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康泰主任医师治疗中风经验_第1页
孙康泰主任医师治疗中风经验_第2页
孙康泰主任医师治疗中风经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康泰主任医师治疗中风经验

孙康泰主任是中医专家、教授,是中国第二批著名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传承者。广东省著名中医药,广州中医药大学技术顾问。孙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临床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学,亲聆教诲,倍受惠泽。现将孙老师治疗中风的经验介绍如下。1选取、治疗,即预防孙老师认为:中风患者往往有先兆症状出现,如突然出现肢体麻木,乏力,嘴歪(有时很快缓解),一过性语言不清、答非所问,一过性意识障碍,短暂出现视力模糊,嗜睡,喝水呛咳,吞咽困难,剧烈头痛、眩晕,眼底出血或鼻出血,血压突然升高,性格突然改变,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定向力减退等等。出现上述情况的一、二种,就有中风的危险。而这些症状,由于出现时间短暂和轻微,往往被医者与患者所忽略。若能及时治疗中风先兆症状,避免中风的出现,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上工治未病”。本着这一观点,孙老师将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脉动脉硬化病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羚角钩藤汤、风引汤、八味降压汤、温胆汤、地黄饮子、三甲复脉汤等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以达到及时治疗中风先兆症,预防中风的目的,取得较好的疗效。张某,女,69岁。患者既往有头痛病史30余年,一直未作系统检查治疗,长期自服止痛散,近半月来见头痛加重,伴头晕、左侧肢体麻痹、疲倦乏力,经检查确诊为高血压病。来诊时见神疲,左侧肢体肌力Ⅳ级,BP170/100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偏高。孙老师认为:久病肾虚、肝血不足,诊为中风先兆症,宜滋阴养血、安神止痛,用八味降压汤加减。处方:北芪、龙齿(先煎)各30g,钩藤(后下)、首乌、赤芍、桑寄生各15g,黄柏5g,川芎、桂枝各6g,炒杜仲18g,当归10g,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连服5剂后,自觉精神好,已无头痛,不用服止痛散,但仍觉左侧肢体乏力,BP148/95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守上方加桑寄生、淮山药各15g,连服5剂。三诊:服上药后,诸症消失,BP138/85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仍守上方去钩藤,加云苓15g,连服3剂。2“类”与“虚”中风一证,过去分为真中风(真中)和类中风(类中),一般认为真中风直中外风,属外感病,类中风因内风而起,属内伤病,因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风不是真中风,而是类中风,由内风引起的,病机为“阴虚阳亢”。孙老师却附和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提出的观点:“真中、类中可以相兼,相兼者合治之”,认为中风的病因是多样的,有风、火、痰、瘀、虚等,阴虚阳亢是中风的多见病机,是各型中的首位,而并非惟一病机。中风以正气虚损为本,其中又以阴虚多见,阳虚相对较少见;以风、火、痰、瘀为标,但分型中又以阴虚阳亢为主。临床上确有少数中风是由外风引起的,治疗上也常用蝉蜕、钩藤、防风、菊花、全蝎、僵蚕等祛风药。3气虚上诊断孙老师认为,中风来势快,病情险,变化多,符合“风”善行而数变的特点,诊断上以邪之深浅分为中脏、中腑、中经、中络四类。以病因病机可归纳为:阴虚阳亢型、气虚血瘀型、痰浊壅盛型、肾阴虚型、肾阴阳俱虚型、其他型。治疗用药方面:阴虚阳亢型,多用养肝体清肝用方加天麻、僵蚕、地龙、白芍、夏枯草,或用镇肝熄风汤,重症用羚羊钩藤汤合风引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防风、全蝎、乌蛇、■签草,或用桃红四物汤加黄芪、桂枝、鹿角胶;痰浊壅盛型,用导痰汤加防风、全蝎、桃仁、柴胡或温胆汤、涤痰汤;肾气亏损型,用地黄饮子加杜仲、枸杞子、沙苑、菟丝子,或用右归饮、八味降压汤加减;肾气虚,多用地黄饮子去附桂加牡蛎、鳖甲、龟板,或用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治疗中风常用羚羊角或羚羊角胶囊,认为羚羊角具有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作用。羚羊角中以角尖效力优,而其角尖之外的粗角质层(又称羚羊骨)则作用稍逊。羚羊角可代替犀角使用,效力较水牛角优。何某某,男,63岁。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十年余,1994年又发现“脑动脉硬化症”,一直门诊服用西药治疗。近1个月来觉左侧肢体乏力,麻痹,渐至行走不利,伴头晕头痛。体检:BP165/98mmHg,神清,疲倦,伸舌略左偏,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巴氏征(+),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经头颅CT确诊为“右侧脑梗死”。辨证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宜育阴潜阳、镇肝熄风,用羚羊钩藤汤加减。处方:羚羊角胶囊3粒/d吞服;石决明、牡蛎各30g(先煎),钩藤(后下)、麦冬、白芍、丹参、桑叶、白蒺藜、云苓各15g,生地黄25g,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5剂。二诊:上次服药后好转1个月余,但未坚持用药,近日又觉头痛不适,手足麻痹,左侧肢体乏力,舌红,苔白,脉弦滑,BP160/98mmHg,守上方连服5剂。三诊:自觉精神好转,但仍觉左侧肢体麻痹乏力,面部麻痹,舌红,苔白,脉弦,BP148/90mmHg,守上方去生地黄、丹参,加水蛭5g,连服7剂。四诊:左侧肢体麻痹减轻,仍乏力,咳痰多,舌红,苔白腻,脉弦滑,BP145/90mmHg,孙老师认为痰浊中阻,上壅清窍,治宜熄风除痰平肝,用羚羊钩藤汤合二陈汤加减,连服7剂。五诊:仍觉左侧肢体乏力,但较前减轻,咳痰减少,口干,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BP140/88mmHg,此时宜滋养肝肾阴为主,处方:天冬、石斛、白蒺藜、白芍、牛膝、地龙、4活氧瘀、通络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比较多的观点认为出血性中风是风阳上越,而缺血性中风是气虚血瘀、气血凝滞所致,这样似乎中西两说在机制上可以统一,因而指导临床,治疗出血性中风就用清热、豁痰、平肝、熄风以止血,治疗缺血性中风就采用活血祛瘀、温阳通络以通其脑血管。孙老师认为,中西医两说在机制上绝不能有等同的关系,更不能凡治疗出血性中风必用平肝熄风、清热豁痰法,也不能凡治疗缺血性中风必用活血祛瘀法,活血祛瘀药(如补阳还五汤)不能单纯理解为血管扩张药。而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止血之法在于熄风阳,清风火,凉血热,若多用止血之品,易致血瘀,因而宜和血活血,用三七、丹参之类,后期则宜益肝肾,调气血。5糖静滴,清开灵孙老师认为,中风的闭证属阳闭者,证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两手紧握,便闭,肢体强痉,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辛凉开窍熄风,古用至宝丹,今用安宫牛黄丸或醒脑静注射液10~20ml加入葡萄糖静滴,亦可用清开灵20~40ml加入葡萄糖静滴。属阴闭者,四肢不温,痰涎涌盛,舌苔白腻,脉沉缓,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可用菖蒲郁金注射液10~20ml加入葡萄糖静滴,亦可鼻饲苏合香丸。无论阴闭阳闭,均可配合针刺人中、太冲,三棱针点剌十二井穴放血,以促醒脑回苏;手足拘挛或抽搐可加剌曲池、阳陵泉等穴。而中风的脱证以出血性脑卒中多见,死亡率极高。证见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目合口张,手撤肢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急宜回阳救逆,此时,多用参附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静推1~2次后,改用40~80ml加入10%葡萄糖静滴,或用生脉注射液,同时配合西医抢救之法。6养肝以养肝肾中风后遗偏瘫、失语、口歪等证多见于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之后也可以见到。叶天士对中风后遗症的认识,除宗古人风痰滞络和气血不营筋骨外,还提出“肝血肾液内枯”、“肝肾精血残惫”之说,从而倡用滋养肝肾为主之法。王清任继叶氏之后,从“气虚血瘀”立论,制定补阳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