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巩固练试题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姓名:学号:复习时间: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1春·陕西延期末)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

)A.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C.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2.(2023·浙江舟山期末)秦简《尉卒律》中规定,一里户数达30户以上,既设典、老各一人。典、老的人选由所属乡上报县廷和县尉,由县尉除授,县令、丞审核后,才能正式履职。据此判断,当时(

)A.乡里选才的标准是军功 B.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C.盛行原始民主制的传统 D.注重基层民众的相互监督3.(2023·河南驻马店期末)“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其中编户齐民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户齐民能够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A.便于掌握国家的人口 B.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C.便于掌控兵役的来源 D.提升了国家的统治能力4.(2023·湖北恩施期末)汉朝时期,官方教育与民间私学相结合的乡里教化方式,不可不谓是统治术上的一大智慧。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威恩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据此可知,汉朝的乡里教化(

)A.发挥了地方官吏的示范作用 B.推动了儒学世俗化与大众化C.促进了蜀地开发与民族交融 D.体现了基层治理的重大创新5.(2023·浙江温州期末)东晋时期,政府用白纸登记南迁北人的户籍,称“白籍”,“白籍”侨人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推行将侨人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土断”政策,取消原来的优待,北人也就成为南人。这表明“土断”政策(

)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②简化政府的户籍管理③加深南北对峙程度④推动南迁北人土著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23·宁夏银川期末)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内容注解德业相劝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过失相规如有犯过,则请约正以义理教语之;不听教诲者,则劝其自动退出礼俗相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患难相恤邻里之间,如有患难之事,虽非约中之人,乡约中亦规定以予以救济7.(2023·甘肃临夏期末)唐玄宗对僧尼进行检括,仅开元二年被勒令还俗的便有一万两千余人,还下令不得再新建佛寺,到开元十二年,朝廷户口增加八十余万。这些做法(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C.推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促使商品经济走向繁荣8.(2023·四川宜宾期末)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即有土地的纳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北宋中期“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佃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这一举措(

)A.激化主客户间矛盾 B.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推动市民阶层兴起 D.意在加强户籍管理9.(2023·湖南衡阳期末)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俗称“天下第一约”。表1为该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注解。由表可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A.开创了封建伦理纲常B.侧重对乡民的道德教化C.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D.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10.(2023·山东济宁期末)《元史·顺帝本纪》记载:“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该史料反映出(

)A.政府对灾害的重视程度 B.国家赈灾方式的多元化C.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 D.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11.(2023·河南安阳期末)清代规定给每一户民众发给一张印牌,每张印牌上写明该户民众的具体信息,如姓名、人口、从事职业等。悬挂于门口,再由负责人定期清查其户内人口出入的变动情况,“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上述做法依托的基层管理制度是(

)A.邻保制 B.十家牌法 C.保甲制 D.黄册制度12.(2023·广东东莞期末)元朝推行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根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社会控制的加强C.市民文化的兴起 D.民族交融的发展13.(2023·四川资阳期末)汉代户籍编制十分严密,户籍内容包括户主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姐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有的还登记了身高和肤色等。这种户籍制度(

)A.强化了汉代的基层治理 B.促进了国家人口的增长C.遵循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D.削弱了社会的阶层流动14.(2023·江苏扬州期末)“并省侨立郡县,用确立黄、白籍以分辨土、侨的办法来重新规划行政区域、整顿户籍,是东晋及以后的南朝政府实施‘土断’的重要原因……政府推行‘土断’,就是要把侨户、流民和‘浮浪人’实为编户。”这一措施(

)A.为国家提供租税赋役 B.利于激发社会生产活力C.维护了世家豪族利益 D.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15.(2023·安徽阜阳期末)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据此可知,当时的地方治理(

)A.主要特点是自治 B.体现宗法纽带C.管理与教化结合 D.以皇权为中心16.(2023·安徽滁州期末)《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说明明朝优抚政策(

)A.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B.体现了儒家孝亲敬老思想C.推动了传统宗法观念普及 D.反映了老龄化问题的严重17.(2023春·北京东城期末)古代军队建设材料一

(西周)被封者率本族人到封地后,首先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向面扩展。这种据点称为“国”,“国”以外称为“野”。国、野的居民称为国人、野人。前者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秦汉)在郡县在籍男子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当兵。如汉代男子在23﹣56岁之间,必须服兵役2年。汉武帝时还从熟悉胡、越情况的汉族、匈奴族平民中募兵,以应战争需要。——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到秦汉兵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背景。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可知,秦汉王朝受“分异令”影响,“农村杂”居,以及“乡”“里”的划分原则和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等信息得出,这些措施淡化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C项;“乡”“里”的划分原则的变化并没有使得乡村血缘宗法社会瓦解,相反,中国乡村的血缘宗法社会长期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典、老的人选及其正式履职反映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乡里选才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所述内容与原始民主制传统不符,排除C项;注重基层民众的相互监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编户齐民制度对“大一统”国家的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能够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各项权力渗透到基层,提升了国家的统治能力,D项正确;便于掌握国家的人口只是具体表现,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编户齐民制度不能直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排除B项;掌控兵役来源并非编户齐民制度唯一作用,不是其对大一统局面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威恩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可得出地方太守在地方开设学样,设立教条,以身作则,对民众及地方治理起到了示范作用,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儒学的世俗化,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乡里教化并不是重大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推行将侨人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土断”政策,取消原来的优待,这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简化政府的户籍管理,“土断政策”使“北人也就成为南人”,说明其推动了南迁北人土著化,①②④项正确,B项正确;“土断”政策有利于缓和南北方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加深南北对峙程度,③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6.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90岁下降到80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且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而非实惠性物品(如粮食和布帛),这凸显了优抚政策的教化性趋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赈灾行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仅开元二年被勒令还俗的便有一万两千余人,还下令不得再新建佛寺”,可知,唐玄宗对僧尼进行检括,还通过在全国检括逃户,使得户口迅速增加,户口和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材料与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客户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意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上升,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知主客户之间矛盾被激化,主客户比例变化主要涉及百姓跟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排除A项;市民阶层兴起于主客户比例变化没有多大关联,排除C项;主客户确实涉及户籍管理,但是客户比例下降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客户比例下降主要目的是什么,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吕氏乡约从劝业尚德,劝诫过失,礼俗生活的自我规约,邻里之间相互救济等方面,侧重对乡民的道德教化,B项正确;西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思想,开创了封建伦理纲常,排除A项;乡约是自发的自我规约,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治安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基层治理,没有体现社会保障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可知,元顺帝时期,宣德府发生水灾,政府出钱赈灾,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等地发生蝗灾,政府派遣官员赈灾,说明国家对灾害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只是出钱,没有体现方式的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其他赈灾方式的描述,没有对比,无法判定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思想影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每一户民众发给一张印牌”等可知,这涉及以户为单位的治安管理制度,属于清朝的保甲制,C项正确;邻保制是唐代实施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王守仁在明代实施的,排除B项;黄册制度是户籍管理体制,不涉及查人口出入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职业世袭,比较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职业是世袭的,不允许更换变动,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力度,加强了社会控制,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市民文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制度,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汉代对居民户籍进行细致登记,有利于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强化了基层治理,A项正确;户籍登记制度不能直接影响人口增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依据法律实行户籍管理,排除C项;户籍管理影响人口的跨地区流动,而非跨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材料体现的是东晋南朝时期的户籍制度--“土断,据所学可知古代的户籍制度为国家提供租税赋役依据,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晋南朝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社会活力没有多大关联,排除B项;户籍制度主要关系到国家利益,与世家大族没有多大利益关联,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土断制度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根据“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可知,汉代的地方管理在加强地方管理的同时,也进行教化的引导,将不同地区的人民聚合成为一个大文化体,所以具有管理与教化并存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自治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纽带,排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