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典中宗教组织的法人化类型
最近,由中国民法典编纂项目指导小组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专家草案第84条规定,财务法人应当行使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财产,并依法开展慈善、社会福利、教育、科学研究、文化、医疗、宗教等公益性法人实体的职责。本法所称财团法人,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法人、宗教团体法人等。”其中关于“宗教团体法人”的定位是否需要结合我国本土语境中的宗教组织予以多元化处理,以更适应传统宗教习惯和宗教组织多元化的问题,仍有细化和纵深分析梳理之必要。一、宗教组织的主要形式和相关规则(一)法人地位不明确或缺失我国作为多宗教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即形成了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多种民间信仰的格局。至今,我国的宗教组织种属仍具有多元化倾向,除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五大宗教外,亦存在多种处于混沌地带的民间信仰,乃至家庙、祭田等。目前,我国的宗教组织形态仍然停留在“宗教活动场所”的单一模式。曾有一度,《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国宗发(1994)060号]第九条规定,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同时办理法人登记,并发给法人登记证书。宗教活动场所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根据该规定,我国宗教组织如果成立宗教法人,一律登记成立“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然而,该条文因2005年《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管理办法》的出台已发生变化,从2005年后并不称宗教组织为法人。“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表达存在疑惑颇多。一方面,法人的场所与法人的住所不同,法人只有一个住所,而其可以拥有多个场所,例如,分支机构的场所也属于法人的场所。场所本身成立法人,是否意味着分支机构亦可成立法人?另一方面,宗教界人士指出,我国五大宗教中,以活动场所为中心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应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宗教活动,以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法人化与基督教、天主教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总体而言,“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称谓与其他法人相比仍属怪异,公司法人、合作社法人、基金会法人均系组织成立法人,旨在强调法人系具有拟制人格的组织,而宗教活动场所法人似在强化法人的住所,与常理不合。在比较法上,日本的《宗教法人法》、奥地利的《关于宗教信仰团体的法人地位的联邦法律》、韩国的《关于行政权限的委任与委托的规定》第28条第2款第3项等条文规定有宗教法人,2005年出台的《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管理办法》施行时,1994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发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同时废止。《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管理办法》完全没有提及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问题。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地位不明确或缺失,使得有些宗教活动场所注册为企业法人。少林寺即在1998年注册为企业法人,得以在我国现行法的框架内保护少林寺的无形资产。少林寺方面提出:事实上的“宗教活动场所法人”身份,却不合法;合法的“企业法人”身份,又不是其本份,由此造成的“双重法人”困局,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或集团所控制和利用。那么,部分宗教团体为何没有在《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第9条规定下注册为宗教活动场所法人,而变通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呢?依《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第9条的规定,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同时办理法人登记,并发给法人登记证书。因此,《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的“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四项构成法人的条件对于宗教组织而言,应当不构成阻碍。根据《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第3条,宗教活动场所申请设立登记,应提交下列书面材料:(1)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申请书;(2)该场所的有关资料和证件;(3)乡(镇)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办事处的意见。《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管理办法》中的登记材料体现在其中的第9条规定,宗教活动场所完成筹备后,由该场所管理组织负责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申请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应填写《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申请表》,同时提交下列材料:(1)民主协商成立管理组织的情况说明;(2)管理组织成员的户籍和居民身份证明;(3)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的户籍、居民身份和教职身份证明;(4)有关规章制度文本;(5)场所房屋等建筑物的有关证明(属新建的,应当提供规划、建筑、消防等部门的验收合格证明;属改扩建的,应当提供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和消防安全验收合格证明;属租借的,应当提供消防安全验收合格证明和一年期以上的使用权证明);(6)合法的经济来源的情况说明。后者虽然没有在款项中直接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办事处的意见”,但是按照其第6条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在受理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申请后,对拟同意的,应当征求拟设立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意见,仍是设置了一道关卡,甚至把原先的“或”变更为顿号所表达的“且”之含义,而且《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管理办法》较之先前的规定,大量增加了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权力,(二)从事业单位的角度进一步明确界定了社会组织与“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定位不明相类似,宗教“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也颇有疑问。按照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上发布的“中国道教协会招聘工作人员公告”,事业单位,在我国语境中是指政府创设的提供教育、科研、文化和卫生服务的专门机构,与行政机关一同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营运资金来自于各级政府拨款与自身营运收入。事业单位同时承担政府职能是常见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民法通则》第50条第2款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里,“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社会团体”,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政部关于对部分团体免于社团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宗教团体、宗教协会并不在其列,因此,宗教组织申请法人资格,需要在申请主管机关的登记之后再向民政部进行法人登记,从而在宗教局与民政局之间,必须经过双重登记。针对一直以来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弊端,为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各省关于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规范性文件放开直接登记的四类社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其中,公益慈善类,主要是指从事扶贫济困、救孤助残、助老扶弱、赈灾救援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公益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二、宗教组织是否应当法人化(一)宗教法人制度在操作层面上,宗教组织是否可以成立法人呢?对此,有必要考察各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日本民法典》第34条规定,学术、技艺、慈善、祭祀、宗教及其他有关公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或财团,得到主管机关许可后,可以作为法人。进一步值得追问的是:宗教组织是否一定需要成立法人形态、其可以成立怎样的法人类型、在民事主体组织规范上是否类似于公司组织必须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呢?从上述规定可以得见,宗教组织或为公法团体,或为私法人,或为财团或社团法人等,由此,宗教组织的法人制度应当适应本土语境,适应各国不同的民事生活结构。宗教法人制度是一个本土化的命题,并且从各国民法典观之,将宗教组织法人化处理具备可行性。正如学者所言:“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是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宗教政策赋予不同宗教组织以不同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权利。但赋予宗教组织以法人资格和财产所有权是大势所趋。”(二)宗教财产在我国立法上的规定《民法通则》第77条规定,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意大利民法典》中物权部分专节规定“属于国家、公共团体及宗教团体的财物”。其第831条规定:“宗教团体的财物,特别法另有规定的除外,适用本法典的规定。用作天主教教廷的教务所需的建筑物,即使属于私人所有,直至按照有关法律终止规定的用途以前,不得挪作他用亦不得转让。”梁慧星教授主持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物权编》第282条规定,宗教财产,属于宗教法人所有。多年前审议《物权法》时,即有学者提出,寺庙、宫观、教堂、清真寺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宗教法人所有,认为依据民法原理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当规定一切宗教财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都属于宗教法人所有,而不是宗教协会、信教群众所有。如此规定,有利于对宗教财产的法律保护,不致产生“主人缺失”的局面。梳理我国有关宗教财产的规范,建设部《关于宗教房产登记有关产权登记规定》中有如下规定:“宗教团体的教堂、寺院、庵堂、宫观及其他房屋,不论自用、出租(包括由房地产管理部门包[经]租)、出借、被占用和按中央、国务院政策规定应退还的均由宗教团体登记。尚未发还产权的暂缓登记”;“信徒个人购建的带有家庙性质的小寺庵,主要用于自住和修行,不作为社会宗教活动的,其房屋产权仍属个人所有。”《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寺庙、道观房屋产权归属问题的复函》认为,寺庙、道观不论当前是否进行宗教活动,其房屋大都是由群众捐献而建造。因此除个别确系私人出资修建或购置的小庙,仍可归私人所有外,其它房屋的性质均应属公共财产,其产权归宗教团体市佛教协会与市道教协会所有。然而,宗教财产在信徒教众捐赠之时,所有权即已发生转移,并且“信徒集体”的范畴在物权法上是不能确定的,不具有主体的特定性,故宗教财产不可能归信徒集体所有。而宗教捐献财产亦不可能归于宗教协会所有,信徒教众奉献的对象是宗教,即便宗教协会履行了大量的管理工作,仍应是宗教法人基于自己的意思将工作外包给管理机构,更何况在目前的组织形式之下,宗教协会的性质应当是对国家宗教局负责的教徒联合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依据制度经济学上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非营利法人的利益相关者存在内部相关者与外部相关者之分。基于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为事业单位的设定,宗教协会与宗教团体并不是一体而生,如果宗教团体自身没有民事主体地位,宗教团体的宗教财产便归属不明,该宗教财产或是形同无主物,可能陷入被肆意侵夺之境地,或是被任意归属于其“主管机关”、“有关机关”,而这同样达不到保护宗教财产的目的和民法上“物在召唤主人”的规则价值。因此,宗教财产的所有权应当归属于宗教组织。三、宗教组织是否应当适用现有《民法典》中的法人分类?(一)宗教场所的特别法规定《阿根廷共和国民法典》并没有针对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作出分节规定,而是在第33条中笼统地规定:“以共同利益为主要目标,享有自己的总括财产,有能力依照其章程取得财产,不专门依靠国家拨款而存在,并且已获得营运许可的社团和财团具有私法人的性质。”其第33条还规定,法人可以具有公性质或私性质。天主教会具有公性质。《西班牙民法典》法人部分没有区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其中,第38条第2款规定,宗教场所应涉及世俗和宗教的协调,其设立和公益性质依据特别法的规定。与直接否认宗教团体领域民法治权的《智利民法典》、《西班牙民法典》不同,《意大利民法典》第831条规定:“宗教团体的财产受本法典调整,特别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用作天主教教廷教务所需的建筑物,即使属于私人所有,在有关法律终止规定的用途前,不得挪作他用,亦不得转让。”综上,民法典的相关制度安排有如下几类。一是如《瑞士民法典》的规定模式,宗教法人的类型分为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结合上述《瑞士民法典》第52条、第60条、第87条的规定,《瑞士民法典》在法人一章分设有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并且分别在两节下规定有宗教组织,因此,宗教团体既可以登记为社团法人,亦可以登记为财团法人。二是直接规定宗教法人的法人类型,如《阿根廷共和国民法典》不对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作出分节规定,直接规定天主教会具有公法人性质。三是如《意大利民法典》那样,在社团与财团的法人分类之外,规定有无法律人格的社团以及特别委员会,不在法人部分调整宗教组织,而在所有权部分做出保护宗教财产的规定;在法人类型选择上,赋予宗教团体既可以成为社团法人也可成为财团法人或者无人格社团的自由。四是如《西班牙民法典》与《智利民法典》的做法那样,直接排除民法治权,将宗教组织等归于特别法进行规制。(二)宗教场所管理方面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第84条中,即将宗教组织归为财团法人。梳理有关学说,有学者主张宗教组织应登记为财团法人,认为“具有独立财产、独立参与民事活动的寺院宫观只能是财团法人”以宗教事业为目的的财团法人,应当可以不动产设定财团法人,或者以基金方式设立法人。以不动产设定的情形中,除非该不动产并非宗教聚会场所,否则需征求相邻住户的同意。基金会法人主要以慈善、社会福利、教育、文化、医疗及科学研究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由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享受减免税负等优待,应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管。宗教场所能够免税地享用公共产品,实际上成为一种法律认可的经济补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的区分,对于营利法人(例如企业),除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外,应以利己主义为原则。对于一个普通的非营利法人而言,机制体系因则应循利他行为的进路。而在宗教法人的角度应当秉持利“祂”主义原则即利神主义,以利于宗教团体与宗教文化的发展延续。宗教团体进行财团法人化是二十世纪90年代的提法,由来已久,代表学界对于宗教财产受侵犯问题的关切。二十多年后,宗教法人理论已有进一步发展。如果将法人的登记类型交由民法来处理,民法完全可以在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将该法人形式限制在财团法人,从根本上来说,这仍然从属于一种管理的思路。单一的财团法人制式限制了宗教团体运行的可能性,近年已经广受诟病,以财产为出发点管理宗教,使得以人为中心的宗教社团(包括宗教学校、宗教医院等宗教团体)运行不便,十分僵化。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第84条将宗教团体法人定为财团法人并不合适,与时代脱节。该稿第80条应为宗教社团法人“开个口子”,不应将其完全囊括在第84条之下。亦有学者主张采用宗教团体应当为社团法人制式,将宗教组织界定为公法人与社团法人。法人化有利于完善宗教组织的财产制度,并在宗教组织的自治结构方面起到促成作用。但此种法人化进程需要开放不同的法人组织形式,供各具组织特色的宗教团体选择适用。2.以社会团体的名义进行诉讼在我国现行法上的规则体系中,《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第1款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依据该规定,社会团体必须进行登记。未登记的社会团体则参照该条例第35条之规定,即“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追溯1989年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可以看到,在该条例中,经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发给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对具备法人资格条件的,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对于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发给社会团体登记证。从肯定非法人社团的存在,变为强调非法人社团的非法地位,这其中强调了社团登记主管部门批准登记的权限,与当代的实践情况不符。对于某些宗教团体,其社团法人属性和财团法人属性均不明晰,从设立基础、设立目的、设立程序、设立人地位、法人机关方面考察,将其归入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都有不尽妥帖之处。目前,我国的社会团体以审批等准入机制确定合法性,未能登记为法人的宗教团体为非法团体。然而,登记可以分为行政登记与民事登记。行政登记的主要内容是行政审批,乃是解决该组织是否合法的问题,而民事登记旨在解决该组织是否具有民事主体地位和是否得以享有法人地位的问题。我国宗教法人的登记制度应当向民事登记靠拢。《马耳他民法典》附录二第6条第4项、第6项规定,宗教基金会无须登记。(三)除了民法典之外的立法1.对宗教登记的界定在上世纪末的我国台湾地区,宗教组织适用不同的组织形态而受到不同的“法律”规范,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利与义务,有学者即认为其有财团法人、社团法人、社会团体、寺庙、神坛五种形式,另外,还可以以文教基金会的形式进行宗教活动。其形式可以依据的规则具体如下:第一,根据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及“内政部”所订定的“内政业务财团法人监督准则”可以成立宗教财团法人;第二,根据“人民团体法”的规定成立宗教人民团体,再依据“民法”到“地方法院”登记为社团法人;第三,依据“监督寺庙条例”及“寺庙登记规则”登记为寺庙,而不具有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资格,属于无“法律”人格的宗教组织;第四,宗教社会团体不具备法人资格时,可以依据“人民团体法”中的规定登记成为“无法人资格的宗教团体”,依然成立“人民团体法”中的社会团体;第五,根据其“教育部”规定的“文教财团法人监督准则”成立文教基金会推动宗教活动;第六,如果其所拥有宗教建筑物具备寺庙登记的条件,则从建筑外观看,此一宗教组织的建筑物亦有可能被视为神坛。神坛既无法人资格,也不能“人民团体法”登记成为“无法人资格的宗教团体”。及至近十年,我国台湾地区“监督寺庙条例”失去效力,原依据“监督寺庙条例”登记为寺庙的宗教团体,依据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和“内政业务财团法人监督准则”许可设立宗教性质财团法人,包括寺院、宫庙、教会、基金会等,还可依据“人民团体法”许可设立宗教性质社会团体。“各类团体适用不同‘法律’,民政与社政机关分别进行主管。”西班牙也采取了多元化登记模式。西班牙《宗教自由组织法》中规定宗教团体必须进行宗教实体登记。宗教实体登记有几种不同情况和种类。第一类是特别类,包括天主教会附属的一些实体机构和一些与政府签订有协议的非天主教宗教团体。第二类是普通类,包括还没有同政府签订有协议的非天主教宗教团体及其附属机构。第三类是天主教宗教基金。法律规定,被拒绝登记为宗教团体的组织可向法院提出诉讼,如果仍不被视为宗教团体,它仍可以向内政部申请进行协会登记,登记认可为社会团体或公民协会。未经登记认可的新兴宗教如科学学教会即作为文化协会进行登记。在法国,宗教团体可注册为“礼拜协会”或“文化协会”。可见,在西班牙和法国,宗教组织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包括宗教团体、宗教基金会、宗教协会,一些新兴宗教虽然难以通过宗教登记,但还可以登记为宗教性文化协会等;尽管在具体管理方式上区别对待,但在本质上仍属于广义上的宗教组织。另外,根据白俄罗斯2002年的《宗教自由法案》,除了白俄罗斯东正教堂以及法案中提及的绝大部分传统社团,宗教组织主要可以分为宗教信仰群体、宗教协会、全国性的宗教协会三种,有宗教学界专家认为,《民法通则》仅仅规定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于目前法规体系之下,“分级管理、双重负责制”的社会团体法人不能完全适配宗教团体的法律地位,应在以上四种法人类别的基础上增设宗教法人。2.宗教法人法上的法人分类在比较法上,宗教法人的设定可见诸日本法。日本1951年颁布《宗教法人法》后几经修订,体现宪法确立的基本宗教原则,建立了宗教法人管理的认证制度,对于宗教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详细规定了宗教法人的特征及认定、设立和废止时的公告制度、法人代表及决议机构、法人合并和变更。基于日本民法的法人分类,民事主体的法人部分分成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但日本《宗教法人法》不对宗教进行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的区分。在学理上区分,则宗教团体基本上归类为社团法人,部分宗教团体以家族为主进行组织设计,一般人数较少,更符合财团法人的形式。日本《宗教法人法》第2条将拥有礼拜设施的神社、寺院、教会、修道院、其他类似团体以及以上团体的“教派、宗派、教团、教会、修道院、主教区等其他类似团体”都称为该法上的“宗教团体”,可以依据该法成立为法人。据此,宗教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均可以成立宗教法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棚村政行教授告知笔者,日本同样存在有宗教团体没有进行登记的现象,由于无呈报制度,具体未登记宗教团体的数量不明。部分宗教团体以环境、世界和平为名目进行登记,因而没有办法掌握这些宗教团体的数目。另有部分宗教法人成立其他法人,例如设立学校法人、医院法人等。从团体的层面上看,可以认为是“宗教法人(社团法人)”、“宗教法人(财团法人)”,只要该团体是宗教法人即可免税。3.公法、私法人的注册在德国,宗教团体的注册形式是双层体系,其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即既可以注册为公法人,也可以注册为私法人。没有法定实体形式的宗教团体同样可以运转,注册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对于私法人的进路,一般是注册为非营利协会(并不是特指宗教协会)。非营利协会经当地法院确认可以注册。四、宗教组织的宗教方法(一)关于宗教法人的类型除开放多种登记形式外,是否存在更加灵活的登记形式,能够既尽可能地为涉及宗教的内部管理事务定分止争,谨慎排除司法权力对宗教教义的解释,又规范宗教组织的财产利用?这颇值思虑。宗教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混乱往往基于内部权限的失序,法律为宗教法人设定特定法人类型的管理体制,旨在促进宗教组织内部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使得宗教活动有序化。然而,宗教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其存续时间远远早于“法人”概念出现之时,“财团法人”、“社团法人”的概念并非为宗教组织量身定制。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宗教管理习惯,如果囿于法人类型的制度安排而做出强行调整,改变历史传袭的分配资源的策略,加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约束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将可能导致宗教组织内部管理的失序,背离使宗教活动有序化的初衷。从组织学上看,组织形式是被决定的,同时,组织自身具有一定意义上自发定位的功能,如果组织形式被管制行为强制改变,该组织管制本身将消耗巨大成本。作为特别法的规制对象,宗教组织适用法人概念时,如果不触动及适用现有的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的分类,是否对功能实现产生障碍?答案应当是否定的。相对于移植而来的民法法人分类,许多组织形式的法人类型定位颇值得怀疑,合作社、祭田、祭祀公业等便是显著的例子。祭祀公业是典型的中国习惯法上的事物,在我国台湾地区,日据时代祭祀公业被视为习惯法人,以使祭祀公业适应日本法以及日本政策,而当我国台湾地区脱离殖民地统治之后,民国时期大理院的看法得以恢复,通说认为祭祀公业类似于祠堂族产,从而将祭祀公业视为共同共有。在我国台湾地区的一则案例中,祖堂祭祀产业的祖中有两个较小的房请求分割祖地以便各房独立管理所分得的财产。习惯法上,分割祖地导致祭祀公业的瓦解,家族制中共居的社会结构存在瓦解的风险,因此,祭祀公业中的部分成员一般不能请求分产。“祖和家堂的土地意味着不可移转、不可分割和永久性的持有。未能将土地原封不动地传给后代,就严重地违背了中国习惯法。”法人是组织学上的重大突破,是组织的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基础。界定宗教组织为习惯法上的法人,并不影响我国目前几大宗教财产问题的解决。实务中出现的一些纠纷的例子包括:由于寺院无法开立账户,财产登记在主事僧侣名下,主事僧侣圆寂后,产生世俗亲属与寺院的遗产纠纷;值得说明的是,“习惯法上的法人”在含义上不同于上文提到的“宗教法人”。如前所述,有研究者提出的立法方式即在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之外创设第三种宗教法人;但“习惯法上的法人”并不基于立法创设,而是基于司法过程中对于作为法源的习惯法的解释,“习惯法上的法人”并不一定脱离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而自成一体,部分宗教团体依然可以按照本团体的特征与宗教习惯选择成立与社团或财团结构一致的法人。如果采用“习惯法上的法人”一说,是否宗教法人的治理规则今后就完全没有更改的空间了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将宗教法人视为“习惯法上的法人”,是遵循制度变迁的规律,并不意味着传统规则没有任何解释和突破的余地。例如,在我国《物权法》中物权法定原则的背景之下,许多正在形成的习惯法亦受到学者关注,例如后让与担保、我国宗教遵循自办自养政策,除了道教之外,五大宗教文化在历史上由远及近均是舶来生根,运行机制、宗教习惯与域外存在一定相异之处。而参照域外民法典进行法律移植,“至少必须同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和组织变迁”。可以参考比较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申请设立宗教财团法人基金会须知》第6页和第7页所载的说明,申请台北“市政府”许可者,其设立基金为一千万元以上。高雄“市政府民政局”于1997年10月所编印的《高雄市申请筹组宗教财团法人须知》中则规定:“申请本局许可设立之财团法人宗教基金会,其设立基金最低标准为新台币三千万元。”如果仅仅采用财团法人的架构,我国许多宗教场所未必能满足设立财团法人基金的最低标准。法人化使得满足基金会运行最低资金标准的大型宗教场所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信众捐献将更加呈现“两极化”的态势,部分地区的民间信仰、宗教型文化遗产将不得不依赖于财政资金维持运行与传承。同时,对照佛教丛林制度、天主教主教负责制、基督教传统管理体制等运行结构可以发现,其与社团法人、财团法人的结构未必完全契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修正或是虚置了传统民法对于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结构厘定,实质上还是按照习惯法完成了社会团体的法人化。有学者认为,宗教组织既不宜设计为社团法人,亦不宜设计为财团法人,而应当设计为宗教法人。(二)非营利组织在财产结构中的排除《民法通则》中的法人分类是以功能作为基准的分类,法人被划分为事业单位法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四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法通则》中基于单位制度的“四分法”分类方式已经较少为学界的理论讨论所采用。法人理论中出现了更多类型的法人分类,如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之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与中间法人之分。可预见的是,社会科学将顺应社会发展,无论如何分类,面向未来设计法律总会存在局限性与滞后性。因此,针对民法典中宗教组织的法人化类型,首选方案即将其视作“习惯法上的法人”,次佳的方案则应是采用非营利组织法中的制度逻辑,以非营利法人的分类来解决宗教法人问题。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参与市场竞争的平台不同。非营利组织享有免税、募集捐款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第5条规定:“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免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6条第3款规定:“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免缴土地使用税。”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收入、捐赠收入、信徒的布施收入以及佛教、道教寺观的门票收入等免税。一系列对宗教场所免税的规定,因循了非营利组织制度的免税原理。并且,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2条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在此处,宗教组织被视为民间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一般采准则主义,非营利组织一般采许可主义进行登记,部分非营利组织注册为取得进行民事活动的主体地位,注册为营利公司。然而,营利公司无法以非营利宗旨募款。正如上文所述,少林寺在1998年注册为企业法人,即是为了取得法定的民事主体资格,有效保护自身的法人财产权。此种“明营利、实非营利”的法人属性亦证明了保护法人财产权并不一定仰赖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的分类,而是主要依靠宗教组织法人格的确定。非营利法人通过营利行为取得的利润不得在成员间进行分配,这是非营利法人从事商业行为所得的处理原则。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苹果交易合同样本3篇
- 高一开学典礼演讲稿5篇
- 教学常规工作个人总结8篇
- 高二第二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 销售员工年度工作总结(33篇)
- 语文大专考试策略卷
- 语文课件婴宁之美
- 负债偿还合同样本
- 货物储存安全承诺书
- 购销合同模板在线
- 跨文化管理与沟通
- 科普展馆设计理念
- 《机器人手臂》课件
- 如何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课件
-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MOOC Academic Writing(学术英语写作)-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上海电工操作证考试题库低压电工证考试题(全国通用)
- 作业现场化学品安全告知卡
-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 0-3岁健康知识讲座
- 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我和手机有个约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