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美育01第1章美育概述02第2章审美活动03第3章美的创造04第4章人生美05第5章生活美06第6章环境美07第7章艺术美08第8章科技美01美与美育目录02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第一章美育概述第一节美与美育学习目标1.了解美的含义与特点。
2.了解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一)美的含义
美是指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继而促使人的精神发生积极变化的事物属性。美是依赖于事物而存在的,当事物不存在时,其能够表现出来的个性美也就随之消失。如果事物在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个性美也相应会留下一些记忆,能够使人在回忆中体验到一定的美感。例如,当人们看到水泥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时,首先产生一种直觉上的美感,继而会由物及人,联想到人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当眼前的情景消失后,不仅人们的直觉美感随之消失,而且联想活动也很快终止,经验性知觉美感也随之消失。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一)美的含义
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为情感愉悦、身心轻松和感觉舒适等。积极的精神变化具体是指人在获得审美体验后,或是产生了对审美对象的喜爱之情,或是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是精神得到了振奋,或是心中有了一种信念等。
积极性是区分美与丑的根本标准。如果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在被人们认知后,能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发生积极变化,那么,它就是美的;如果使人的情感或精神发生消极变化,它就是丑的。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二)美的特点
1.形象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是可感知的,无论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都有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即通过声、光、色、线、形等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美具有形象性。
2.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能够以情感人,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无论是登上泰山观赏壮丽奇观,还是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都会使人陶醉,使人心旷神怡。这是因为无论是自然形象还是音乐形象,它们的美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受到美的影响,从而唤起人的热情,激发其理想和坚定其信念。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二)美的特点
3.认同性
虽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美的具体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美还是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认同性。例如,崇尚自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的审美趣味,因此在园林艺术上,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的造园风格(见图1-1)是人们不断追求的。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大方得体、不刻意修饰的外表是人们认可的天然之美,而浓妆艳抹、穿着怪异是人们普遍不能认同的。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二)美的特点
4.时空性
任何美的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所以美具有时空性。美的时空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
例如,百花争艳的景象花争艳的景象(见图1-2)出现在春天,硕果累累的景象出现在秋天。又如,歌声是优美的,但在图书馆等需要安静的地方唱歌,歌声就不再是美的,而是变成了噪声。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二)美的特点
5.创造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美在人们生活中不断被创新、优化和完善。美的创造性是人们不断实践的结果,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美的规律重新创造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例如,自然美是被人们发现的,这种发现本身就包含着创造,而普通的山水风景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成为风景名胜区,这更是对自然美的再创造;生活中的物品、服饰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的美,这些美同时也在历史发展中千变万化、推陈出新;而艺术美的创造性更加明显,艺术作品都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突破,进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指在美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自然审美、艺术审美等审美实践活动,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塑造,从而培育和谐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美育既是审美的人格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和形式美感教育。美育包含娱乐教育、爱美教育、人品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美育的形式生动活泼,过程轻松愉快,因此,美育一般都能使人乐于接受,教育效果十分显著。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二)大学美育的意义
1.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1)激发热情。
(2)陶冶情操。(3)激励精神。(4)提升思想境界。(5)提升创造力。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二)大学美育的意义
2.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1)降低管理成本。
(2)优化学校人文环境。(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增强发展后劲。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二)大学美育的意义
3.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美育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和发展。美育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在自己创造的幸福家园中诗意栖居,而这种诗意栖居的过程,就是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是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过程。
(2)美育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的情感、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势在必行,而美育在这些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美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人们懂得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所处环境,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学习目标1.了解大学美育的任务。
2.掌握大学美育的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大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审美、创美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伦理观、真理观、道德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人生的总的看法。具体地说,审美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的原则体系。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原则,把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的东西、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活动和行为、以鲜明生动的感性形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东西作为审美的标准,反对和摒弃一切假的、丑的、恶的事物,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客观对象,按照美的规律美化自身、美化世界。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二)培养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人的审美知觉、审美领悟等多种能力因素的综合,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在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出来的审美认知与创造能力。人们只有通过美育,积极参加审美实践,融入美的境界,直接感受、体验美的事物,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知觉能力。审美知觉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造美的活动的出发点,是审美能力中最基本、最初始的能力。通过审美感知,人们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感性状态,如颜色、声音、线条、形状等,进而获得美感。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及时、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由于种种原因,个人的审美知觉能力并不一样,虽然美无处不在,但是有的人缺少发现,缺少审美知觉能力,这就要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各种美的事物的知觉能力,使之具有一双能聆听美的耳朵和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二)培养审美感受力
审美知觉具有直觉性,审美知觉能力包含直觉能力,因此,审美知觉能力的培养包含直觉能力的培养。直觉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它的特点是不通过概念和推理,而是直接从事物的形式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在审美活动中,美感的生成具有直觉性特征。例如,当人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或欣赏艺术的美时,当人们对事物发出“真美啊”的赞叹时,人们并没有经过逻辑的推理,而是凭着直觉,不假思索地发出美的赞叹,而且往往是在发出赞叹后还讲不出为什么要赞叹。总之,审美就是直觉。直觉能力是长期审美实践的结果,美育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审美直觉能力的过程。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培养与提高人的创造力,是美育的直接落脚点,美育的目的是帮助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创造是一种超越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本质特性,一个人只有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能够真正认识自我的力量,也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创造力一方面是指专门的创造能力,如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指不断实现和更新的生命活力,是健康的个体生命的基本特质与能力。后者是创造力的基本内涵,又是前者的基础与源泉。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而是有其新意的思维活动,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美育则是情感自由解放的过程,具有使情感得到释放和提升的功能,使情感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成为创造精神的契机。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审美创造力的心理机制主要由审美联想力和审美想象力构成。
1.培养审美联想力
联想是指人在感知外部世界时,由一事物的刺激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一物引起对他物的回忆的心理现象。联想是一种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是外来的信息同大脑中原有储存的信息相沟通而实现“表象回忆”或“表象转移”的过程。联想作为一种心理能力,称为联想力。审美活动中的联想称为审美联想,而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能力就称为审美联想力。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1.培养审美联想力
审美联想可以使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信息,建构更丰富的审美意象,引起更强烈的审美反响。例如,五代牛希济的词《生查子》里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句子,由芳草想到绿罗裙,芳草的意象就不再只是自然之象了,而是自然之象与恋人之象的交融,并饱含着抒情主人公对恋人深厚感情的意象,这种意象引起的美感就更加强烈了。审美中的共鸣正是审美联想的结果。
联想力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以上几种联想力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审美联想力,就是要加强这几种联想力的培养。
联想力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获得和储存的信息越多越丰富,联想力就越强。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2.培养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指人在感知外部世界时,对已感知的事物形象(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是重新组合表象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能力,称之为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就是人们对已感知的美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这种能力就是审美想象力。换句话说,审美想象力是人们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积累,对审美对象进行补充、完善或对各种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新的对象的一种能力。例如,钟子期听俞伯牙弹琴,想象出一种“高山流水”之势;白居易听琵琶,想象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就是想象力和它的创造所产生的美感效果。只有这种想象,才能使审美活动具有艺术创造的意味;也只有这种想象,审美才能进入最高境界,审美主体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愉悦。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2.培养审美想象力
想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创造性。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过想象,人们可以创造和认识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和形象,还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打破生死、人神的界限,创造新鲜、丰满、奇特的审美意象,使之比原来已知的形象更引人入胜,激起人们更加强烈的美感,从而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以至有人说,美感就是“想象的乐趣”。就艺术创作而言,可以说想象是最根本的独创能力,如中国龙的形象、孙悟空的形象、宝黛的形象、阿Q的形象……无不是想象这种独创能力的神奇创造。所以马克思将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黑格尔说想象是“真正的创造”,雨果说它是“伟大的潜水者”,布莱克说它是“神的视力”,波德莱尔说它是“各种官能的皇后”。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2.培养审美想象力
想象与联想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界线难分,以至有人把两者当作一回事。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第一,联想侧重追忆,由一物想到另一物,比较保守,侧重过去,不一定创造新形象;想象侧重未来,以创新为主,常常创造并形成新形象。第二,联想较被动,由一物想到另一物时受到原先事物较大的限制;想象较主动,可以超越原来的事物主动构成新的形象,而且纵横驰骋,海阔天空。因此,想象不等于联想,但想象必须以联想、追忆为基础,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想象,而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分为以下两种:(1)被动性想象力。被动性想象力是指受知觉对象牵制、不脱离知觉对象的想象力,即表象的重新组合是以眼前的知觉对象为基础或原型的,所以也称为知觉想象力;(2)主动性想象力。主动性想象力是指由一物的触发而引起对记忆中各种表象的新的综合的想象,有人称其为综合想象力。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
(一)自觉加强对审美理论的学习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这是从学校的角度保证了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的重视。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人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获得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道德行为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非常值得深思和借鉴,大学生要自觉加强对审美理论的学习。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
(一)自觉加强对审美理论的学习
审美理论主要包括美学理论基础、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其他审美常识三个方面内容。美学理论基础使人们懂得美的原则、各类审美的范畴、美的存在形式、人类审美活动的过程以及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和审美。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是对艺术的介绍和解读。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欣赏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知识积累。其他审美常识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审美常识,它们常常是文化史记载的内容。比如,俄罗斯人不喜欢黄色,他们认为黄色代表忧伤、哀愁,是病态的不健康的颜色;而在中国,黄色则是黄皮肤、黄土地的颜色,“黄”和“皇”同音,是与皇权富贵紧密相连的,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颜色。掌握这些民族文化历史方面的审美常识,对于审美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
(二)注重自身审美情趣的养成
大学生首先要端正自身对美的认识,重视自身审美情趣的养成。正如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美无处不在,美并不仅仅指一些名家的作品,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学校、商场、大街、公园、公司……花草树木、风雪雨雾、水土砂石、日月星辰……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所用的物品、精神食粮、艺术品等都是审美的客体。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他说:“在清华大学生物研究所看微观世界,那些细菌、病菌、蛋白等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被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了情感、想象及个人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面对相同的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自觉抵制一些不良观点和文化的侵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做一个具有完美人格、富有审美情趣的人。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
(三)积极参加审美创造实践
审美创造是更深入的审美活动,是对美的事物诞生过程的深入体会。审美创造主要有两种形式:艺术创作和一般生活审美创造。
艺术创作相对专业,作为文化修养较高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文艺活动,如写诗作文、绘画书法、唱歌跳舞、奏乐谱曲等。大学校园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空间,无论是正规的美育课堂还是课外社团,都是大学生参与审美创造的良好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在良好的审美氛围中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
(三)积极参加审美创造实践
一般生活审美创造,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比如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会用青草编成小狗小猫的模样,会用树叶吹曲子,相应地,他们心里就会产生满足感、愉悦感,获得审美享受。美无处不在,创造美也是随处都可实现的。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包括军训、劳动、游戏、体育等,本身就具备了审美创造的意味,只要用心,既可以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也可以随时激发灵感,创造出美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最终只能是一种自我教育,也就是说,无论群体、家庭、社会、环境提供了怎样的美育条件,最终都要经过个人的自觉的审美活动来获得对美的理解。向往美,是人的天性,大学生应当不断加强审美意识,不断提升审美修养,成为爱美、懂美、能美的当代青年。第一章美育概述思考题
1.对照所学内容,列举自己平时进行的审美活动。
2.大学美育的意义有哪些?
3.大学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4.大学美育的途径有哪些?感谢您的观看大学美育01审美活动概述目录02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第二章审美活动03审美活动的当代价值——重拾自我,回归人性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审美活动的本质。
2.理解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审美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科学认知活动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在艺术欣赏中,审美活动经常发生。比如,登上泰山之巅看日出,置身黄山观云海,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清晨在天安门广场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或者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就是审美感受和体验。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当然,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可能不相同,但是,这里面又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人们面对的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人们总会获得某种不止于、也不同于生理舒适的精神上的快感,总会由感官上的悦耳愉目,达到情感上的陶醉、激荡、欣喜,再进而达到理性层次上的领悟——概念语言说不清楚,甚至根本说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得到某种程度的赏心怡神的精神享受,而上述活动(感受和体验)都离不开人。不仅感受和体验的主体毫无疑问必须是人,而且感受和体验的客体也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也许可以算是对审美活动的现象描述。然而,要想科学把握审美活动,仅仅做出现象描述还不够,还必须揭示审美活动的深刻本质。
对审美活动的本质,必须加以多方面的说明,企图用某一个定义或者几句话来说清审美活动是什么,是达不到目的的。那么,就其本质而言,对审美活动应该如何界说呢?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是人之作为人的本性表现之一,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生活形式。
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根本地,乃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不仅进行社会的物质生产,而且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与物质生产密切联系,进行社会的精神生产。人不仅过着物质生活,而且与物质生活相联系过着精神生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人不断获得、发展、肯定、确证、观赏自身的本质,而审美活动正是这一过程的活动形态之一,也是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形态之一。
这里涉及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怎样通过对自身本质的获得、发展、肯定、确证、观赏而产生审美活动等问题。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这里所说的人,是高尔基所说的那种“大写的人”,亚里士多德、富兰克林等都对其下过定义。然而没有一个定义是令马克思真正满意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确切地说,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是: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这个定义标志着古典古代的特征,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人天生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标志着美国社会的特征一样。”
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什么呢?人的本质又是怎样的呢?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早期著作和19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人的特性、人的本质做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概括地说,其主要思想是人是有意识和有意志的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他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实践活动,包括制造、使用和保存工具(物质工具——语言、符号等);同时,人的这种本质,又是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通过实践内化于人自身的结果。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本质恰恰包含在人的这种社会本质中,表现在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社会本性中,马克思正是由此揭示出审美活动的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样写道:“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或者说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来对待)的自我确证。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马克思在这里通过人与动物的对照,揭示出人的本质,进而又揭示出审美活动的本质。他极其深刻地阐明:能够进行有意识和有意志的、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恰恰因为人具有自由自觉的意识和意志,人才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同外在世界区别开来,从而脱离动物界,动物永远做不到这一点。人正是举着自由自觉的意识和意志的火把,从动物界跨进人类社会里来的。正是因为人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才能够摆脱直接的、狭隘的肉体需要,超越自己的本能而进行社会生产活动。人的这种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在于:人不但通过自己的自觉的意识掌握外在事物的规律,从而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且能够随时随地用人自身的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处处表现出人的意图和目的。这样的生产是真正自由的、全面的生产,是充分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生产。这样的生产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也就是审美活动。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充分体现、展示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充分自由自觉的活动。凡是审美的,都无例外地必须是体现着人的本质的,而且愈是审美的,愈是能够充分地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审美活动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人对自身本质的自我发现、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我观照和自我欣赏。
如果一定要找审美活动的目的,那么可以说,人自身就是目的。审美活动是为了人自身,正如人的呼吸、饮食是为了人自身一样。从这个意义说,审美活动同人的呼吸、饮食等活动一样,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活动。不过,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本能”,而不是自然本能。也正因此,我们说审美活动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一种特殊生活形式,是人的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我们不必到人之外去寻找审美活动,也不必到人之外去探求审美活动的目的。也就是说,从人类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人本来就是审美地存在着、生活着。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二)从人对外在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从人对外在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
如前面所述,正因为人有意识、有意志,所以人才能够把自己与外在世界包括自己的生活活动区别开来。而所谓区别开来,也就是把自我同外界对立起来,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组成对象关系。人与世界的这种对象关系,主动权是在人这一方面。只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的有意识有意志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打上了人的印记,外在世界才显得如此光辉。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根本上说,人与世界的对象关系,也就是人对世界进行掌握的关系。人对世界进行掌握的所有形态和全部内容,即构成通常所说的“文化”;人对世界进行掌握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即构成通常所说的“文明”。审美活动是人掌握世界、创造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活动史是人类文明史的特殊形态。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二)从人对外在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其特殊在哪里呢?这就需要从人对世界的各种掌握方式的比较中进行界定。
由于世界的多样性,“人的本质力量”的多样性,人对世界的掌握也是多样性的。概括地说有三类:一是人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二是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认识活动),三是人对世界的精神实践掌握。所谓人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是指人以自己的感性物质实践来改造世界,以及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人自身,如物质生产、科学实验等。所谓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是指在实践基础上人以自身的意志反映和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人自身,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理论认识活动。所谓人对世界的精神实践掌握,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人对世界的这种掌握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或实践性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也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但不是物质实践的改造,而是在精神上进行的改造,在想象中实现的改造;第二,人对世界的这种掌握是由精神导向实践的活动。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二)从人对外在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人对世界的精神实践掌握,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行为、审美活动等。在宗教信仰中,既不限于纯粹精神的、意识的活动,也不同于物质实践活动,而是既有对上帝、佛,以及各种宗教教义的认识、敬畏、笃信、皈依等精神的、意识的活动,又有做弥撒、进香等实践性的活动。人的伦理道德行为,总是表现为对善的肯定和追求,表现为要求实现善的愿望和导向实践的意志冲动力。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都是属于人对世界的精神实践掌握的范畴,是人对世界的精神实践掌握的富有典型性的形态。
审美活动中既有感受、领悟、理解、想象,也有情感、评价、意志等。前四个因素偏重认识方面,偏重精神掌握方面;而后三个因素则偏重实践方面——“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情感、评价、意志明显地表现出导向实践的趋向。同时,审美活动总是包含着创造的因素,而在创造中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审美创造是一种精神创造,也即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二)从人对外在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审美活动作为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的性质,可以通过具体对照和比较,看看它同对世界的其他掌握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把审美活动同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相对照。
第二,把审美活动同对世界的精神掌握相对照。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二、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一)审美活动的客观范畴
所谓审美活动的客观范畴,即审美对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区别于狭义的美——优美、秀美、伟美、壮美、漂亮等)。
关于广义的美是什么(美的本质),历来争论得十分激烈。中外美学史上单是这个问题的争论情况,就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这里不进行详细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二、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一)审美活动的客观范畴
本书选取一种看法:广义的美,或者说审美对象,属于价值范畴。那么,价值又是什么呢?价值所表示的是对象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客观的关系。对这句话须做如下规定:第一,这里所说的人,是马克思所规定的那个意义上的人,是个体可以成为群体代表的人。离开这样的人,即无所谓价值。第二,这里所说的“特殊”关系,是指“意义”关系,即对象对于人具有何种意义——积极的或消极的。这就是说,价值表示的是对象对于人所具有的某种意义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第三,这种意义关系,不是主观的、任意的,而是客观的。因为价值作为对象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是在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的客观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它可以随整个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是它并不随某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意志而任意变幻——并非某个人感到对象对我有意义它就有意义,感觉不到它对我有意义它就没有意义,而是不管某个人感觉到或感觉不到,它事实上已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确定了不依个人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意义关系。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二、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一)审美活动的客观范畴
广义的美,或者说审美对象,就是一种不同于道德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的特殊的价值形态。在宇宙间,人(大写的人)本身当然是最高的价值,因此,审美对象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它的本质总是与人的本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凡是体现着人的本质的某种具体性的事物,就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事物,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美的(广义的)事物。换言之,广义的美(审美对象),生活中或艺术中客观的审美价值属性,是指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人的本质的一定状态,一定的价值形态,人可以在其中复现、确证、肯定自己,充满感情地(包括悲的或喜的,优美的或崇高的……)观照、评价、赞赏自己的本质。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二、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一)审美活动的客观范畴
更具体地说,审美对象,客观的审美价值属性,是人的本质因于内而符于外的各种具体感性形态:或者是表现着人的本质的某些积极方面的具体感性形态,即狭义的美(优美、秀美、伟美、壮美、漂亮……)和崇高(伟大、宏伟、壮阔……),以及美和崇高的被毁灭——悲(悲哀、悲悼、悲壮……);或者是表现着人的本质的某些消极方面的具体感性形态,即丑(不美、滑稽、丑陋、丑恶……)和卑下(卑微、低下、渺小……),以及丑和卑下的被撕裂——喜(讽刺、幽默、可笑、嘲弄……)。
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对象、事物的客观的审美价值属性,当然包括自然以及其他任何外物的审美价值属性在内。但是,自然物以及任何外物,它们之具有审美价值,并非由于它们的客观的物质性质或自然性质本身,而是由于它们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进入人类生活圈子之内,形成和确立了与人的某种客观的意义关系,以具体可感的形态显示出对人的某种意义,表现了人的某种本质。离开了人的因素,自然事物以及其他任何外在物体,无所谓美、丑、崇高、卑下、悲、喜。总之,凡是“美的”,都是属于“人的”,属于“人的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是有道理的。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二、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二)审美活动的主观范畴
所谓审美活动的主观范畴,即审美意识,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广义的美感(区别于狭义的美感——优美感、秀美感、壮美感、伟美感、漂亮感等)。
如果说关于审美活动的客观范畴(审美对象)虽然历来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对它研究得还比较深入的话,那么,关于审美活动的主观范畴(审美意识)则至今研究得很不够。可以说这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例如,对审美意识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审美意识包括一些什么内涵?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二、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二)审美活动的主观范畴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即认为美感(审美意识)仅仅是对美(审美对象)的反映,是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到深的认识,只不过是一般认识和反映的特殊形态而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感(审美意识)仅仅是一种直觉。这些看法虽不能说没有某些合理因素,但总体来说却是片面的。不错,审美意识的确包含着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反映,也的确包含着直觉,但却既不仅仅是认识和反映,也不仅仅是直觉。这是同时包含着认识、反映、直觉,也包含着情绪、情感、意志、评价、创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的精神状态,其中更为突出的常常是饱含着激情的惊喜,情不自禁的爱怜(或厌恶),不自觉、无意识的倾慕,渗透着评价(肯定或否定)的观赏,被某种不可遏止的内驱力鼓动下的创造……同时,其中还总是包含着悦耳愉目、赏心怡神的精神享受,由于审美活动是人对自己本质的肯定和确证、复现和观照、发现和创造,人就必会产生某种精神愉悦,激发起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意志力量。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二、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二)审美活动的主观范畴
审美意识的内涵十分丰富和复杂,是通过每一个审美主体亲自进行审美体验而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因素的融汇,但其中也可以大体上区分出各种“意识团块”,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四种。
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是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比较直接的审美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的形态。在经常不断的审美活动中,在社会历史实践、哲学世界观、政治、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下,又产生了以下与审美对象发生比较间接的关系的几种审美意识的形态。
审美情趣——这是经过长期的审美体验,在历史传统和文化教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所形成的、带有强烈个性嗜好特点的审美定向能力。
审美观念——这是在长期审美体验中所形成的以个别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美的事物的一般观念。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二、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二)审美活动的主观范畴
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普遍化,就形成带有更强的社会必然性然而又不失去个别形象形式的审美理想,它常常成为人们审美追求的目的和标准。
此外,在对审美活动进行理性把握时,一定社会的人们还形成各种不同的审美观点、审美概念和美学体系等,这是社会的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
审美活动的客观范畴(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的主观范畴(审美意识)是对立统一地结合在一起的,绝不可以将它们割裂开来。离开其中哪一方面,审美活动都不能进行。而且,历史地看,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是在人类的历史实践中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通过历史实践,同时实现了两个方面的自然人化:审美对象的产生是外在自然人化的结果;审美意识的产生是内在自然人化的结果。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学习目标
1.理解审美活动的特性。2.理解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一、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每当我们看一幅画,特别是山水画的时候,总有一种人在画中的感觉,甚至久久徘徊其间,流连忘返。这样的画往往带给我们澄明和安详之感,会使我们产生美的享受。
南宋马远的《踏歌图》(见图2-1)就是这样一幅画。从表面上看,《踏歌图》像是一幅表现自然山川风貌的山水画,而实际是一幅描绘人间生活的风俗画。作者马远在图中安排了不多的几个点景人物,使画中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一、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村民形象:一个中年村民,因为高兴多喝了几碗酒,步履蹒跚,摇摇晃晃,醉意十足,但是没有忘记那个盛酒的葫芦,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个白胡子老汉,同样也喝了不少酒,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高高抬起,双脚离地,手舞足蹈,兴奋异常;中间两人与白胡子老汉做附和状,似乎在对歌。他们的举止行为已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合,所以显得滑稽可笑。作者马远描绘了这几个成年人后,觉得还不足以表达欢快纵情的气氛,特地在画幅的左下角安排了一名男童和一名女童,他们回过身来,瞪着惊异的眼睛,看着自己的长辈,平时家长的持重和威严怎么都没有了?女童还用手捂住了嘴巴,偷偷在发笑。这两组点景人物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把“踏歌”欢愉快乐的情绪推向了极致。可是细看图中,作者只不过画了六个人,却能将气氛渲染得如此充分。画家马远“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实在是太高妙了。整幅图画笔墨细润,线条简逸,色彩清秀,构图自然,反映了作者纯净清雅、淡泊宁静的情怀,给人以简淡悠然之感受。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一、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观赏中国绘画,最容易得到这种自然而又自由的审美享受。究其原因,正如宗白华所说: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之美。意境的生成,既有赖于绘画中直接的形象表现,又有赖于欣赏者想象、联想和感情介入的作用。意境的生成过程,就是这两方面叠合互渗的过程。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主要通过具体的形象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中的情绪、情感和境界都是通过形象传达出来的。当绘画中的形象在欣赏者的静观中逐渐明朗时,欣赏者往往会经由对其形象的品味而获得某种超象性。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一、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所谓超象性,就是既生发于形象又超越了形象的一种特性。所谓超象,就是既在形象之内又在形象之外,既具有哲理意味又带有情感趣味的东西。例如,绘画中的意境可以使欣赏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宁静致远的向往乃至优雅高贵的气质,这向往、气质就属于超象性的东西。如果说形象性大多来自作品本身(其余部分则为欣赏者所补充),那么超象性更多地来自欣赏者。
超象性的获致有赖于欣赏者生活阅历的丰富、文化修养的深厚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超象性的形成与主题思想的表达或呈现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作者在其生动形象的表达中往往传递了某种价值观,欣赏者则往往凭借自己的阅历、经验、知识、志趣等与作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入而又超越形象。超越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唐宋诗论家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以及“韵外之旨”“味外之旨”。超象性成了衡量艺术成就高度的一个重要标准。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一、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以上是就绘画来谈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问题。形象性和超象性在诗歌中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诗歌的形象性是在主体通过解读语言而获得感觉并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过程中凸显的。诗人通过以语言展现形象,从而把对外界的感觉与一定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其作品所蕴含的形象可以给欣赏者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欣赏者一旦在丰富的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和联想进一步感受,就可以把握通过文学语言而呈现的诗歌的形象性。例如欣赏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一、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的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前两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信奉佛教,于晚年寓于辋川别墅,过着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第三联写在山中独行,随意而安,自由自在。通过对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闲至极的心境。此二句流传甚广,人们对之有各种感受和理解。近人俞陛云评论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里的“化机之妙”就是超以象外的无限意味。诗人周梦蝶则道:“行到水穷处,不见山,不见水,却有一片油香,泠泠在目,在耳,在衣。”又可以说以超象表现形象,两者相得益彰。除此之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可以说最为集中地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情操和禅机智慧,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种智慧和向往就属于超象性的东西。这种超象性不仅将诗人的悠闲自得、超然物外的风采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在无为闲适的随机偶遇中,将形而上的抽象之道巧妙地化为诗情画意和道心禅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给人以极为丰厚的美感,无论是在朦胧含蓄方面,还是在灵动自然方面,都大大超过了有限形象性的能指和所指。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一、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当然,诗人要创造出欣赏者愿意亲近的诗意之美,首先要通过凸显诗歌的形象性来实现。诗歌的形象性为诗歌空灵的意象、宜人的节奏、美妙的旋律所奠定和丰富。诗的形象性往往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意味,个中包蕴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并可以使自然之物也充满情感和意趣。抽象的述说和直截平淡的表达不可能成就诗歌,诗歌追求的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意蕴,这种意蕴又是与其形象显现水乳交融的。诗人往往有如同画家一样的灵感,其创作可以使诗歌产生如同绘画所产生的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诗人能让欣赏者在品味诗情的同时体味出画意。诗歌的形象性表达是一种视觉艺术的主观呈现,诗人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表现中,往往传达出某种理想、信念与追求,自然而然地引发欣赏者的思考,从而增加诗歌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形象性和超象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生动感人的形象和深刻隽永的内涵,也就是说,属于超象性的思想意蕴融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抽象的思想从而获得了鲜活的生命,而这种鲜活的生命形象也因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获得了灵魂。两者相依相生,从而使得作品中的一切都化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一、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综上所述,审美的形象性是指审美活动诉诸人的感觉和感情,从而形成具体生动的、强烈的感染力那样一种情状。审美活动总是通过感性形式反映外在世界和内在心灵的过程,具有具体可感性、鲜明生动性和情感感染性等特点。审美的超象性则是指审美活动往往能生发出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理想、信念、意蕴等,通常包括社会历史哲思和宇宙人生体验两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此外先结合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来谈谈审美活动的感官性问题。
《疯狂的石头》讲述的是三股力量围绕着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进行较量的故事。一方是工艺品厂保卫科科长包世宏,一方是房地产公司冯老板请来的香港国际大盗麦克,还有一方是由道哥、小军和黑皮三人组成的小偷团伙。这三方由于翡翠的价值、用途以及不务正业的人物谢小盟而发生具体联系。这是一出笑剧,故事发生于山城重庆。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重庆方言俚语,整个故事情节洋溢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故事由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推翻旧厂房时发现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而起:工艺品厂为这块翡翠办了一个展览,希望卖出天价以改善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局面。不料国际大盗麦克和本地以道哥为首的小偷团伙都盯上了翡翠,以其各自的“专业技能”向翡翠步步逼近。为了获得翡翠,他们在着力对付学刑侦出身的工艺品厂保卫科科长包世宏的同时,相互拆台。这样一个故事框架,其具体的艺术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可能,简言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是表现较为丰厚、深刻的思想意蕴;另一种是仅仅停留在表现某种较为浅表的生活趣味和审美趣味,从而博得当下不经意、事后也无须反思的轻松愉快的笑声而已。《疯狂的石头》所体现出来的是后一种趋向,这大体上可从其细节的组合、语言的展现和情节的安排三方面看出来。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就细节的组合来说,电影一开头就着意制造了一连串笑料:冯董助理的宝马车被撞,是因为包世宏驾驶的车没有拉闸而自动下滑;车没有拉闸,他们下车朝天大骂,是因为一个易拉罐从天而降,砸破了他们的车前玻璃,包世宏匆忙地离开驾驶室,对着从头上经过的缆车破口大骂;易拉罐从天而降则因为谢小盟在缆车上调戏女孩被女孩踩了一脚失手掉落。而由于撞车引起的争执转移了交通警察的注意力,以搬家为名在光天化日之下偷盗的道哥等三人被警察盘问后又意外地得以逃离。这一连串颇为搞笑的细节组合,是足以让不少观众不假思索地忍俊不禁的。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就语言的展现来说,秦秘书(怒对包世宏):“高科技啊,无人驾驶!没看到啊,别摸我(BMW,即宝马车标志),开不了不要开嘛!”道哥(一本正经地对打电话催他带她出游的女友):“你们这些个女人哪,就是不明白,这个阶段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期,我怎么能走得开呢?”小军(疑惑地):“我们没做过这买卖啊,这是绑架啊,我们不专业。”谢小盟(悲叹地):“我在香港是专攻人体艺术的。结果被生生地逼成一个小报记者。”黑皮(在厕所里):“2002年的第一泡屎,比去年来得更晚些。2003年的第二泡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得更早些。”诸如此类的人物语言,不能说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其所处的情境,但未免总有点“哗众取宠”——有意引起观众的笑声的意味。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就情节的安排来说,作者的用心不可谓不巧妙:一个线索物件——翡翠,一个线索人物——谢小盟,可谓丝丝入扣地交接在一起了。先是谢小盟为了勾引道哥的相好菁菁,用赝品将翡翠换了去,而谢小盟与菁菁幽会被发现后,道哥又把真翡翠当假翡翠派人调包换回了假翡翠,当道哥发现换回去的翡翠才是真的时候,只好采用绑架勒索的方法要谢厂长拿翡翠换他的儿子,偏偏谢厂长已决意不要这个败家子。随着剧情的发展,道哥一伙和冯老板等人最后都以或事败或身亡而告终。故事的结局不可谓不完满而大快人心,但因为刻意巧合的匠心未免太露,总是难以使人有较深的思索与感悟。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总体来看,《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娱乐的商业电影,通过生活情景的戏说、流行意象的恶搞、歌曲俚语的引用、人生俗相的效仿,营构了一出彻头彻尾的搞笑剧。它以博得观众笑声为主旨,展示了貌似贴近日常生活实则拼贴整合臆造的故事情节。它没有表现任何深刻的主题,仅仅为了娱乐观众而已。这样一种情境所生发的只是“感官性快感”,一方面不无情感体验贯穿其间,另一方面又始终仅仅以满足耳目视听的愉悦需要为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审美活动可称为感官审美活动。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审美活动的感官性体现为在审美活动中追求浅表的耳目视听等感官满足,执持的是一种快乐原则、享受原则,跟价值、理想、信念和理性等没有什么关系。诚然,不能简单地说感官性审美不好,实际上,在大众的艺术欣赏活动中,个体的感性成分占有突出的地位。给欣赏者以耳目视听上的享受,是艺术作品的不二法门,因为只有使欣赏者得到耳目视听上的愉悦,艺术欣赏活动才得以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接受才可能形成。可以想象,不喜欢戏曲的人观看戏曲表演很难产生愉悦之感,相反地会生出抵触情绪乃至拒斥态度。我们肯定感官审美的基础性作用,就因为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感官审美,感官审美并不必然和精神审美相冲突,相反,它可以成为通往精神审美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感官审美主要满足感官上的审美享受,给予人的自由度是相当有限的,如果止步于此,就可能面临消解意义的危险。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愿望日渐强烈,而肤浅的视听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文化娱乐市场,这种过眼云烟般的娱乐大餐并不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如果我们让感官性的东西过多地充斥于我们日常的审美活动,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空虚、无聊、浮躁之感,进而感到生活轻飘飘的,这就离我们所要追求的自由、愉悦、丰富、自足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相去甚远了。因此,不是感官审美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应当如何看待感官审美的意义,把感官审美置于什么样的地位的问题。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显然,审美不能只停留在感官层面,而要从感官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拿听音乐来说,对经典音乐的欣赏需要经过由浅入深、由感官到精神的发展、提升过程,这样才可能充分地感悟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因此,必要的审美心理准备和鉴赏知识储备是不可或缺的。第一,要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例如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应该了解法兰西的历史和拿破仑的生平以及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态;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最好是先了解他当时在街头卖艺时的凄苦情形,以便更深切地体味作品所传达的感情。第二,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如旋律、节奏、体裁、曲式、和声结构等知识,以便分析、把握乐曲的基本特点。第三,要反复聆听作品,以更好地进入和体悟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就音乐来说,感官层面上的欣赏只可以感觉到音乐的优美动听,精神层面上的欣赏才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弦外之音”,领悟其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是对其所感受的生活世界的情感性反应或反映,艺术家的情操、人格力量、艺术品位、审美趋向等会自然而然表现在其作品中。真正的艺术精神总是趋向于终极关怀的,强调人生的个性自觉和存在价值,昭示崇高人格的自由境界。优秀作品所体现的艺术精神总是出自豁达的胸怀的,它包蕴强烈的超越意识,涵容艺术家的才能、志向、修养与情操,体现艺术家对生活的真诚,因而它能满足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对人的本质、本质力量的张扬具有内在的推动作用。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精神震撼力和思想穿透力的,既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性情,又能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性启示,使欣赏者在体会其“神韵”的同时,品味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之,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审美需要以感官审美为基础,而感官审美则要以精神审美为灵魂。这就要求欣赏者在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情趣、艺术才能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有相当的积累,以更好地进入随时准备在其面前敞开的艺术世界。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二、审美活动的感官性和精神性
“内审美理论”作为当代审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对审美精神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相对于具有外在客观对象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而言,内审美是一种完全内在的、封闭的、独特的个人审美体验。内审美有如下几个特征:①无须对象引起,属于没有形象或形式的纯粹精神审美;②无须感官参与,是大脑呈现内景的审美;③纯粹大脑审美,即纯然基于想象和联想的审美。例如有一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主角安迪因向监狱放扬声音乐,被罚囚两个星期。别人认为独囚最难熬,度日如年,但安迪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是他过得最舒服的两个星期,因为有莫扎特在他的脑中、心底陪着他,他在被囚期间虽然不能听到莫扎特的音乐,但可以通过回忆来欣赏。“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有音乐才不会忘记”“世上有些东西是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而完全属于你的东西,那就是‘希望’”。发生在安迪身上的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内审美。内审美是一种超象的高层次精神审美,它与感官审美相对,展示了审美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将美感分为悦耳悦目型、悦心悦意型和悦志悦神型三种,无疑也是对美感丰富性和阶段性的科学表达,涉及感官审美与精神审美的区别,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审美的属性问题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三、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
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具体来说,审美感受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创造性的反应与接受,在审美感受中人们能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审美感受是一个复杂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完成阶段。
(一)准备阶段
审美感受的准备阶段即审美态度的凸显阶段。审美感受是基于一定的审美态度而发生的。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之初所必需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要求审美主体从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持一种非实用功利态度(也称超功利态度)。这种非实用功利态度,也称审美注意,不对对象进行功利方面的计较,也不对对象进行科学分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本身,感受对象的形式,对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因素及其整体予以观照,并调动起以往的审美经验,通过对对象的感性直观体味其间流露出来的人生自由的情调、意味、精神、境界等。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三、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
(二)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审美感受的最重要的环节。这个阶段包含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诸多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在审美感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合称。审美感觉是人们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对美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感受,属于感性阶段;审美知觉是大脑通过感受器官获得对于美的事物多方面属性的整体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阶段。审美感知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情感性和独创性。它既有感官愉悦,又有包含信仰追求、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精神愉悦。
2.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由情感推动而形成的创造性感受活动。它是在经验、情感和理性的渗透下构建起来的精神世界。黑格尔曾经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理性的因素,就其为心灵的活动而言,它只有在积极企图涌现于意识时才算存在,但是要把它所含的意蕴呈现给意识,却非取感性形式不可。”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三、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
(二)实现阶段
3.审美领悟
审美领悟是指渗透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过程中的直觉性理解,是主体以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的把握与领会。例如在欣赏一幅画时,其色彩、线条、构图等形式因素都需要从我们的感性直觉出发,去把握和体会,从而激发内心的想象和深思。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说:“事实上,对我们来说,所谓形式——它差不多是美的同义语——往往是肉眼可见的东西:它是所见之综合。然而形式的效果是构造性想象之产物,在这之前光有色彩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纯粹感性的,在本质上并不比其他任何感觉的效果强些,但是因为它比其他感觉效果更不涉及事物的知觉,所以它更容易成为美的一个因素。”在审美领悟中,对形式的感性把握和对内在意蕴的理性把握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在画家表现的意境中,我们一旦捕捉到自然风光别有意味的美妙瞬间,这时候景物的外部轮廓便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光色的自然变化以至空气的怡人流动给人的微妙感受。捕捉自然风景的转瞬即逝及其机趣,是莫奈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这可作为阿恩海姆如下所言的一种印证:“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智慧不仅表现在形式的铺排和构造中,同样表现在这些形式与意义的深刻程度上。”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三、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
(二)实现阶段
4.审美情感
审美活动始终伴随有审美情感,艺术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在极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形象显现灌注了艺术家丰富的审美情感。所谓审美情感,就是人以一定的审美态度观瞻、感受和体验具有美的意味的现象时所生发或所倾注的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因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而产生的情感。我们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所感受到的悲伤、痛苦、喜悦、绝望等情感,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生发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它使我们同客观事物的实用功利性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例如,悲剧可以对观众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审美情感的寄寓和呈现与对象的形式展现或呈现密切相关。因此,审美情感的寄寓和呈现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的创造性行为过程。正如德国美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所说:“艺术的情感是创造性的情感。它是那种我们生活在形式的生命中而感受到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和想象的相互作用使审美对象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总和更强烈地唤起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情感反应。因此,在艺术活动中,寻找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成为创作主体追求的焦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感受、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恰当地把握作品的表达方式,进而以情感反应的方式把握其深层意蕴,这是欣赏主体应当具备的素质。第二节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三、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
(三)完成阶段
经过实现阶段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情感等具体实践和综合积累后,审美主体往往会对整个审美活动进行一番回味以至反思。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正是在无数次的审美感受特别是其完成阶段中形成的,人们的审美感受力也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感受活动中逐渐提高的。历史地看,审美感受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积累过程,是一个人形成全面的审美素质的过程。只要我们经常进行审美活动,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美好的事物,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当代价值——重拾自我,回归人性学习目标
理解审美活动的当代价值。一、当代人的生存境域
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当代人多数处于前两个境界。处在自然境界的人,对人生的自觉程度很低。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依照社会本性或自己的本性去做,既不了解也从不思考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冯友兰称这些人是“顺才”或“顺习”而行,他们对世界人生从不思考,只是机械地重复生活,完全丧失了自主性。处在功利境界的人,虽然对社会人生有较多的了解,但比较狭隘,因而有所作为都脱不了一个“利”字。尽管他的行为在客观上也可以对他人或社会有益,但是他的出发点却是利己。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说,审美与艺术活动能帮助人们克服与自然的尖锐矛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加剧恶化,人们无视自然规律,过于重视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殊不知,人们正在进行自我毁灭。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当代价值——重拾自我,回归人性二、审美活动的回归作用
人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可以全身心投入,从而忘却世俗的烦恼,也就是像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得到暂歇”,人们得到暂时的解放,在反观自身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也就是人对自己自由创造的一种肯定。
审美活动能让人明白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融合的,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人合一”。我们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应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
审美活动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它本然地通过赋形活动来进行。音乐通过声音的节奏、旋律与和声等形式而呈现;绘画则通过色彩、光线的配置和形象的刻画来显现;诗则应用词语的声调、韵律等来显现。李白通过他的《静夜思》将具体的临月思亲的瞬间生命体验,转化成了诗的符号形式;孟浩然通过《春晓》一诗,也将诗人在春天某个早晨所具有的惜春伤花的瞬间情感,转化成了可以被千余年之后的我们读到的诗歌。这种诗歌形式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它就是生命得以呈现的形式,而欣赏者从这些诗歌中见到的是自己的一种存在境域。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当代价值——重拾自我,回归人性二、审美活动的回归作用
人要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挖掘事物固有的美,以真正人性目光和心情来审视自然万物,世界不再是简单的对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自由的、审美的,个人生存也是自由的、审美的。
作为审美存在的人(审美主体)必须要用审美的心态来观照事物,并参与审美艺术活动,要以审美的眼光观物,把人与世界实用、功利的关系转化为审美的关系,把有限的现实生存世界转化为审美的生存境界。这种生存境界的实质是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意的把握。同样,也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充分地尊重自然,从物性出发,以物观物,把大自然与人的精神存在联系起来,注重生态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是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审美艺术活动,关注的是人的个性生存价值及意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善待生命。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当代价值——重拾自我,回归人性二、审美活动的回归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一年级20以内口算练习题
- 水电安装合同范本6篇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口算达标练习
- 小学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综合训练苏教版五年级
- 公司商业工作计划书6篇
- 《战略思考选对方向》课件
- 公路工程施工总结报告标准
- 高考新课标语文模拟试卷系列之68
-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课件
- 《康师傅促销评估》课件
- 《古兰》中文译文版
- 除湿机说明书
- 征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理想系列一体化速印机故障代码
- 现代电路技术——故障检测D算法
- 检验科各专业组上岗轮岗培训考核制度全6页
- 钣金与成型 其它典型成形
- 工程停止点检查管理(共17页)
- 爬架安装检查验收记录表1529
- 202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 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车间动力及照明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