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亨颐与潘天寿的教育与艺术_第1页
经亨颐与潘天寿的教育与艺术_第2页
经亨颐与潘天寿的教育与艺术_第3页
经亨颐与潘天寿的教育与艺术_第4页
经亨颐与潘天寿的教育与艺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亨颐与潘天寿的教育与艺术

经恒毅(1877-1938),字为“紫园”,姓“石禅”,后来被称为“宜园、宜、宜、宜”、“宜大师”、“石浦”、“苦牛”和“长松大师”。房间的名字叫常松山村。石头园、观秋、五湖村的人和浙江上虞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民主革命活动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科,学成后回国参加筹建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务长,辛亥革命后任校长(李叔同、夏丏尊等都是经亨颐在一师聘请的老师),并兼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1917年,由李叔同介绍加入南社,1923年与何香凝一起加入新南社。1920年,经历“一师风潮”回老家上虞创办私立学校。1923年,任宁波省立四中校长。1925年,始任国民政府常委、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副校长。经亨颐一生可总结为“求学东渡、主持公立教育受挫、转而主持私立教育、最后寄情丹青”的活动脉络。潘天寿(1897—1971),比经亨颐小20岁,原名天授1915年,潘天寿进入经亨颐任校长的一师,在此求学5年。潘天寿在一师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图画课老师为李叔同,篆刻方面则在学校篆刻社中接受了经亨颐的指导。比较经亨颐和潘天寿这对师生的教育生涯和艺事发展,前者无疑对后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亨颐在民国时期教育界可谓叱诧风云,他不畏权威、独树一帜,显示出强烈的人格教育观念。在艺术方面,经亨颐和艺术家们广泛交往,强调艺术的民族性、强调人文修养之于艺术实践上的重要性、强调诗书画印的相辅相成;具体在书法上,经亨颐一生钟情于《爨宝子》。从这些方面都不难看出经亨颐对潘天寿的影响。正是在经亨颐的教育与艺术理念影响下,潘天寿努力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和艺术理想,在中西艺术交融和徘徊之际,“一味霸悍”地创造出了一条传统艺术的创新之路。一、人格感化与人格教育的结合在一师期间,经亨颐任用了李叔同、夏丏尊、周树人、刘大白、姜丹书在经亨颐的教育观念中,“人格”教育是最为突出的(经亨颐十分重视人格教育,曾兼授“修养”一课,讲授修身与伦理之学)。在经亨颐的“人格”教育中,教师占据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但以科学的所定之法则、机械的作用教育儿童,当以教师人格之力,其自由活动为最足重。故教师为一艺术家,教育为一高尚之艺术。教师之任务,与其为冷的科学的法则施行者,无宁为以有血有泪、自己之人格移之于儿童、营造儿童之人格之艺术家。自己之人格与儿童之人格至微至妙之间,即教育效力之所在也。由此可见,在经亨颐的视野中,教师的人格高于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常规的教育法则。倘使教师无人格,也就无法成为营造学生之人格之艺术家,教育效力更无从谈起。继而,经亨颐认为:今日之社会既成机械工业世界,倘蔑视艺术与人格,其弊不可胜言。为社会救济,对于机械工业,宜振起手工作业,使社会艺术化以调剂之。或自经济的见地主张艺术教育,即振兴艺术教育与经济问题至有关系。依此,艺术与人格力量不仅可在调剂机械工业世界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可以促成经济的发展,此种观点颇为独到。以手工制作对抗机械工业,以人格教育反抗物质,这可让人联想到19世纪英国著名手工艺运动的奠基人和领导者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的工艺美术复兴运动。威廉·莫里斯无论在绘画与设计理念上都有反对机械化的倾向。经亨颐力倡人格教育和艺术主义,坚信物质文明若离开人格而踏进,则“无补于国家社会”;不由人格所产生的物质文明,经亨颐名之曰“豆芽菜的物质文明”。夫美术学校之设立,有二目的:曰以地方之美而设立美术学校以利用之,曰以地方之不美而设立美术学校以鼓励之。前者精进主义,后者开化主义。吾浙而无美术学校,辜负湖山,岂不可惜!天然图画,点写不尽,音歌啸傲,山谷共鸣。不能分立美术、音乐为二校,暂不妨列音乐为美术学校之一科。长堤柳影之间,多一点缀,较之红砖重叠之新建筑,相去不知几何也。经亨颐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和热情可见一斑,因为在他的教育建构中,艺术教育与人格教育是一体之双翼。在经亨颐大力提倡下,一师有着浓重的人格教育氛围。李叔同先生就是实行人格感化的典范。夏丏尊说,叔同先生做教师,“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畏敬,他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1917年2月4日:晴而有云,太阳时现,又甚寒。上午赴校,与李叔同论画。近得萧俊贤写梅花一帧,余谓天资尚不及朽道人。但时人之笔,如萧君已列上乘,此外,如吴待秋尚可。作为一师校长,经亨颐时常与李叔同论画切磋,品评优劣,亦可见其对艺术的喜爱、重视和对李叔同艺术造诣的肯定与尊崇。1918年7月10日:九时赴校行终业式。反省此一年间,校务无所起色。细察学生心理,尚无自律精神,宜稍加干涉。示范训谕之功。固不易见,以空洞人格之尊,转为躐等放任之弊。漫倡佛说,流毒亦非无因。故特于训辞表出李叔同入山之事,可敬而不可学,嗣后宜禁绝此风,以图积极整顿。虽然与李叔同是挚友,但经亨颐在教导学生时仍告诫学生李叔同之出家“可敬而不可学”,突显其作为教育家的人格。1919年3月13日:返寓后,闻李叔同在下院,入山后半载不见,与香树同往访,僧装,而不甚酷似,系余初见之故也。尽管经亨颐不甚赞同李叔同出家之行为,但两人亦保持联络和友谊。在人格实践中,经亨颐思想进步、为人正派、不畏强暴、不为名利,“像是一株高大的松树,具有高风亮节”潘天寿作为一师的优秀学子,在创作路上始终笃行无间的最高原则就是“人格为先”。潘天寿对友人语,“经子渊、李叔同先生,主张人格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对后学有深刻影响。”“人格”教育在被拓展之后,“民族性”的问题在经亨颐的教育理念中被突显出来,经亨颐在《我国之人格》一文中说:我国虽贫弱,物质文明之进步固不及欧美诸国,而精神上则有世界所无之特色,不可不珍重保持。余特取题曰:我国之人格,意在保持国有之特色,同时吸收他国之所长,就国家而言人格,万不可误解也。可见,“民族性”的问题即是由“人格”教育而引起。经亨颐在论述人格教育时,也提道:“吾国近状,事事模仿外国,应有尽有,余甚忧之。”经亨颐的爱国主义思想,深刻影响着一师的学生们,潘天寿当然也不例外。潘天寿曾为捍卫民族绘画而大声疾呼:“一民族之艺术,是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即为振兴民族精神之基础。”经亨颐的诸多理念在近百年前的浙江一师有如春雨般滋润学子。他对学生们以及未来的教育寄予厚望,1918年7月的一则日记可以佐证:出席毕业式,感慨颇深:“余深悔十年间之事业,束缚于立法、行政。今而后,当从社会之光明大路进行。并勉毕业诸生,母校非可依赖,事在人为,各自努力,青出于兰,有厚望。全体学生立听,颇有精神。”尽管如此,经亨颐的特立独行还是引起当局的不满,1920年,经亨颐被迫离开一师,辗转上虞春晖学校等地,继续实践着他的教育理念。1931年左右,经亨颐到南京,当局一度想让他担任教育部长,他却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即“任何人不得干预教育部长之职权”,否则不干。其追求教育之决心及刚毅性格由此可见一斑二、经亨颐、潘天寿艺术观念传承人格教育经亨颐是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书法专攻《爨宝子碑》,功力深厚,深入骨髓,影响到他的其他书体书写以及绘画和篆刻。后学画,以松、梅、竹、兰见长,画风笔墨酣畅,醇厚高古,是典型的文人画。从《经亨颐日记》中,可以看出书法贯穿了经亨颐的日常生活,如1918年5月2日“一时至校,先嘱俞福侍墨,书十周纪念歌屏及略书他件,又仿曹全碑书‘明远亭’三字”经亨颐与书画家交游广泛,与陈树人、张大千、黄宾虹、郑曼青、何香凝、赵少昂等书画家都有合作的佳作。例如,经亨颐曾与树人、曼青、大千合画牡丹:“共醉春霜后,娟娟各一枝”绘画上,经亨颐强调绘画的金石气和写生的重要性。如:《颐渊诗集》中《翁之琴画册》云:“金石画之骨,淡墨色之源;古今陶冶甚,率尔发毫端。”经亨颐“人格教育”的观念,艺术上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坚定了潘天寿在书画方面的信心。潘氏在浙江一师时所画《设色琵琶》、《济公与象》,即表现出构图大胆、不落窠臼的特色。此外,潘天寿的书法结体也有《爨宝子》的意味,显然是受经亨颐钟爱《爨宝子》的影响。对于经亨颐、潘天寿书法艺术的传承,刘海粟曾回忆道:“我同阿寿认识很早,大约是1919年至1920年,他当时在浙江第一师范。第一师范有个经亨颐,是校长,经亨颐对我是很好的。经亨颐写爨宝子的,阿寿也受他的影响写爨宝子。”潘天寿作画,像他老师经亨颐一样,追求至大、至明、至正之品格。试比较经亨颐与张大千、黄宾虹等合作的《山斋珍果图轴》与潘天寿的《石榴图轴》:开张的气势、大气的构图、金石般的笔法都有着深刻的关联;所不同的是,就中国画而言,潘天寿沿着这条路走得更为深远、更为彻底。潘天寿人生留下的最后一首诗中“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潘天寿曾说:“我师经子渊先生主张中画不必‘三绝’,而必须‘四全’。什么叫做‘四全’呢?就是诗书画三项之外,还得加治印一项,叫做‘四全’。”三、潘天寿的艺术道路2012年北京匡时春拍,潘天寿的《听秋图》以333.5万元成交。此件作品的款识对我们深入了解经、潘的交往弥足珍贵。款云:“去冬,颐渊师约来白马湖,属写听秋图,匆作未应。翌年重到驿,正木樨开侯,小住听秋老屋,漫涂此帧,报命而已。戊辰秋,阿寿。”由此可知,1927年,经亨颐邀请高足潘天寿到白马湖寓所听秋老屋,请为作《听秋图》。1920年,经亨颐被迫离开一师,赴上虞春晖中学继续贯彻其教育理念,白马湖正在此地,而潘天寿从一师毕业也是1920年。事实上,潘天寿从一师毕业后一直保持着和经亨颐的来往。潘天寿为了画好经亨颐嘱托的这幅画,没有贸然动笔,而是第二年再次来到白马湖才完成了这件作品。《听秋图》疏密有致,笔墨交融:听秋老屋掩映于萧木红叶之下,恩师正秉烛夜读,意境清幽,颇有古意。此作品也是师生情谊的深刻诠释。此后,经亨颐与柳亚子、黄宾虹、于右任、张大千、姜丹书、何香凝、陈树人,还有丰子恺、潘天寿等人在上海创立“寒之友社”,研习诗书画印。在潘天寿后来为支持1963年成立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科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