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课前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学习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把握文意,积累文学常识。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4.准确把握和理解《大学》“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逻辑关系5.背诵课文。了解“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温故知新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大学”是什么?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小学“与“大学”“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学”指古代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如《白虎通义》:“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孔子开班教学,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大学之道”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一直从属于《礼记》,经北宋程颢(hào)、程颐(yí)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篇章。

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了解《大学》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编者: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相传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内容: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三礼”《礼记》《周礼》《仪礼》(唐)

《春秋》“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十三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开成年间)《孟子》(南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sì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亚圣”孟子(孟轲)孔庙四配啮(niè)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曾子轶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大小戴”。诵读指导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动>彰明<形>美好的德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道路→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动>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状语后置开篇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交代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志向坚定不移心不妄动性情安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根本、枝末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动>接近而:表顺承道:规律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

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也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明确:“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研读文本02文言落实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指代>……的人使……整齐有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使>使……端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使>使……真诚<使>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今:家庭状语后置修养自身的品性[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研读文本“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1文言落实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念真诚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修养自身品性平民百姓古:<动>到+<介>今:<介>表示另提一件事一概、一律[译文]

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三纲八目

“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条目连在一起,是“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条日连在一起,是“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这“八目”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其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择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实现“三纲”而必须经历的八个由浅人深、由低至高的阶段。“三纲”与“八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八目”与“三纲”之间的关系: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任务活动】合作探究,分析本文在论证上的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本探究【思考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主题思想《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城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题。随堂练习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01文言落实<名>颊毛、胡须<动>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