稍退,仍咳嗽痰黄、口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数。守上方加入鱼腥草10g,3剂水煎日服1剂。三诊:服药后发热不退,大便通畅,微咳嗽,纳进,口不渴,舌红、苔薄黄,脉数,守上方去石膏,连服3剂而愈。4阴两伤、热毒营血发热、久热不退、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目睛下陷无神语声低微纳少神昏四肢抽搐便秘或便溏泄泻、气促咳嗽、舌淡红少津、指纹紫滞至气关、脉细数无力。例4:男,9岁,1998年3月14日初诊。患儿反复持续高热1个月,神志不清、颈硬、反复四肢抽搐、烦躁不宁、口干、口渴、纳少、便秘、形体消瘦、呼吸微弱、未能站立、经脑脊液检查确诊病毒性脑炎,经用抗感染、抗病毒、激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症状未能缓解好转。且口腔舌面可见白色霉状物,大便检查霉菌(),胸前区可见斑疹显露,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中医辨证正虚邪实、气阴两伤、热毒营血。治则:益气生津、清营凉血解毒。拟羚羊角10g、西洋参15g,炖水送服安宫牛黄丸1丸,清瘟败毒饮合羚羊角钩藤汤。处方:生地20g、丹皮8g、玄参10g、银花10g、连翘8g、板蓝根20g、黄芩8g、钩藤15g、地龙10g、甘草3g,3剂水煎日服1剂频频饮服。二诊:服药后症情有所好转,大便通、高热略退、神志稍清,仍烦躁不宁、口干不欲饮水、四肢抽搐、目睛无神、斑疹显露、纳少、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续服羚羊角、西洋参炖水送服安宫牛黄丸3丸日服1次,守上方再加全蝎8g、天麻8g,3剂水煎日服1剂。三诊:服药后大便通、高热始退,但午后仍发热,神志转清、纳稍进、口干口渴、微咳嗽、舌淡红、苔面白色霉状物已消失、脉细数。续用羚羊角、西洋参炖水频频冷服。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10g(另炖)、生地20g、丹皮20g、银花10g、黄芩8g、地龙10g、全蝎8g、白芍15g、天麻8g、甘草3g,3剂水煎日服1剂。四诊:服药后症情明显好转,神清,可站立步地,睡眠佳,不抽搐、不发热、纳已进、微咳嗽、眩晕、神疲乏力、二便正常、舌淡红、少苔、脉弦。拟养阴、益气、生津,熄风清热镇痉,羚角钩藤汤合生脉饮,参苓白术散加减调治数10剂而愈,无后遗症。5补充补充症候群小儿外感发热是根据宋代《小儿药证直诀序》中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纯阳之体,好发热性病,小儿卫外功能未固,外邪每易由表而入,侵袭肺系邪正相争则高热,咳嗽,内陷心包则惊悸、神昏,引动肝风则四肢抽搐,肝风心火,多相煽动,则发热炽盛,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故壮热、惊搐、神昏、甚则角弓反张。临床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归纳四个类型症候群进行辨证论治,确能收到较满意效果。特别是当前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个体的耐受和药物的敏感可导致疗效不佳。在此时唯一的选择治疗方法,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目前中医治疗热病所研制的双黄连针、清开灵针、牛黄醒脑针、鱼腥草针、生脉针确有其独到之处为中医治疗急病热病开辟一条新的治疗和用药途径。笔者所综述外感发热四个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