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到两个“就是要让”。“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等举措。现在我国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牢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1年,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党政同责考核,强化了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在保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制机制稳定的前提下,将党委责任事项纳入考核,做到“问责有度、奖励有方”,确保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将继续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30年将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针对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问题,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到2030年将实施黑土耕地保护2.5亿亩。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4亿人口主要靠19亿亩耕地养活,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种粮收益的政策举措,为粮食领域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得实惠,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关键在于“强化”粮价,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是国家兜底粮价、保护农民合理收益的有效举措。最近几年国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小麦、稻谷市场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兼顾了种粮收益与后续市场平稳运行的双重目标。要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粮食节本增效。通过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装备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多措并举推动技术集成、人工替代、集约经营,最终实现节本增效,强化种粮收益预期。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我国已建成了包含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生产者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在内的系统补贴体系。为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比例提高至35%,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范围。2021年,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4.85亿元的基础上,中央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相当于补贴幅度提高16.6%。2022年,中央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300亿元,有效缓解因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测算,2012-2020年种植粮食为粮农带来净利润共计3121.3亿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粮食安全。(摘编自钟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到两个“就是要让”》)材料二: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产量的根本之策,也是端稳中国饭碗的长远之计。一直以来,我国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智力投入农业科技当中。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中国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默默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前沿,不被“卡脖子”。如今,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还要善于利用市场“无形的手”,借力乡村振兴大势,做大做强农产品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保障粮食安全,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粮食安全的“催化剂”。当今世界,全球粮食总产量平均到每个人是足够的,但仍然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归根到底是区域性缺粮造成的,也就是说某些国家和地区是缺乏配套粮食安全的农业机制的。那么,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在总结推广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必须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勇做新时代农业改革的探路者、城乡融合的先行者、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如此才能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变局中开辟发展的新天地,在创新中谋求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现实中总会有不良商贩为获取非法利益,挖空心思侵害粮农利益,打击粮农生产积极性,从而伤害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基石,这些不良商贩必须得到依法惩治。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全局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保障农民“粮丰收、钱到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摘编自王万国《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松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有助于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B.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设了9亿亩高标准农田,未来还将继续改造提升部分高标准农田。C.最近几年国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多措并举,强化种粮收益预期。D.我国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农业科技全面领先世界,不被“卡脖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央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视,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对党委责任事项的考核。B.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必须做到实至名归,所以耕地是我们保障粮食生产的命根子。C.当今世界很多区域缺粮,仍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目前全球粮食总产量也是不够吃的。D.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依法惩治损害粮农利益的商贩。3.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举措的一项是()A.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高产稳产。B.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C.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投入农业科技中去。D.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保障农民“粮丰收、钱到账”。4.我国为什么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就如何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两则材料阐述的举措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清吴淇评谢灵运诗“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选诗定论》卷十四)。论者也大都指责谢诗雕刻骈俪之风和景、情、理不相融合之病。然而,谢诗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深得李白、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的推崇。白居易论其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意谓谢诗乃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谢灵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最常见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了一天的盘桓,使气候变化、山水清辉的细节描写,都纳入了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也使抒发的“物自轻”“理无违”之悟,自然有了依托。又如作于赴永嘉途中的《七里濑》云:“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时间也是从秋晨写到落日,从而赋予寄寓诗人遭到“迁斥”悲慨的秋色以开阔的意境,既渲染了伤怀之情,亦使诗歌境界不至狭小,与后面借异代前贤以自解的大时空意识相统一。《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不只是朝夕昏旦,甚至从春至冬,一年四季,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色空间的拓展,使得诗的意境变得更为辽阔悠远,情感更为深厚。其次,在谢灵运山水诗中,方位词的频繁使用,也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如《登永嘉绿嶂山》,诗人写绿嶂山幽静、秀美的风光,其中说“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意谓置身深山密林,辨不清方向,误以为初升之月在西,落日在东;西月与东日意象的出现,无疑给精雕细刻的景色描写注入了大手笔的勾勒。《登江中孤屿》开头说“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给后面江中孤屿的景色描写提供了一个大背景,注入雄阔之气。《田南树园激流植楥》景物描写铺排罗列,但其中的“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两句,则给诗人幽居的田南园景色展开了一个广阔辽远的大视野;既尽诗人幽居之趣,也与最后抒发物我一体、超越生死的大境界相融合。谢灵运山水诗方位词的使用,无论对诗境阔大的开拓,还是情感深邃的渲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诗人对山水景色细趣密玩的描写,不致狭窄和琐碎。再次,数量词的有意使用,也成为谢灵运山水诗境界阔大恢宏、情感内蕴深厚的主要原因。如作于赴永嘉郡途中的《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在写景之前,诗云:“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意谓没有千里之游,焉能体会古人远游山水之意。此二句赋予沿途情景以高远雄深之气。《游岭门山》:“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形容岭门山,十分壮观。《石室山》写诗人细玩探幽索奇的景色,“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两句,意谓水之广大,山岭高峻,千载如此,并非一日,饱含诗人无限的遐想与深情!这些诗句都是大手笔的勾勒,给诗中即使是琐细铺陈的描绘和“生撰”塞滞的语言,注入了大气象,驱使它们共同构成诗歌壮阔雄深的境界。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摘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材料二: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确实,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从此前的比德兴情转而虚灵化、情致化,成为审美的客体,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的集中涌现,从创作实践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英俊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以及萧统的《文选》,彼此之间的论述构成了所谓的‘同时代人’的历史意识。”(《游观、想象与走向山水之路》)就山水审美来说,这种“历史意识”即是对自然山水进入审美视野的思考,亦即对山水美学的建构。相比于刘勰、钟嵘的讨论着眼于理论层面而为大家所熟知,萧统以编选作品的形式所做出的努力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萧统《文选》在多个层面体现了对山水文学的重视,最为明显的是在诗歌分类中列入“游览”“行旅”两个大类,选录了数量不菲的山水诗作。在“游览类”,所选均是晋宋以来对山水进行“持续正面书写”的作品。殷仲文入选之诗为《南州桓公九井作》,是随桓玄游览安徽当涂九井山后的作品,“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以下六句,写景中融入个人情感,与其时盛行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拉开了距离。谢混入选之诗为《游西池》,其中“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备受称道的写景名句。沈约称“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宋书·谢灵运传论》),足见二人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中的关键人物,萧统选入《文选》的这两首诗,恰恰是他们描写山水的代表作品。“从中所能看到的,是脱离过去在孙绰、许询的诗中所能看到的那种抽象地阐说玄理的方向,明确地转向具体的描写。抽象的玄理描写一旦去除,留下来的就必然是具体的山水描写。”(摘自赵厚均《<文选〉与山水美学的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诗深得李白苏轼等人的推崇,是由于其风格恢宏豪放,是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B.谢灵运之所以能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与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又性乐山水不无关系。C.萧统以编选作品的形式体现对自然山水进入审美视野的思考,亦即对山水美学的建构尚未得到重视。D.宗白华先生认为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成为审美的客体,这一点从创作实践上就被充分证明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山水诗,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材料二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山水美学的概念。C.引殷仲文和谢混的诗,论证了萧统的《文选》在多个层面体现了对山水文学的重视。D.引用沈约对殷仲文和谢混的评价,是为了强调二人在当时山水诗人中的重要地位;3.下列诗句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晚出西射堂》:“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B.《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C.《初发石首城》:“越海陵三山,游湘历九嶷。”D.《游赤石进帆海》:“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谢灵运“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细趣密玩”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逻辑联系。比如《小子卣》(出自《殷周金文集成》)铭文有四十七字,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因而受到上级的赏赐,于是制作了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显然,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他希望通过青铜器铭文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因此,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事实上,商周铭文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对当时的贵族来说,用铭文记录其所建立的功勋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由此可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以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为例,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其中既有对商周换代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周王及青铜器主人祖先功勋的称颂,还有对青铜器主人的夸赞、期许与封赏。青铜器主人将此类言辞完整地书写于铜器之上,除了彰显其家族的荣誉外,显然也有传承历史经验的意图。又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也如实记录了周武王初迁成周之后,对包括青铜器主人“何”在内的“宗小子”的一场训诰。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如西周早期的《沈子它簋》,全篇铭文都包含在由“它曰”领起的引文之内,且开篇即谓“拜稽首,敢敏昭告”,明确指出青铜器主人通过铭文进行“昭告”的意图。这类形式特殊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趋于兴盛,春秋时期仍有相当数量,至战国时才最终消亡。西周铭文的这一变化,不由使人想到“三不朽”中的“立言”之说。孔颖达说:“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铭文无论是将上级(特别是周王)的训诰做了如实记录,还是将自己的想法书写于铜器,都是基于其言辞有“可传”的价值。而如西周早期的《作册益卣》,其铭文以“作册益作父辛尊,厥铭宜曰”开篇,自陈作铭之宜,更体现出明显的“立言”意图。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该铭文采用双线叙事,先铺写文王以来七代周王的崇高美德和伟大功勋,接着又按顺序叙述器主家族历代祖先的各类美德,最后归结到铜器主人自身,强调其孝友、勤勉的品性,可以看出它自始至终都以“德”作为核心。铭文的此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对“德”的重视有关。总之,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其中既包括对君王之德、祖先之德的颂美,也有对青铜器主人自身之德的显扬,可见“立德”的价值观在此时已基本形成。(摘编自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周时期很多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其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B.西周早期有部分铭文大量使用“引文”,还出现了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的形式特殊的铭文。C.青铜器铭文中,既有如实记录上级训诰的,也有书写自己想法的,体现出“立言”意图。D.《史墙盘》《毛公鼎》等是西周中晚期的铭文名篇,《史墙盘》是这些名篇中最有代表性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史,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早期“三不朽”的价值观。B.文章列举了《小子卣》《大盂鼎》《何尊》等典型例子进行论证,论据较充分,有说服力。C.文章引用孔颖达的“立言……理足可传”,阐述了“立言”的内涵,进而论述铭文的价值。D.文章将西周早期与中晚期的铭文进行对比,论证了“‘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立功”的价值观,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兴盛,到战国时最终消亡。C.《史墙盘》采用双线叙事,叙写了器主祖先的美德等,还强调了青铜器主人的品性。D.“立德”的价值观在西周中晚期已基本形成,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模仿、大规模制造、低价为特点的国货品牌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但与进口产品相比,“制造大国”“品牌弱国”的烙印鲜明。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综合国力与国民整体消费实力显著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文化自信和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国货品牌快速迭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消费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为国货建立强势品牌提供了基础。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定会有一批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崛起的民族品牌走向全球。图一:你最喜欢的国货是什么图二:你为什么选择国货图三:你对国货品牌有什么期待(摘编自夏杰长《国货起航正当时》等)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向全国高校998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83%受访大学生愿意支持国货,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同时,在购买产品时有41.42%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国货。

我们把时间退回到20年前,你眼里的国货是什么样的?百雀羚应该是黄蓝包装,冬天出门前怕冻着脸扭开盖子抹一抹;马应龙是中国知名的医药老字号,主打产品是痔疮膏……

没想到20年过去了,原本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国货重新火了起来。先来细数几个知名品牌:李宁在2018年三次踏上顶级时装周秀场,显眼的汉字和黄红配色,加上浓厚的中国风设计,使李宁的旧形象被打破了;在美妆领域,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已然收获不少年轻拥趸,被美妆博主们称为“国货之光”,百雀羚也紧跟步伐实现年轻化转变,尤其是和故宫文创等开启了跨界营销,实现了完美转型。(摘编自马婉莹《没想到20年过去了,原本遗忘在角落里的国货重新火了起来》)

材料三:

随着情怀大潮褪去,国货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设计“土”、品质不佳、销售“有坑”等评价逐渐出现,消费者们开始对国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猫相关负责人指出,产品如果没有品质优势,将很难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互联网后台数据也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支撑,使企业可以聚焦消费者年龄段、消费需求,让产品更加精准化。许多国产品牌针对国内用户需求,提供了更有品质和细化的产品,使它们在细分品类市场中爆发。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下,国货品牌积极应对挑战,提升产品价值,将迎来难得的高质量发展机遇。(摘编自姚亚奇《从藏在标签里到步入聚光灯下》)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经我国“品牌弱国”的烙印鲜明,但随着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我国将会出现一批走向全球的民族品牌。B.国人最喜欢的国货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服装、食品、家电、鞋、手机,而选择国货最主要的原因是国货的性价比高。C.国货品牌“春天”的到来,是由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以及中国国民整体消费实力的显著提升决定的。D.在消费对象方面,人们在家用车、包饰等方面选择国货的较少,而在满意度方面,人们对国货的价格还是比较满意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国民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超四成的国民表示在购买产品时会优先考虑国货。B.李宁、百雀羚国货品牌逐渐摆脱了窠臼,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形成了一股独特的艺术风潮,重新火了起来。C.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国货品牌深受年轻消费者的追捧,被美妆博主们称为“国货之光”,是国货品牌中质量最高的产品。D.设计“土”、销售“有坑”等不良评价的出现,让消费者们的情怀大潮逐渐褪去,同时也让消费者们对国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企业应如何助力我国打造“品牌强国”?请综合材料概括说明。河南省驻马店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经济学家相信,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发生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向最明显的发生在制造业,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虽然技术性失业只是一种短期冲击,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失调,但是,经济学家口中“短暂的过渡期”往往有几十年,对那些因自动化冲击而失业的劳动者个体而言,通常就意味着一辈子。面对可能无法避免的未来工作变化,人们的顾虑主要是害怕机器会夺走他们的生计,或者机器会湮灭他们的人生目标。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收入潜力会持续弱化。“落伍”症状以及人们对这些症状的反应已经随处可见;就业朝不保夕,工资不断下降,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自动化及其幕后推手,保守主义者的抗议此起彼伏,就连乐观主义者也承认这是不可避免的。诚然,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也天真地认为,这种失业者遭受的伤害可以通过大量增加的社会财富予以补偿。但实际上,技术带来的社会财富“增益”并不可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来完成角色转换。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比较清晰,我们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创新是否可以节省劳动力、节省资本或完全“中性”,这取决于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主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配。采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的进程,从市场角度看,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成本变化所驱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创新和资本回报增加,但只有少数资本所有者受益。我们应该努力使变革速度与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对此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减缓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和扩散幅度,确保其物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保持足够的需求水平:考虑到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后对工资水平的打压和对工作岗位的替代,还应当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一个总体原则,即需要权衡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或损失,只有在整体福利大于零的情况下,我们才应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摘编自郑器《自动化革命浪潮中的个人技能重塑》)材料二:就业是保障,科技是生产力,两者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必然导致大量技术性失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看待。很多研究机构在提出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均指出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诸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短暂的过渡期”。麦肯锡指出,在其分析的800种职业所包含的2000多项活劝中,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有研究机构指出,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德勤的研究显示,虽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科技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追溯历史,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一场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卢德运动”,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可供工业生产的生产机器,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更加标准化,也使得一些工作对工人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就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的影响来说,首先,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微软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第一个能够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文的机器翻译系统,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但是高端化、私人化、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依然有更为广阔的需求。其次,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工作升级,人们可能获得更为高端的工作岗位。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很多基础性文字、图片等可以快速形成基础素材,人们可以有更多精力从事更为高级的策划、设计、创新等工作。最后,人工智能还将创造众多新岗位。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科技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这种转换与革新必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运用,让我们工作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便利。事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摘编自张亚豪《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正从制造业蔓延到所有行业,这无疑会引发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恐慌。B.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也一定会使失业的劳动者得到大量补偿。C.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失业,这问题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来解决。D.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彻底淘汰旧的工作岗位,一方面也会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长期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技术性失业不可避免;如果我们对这些失业者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他们有可能拥有新的技能并完成角色转换。B.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造成工资水平被打压、工作岗位被替代,政府要有所作为,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C.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人与机器争夺工作岗位的矛盾冲突,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非但未能让机器退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反而使机器越来越多。D.人工智能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如果工作转换和革新的社会成本过高,那么某种人工智能技术可暂缓推广。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的冲击,让工作不再是“术业有专攻”,职责边界被打破。未来是否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自身职场价值有非常直接的影响。B.一些年轻人总喜欢“跳槽”、美其名曰适应时代,好在他们还能找到工作,只是这样做会给积累具体的工作经验带来麻烦。C.2016年起我国将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相关政策,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发展人工智能。D.据经济学家预测,到2035年,部分知识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智能机器届时能完成1.1~1.4亿全职员工的工作。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用人工智能来取代劳动力,在“短暂的过渡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河南省宋基信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到两个“就是要让”。“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等举措。现在我国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牢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1年,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党政同责考核,强化了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在保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制机制稳定的前提下,将党委责任事项纳入考核,做到“问责有度、奖励有方”,确保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将继续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30年将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针对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问题,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到2030年将实施黑土耕地保护2.5亿亩。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4亿人口主要靠19亿亩耕地养活,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种粮收益的政策举措,为粮食领域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得实惠,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关键在于“强化”粮价,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是国家兜底粮价、保护农民合理收益的有效举措。最近几年国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小麦、稻谷市场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兼顾了种粮收益与后续市场平稳运行的双重目标。要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粮食节本增效。通过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装备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多措并举推动技术集成、人工替代、集约经营,最终实现节本增效,强化种粮收益预期。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我国已建成了包含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生产者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在内的系统补贴体系。为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比例提高至35%,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范围。2021年,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4.85亿元的基础上,中央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相当于补贴幅度提高16.6%。2022年,中央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300亿元,有效缓解因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测算,2012-2020年种植粮食为粮农带来净利润共计3121.3亿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粮食安全。(摘编自钟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到两个“就是要让”》)材料二: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产量的根本之策,也是端稳中国饭碗的长远之计。一直以来,我国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智力投入农业科技当中。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中国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默默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前沿,不被“卡脖子”。如今,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还要善于利用市场“无形的手”,借力乡村振兴大势,做大做强农产品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保障粮食安全,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粮食安全的“催化剂”。当今世界,全球粮食总产量平均到每个人是足够的,但仍然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归根到底是区域性缺粮造成的,也就是说某些国家和地区是缺乏配套粮食安全的农业机制的。那么,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在总结推广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必须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勇做新时代农业改革的探路者、城乡融合的先行者、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如此才能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变局中开辟发展的新天地,在创新中谋求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现实中总会有不良商贩为获取非法利益,挖空心思侵害粮农利益,打击粮农生产积极性,从而伤害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基石,这些不良商贩必须得到依法惩治。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全局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保障农民“粮丰收、钱到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摘编自王万国《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松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有助于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B.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设了9亿亩高标准农田,未来还将继续改造提升部分高标准农田。C.最近几年国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多措并举,强化种粮收益预期。D.我国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农业科技全面领先世界,不被“卡脖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央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视,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对党委责任事项的考核。B.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必须做到实至名归,所以耕地是我们保障粮食生产的命根子。C.当今世界很多区域缺粮,仍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目前全球粮食总产量也是不够吃的。D.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依法惩治损害粮农利益的商贩。3.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举措的一项是()A.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高产稳产。B.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C.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投入农业科技中去。D.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保障农民“粮丰收、钱到账”。4.我国为什么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就如何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两则材料阐述的举措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智能产品已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每年都呈增长之势。包括互联网企业、手机企业等在内的各领域市场主体,纷纷试水智能家居领域。但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当前智能家居概念日趋火爆,但市场情况尚不理想。比如一些消费者诟病较多的“伪智能”问题,以市场上大多数智能电饭煲为例,厂商目前只能做到让用户通过手机控制开关的程度,做饭时仍需用户自己操作。很多智能产品虽能联网、能让用户通过手机端操作,但与消费者期待的“智能”仍相去甚远。真正迈入“全屋智能”时代,我们仍要跨过一系列技术门槛,如“全屋智能”要求智能家居中所有产品运行在统一平台上,遵循统一标准。这就意味着厂商要在进一步升级改善智能化单品基础上,实现跨产品、跨品类互动。对已进入这一领域的厂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来说,携手打造更大的平台,克服产品兼容性差、难以相互连接等问题,事关长远发展。此外,智能产品的厂商和行业主管部门还要妥善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比如消费者架担心的隐私泄露、安全及系统稳定性等问题。破解机器之间、人机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症结,才能加速智能家居产业健康发展,让智能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摘编自何希《迎接“全屋智能”时代》,《人民日报》2019年9月20日)材料二:标准,既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局中人的游戏规则,人工智能无论将如何改变世界,改变不了的是标准的不可替代性。如果缺失标准,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将变得混乱;如果标准不统一,市场将被分裂。我国虽然在关键技术领域已具备一定标准化基础,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推进机制还待落实。为抢占人工智能这一轮科技主导权,在《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欧盟的“人脑计划”、日本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综合项目”中,标准规范与核心技术、顶尖人才一起被列为强化部署重点。发展至今已逾60年的人工智能近年却如横空出世般站在“风口”,其迫切需要建立明确规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我国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掌舵。(摘编自刘艳(标准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化竞争新华网2018年2月12日)材料三:这段时间,一款AI换脸软件持续刷屏。该软件通过获取人脸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水,将影视剧、综艺节日片段中明星的脸换成用户的脸。可在满足用户短暂娱乐心理后,这款软件中所设置的灰色条款引发用户对自身肖像权和信息安全的担忧。同时,软件换脸行为是否对影视剧、综艺节目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仍有待商榷。这场讨论,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反思。可以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智慧大爆发”带来的工具伦理性问题一直未被解决,进而造成个人稳私泄露和法律伦理困境。如何确保安全、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亟待向整个社会求解。实现技术可用、可靠、可知、可控,首先要在人工智能商业考量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必须明确的是,利用技术的主体和收益方应是人本身。其次更要让人工智能处在一个公平、安全的市场伦理下发展。技术应当存在伦理边界,技术发展和市场伦理的底线就是公平和安全。一方面,新的产品和技术应当经过严格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性能达到合理预期;另一方面,新技术发展应确保数字网络、人身财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安全。(摘编自付千也《为人工智能注人更多安全基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6日)材料四:疫情来袭,社会各界纷纷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疫情治理及物资管理能力,提高疫情诊断及防控水平。AI赋能,使得疫情管控能力不断提升,但目前依然存在着技术自身短板及能力建设滞后等关键问题,制约了AI技术在疫情防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流行病学体系中关于生物研究及医药学科研发需要对数据内在关联因素有详尽的论证,疫苗制造、药物研发等需要严谨的科学研究,尽管AI模型能够快速实现数据内在关系的建模挖掘,但尚不能解释其因果及相关性原因,因此依靠AI算法对流行病进行建模还需进行可解释性的理论攻关。其次,当前AI模型输入对于数据要求高,需要数据清洗、对齐等大量前期工作。而各信息通信系统采集数据规则不同,格式各异,尽管各个维度数据统计覆盖相对完备,但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AI系统的有效输入,导致大量关键数据重复收集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在疫情数据采集中,个人出行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病情病理信息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对于打赢抗疫“战役”至关重要,而由于相关数字化信息采集及整合能力匮乏,建设及采集主体分散,疫情治理所需的相关基站数据(运营商采集处理)、支付数据(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采集处理)、出行数据(铁路公司、航空公司及酒店等信息系统采集处理)、城市摄像头及户口等行政数据(公安部门采集处理)的采集能力仍然相对欠缺,同时尚未形成有效的数据规范体系,直接制约了AI在疫情防控治理中的融合高效应用。(摘编自《疫情十万火急,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发力?》,“新浪科技”2020年2月1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智能产品成为我国市场消费一大热点,每年都呈增长之势,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企业、手机企业、智能家居等领域。B.市场上大多数的智能产品虽然打着“智能”的旗号,但实际所达到的"智能”水准太低,所以被费者称“伪智能”。C.标准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目前我国在关键技领域具有标准化基础,但是还待落实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推进机制。D.Al换脸软件背后潜在的消费者的隐私泄露现象,几乎是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产品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亟待解决。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速“全屋智能”的发展,最需要解决智能家居跨产品、跨品类互动和产品的兼容性、接性等技术门槛问题。B.“全屋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其概念火爆,虽然众多其他领域的企业纷纷在此领域有所涉及,但市场情况并不理想。C.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将人工智能标准规范与核心技术、顶尖人才列为强化部署重点,这足见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竞争的激烈。D.“智慧大爆发”一方面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工具伦理性问题的困境,这需要人们反思和解决。3.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无法对生物研究及医药学科研发等的数据进行因果分析,因而不能对疫苗制造、药物研发提供帮助。B.各信息通信系统如使用统一的规格和格式采集数据,可减少AI模型前期所要进行的大量数据清洗、对齐等工作。C.个人出行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病情病理信息等对于抗击疫情十分重要,而AI技术则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D.运营商、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安部门等对居民数据采集能力的欠缺,使AI在疫情防控治理中无法发挥作用。4.疫情面前,AI技术赋能所存在的关键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请以智能电饭煲为例,结合三则材料,说说智能电饭煲应如何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到两个“就是要让”。“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等举措。现在我国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牢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1年,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党政同责考核,强化了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在保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制机制稳定的前提下,将党委责任事项纳入考核,做到“问责有度、奖励有方”,确保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将继续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30年将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针对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问题,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到2030年将实施黑土耕地保护2.5亿亩。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4亿人口主要靠19亿亩耕地养活,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种粮收益的政策举措,为粮食领域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得实惠,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关键在于“强化”粮价,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是国家兜底粮价、保护农民合理收益的有效举措。最近几年国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小麦、稻谷市场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兼顾了种粮收益与后续市场平稳运行的双重目标。要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粮食节本增效。通过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装备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多措并举推动技术集成、人工替代、集约经营,最终实现节本增效,强化种粮收益预期。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我国已建成了包含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生产者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在内的系统补贴体系。为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比例提高至35%,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范围。2021年,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4.85亿元的基础上,中央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相当于补贴幅度提高16.6%。2022年,中央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300亿元,有效缓解因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测算,2012-2020年种植粮食为粮农带来净利润共计3121.3亿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粮食安全。(摘编自钟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到两个“就是要让”》)材料二: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产量的根本之策,也是端稳中国饭碗的长远之计。一直以来,我国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智力投入农业科技当中。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中国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默默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前沿,不被“卡脖子”。如今,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还要善于利用市场“无形的手”,借力乡村振兴大势,做大做强农产品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保障粮食安全,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粮食安全的“催化剂”。当今世界,全球粮食总产量平均到每个人是足够的,但仍然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归根到底是区域性缺粮造成的,也就是说某些国家和地区是缺乏配套粮食安全的农业机制的。那么,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在总结推广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必须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勇做新时代农业改革的探路者、城乡融合的先行者、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如此才能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变局中开辟发展的新天地,在创新中谋求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现实中总会有不良商贩为获取非法利益,挖空心思侵害粮农利益,打击粮农生产积极性,从而伤害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基石,这些不良商贩必须得到依法惩治。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全局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保障农民“粮丰收、钱到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摘编自王万国《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松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有助于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B.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设了9亿亩高标准农田,未来还将继续改造提升部分高标准农田。C.最近几年国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多措并举,强化种粮收益预期。D.我国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农业科技全面领先世界,不被“卡脖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央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视,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对党委责任事项的考核。B.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必须做到实至名归,所以耕地是我们保障粮食生产的命根子。C.当今世界很多区域缺粮,仍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目前全球粮食总产量也是不够吃的。D.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依法惩治损害粮农利益的商贩。3.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举措的一项是()A.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高产稳产。B.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C.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投入农业科技中去。D.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保障农民“粮丰收、钱到账”。4.我国为什么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就如何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两则材料阐述的举措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答案】1.D2.D3.B4.①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②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必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③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④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5.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材料一阐述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粮食节本增效;材料二阐述要做大做强农产品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②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材料一阐述要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材料二阐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让中国农业科技全面领先世界”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让中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前沿,不被‘卡脖子’。如今,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可见原文说的是“让中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前沿”,不是“让中国农业科技全面领先世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对党委责任事项的考核”错误,不合文意,原文是“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党政同责考核,强化了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在保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制机制稳定的前提下,将党委责任事项纳入考核”,可见是“党政同责考核”。B.“所以耕地是我们保障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错误,因果颠倒,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可知,“耕地是我们保障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原因,不是结果。C.“目前全球粮食总产量也是不够吃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当今世界,全球粮食总产量平均到每个人是足够的,但仍然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归根到底是区域性缺粮造成的,也就是说某些国家和地区是缺乏配套粮食安全的农业机制的”,可见“当今世界,全球粮食总产量平均到每个人是足够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B.“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跟经济和收入相关,不属于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梳理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因,最后整合并分点作答。由“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可知,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计,至关重要。由“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14亿人口主要靠19亿亩耕地养活”可知,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土地面积相对要少,因此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由“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粮食安全”可知,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关系到治国安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因此必须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由“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可知,粮食安全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和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读懂两则材料大意,梳理如何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容,然后比较相关内容,分析共同之处,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由材料一“此外,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粮食节本增效”和材料二“如今,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还要善于利用市场‘无形的手’,借力乡村振兴大势,做大做强农产品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可知,在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应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由材料一“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种粮收益的政策举措”“要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缓解因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材料二“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全局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可知,在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应当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清吴淇评谢灵运诗“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选诗定论》卷十四)。论者也大都指责谢诗雕刻骈俪之风和景、情、理不相融合之病。然而,谢诗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深得李白、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的推崇。白居易论其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意谓谢诗乃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谢灵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最常见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了一天的盘桓,使气候变化、山水清辉的细节描写,都纳入了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也使抒发的“物自轻”“理无违”之悟,自然有了依托。又如作于赴永嘉途中的《七里濑》云:“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时间也是从秋晨写到落日,从而赋予寄寓诗人遭到“迁斥”悲慨的秋色以开阔的意境,既渲染了伤怀之情,亦使诗歌境界不至狭小,与后面借异代前贤以自解的大时空意识相统一。《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不只是朝夕昏旦,甚至从春至冬,一年四季,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色空间的拓展,使得诗的意境变得更为辽阔悠远,情感更为深厚。其次,在谢灵运山水诗中,方位词的频繁使用,也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如《登永嘉绿嶂山》,诗人写绿嶂山幽静、秀美的风光,其中说“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意谓置身深山密林,辨不清方向,误以为初升之月在西,落日在东;西月与东日意象的出现,无疑给精雕细刻的景色描写注入了大手笔的勾勒。《登江中孤屿》开头说“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给后面江中孤屿的景色描写提供了一个大背景,注入雄阔之气。《田南树园激流植楥》景物描写铺排罗列,但其中的“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两句,则给诗人幽居的田南园景色展开了一个广阔辽远的大视野;既尽诗人幽居之趣,也与最后抒发物我一体、超越生死的大境界相融合。谢灵运山水诗方位词的使用,无论对诗境阔大的开拓,还是情感深邃的渲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诗人对山水景色细趣密玩的描写,不致狭窄和琐碎。再次,数量词的有意使用,也成为谢灵运山水诗境界阔大恢宏、情感内蕴深厚的主要原因。如作于赴永嘉郡途中的《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在写景之前,诗云:“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意谓没有千里之游,焉能体会古人远游山水之意。此二句赋予沿途情景以高远雄深之气。《游岭门山》:“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形容岭门山,十分壮观。《石室山》写诗人细玩探幽索奇的景色,“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两句,意谓水之广大,山岭高峻,千载如此,并非一日,饱含诗人无限的遐想与深情!这些诗句都是大手笔的勾勒,给诗中即使是琐细铺陈的描绘和“生撰”塞滞的语言,注入了大气象,驱使它们共同构成诗歌壮阔雄深的境界。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摘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材料二: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确实,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从此前的比德兴情转而虚灵化、情致化,成为审美的客体,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的集中涌现,从创作实践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英俊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以及萧统的《文选》,彼此之间的论述构成了所谓的‘同时代人’的历史意识。”(《游观、想象与走向山水之路》)就山水审美来说,这种“历史意识”即是对自然山水进入审美视野的思考,亦即对山水美学的建构。相比于刘勰、钟嵘的讨论着眼于理论层面而为大家所熟知,萧统以编选作品的形式所做出的努力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萧统《文选》在多个层面体现了对山水文学的重视,最为明显的是在诗歌分类中列入“游览”“行旅”两个大类,选录了数量不菲的山水诗作。在“游览类”,所选均是晋宋以来对山水进行“持续正面书写”的作品。殷仲文入选之诗为《南州桓公九井作》,是随桓玄游览安徽当涂九井山后的作品,“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以下六句,写景中融入个人情感,与其时盛行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拉开了距离。谢混入选之诗为《游西池》,其中“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备受称道的写景名句。沈约称“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宋书·谢灵运传论》),足见二人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中的关键人物,萧统选入《文选》的这两首诗,恰恰是他们描写山水的代表作品。“从中所能看到的,是脱离过去在孙绰、许询的诗中所能看到的那种抽象地阐说玄理的方向,明确地转向具体的描写。抽象的玄理描写一旦去除,留下来的就必然是具体的山水描写。”(摘自赵厚均《<文选〉与山水美学的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诗深得李白苏轼等人的推崇,是由于其风格恢宏豪放,是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B.谢灵运之所以能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与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又性乐山水不无关系。C.萧统以编选作品的形式体现对自然山水进入审美视野的思考,亦即对山水美学的建构尚未得到重视。D.宗白华先生认为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成为审美的客体,这一点从创作实践上就被充分证明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山水诗,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材料二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山水美学的概念。C.引殷仲文和谢混的诗,论证了萧统的《文选》在多个层面体现了对山水文学的重视。D.引用沈约对殷仲文和谢混的评价,是为了强调二人在当时山水诗人中的重要地位;3.下列诗句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晚出西射堂》:“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B.《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C.《初发石首城》:“越海陵三山,游湘历九嶷。”D.《游赤石进帆海》:“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谢灵运“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细趣密玩”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1.B(A.强加因果;C.原文"……未得到足够重视";D."成为审美客体"是作者观点)2.B(没有对比论证)3.D(没有时间词、方位词、数量词的体现)4.【答案】材料一——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问题"谢诗如何做到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然后分别从时间词、方位词、数量词三个角度分析原因,最后在身世及思想角度补充说明。(2分)材料二——先指出现象"萧统《文选》在山水美学建构上的价值未被足够重视",然后以"游览类"入选诗为例,论证其价值。(2分)5.【答案】意义: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山水诗,恢宏豪宕、深邃厚重,为后世推崇。(3分)启示:在失意时学会自我调节,可向外探索,找寻新的寄托,消解世俗生活带来的烦恼,善于发现自然界的美,拓宽心灵的境界,以实现人生价值。(3分)(意思对即可)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逻辑联系。比如《小子卣》(出自《殷周金文集成》)铭文有四十七字,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因而受到上级的赏赐,于是制作了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显然,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他希望通过青铜器铭文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因此,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事实上,商周铭文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对当时的贵族来说,用铭文记录其所建立的功勋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由此可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以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为例,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其中既有对商周换代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周王及青铜器主人祖先功勋的称颂,还有对青铜器主人的夸赞、期许与封赏。青铜器主人将此类言辞完整地书写于铜器之上,除了彰显其家族的荣誉外,显然也有传承历史经验的意图。又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也如实记录了周武王初迁成周之后,对包括青铜器主人“何”在内的“宗小子”的一场训诰。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如西周早期的《沈子它簋》,全篇铭文都包含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