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的大史与大英雄_第1页
梁氏的大史与大英雄_第2页
梁氏的大史与大英雄_第3页
梁氏的大史与大英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氏的大史与大英雄

被历史学家称为“学术领袖”的现代人梁启超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十三岁前,梁氏就已熟读过《史记》、《汉书》等史籍,直到三十岁,《史记》之文尚能“成诵八九”一、《黄粱梦》曰:“国马诸君,国日成人,与我同为”,我以传主之地即开降战争,或又立传主,他从“前传”上看,梁氏创作的民族英雄传记依其思想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两类:其一,反映殖民思想;其二,呼唤保家卫国的英雄。下面我们先谈第一类。拓疆、殖民,这是康梁为首的维新改良派非常重视的一大问题。对此,在《南海康先生传》第八章《康南海之中国政策》里,梁氏作了如下的介绍:第九:先生谓内治稍有端绪,当经营西北,移民实蒙古、新疆、西藏,辟其富源,一以纾东南人满之忧;二以为争雄欧西之基;第十:先生谓当留意殖民事业。今南洋一带,华民居百分之九十九,但使能在其地得参政权,则我国民之发达,不可思议矣。又谓南美洲、巴西各地,地广人稀,颇欲招华工,政府宜以实力速行之、劝导之、保护之,将来可立新中国于西半球;第十二:先生以为维新十年或二十年后,民强国富,则可从事于兵。兵既成,号召英法美日以摈强俄,一战而霸,则地球大同之幕开矣。在梁启超看来,欧美之所以富强,就是因为其人好冒险远游,大量开辟殖民地,并从中获利,《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赵之有武灵、肥义,犹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商君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赵武灵王凭借改革之功而取胜于异域之外,的确是梁氏心目中理想人物,这就难怪梁氏要把他视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而替他立传了。《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中之八大伟人指迁移南洋诸岛,击败当地土著而一度称王的八位华人。作者认为他们是值得国人引以自豪并崇拜的。《张博望班定远合传》称赞张骞、班超通西域之功,但梁氏却把他们与吞没印度的英殖民主义者克雷飞、哈士丁混为一谈。梁氏极力肯定克、哈以离间印度人,唆使其内斗,然后“蹑其后以收其利”的行径,觉得这是值得人歌舞焉、崇拜焉的壮举。而班超“以一身而兼克、哈两杰之所长”,所以“斯真千古之快男儿,斯真世界之大英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以上数传,其传主都是值得人们大书一笔的民族英雄,但梁氏企图借他们以宣扬殖民思想的创作意图则是不可取的。在写法上,以上数传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叙述部分的内容主要依据有关史籍拼凑而成,比较典型的如(赵武灵王传》,就是原文摘录《史记》、《战国策》中的有关段落。而《张班合传》、《郑和传》则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传主的所经之地。所以叙述部分内容虽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可读性不强,何况使用的又是文言。以上数传可值一提的是议论部分。这些议论均采用新文体写成,虽然议论的指导思想有偏颇,但有许多论述还是很发人深省。如《张班合传》在《结论》一节里,梁氏曾有此一问:“彼得一地,而一地即永为其所有;我得一地,曾不足以保持之至于再世。不宁惟是,彼多得一地,而母国日以繁荣,我多得一地,而宗邦反日加骚累,若是者何也?”为此,梁氏作了全面的分析,确是见解独到。限于篇幅,恕不引录。梁氏创作的民族英雄传记另外一类内容为呼唤保家卫国的英雄,代表作为《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1904年)。两类民族英雄传记大多具有笔者在分析《南海康先生传》、《李鸿章》时所总结出来的一些特点,但后一类《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比起康李二传来,则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不仅艺术成就较高,而且思想性也很强,所以可视为梁氏民族英雄传记的代表作,也可视为是梁氏创作的所有历史人物传记的代表作。下面我们作一专门的介绍。二、《袁崇焕传》写作背景及叙述梁氏发表于1904年的《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为一专传,近二万字。该传歌颂了明末民族英雄袁焕崇受命于危难之时,忠心耿耿,“横戈原不为封侯”,戍守边关,抵抗清兵南下的英勇事迹,并对明末统治阶级内部腐败无能,互相倾轧,竟至于自坏长城,杀害忠良的自取灭亡的行径表示了极度的悲愤。袁崇焕事迹虽根据有关的现成资料整理而成,但仍然显示了梁氏杰出的行文技巧,组织才能。专传以两条线索同时并行:一条是袁崇焕力排众议,以“亡命之徒”般的热情呕心沥血经营山海关,屡挫清军为线索;一条是袁崇焕背后所潜伏的重重杀机,所面临的时时可能遭受不测之危险为线索。两条线索又统一在袁崇焕的生死直接关系到大明的存亡这个主题之下。由于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所以全传写得悲雾弥漫、惊心动魄,作者的感叹、愤慨之情流注于笔端、贯穿于全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专传对袁崇焕的塑造也较为成功。还是少年时代,袁崇焕即“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后来得到提拔,可以参与军事后,他一反那些廷臣只知闭门研究战事的作为,而是胆气过人,单枪匹马出塞考察。考察归来,毅然请缨:“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领命守关后,他整顿战备,鼓舞士气,身先士卒,使清兵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可是由于阉党的排挤打击、左右牵制,由于其他守将的贪生怕死,不懂兵事,袁崇焕虽竭尽全力、赤胆忠心,却始终未能完全实现他的抗清战略。后来曾一度受崇祯皇帝的重用,正当袁氏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旋遭满清反间之计,那些朝廷群小则公报私仇,落井下石,冤狱遂成。梁氏借用当时为救崇焕而一并死难的布衣程更生之语对袁崇焕的伟大的人格作了总结: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是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呜呼,若袁督师者,真千古军人之模范哉,真千古军人之模范哉!”梁氏在传后由衷地表达了对袁崇焕的崇敬之情。为一袁崇焕,梁氏曾有许多联想:呜呼,岂惟前代,今日之国难,急于明季数倍,而举国中欲求一如袁督师其人者,顾可得耶,顾可得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袁督师传,二百年前事,其犹昨日也。这一段话正表明了梁氏所以一唱三叹为袁崇焕作传的原因。《袁崇焕传》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可参考笔者为康李二传所作的总结,此处我们只作笼统的说明。《袁崇焕传》先从《袁督师之时代》写起,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使读者能够从大局着眼,更准确地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对此,梁氏指出:“欲知当时明清递嬗之历史,当分三方面观察”:一曰北京政府,二曰东北边将,三曰满洲之势力。为此作者分别配制了三个相关的图表,介绍了清兵初次叩关南侵以来明朝历任兵部尚书、东北将帅及满洲历次军事行动情况。三图表化繁为简,为明末复杂的形势理出了眉目,同时使梁氏能够突出重点,腾出更多的笔墨介绍传主的业绩。作为史学性传记,梁氏坚持“藉人明史”的写法。全传从清兵初次叩关写起,作为袁崇焕“受命于败军之际”的出场背景,袁氏临难后,又以简要的年表介绍了其后明清的战事,直至吴三桂投降,明朝灭亡终,算作是袁氏死后的余波。所以《袁崇焕传》完全可看作是一部晚明亡国史或清兵入关始末。但比起《李鸿章》传“藉人明史”所造成的条理欠清,时显枝蔓,《袁崇焕传》则写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而且在具体的叙述当中,梁氏十分注意合理地运用史料,重视人物形象的刻划。如第四节《袁督师之守宁远》。梁氏先写清兵的不可一世,“大举渡辽河,捣宁远。兵十三万,号二十万越城五里横山海关大路而军。边将皆震恐无人色”;再写朝廷闻警,束手无策:“廷臣议战守,无善策。盈廷皇皇,谓必无宁远。”通过敌我双方战前的截然不同的心理,造成了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极大地渲染了宁远之危急,宁远之难守。然而,“越十日,崇焕以捷闻,朝野上下,罔不失色挢舌,额手以相庆者”。通过朝野闻捷而不敢置信到额手相庆的具体细节描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要赢得这一场战事,袁崇焕该要有多大的胆略,又要付出多大的牺牲。然后梁氏才用倒叙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袁崇焕与将士们冒死守城的具体战斗经过。最后梁氏引录了清朝官修的明史中的几句评述:“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借敌方的话,充分地说明了宁远之战给清兵造成的巨大震撼,从而也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崇焕的巨大历史功绩。整个宁远之战,梁氏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写得波澜起伏而又有条不紊,虽是据事实录却又符合文学原理,所以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类似宁远之战的精彩描写在传中还有许多。由上可见,《袁崇焕传》在写法上虽与康李二传相似,但技巧更娴熟,所以虽为史学性传记,但完全可作文学性传记来读,是梁氏传记作品中不可多见的文史合一的优秀专传。三、梁氏历史人物传记的创作情况这类历史人物传记,史学性最浓,笔者在讨论梁氏的传记理论时对此曾多所提及,故此处不再详论,只作一简要的介绍。梁氏创作的改革家传记主要有两部,即(王荆公》和《管子传》。专传《王荆公)作于1908年,长达十五万字,是梁氏所作的篇幅最长的一个传。(管子传》作于1909年,近六万字。本书以发挥荆公政术为第一义,故于其所创诸新法之内容及其得失言之特详而往往以今世欧美政治比较之,使读者于新旧知识咸得融会。(《王荆公》)本编以发明管子政术为主,其他杂事不备载;管子政术,以法治主义及经济政策为两大纲领,故论之特详,而时以东西新学说疏通证明之,使学者得融会之益。(《管子传》)因此之故,王管二传不宜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至于史学价值如何,那则要由史学家来评判。在写法上,除了把文学性的内容剔除得更加干净,叙述的内容主要原文采录相关的古籍外,其他方面与康李二传基本相同,故不再重复说明。学者、思想家的传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写于1924年的《戴东原先生传》,《戴东原先生传》写清代著名学者戴震一生的学术贡献。传中除了写戴震少年求学时好发问,塾师不胜其烦等少数几句尚有一丝生活气息外,其他绝大部分内容是用来介绍戴氏各方面的学术及其贡献。为了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掺入,梁氏特别申明该传“体例依前代史稿,专采前人成文,不自撰一语,时或为行文便利起见,窜易增加数字而已。私见所及,则别为案语缀各段之后。”梁氏的历史人物传记都有采前人话语联缀成文的特点,但严格到“不自撰一语”则唯戴传一篇。该传正文,每一句之下,都注明该句出处,即使段后的一些案语也不妄加发挥,而是大多根据前人的材料——也注明出处——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某些看法。总之,该传纯用前人陈言,但又能组织得滴水不漏,无丝毫生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