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1页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2页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3页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系列《家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教案及反思《家乡》教学设计九班级语文教案

《家乡》教学设计九班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家乡》。

2、学习在前后对比中呈现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愿思的写法。

3、熟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夫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苦痛和哀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熟悉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争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日我们要学的《家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家乡在哪?

()

2、对鲁迅的家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家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厉 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家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和善、友好。

3、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家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宠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家乡》中,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宠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进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家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索。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转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夫,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月鲁迅回家乡接母亲到,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家乡的人和事,非常悲愤,1921年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受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学校三班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家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争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挨次,依据“回家乡”“在家乡”“离家乡”的情节支配,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家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家乡的简单心情,并交代了“我”回家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早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家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无望与苦痛的心情离开家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家乡的活动为线索,依据“回家乡”——“在家乡”——“离家乡”的情节支配,写了“我”回家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2.脚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