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s理论的恩施方言文化分析_第1页
基于cas理论的恩施方言文化分析_第2页
基于cas理论的恩施方言文化分析_第3页
基于cas理论的恩施方言文化分析_第4页
基于cas理论的恩施方言文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cas理论的恩施方言文化分析

19世纪90年代,约翰h霍兰提出了这一理论,这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新方法。所谓CAS,是ComplexAdaptiveSystem的简称,也就是复杂适应系统,其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恩施地区地处武陵山区,高山环绕,是湖北省较为封闭的地区。历史上土家族、汉族、苗族在这里多次交汇,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杂居是土家族方言文化形成的外部条件。恩施又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有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共8个县市,属于西南官话区。西南官话的内部分区,学界历有分歧。《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划为西南官话区,鹤峰介于湘语与楚语之间一、恩德县的语音赵元任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对恩施、利川、巴东、来凤、宣恩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这5个县市音系进行了全面描写和归纳[f]、[x]不分,有[n]无[l],无后鼻音,是恩施地区语音最典型的特点。为全面了解恩施地区方言的概貌,本文先对八县市音系按照声、韵、调顺序呈现如下。(一)母字母系统1.字母表的数量和分布按发音部位(括号里是数目)依次排列如下:2.[n][l]混同原因1)都有双唇音[p]组、舌尖中音[t]组、舌尖前音2)都存在[f]读[x]现象。3)都有[n]、[l]混同现象,有[n]无[l]。4)古见系开二等有文白二读,梗入均读[k]组为白读,5)不分精团,今精见组逢今细音合流。如,祭=计、节=结、绝=决。不同点:八县市之间的声母系统有些许区别,跟普通话22个声母相比,恩施方言、宣恩方言和鹤峰方言均多[v]声母;利川方言无[v]、(二)母乳制品1.元音数量和分布按照结构(括号里是数目)依次排列如下:2.关于古见等推进入声字1)都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类别,且大部分与普通话保持一致。2)普通话韵母[yε]、[iau]都读为[io],包括古见组匣母江摄觉韵开口二等入声字,如“学、觉、确”和精见组影来余母宕摄药韵开口三等入声字,如“脚、药”。3)4)都有5)古见系声母,韵母全读为开口呼。如,家不同点:八县市方言韵母十分复杂,受声母清浊、声调平仄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三)=士改革声相同点:八县市声调系统趋于一致(鹤峰除外),声调不分阴阳去声,古去声及全浊上声都读为去声,如,四=士=事;无入声,古入声全部归为阳平,如,食、拙、甲、六、直、力、亦、十,且调值高度一致,宽式记法阴平为┐55、阳平为┘11、上声不同点:鹤峰县有入声,声调调值与其它县市也有差异(以入声现存的走马话为例),阴平为┐55、阳平为二、[f]和[x]的进化规律对土家族文化的适应性(一)[pf]、[bv]的语音演化在现代汉语音系中,[f]是唇齿清擦音,[x]是舌根清擦音,两声母发音部位有着本质的区别,上古无唇齿音,[x]在上古时候读作[b]、[p],中古才出现轻唇音声母非[pf]、敷[pf]和奉[bv],现代汉语[f]就是由这三个声母演化而来的;上古喉音全清晓母[h]和全浊匣母[ue165]现代演变为[x]。然而,在恩施地区方言中,[f]、[x]混同现象十分普遍,如表1所示。古非敷奉母和古晓匣母在各县市都有混同现象,有的县市有规律:如,巴东(有[x]无[f])、建始(在[u]前读[f],其余条件都读[x]);有的县市无规律:如,咸丰、鹤峰、利川、来凤,出现[f]读为[x],[x]读为[f]现象。这跟土家族和汉族接触强度差异有关(二)[f]与[x]演化关联从历史演变规律来看,非敷奉母和晓匣开合一二等、合三四等蟹止宕以及古非敷奉母与晓匣合口洪音在纯[u]前读[f];其余各韵全部混入古晓匣读[x],恩施地区[f]、[x]演化条件及规律如表2所示。结合上述分布,我们发现:1)建始:古非敷奉母与晓匣合口洪音在纯[u]前读[f]外;巴东、建始:非敷清擦音和奉母浊擦音无论平仄都读为[x];2)咸丰、利川:非敷奉演化为[f],见晓开一等、合口各等演变为[x];鹤峰在非敷母则演变为[x];利川:在见晓合口一二等有[f]、[x]并存现象;3)来凤、宣恩:只在晓匣蟹止宕不同,来凤读为[f],宣恩读为[x],其余各组分布一致;4)恩施、宣恩:演化路径一致;5)恩施、利川:除非敷奉母有少量差异外,其它各类演化路径一致。恩施各县市之间[f]与[x]演化分布上有着基本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与异方言的影响、特殊地理环境、汉族移民运动、土汉接触文化交融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土汉接触带来的文化交融是恩施地区[f]、[x]共存的主要原因,它是语言“主体”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的结果。(三)[f]和[x]的混合原因与土家族文化的变迁相一致1.[x]与[f]的混同关于[f]与[x]混同现象,不少学者做过研究,罗姝芳总结以[x]代[f]现象时说:“这种现象是土著人在汉化合流的过程中保留土语发音习惯所致。土家人起初的发音是有[x]无[f],而他们汉化程度越来越深的后代接受了[f]音,出现了[f]与[x]混同,以致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发音习惯。”“改土归流”后,土司外迁和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形成了族群流动的高峰,先民巴人及当地土著人还有外族其它成员长期杂居生活,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土家族加速了汉化,到明清时期,土家语转用汉语基本完成。土家族在文化大融合中,保留了土家族自身发音习惯,从而在被汉化的恩施地区普遍存在着[f]、[x]混同现象。这一显著现象绝不是偶然的,正是土家族、汉族文化接触的事实在语言中的反映。2.[f]与[x]演化的自身影响罗姝芳认为:“恩施州南北地区汉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北到南,自东而西。土家语分节淡化消失的顺序是:1.巴东县绿葱坡以北→2.建始北乡(清江流域以北)、巴东绿葱坡以南、清江以北→3.恩施清江流域以北地区,利川的东北部→4.鹤峰关外,咸丰龙潭县以南→5.恩施建始清江以南、利川西南部→6.宣恩、来凤、鹤峰北部以及咸丰龙潭河以北地区→7.来凤酉水、鹤峰溇水流域。”而恩施地区[f]与[x]演化规律又是怎样的呢?巴东县非敷清擦音和奉母浊擦音无论平仄都读为[x],没有[f]音,只有[x]音,普通话中原本读[x]音依然读[x],原本读[f]音全读为[x],在恩施八县市中,似乎显得有些特殊。笔者对照罗姝芳总结如下:巴东县绿葱坡以北是最早汉化的地区,大约在隋唐,而那时汉语是没有非敷奉母的,巴东方言有[x]无[f]就是土家族语音在汉语中的底层存留,巴东土家族在与汉族接触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适应隋唐时汉语无非敷奉母的事实,并将这一语音发音习惯顽强坚持了下来,这便是语言与文化的适应性。再看建始,建始位于巴东南部,且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绿葱坡以南、清江以北,这恰是土家语次被汉化的地区,而且巴东与建始两县临近,因而[f]与[x]演化出现很大趋同性。恩施北部和利川东北部位于建始县西南、清江以北,这是土家语被汉化第三区。从演化的规律看,恩施和利川在非组通合三以及见晓组是完全一致的,只是非敷奉母方面,恩施市方言一部分分化到[f],一部分分化到[x],而利川却分化到[f]。咸丰和鹤峰除了在非敷母,鹤峰演化为[x],咸丰演化为[f]有区别之外,其余条件下完全一致。这跟土家语淡化第四区:鹤峰关外,咸丰龙潭县以南是相吻合的。宣恩、来凤、鹤峰北部以及咸丰龙潭河以北地区是土家语被汉化第五区,而宣恩、来凤只在暁匣蟹止宕这一语音条件下表现出差异,来凤演化为[f],鹤峰演化为[x],其余条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那么,这种[f]、[x]演化规律和土家文化淡化一致性是不是偶合呢?我们来观察恩施地区周边方言[f]、[x]情况,湖南石门县处于湘西北,与鹤峰邻近,唐金花指出:“石门方言出现[f]、[x]相混的情况,晓母合一臻摄‘忽’、奉母合三山摄‘饭’、非母合三止摄‘非’、敷母合三宕摄、非母合三臻摄‘分’都混读为[x]。”各家方言分区都将恩施八县市归为西南官话,说明恩施八县市之间语音上有着极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除了语言自身演变原因外,还由于地缘和移民等民族接触导致。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时期语言是“稳态的”,只有几个“灾变”时期,文化特征将会扩散而涌现,语言之间由浑沌变为有序。我们看到语言与文化的自相适应性,但并不是说对应十分整齐,语言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都会使处于相近文化背景的地区呈现出语言的复杂性。恩施八县市虽然都存在[f]、[x]混同现象,但每个县市之间演化分布是有差别的。三、音现象在其它方言中的存恩施八县市都普遍存在口语和读书音不同的语音现象,从语言演变规律来看,有着成系统的对应性。如:家:熟:这种语音现象在其它方言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学界把这种现象叫“文白异读”。李荣把文白异读界定为:“专指同一个字文言音和白话音的不同。这种以汉字的古今语音对应关系为基础、与字形字义及语体风格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被正式定名为‘文白异读’。”恩施地区方言中存在着较明显的文白异读现象,其主要表现在见系二等文读为(一))汉语“文”(白读)恩施地区方言见系影疑母存在文白二读,如表3所示(表3中文读简称“文”,白读简称“白”)。而且对应是成系统的,其规律是:见溪母文读由表3得知,见系在恩施地区方言中有两套成系统的读音,为什么会出现这情况呢?邵荣芬说:“(二)咸山[a]的历史层次恩施地区八县市方言中,端精影系果山遇江摄文读为[uo\e],白读为[o],先看下列例字读音,如表4所示。由表4得出,咸山一入见系字跟果摄相同,文读为在语音演变的长河中,汉语韵母系统经历了主元音的巨变,从[a]到由此可见,这几个韵母演化顺序是这样:潘悟云认为,“历史层次有两个来源,一是语言接触形成的,即外源性层次;一是内部语音变化过程中以词汇扩散的形式形成的,即内源性层次”,并指出,“音变规则和语音条件是区分内源性层次的主要标准”(三)宋明、萧豪、歌戈的符号系统《中原音韵》里的[io]韵字,在现代汉语里有的读[iau](如,药、脚、角);有些读[yε](岳、略、学),在恩施地区方言中,都读为[io]。根据王力《汉语语音史》:“宋代的觉药[ak]并入元代的哥戈[o]、萧豪[au],其中一部分字(学岳乐药跃略掠虐)兼入歌戈和萧豪,另一部分字(角觉脚)则不入歌戈,只入萧豪。并入歌戈者大约是文言音;并入萧豪者大约是白话音。”此外,王力“宋代的屋三烛韵并入元代的鱼模韵。其中一小部分字(竹宿六褥)读入并入元代的尤侯,读入鱼模的是文言音,读入尤侯的是白话音。”语言是自组织的符号系统。语言演变是系统内部出现的结构不平衡性与变异成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由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运动。四、[x]汉字词“”的语音特性语言是一个CAS,是一个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agent)”根据“环境(circumstance)”的变化来协调(coordination)的系统。我们周围能看到的事物表现出来的无限多样性(infinitediversity)和复杂性(complexity)是组合的结果,组合物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个复杂的结构。也就是,无数的个体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易变的、自适应的系统。恩施地区八县市共有的典型方言文化现象———[f]与[x]混同现象是各方言“主体”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调整的结果。恩施地区是土家族和汉族交互区,各朝各代经历了社会变革、移民带来的族际交流,民族的接触使“稳居”山中的土家族调整自己的行为规则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土家族人主动吸收汉文化,转用汉语。语言习得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在长期的杂居生活中,土家族和汉族“主体”相互作用,不断调整以适应,土家族在转学汉语过程中将母语的特殊音色顽强保留了下来,从而出现了[f]与[x]混同现象,这是一种语音底层干扰现象。恩施地区还存在典型的成系统文白异读现象,这种现象是古通语与方言接触过程中出现的语音的“叠置”,是汉语在垂直影响中的历史层次,属于内源性层次。这种中古汉语在方言中的留存,是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接触的结果。同处武陵山区的恩施八县市,在成系统文白异读对应上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这是中古以后受通语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文白异读方言间的接触造成的语音区域性特征。土、汉民族接触及古今通语、方言间相互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