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高考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当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引导考生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小说主人公德贵在得不到众人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小说通过对人、牛、犁三者和谐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应关注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血脉联系。小说以农人德贵的形象,体现了大地深处农者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自强不息,无惧失败。同时,试题在语文情境中引导考生认同奋斗成就幸福的观念,理解“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的道理,崇尚劳动精神,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7.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解析】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农德贵,主要自然环境是河滩地,主要情节是德贵在河滩地种地。一人一牛一犁一河地,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故事内容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故事人物德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桑地亚哥的永不言败,都有人在自然面的前坚韧执著。河滩地本可以生长农作物,但是到了作物生长的季节,河水泛滥,庄稼还是颗粒无收。作为农民来讲,土地就是生命,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也正是因为不愿看到一大片河滩地长草,所以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决要在河滩地上种黄豆、绿豆、麦子等庄稼。当然,这些农作物又无一例外地被水淹掉。小说标题“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小说结尾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德贵的梦想让我们看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血脉联系,农民对土地的深情。“长出一地的好荞麦”,这美好的梦想中有诗意的向往,给小说添上一笔温情意味,也让读者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的道理,崇尚劳动精神,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使小说主题思想具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再来看A项: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错误点①“激烈冲突”:本篇小说不像《老人与海》那样,人与鲨鱼那种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场景描写。德贵与河滩地的自然环境虽然也有对立与斗争的一面,但其场景描写是自然的。场景一:“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德贵看着淮河水涨起,淹过黄豆地,人与河水之意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是无奈地接受。)场景二: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寒冬腊月德贵在河滩地冰泥中种下荞麦种,两腿感受刺骨的寒气,要拍碎冰泥“一点一点地种”,展现了老农德贵吃苦本色和坚韧性格。冰封的德河滩地是静态的,德贵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是一伴农民向自然挑战,主体是人,自然环境并没有向人发出激烈地的冲突的一面。)错误点②埋下了伏笔:不是伏笔是铺垫。原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小说以开篇,通过对德贵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的描写,表现了德贵的坚韧执著,为下文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些内容就是小说的主体内容。可以说是先总叙,后分叙。那么,这什么不是埋下伏笔呢?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伏笔是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言语不多,有隐含性,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小评开篇直接叙事,内容较多,开头写环境人物,下文接着就写人物具体事情,没有什么细节上的隐含性的内容,虽然与下文情节也有呼应,但不是预作暗示。拓展:伏笔与铺垫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它为了前后照应,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其作用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典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最经典的伏笔: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伏笔最需要艺术技巧的铺垫,伏笔的妙处在于一个“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迹。沽酒御寒、挡门遮寒,都是当时的实际需要,并且都又于风雪天气有关,所以读起来感到自然合理,不认为是有意设伏。铺垫: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张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其实也是利用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或为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典例]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四点区别:1.从形式来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言语不多,有隐含性,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4.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题目评述】“激烈”涉及情节内容,“伏笔”涉及表现手法。对这二者的判断,既要品读作品内容,又要分析艺术方法。考生要对“激烈”“伏笔”这两个概念有深入理解,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推断。题目有一定难度,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传统意义上的对知识的简单占有是无法解题的。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6分)【审题】①“人、牛、犁浑然一体”指出了画线部分内容的整体表达效果;注意是“浑然一体”,是分析整体效果,从整体上思考三者如何浑然一体,局部的效果分析(比如怎样写人、写牛、写犁,单列得分点,不是理想答案);②“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紧扣答题点“如何营造”,可知本题考察学生对小说语言的赏析能力,可从语言运用中的艺术表现手法角度切入,找到答题思路;③题目中“浑然一体”暗含物象与人像的隐性关系,字面上的表现手法分析是一方面,对画线内容背后人与物“浑然一体”的整体分析也是一个方面;审题和答题要掌握因文设题的灵活机动性,在套路和反套路中找到平衡;④可根据分值6分,推测有两到三个,甚至更多的营造方法,规范答题,分条概述,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首先要仔细品读,如果摄取画线部分,视其为一篇微文,我们发现作者描写很有层次性。①人老,牛老,犁也老。(总起句,强调三者共有特征:老。)②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牛老,置于堤坝,写出其动作迟缓,突出“老”。)③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人老,以犁为参照,写出老农的“佝偻”,突出“老”。)④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犁老,运用比喻修辞,将犁的暗裂纹比作“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与犁的相似性,他们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综合②③④分析,将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写。对人、牛、犁的描写一视同仁,不区分人与物,互为参照,体现出人、牛、犁三者共有特征——老。】⑤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总写:人、牛、犁一体。这一段与开头①句照应,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虽然没有一个“老”字,“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子,尽显“老”之神韵。牛与人的动作,一“领”一“跟”,一“赶”一“牵”,牛与人都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人与牛合二为一。可以看出,全段行文舒缓,与人、牛迟缓的步态和谐一致。)结构图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分人老犁老总:人、牛、犁一体【官方答案】①“人老、牛老、犁也老”,总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迈特征;②对人、牛、犁的描写一视同仁,不区分人与物,互为参照;③将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写;④行文舒缓,与人、牛迟缓的步态和谐一致。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补充】其他答案,如:(1)描写顺序结构层次角度思考:按总分总顺序,“人老,牛老,犁也老”描写有逻辑层次感,老农佝偻着身子肩挂一张老犁、牵着一头老牛,走向耕地,有如从远古中走来,“人、牛、犁”三者紧密联系、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2)句式韵律角度思考:“牛前边领,德责后面跟”“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增强了画面中“人、牛、犁浑然一体”的和谐感。【题目评述】分析画线句子(句组)的语言特点、艺术效果(表达效果)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道套路题。这类题目本质上是考察语言的赏析能力,分析的点比较多,如词语、句式、结构、内容、思想情感、人物形象、修辞、语体风格等表现手法。题目背后包含的知识点密集,考生答题脑中首先要有这些知识体系来支撑。文学类作品中对环境或场景的描写赏析,除了要有上面的基础知识个,还要有语文学科“关键素养”,也就是答题要有一个由必备知识向思维能力的转变过程。还要注意到,这种“环境或场景的描写赏析”类题型因文设题,形式多样,答题要审题,以基础知识为支撑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对点分析。例【2022·浙江卷《逛》】T13.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画线①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画线②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参考答案】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解析】题目灵活,注意审题。分析环境描写:一是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二是在对比中分析艺术效果。两处的艺术效果从对比中看出人物的心理世界和精神品质,以此深化小说主题。例【2020年高考浙江卷】T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参考答案】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解析】题目指向单一,赏析“语言特点”,不涉及其他。从词语运用(叠词、拟声词)、景物描写的诗化风格(诗意营造)、结合全文理解景物的暗示作用(此点较难)进行分析。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审题及题目评述】分析人物心理,是一道套路题。解题方法:在原文找到对话内容,然后结合故事情节,贴着人物内心走,揣摩人物心理。按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注意答案中一定要用一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人物的心理。【品读原文】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分析1·关心犁与牛】“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德贵喝水前与犁、牛对话,明白它们和自己一样都需要喝水,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朝夕相处的犁与牛十分熟悉,怀有深厚的情感,表现了他对犁、牛的疼惜(亲近、关心、爱护)之情。【心理核心词语:疼惜(关心、爱护)】【分析2·“骂”犁与牛】“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这些“骂”,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骂,是相识已久、感情深厚的友人间的嬉笑怒骂,是一种放松和调侃,从中可以看出请你公德贵在奔向耕地劳作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现出他面对困难的乐观。【心理核心词语:轻松、愉快、乐观】……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分析3·问犁与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首先来理解德贵为什么要有这一问?小说开篇交待了故事背景,河滩荒地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在耕种,村人和家人都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德贵是寂寞和孤独的。此时此刻德贵问犁与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实际上他是想犁这块河滩地的,是希望得到犁与牛的肯定与支持。这一点又从他对牛与犁回答的主观判断上更加确定。“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牛直接无视主人德贵的存在;“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所以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最后人、犁、牛忙乎了一整天。换一句话说,无论牛与犁怎么回答,倔强的德贵今天是一定要犁这块地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坚守和坚韧不拔。【心理核心词语:孤独与不被理解中希望得到肯定与支持,对土地的热爱与坚持】从整体上分析,德贵与牛、犁对话,能表现出他内心的孤独。【参考答案】①德贵喝水前与犁、牛对话,明白它们和自己一样都需要喝水,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朝夕相处的犁与牛十分熟悉,怀有深厚的情感,表现了他对犁、牛的疼惜(亲近、关心、爱护)之情;②德贵喝几口水后“骂”犁与牛,这些“骂”,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骂,是如相识已久、感情深厚的友人般的嬉笑怒骂,是一种放松和调侃,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在奔向耕地劳作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现出他面对困难的乐观心理;③德贵喝水之后“问”牛与犁究竟犁不犁地,表现了他不被村人和家人理解的孤独,希望有人肯定、支持他的做法,表现了他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6分)①让牛、犁饮水以及对它们的笑骂,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亲近与爱惜;②对土地的态度展现了德贵的坚持与执著;③对牛和犁的絮絮叨叨,表现了德贵的孤独感。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拓展:高考高频考点人物心理分析高考高频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或心理描写的方法。知识点:(1)心理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内心独白,他人侧面,环境烘托。(2)心理分析。考生要综合全篇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概括分析。基本方法是从故事情节的发展,看人物心理的变化。首先小说阅读一定要贴着人物内心走,揣摩其心理活动。其次按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规范答题:分点叙述,什么心理+怎样变化。答: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心理变化过程1—+故事情节分析;心理变化过程2—+故事情节分析;心理变化过程3—+故事情节分析;(要用一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人物的心理)例【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T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答题】找到“舟行江上”对应区域,细读原文,依据原文,贴着人物内心走,揣摩人物所思所想;其中,结合注释,理解子胥的身份和使命这一点很重要;分条叙述。【参考答案】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在推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作用研究
- 2025年中国机床再制造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住宅车位出租合同范本
- 2024-2029年中国畜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买路合同范本
- 2021-2026年中国城市配送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个人房屋租住合同范本
- 2025年扩音机项目评估报告
- 企业履约担保合同范本
- 灵多康胶囊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小学数学1-6年级(含奥数)找规律专项及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含答案)30篇
- 《同济大学简介》课件
-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DSM-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 文献的载体课件
- 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方案
- 历年中考地理生物变态难题
-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 解放牌汽车CA10B后钢板弹簧吊耳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