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河北卷第11-13题 议论文阅读(原卷版)_第1页
押河北卷第11-13题 议论文阅读(原卷版)_第2页
押河北卷第11-13题 议论文阅读(原卷版)_第3页
押河北卷第11-13题 议论文阅读(原卷版)_第4页
押河北卷第11-13题 议论文阅读(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押河北卷第11-13或12-14题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或议论文阅读是河北省中考常考题型,一般设3个小题,8--9分。本篇只介绍议论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是中考常考题目。该题都是选取论述性文本作为材料,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分析文段作用”、“解析论证方法”、“评说感悟体会”等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形式基本固定,3道小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提示,或概括观点,或分析作用,或解析方法,或述说体会,依据文本,有条理、有层次的回答问题。新课标注重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强调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突出语言材料的人文性。近年来,逐渐淡化现代文阅读的文体概念,淡化对纯文体知识的考查,整合并强化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要求,以下几点应当引起关注:一、材料多来自于课外,内容多注重于自然奥秘、生态与保护、前沿科技以及身边的人文环境,能力检测面更宽,综合性更强。二、主观题型占主导,开放题型领新潮。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宗旨的开放题已闪亮登场,并呈现扩大趋势,不仅测试理解能力,还有表达能力,往往要求写一句或一段话,并有字数要求。中考议论文考点梳理、归纳与应试对策议论文一般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所以阅读议论文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探究考试常见题型以及解题方法。一、论点通常来说,作者会通过以下五种方式来提出论点:1.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纳得出中心论点。3.叙述作者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后得出论点。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经一步步分析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5.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中心论点。常考的题型就是很直接的那种,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去找出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呢?从位置上找。题目、开头、结尾这三个关键位置往往是中心论点经常出现的的地方,所以大家要敏锐的抓住这些关键位置提纲携领的句子。根据议论文的不同类型,有规律的找。立论的文章,论点一般就在题目或者开头一段,开门见山的提出;驳论的文章,一般在驳斥内容后面的一段或一句;夹叙夹议的议论文,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结尾。从文章中论据的共同目标中概括出论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所以,从多个论据中概括出来的一个共同的说法即是中心论点,有一些议论文不止一个论点,而是由分论点共同组成。根据文中一些提示词语和一些明确判断来找出论点。有一些议论文是有很明显的提示性词语的,比如:总之、因此、总而言之、所以等等,一般来说,这些词语的后面一句或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还有一些有着明确的判断的句子,肯定或者否定,这样的句子也是中心论点会存在的地方。二、论据论据相关的题型有以下几种:1.概括论据,并分析作用。解这类题时,紧扣住论点来进行概括,可以以“人+事+结果”的模式来进行概括,说作用的时候以“确凿充分具体有力地论述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这样的形式。2.指出论据的作用。这类题的一般形式是:作者列举这一事例内容作用是什么或引用这一名言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具体的规律是:文章中某一事例的作用往往就是证明这一部分内容的上面一句话或下面一句话,就是为了证明论点,或者是为了证明这一段的中心句。3.为文章补充论据。做好此类题的关键在于平常的课外阅读积累,考试时一定要注意补充的论据一定要选取名人事例,举例后还要有扣住中心论点的分析,论据能充分的证明论点。4.论据的逻辑顺序问题。常见的题型是:几个事例能否前后颠倒?一般的答题模式是:不能,原因是事例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或是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的,或是与前文总括的某一句话的顺序相照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5.判断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此类问题一般要注意事例要具有代表性,具体准确,关键在于是否紧扣论点。三、论证论证的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1.判断文章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2.运用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3.文章论证的过程,概括作者的思路。要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这类题目要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表述。答题方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4.说说某段或者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或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证明了……的道理)总——分——总。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要答出论据是什么;用好连接词;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5.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一般来说,有三种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不过在解题的时候要结合文体的特征具体回答: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6.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此类问题常在文章的最后一题出现,在回答时要注意:先写出文章论点,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然后联系实际,要用上理论依据或者事实依据,最后发出号召。而除了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之外,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也是常考的地方。四、语言在品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时,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语言的严密性。议论文一般采用长句居多,因长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越多,则说理越严密。2.语言的气势性。议论文要把道理说透,让人折服,语言必须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可以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某些特殊的句式来获得这种气势。3.语言的形象性。议论文的语言有时可以适当形象化、幽默化,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4.语言的对比性。在阐明某个道理时,可以运用一组组反义词或反义句子,形成鲜明对比,褒贬分明。【2022·河北卷第11-13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略谈文章的结尾①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至于这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成竹,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②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最好的结尾,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补记既已叙述了他的妻子与项脊轩因缘,又说了修葺该轩的事,木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结尾很好,骤然看去,也只是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物在人亡的感慨,有对亡妻的追忆,虽则不过一句话,可是含蓄的意义很多,所谓“余味”“余音”就指这样的情形而言。③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力的山水一般。极端的例子是升头用的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太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前后同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设备的简单冷落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使人读罢了还得凝神去想。如果只写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虽没有什么不通,然而总觉得这样还不是结束呢。(选自夏丐尊叶圣陶《文章讲话》,有改动)11.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①段中“盲人骑瞎马”是指什么。12.选文第③段举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有什么作用?13.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乙]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答案】11.“盲人骑瞎马”指的是作者没有在计划全篇的时候谋划好结尾,而是写到哪里就在哪里结尾。12.第③段列举了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这一实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这一分论点,进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13.示例一:我选甲。作者不自觉的加快了脚步,到底是要去哪里呢,引发读者思考,意犹未尽,有一种余味,引发读者思考。

示例二:我选乙。虽然环境简陋,但是作者内心志趣高雅,交往之人志同道合,有什么简陋的呢,运用了反问句,意犹未尽,有一种余味,引发读者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第①段讲述了“略知文章甘苦的人”的写作经验:为文章“找到合适的结尾”和“找不到合适的结尾”的不同心理,进而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找”结尾对找到合适结尾的作用。本题所考查的“盲人骑瞎马”即在第①段段落的最后,也就是“临时再找”结尾对文章的负面效果。“盲人骑瞎马”本来是一个歇后语:盲人骑瞎马——乱闯乱碰。在文段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临时再找(结尾),也不免有乱碰乱撞的危险”。也就是说“没有谋篇布局,文章随意结尾”的意思。据此回答即可。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分析。第③段的分论点是“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接着列举了其中的一种“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然后列举了林嗣环的《口技》一篇的开头和结尾及其好处,这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形象地来证明本段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显得很有说服力。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作答时,任选其一,运用文段中的观点分析具体篇目中的结尾的“余味”“余音”。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我选【甲】。《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作者在欣赏了生命力旺盛的藤萝花之后,感悟到了生命的关好和无止境,内心受到了鼓舞,“不觉加快了脚步”照应了开头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并且在感悟了藤萝花的生命力之后“加快脚步”去做什么?让读者品味起来会产生无数的联想,这就是“余味”和“余音”。示例二:我选【乙】。“何陋之有?”这样的结尾以一句问句作结,有什么简陋的呢?这一反问语气强调没有什么简陋的,让读者进入思考境地,去思考品味,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未了的效果。【2021·河北卷第12-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拦路虎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清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检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例如《世说新语·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通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竟是只潜伏的“拦路虎”!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加思索地以为虎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常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12.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B.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C.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D.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14.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答案】“拦路虎”是比喻的说法,以“拦路虎”为题目,形象生动,既点明了论证的话题,又形象生动,设置悬念,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3.A14.示例一: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这里的“卑鄙”就是一个潜伏的“拦路虎”。这个句了中的“卑鄙”是两个词语,“卑”是低贱、卑微的意思,“鄙”是浅陋的意思,这里的“卑鄙”是地位低下、见识知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卑鄙”。

示例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中“地”和“方”应断开读,地是地方,方是方圆。【解析】12.考查标题的作用。从文章的内容看,标题“拦路虎”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些让人产生错误理解的词语。用“拦路虎”作标题,既点明了文章所要阐述的问题,同时,语言生动形象,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章的结尾的“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可知,A项所说的“文章所写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紧扣论点概括叙述,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本题可从古文学习时遇到“一词多义”或“古今异义词”,因“望文生义”而导致理解易出现错误的例子作答即可。如:《出师表》中的“卑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地方”等。答案不唯一。【2020·河北卷第11-13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真情实感①作为狭义散文的“美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它的全部篇章中间,应该是洋溢和充满着丰盈的情感。②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篇章,都充分流露和倾泻着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呼啸的大海,有的像壮怀激烈的咏叹,有的像伤痛欲绝的悲歌,有的却又很欢天喜地的赞颂;当然也有与此很不相同的情形,那就是异常含蓄与蕴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强劲和猛烈,但是在欲说还休的抑扬顿挫之中,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股感情潜流的曲折回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分地咀嚼。③根本的问题自然还不在于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在于感情本身是否真实与诚恳,如果是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的话,无论是表演得多么热烈,或是装饰得多么含蓄,往往都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至多是只能暂时感动一些天真和幼稚的读者。他们一旦成熟起来,就会讥笑和懊悔自己,怎么会被这种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所打动呢?一个真正对人类社会和广大读者负责的散文家,绝对不应该去抒发自己都未曾真正感动过的情绪,只有将真正使自己感动得无法抑止的情绪,很自然和诚实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充分地去感动读者。④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如果有了这样坚实的立足点,就是翱翔于九天,神游于幻境,或进行巧妙的艺术虚构,也都会抒发出真情实感来的。“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于艺术技巧的追求,较之小说、话剧与诗歌来说就要少得多了,所以任何一个为中华民族未来命运而搏斗,真心实意地挚爱着自己祖国的人,只要他能够驾驭着流畅和美丽的文字,就都有可能写出上乘的散文佳作来。⑤罗丹在《遗嘱》中这样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对于“美文”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这样说来,能不能认为它似乎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了?从表层的意义看来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从深层的含义上来说,由于它可以凭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显得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散文易学而难工”,确实是深切理解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真知灼见。(选文有删改)11.选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12.作者认为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源泉是什么?13.选文第⑤段引用罗丹的话,其表达作用是什么?【答案】11.美文中的真情实感12.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欺骗。13.说明真正的艺术不在艺术技巧。充分有力地证明美文艺术的核心是真情实感。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论题,简而言之,即议论的话题,结合第4段“‘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和本文题目“真情实感”分析,选文论述的话题就是“美文中的真情实感”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根据第4段“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可知,作者认为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源泉就是“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这句话。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第4段“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于艺术技巧的追求,较之小说、话剧与诗歌来说就要少得多了”和第5段“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对于‘美文’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这样说来,能不能认为它似乎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了?从表层的意义看来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从深层的含义上来说,由于它可以凭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显得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分析,对于散文来说,抒发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才是它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它真正的艺术所在,说明真正的艺术不在艺术技巧。第⑤段引用罗丹的话“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是作为道理论据,为证明第4段的观点“‘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服务的,引用名人名言的道理论据可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2023·河北保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改变从自我反思开始张魁兴①杰克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了一年,还没有得到老板的重用,于是他跟朋友“吐槽”说:“总有一天,我非拍桌子走人不可!”朋友反问道:“那你把这家贸易公司的业务都弄清楚了吗?都学会了吗?”杰克一脸尴尬地说道:“没有。”于是,朋友劝他先冷静下来,把公司的所有业务了如指掌后再走也不迟。杰克听了朋友的建议,开始努力工作。一年后,朋友又见到杰克,调侃地对他说:“现在可以去找老板拍桌子了。”杰克笑着说:“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了,不但对我委以重任,还给我升职加薪。”其实,杰克渐入佳境,不是因为环境变好了,而是因为他自己变好了。②《孟子》中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遇到不顺的事情时,若懂得反躬自省,从自身出发去找问题,往往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杰克听从朋友的意见进行深刻的反思,悟出一个人生哲理:只有抱着“为自己工作”的心态,承认并接受“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道理,才能心平气和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好,最终获得丰厚的报酬,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③遇事只有善于反思自己,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有所进步。有句话说得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想就通了;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疯了。”凡事能及时反省自己,这是一个人变好的开始,或者说,人生就是从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开始的。遇事能够反思,你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你可以把问题想明白而少走弯路,至少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④笛卡尔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人遇到困难是常态,而一帆风顺是偶然。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你的人生可能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工资不高,就是怀才不遇吗?人生坎坷,就是生不逢时吗?这样的想法,只能让其人生越过越糟糕。因为人生好不好往往不是外因决定的,而是你自己的内因决定的。一个人不从内在层面找原因,又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呢?⑤自我反省,你的人生不一定从此就一帆风顺,但自我反省是你变好的开始。有人说过:“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的区别就是,聪明的人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而愚蠢的人同样的错误要犯多次。”懂得自省的人,总会找到拯救自己的途径,迎来幸运的转机;不懂自省的人,终会被自己所害,滑至失败的结局。⑥三毛曾说:“一个肯虚心观察一切、经常反省、审察自己缺点和优点的人,在求智慧上,就比那些不懂得自省和观察的人来得快速得多。”⑦有人说:“永不犯错是神的准则,尽量少犯错是人的目标,及时改正的人则是真正的智者。”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你还怎么前进呢?你只有遇事多反思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排除问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进步。(选自《做人与处世》2022年第6期,有删改)1.文章以故事开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请对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做简要分析。3.有人说,我们要自省,但又不能过度自省。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观点?请你结合本文与生活实际简要作答。(2023·河北承德·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善于“折叠”自己陈大昊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③____________。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选文有删改)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5.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6.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保护中发展

在传承中利用①“到古城去!”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就会有不少游客走进古城,期待领略古朴深厚的历史风貌,触摸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截至目前,全国共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划定1065片历史文化街区,确定5.41万处历史建筑。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如何延续城市文脉,凸显文化魅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古城保护的难点。为了保护而保护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地方迁走古城居民后却长期闲置,有的将古城修缮完成后“束之高阁”。殊不知人们来到古城游玩,不仅是观赏古城风貌、历史建筑,还希望深度了解当地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领略城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没有了居民惯常生活的古城,看不到灯光烟火,便说不上拥有多少生命力。④让古城富有生命力,需要活化利用古城的文化遗产,将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延伸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将非遗的文创产品开发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将民间文艺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唤起人们的尊重、热爱,从而焕发古城的生机。与此同时,生活环境的整治、居住条件的改善,加上文旅带来的收益,则能够让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古城保护的益处,激发他们进一步保护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则形成了良性循环。⑤当然,古城的保护利用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近年来,有的地方拆建古城进行房地产开发,有的为了省事拆真建假,有的违反规划大拆大建,有的直接“模式化”开发古城,导致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许多教训,不可谓不深刻。⑥古城保护,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古城开发,应深入挖掘古城的特色,在古城历史文脉、形态结构、地域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中寻找独特性,打造特色产业和品牌。比如,山西平遥古城在保护传统民居、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打造文化名片,通过“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等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品牌。⑦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只有平衡好古城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建设、宜居生活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才能让古城真正“活起来”。(王珏《人民日报》2023年01月24日)7.文章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论述的?8.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9.阅读以下两则链接材料,结合选文,谈谈如何让古城真正“活起来”。(至少写出三点)链接材料一:正定现有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常山战鼓、正定高照2项,省级10项。为了更好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建设了正定非遗文化遗产展览馆,在城门瓮城内举办正定高照、常山战鼓展演。链接材料二:正定重点打造了南关古镇,阳和楼片区和旺泉古街三条商业街,旅游景点、餐饮、住宿、文创、文娱,购物等多类型旅游业态分布其中。(2023·河北承德·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交往的质量在于距离马德①在友谊的框架内,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当然,他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你,那么,你俩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至交。你会发现,你与那个一辈子都要好的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不绝欣赏,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永恒仰望。②交往过度其实是很致命的。这有点像吃饭,无论多么顺口的珍肴,也是不能总吃的。胃不说什么,大大咧咧,但一颗敏感的心,早已变得挑剔、厌烦。这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极微小的一件事,都会引起交往的一次海啸。③是的,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在交往的理想结果上,你不要期待永远的如胶似漆,你能不断地接近与契合,就够了。④平素间,推杯换盏,称兄道弟,鞍前马后,阿谀逢迎的人,不是朋友,是利益的结合体。超出常情的亲密无间,不是在交往,是在勾结,在利用,在狼狈为奸。这样的结合体,聚得快,散得也快,刚才还好得一塌糊涂,转眼间,就可以翻脸到分崩离析。⑤费了心思的交往,叫周旋,累;耍了心机的交往,叫算计,阴。真正的交往,是至简至真的,一扇春天的门开了,一扇含笑的门阖上,然后,天地淡然。⑥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与别人真正交往过,不是孤高自傲太过超脱,就是品性卑琐不被人所容;当然了,若许多人都是你结交的朋友,恐怕,更多的是狐朋狗友。佛无至爱,只有众亲,我们不是佛,我们的心里,一辈子,真正接纳的,只会是有限的几个人。更多的,都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⑦交往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成就着生命的质量。⑧“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投靠司马氏之后,平步青云。有一次,他想推荐同为“竹林七贤”的好朋友嵇康做官,嵇康觉得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志向受到了凌辱,于是,愤怒地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这样,嵇康与好友山涛渐行渐远,却因此,在魏晋名士中,嵇康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声。⑨我觉得,最好的交往,不是双方有意识的吸附与黏合,而是彼此间无意识的渗透与融入。吸附与黏合,常常怀有目的性和功利欲,或含蓄,或浓烈,总之,看起来,有些心怀鬼胎;而渗透与融入,则不然。云淡风轻的,风倏忽间来,云恬淡着去,无欲无求,是心灵最真挚的握手,是情感最纯净的需求。⑩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贵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黯然地把琴摔了。也许,在他看来,世界再美的乐声,如果无知音来赏,不如,任天籁的香魂归去,让它成为绝唱。10.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⑩段中“天籁的香魂”是指什么。11.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12.结合选文,联系现实,你觉得应该如何和别人交往?(2023·河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修养是一个人最体面的外衣①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具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那就看各自的修养了。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且爱发脾气的人,其实就是修养不够。②常常有人问。修养是什么?修养不是学历高,门第高,也不是姿态高,而是一个人在平时与人说话时的态度和表情、那种细雨轻风、和颜悦色的表达最让人舒服。这种修外一般表现在,待人时,温文尔雅,宽厚仁德,处世时,和蔼可亲,通情达理。③近年来、很奇怪。我见过很多在生活里脾气性格很好的人,只要一摸方向盘,那个驾车的人就如川剧里的变脸一样、平素温和内敛的人变得火暴异常,平时慢条斯理的人变得心浮气躁。仿佛路上所有的人和车都挡了他的道。大有一副要荡平一切的气魄。我一直不太理解有这样反常情绪的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一个朋友说,其实这样的人都是平时心理压抑的人,他们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当身边的人或事不受他控制的时候,他便会把这种情绪转嫁出去。称之为情绪发泄。话是这样说。这样的“路怒症”却让人胆战心惊,坐了他的车,也只能自求多福了。④那些在心里总是认为向别人发脾气就能解决问题的人,其实只是因为心理不够强大。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这样的,有修养的人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什么时候都是一派云淡风轻。⑤一个有修养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自己对的时候,给别人退步的空间,而从不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就可以在气势上压人一筹。无论自己对错与否,他们总是会放低姿态,酌情处理,或主动认错。或解释开导,而不是跟别人比谁的声音大,气势高,嗓门亮。脾气暴躁的人,经常因别人不合他意或一两句不遂心愿的话,便怒火中烧,恶语相向。在这个时候,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修养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人,用气势伤人,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⑥现在有很多父母,他们自己都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稍微犯错,就大肆责罚,他们一味地发脾气和打骂,殊不知这样根本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结果。那些凡事都爱发脾气的父母,他们心心念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平日里严格约束孩子,教育孩子要有教养,有涵养,有修养,这是没错的,也是对的。可是他们忘了一点,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以身作则,连自己都做不到有教养,有涵养,有修养。平日里一说就炸,再说就打,这样的气氛下又怎能要求孩子遇事时处乱不惊,沉着镇定?⑦莫言讲过一件事,儿时他很记恨一个当初甩了他母亲一个耳光的男人,他发誓要为母亲报仇。长大后他和母亲又在一个集市上见到了那个男人,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握紧拳头,想冲上去,母亲却拉住了他,平静地说:“当初打我的不是他。”伟大的母亲,她用平和的心态教育和影响了孩子,告诉他一切仇怨都会随着时间消逝,虽然那个当初打她的人还活着,但时过境迁,人已不是那时的人,没有必要再去仇恨。父母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影响孩子的感受,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好脾气其实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而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财富不是遗留多少票子和房子,而是以身作则。自己拥有了一个好脾气,也让孩子耳濡目染,真正收获这笔财富。⑧其实在生活中,修养是一个人最体面的外衣。能够穿着这件外衣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是一个明理的人。是一个内外双修的人,是一个练达通透的人。但凡一个有修养的人,都具有一个相同的品格。那就是拥有一个好脾气。一个能控制住情绪且不乱发脾气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脾气好才能拥有好的修养。也更能收获好人缘。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件这样美丽的外衣。13.选文以“修养是一个人最体面的外衣”为题目有什么好处?14.“路怒症”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5.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并阐述理由。A.平日里一说就炸。再说就打,这样的气氛下又怎能要求孩子遇事时处乱不惊,沉着镇定?B.平日里一说就炸,再说就打,这样的气氛下不可能要求孩子遇事时处乱不惊,沉着镇定。16.结合第⑦段的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看待莫言母亲的做法的。(2023·河北石家庄·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最近夸一个人,得说他有“松弛感”。②“松弛感”变成全网热词,起源于某知名博主旁观的一次经历:碰到一家人出门旅游经历了行李全部被退回,竟然没人紧张、生气急眼,重新安排好行李后继续开心聊天。博主对于“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的感慨,引发了很多网友对原生家庭的吐槽:时刻处在“备战”状态,事情一超出计划就情绪崩溃,小时候吃饭掉个勺子都要挨骂……一时间,人人羡慕“松弛感”,人人想要“松弛感”。③“松弛感”最近才引发集体共鸣,但关于它的讨论,并不新鲜。④关于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进行了深刻探索:有“一日三省吾身”的孔子,也有“逍遥游”的庄子;有吃饱了就睡的猪八戒,也有自我要求甚高的唐三藏;杜甫不松弛,李白相对松弛;曾国藩是松弛的反义词,“竹林七贤”们却专门追求松弛感……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弛感”天然不是主流。我们更习惯朝乾夕惕,主张人要“独处守心,群处守口”,强调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⑤有秩序、守规矩、能自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但它同时也有显而易见的“副作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够放松。⑥所以在这次对松弛感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追溯,自己的紧张感就是从原生家庭中来。除了文化传统,父母一辈普遍不放松,也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紧紧巴巴半辈子,买根葱都想让人饶头蒜;怕浪费好东西;任何的突发事件,都意味着额外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想到这一层,心里不禁泛起一点酸楚,足够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它的底层逻辑在于“不匮乏”。⑦今天,社会发展得很好,但那种留存在记忆中的匮乏感,无意中影响了下一代。面对一失手打碎的碗,即使深知不可能买不起,但听到碎裂声时,下意识的紧张,无意识的负罪感,都在提醒我们,过得不够松弛。⑧从这个角度讲,充分地讨论一次“松弛感”,确实是一次全面的心理按摩,能让人们有意识地区分,哪些是不必要的紧张。⑨凡事怕过犹不及,现在关于“松弛感”的讨论,似乎有一点点跑偏。“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有松弛感的女生太迷人”“松弛感你永远学不会”等一批“速成鸡汤”,“水”进了这个话题。对“松弛感”的叫好,对“用力过猛”的批判,也让部分人羞于自己的“不松弛”,自我审查为何“不松弛”。⑩这实在是大可不必。当“我想松弛”的念头,变成了“我怎么就松弛不起来”的焦虑,这其实反而变成了另一种用力过猛。⑪事实上,有些人的“松弛感”是天生的,纯粹就是“心大”;同样,有些人的“不松弛”也是必然的。为了达成目标,一点一滴争取,一手一脚打拼,苦心孤诣、步履维艰的人是“松”不起来的,对于天生的“卷王”而言,顺应本心的“卷”,才是他们的“松弛感”。松还是不松,从来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标准,它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不需要标榜信条,也不需要打造人设。互联网总是这样,今天刮起一股“松弛感”的风,明天说不定“猛而无憾”就上了热搜。真正的松弛感不需要网络热词的规训。⑫只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别为难别人,也别为难自己;面对艰难的事情,能平衡并改善状态;能通过一次次的社会讨论,不断地认知自我,那就是人生最难得的事情。⑬其实,不去刻意追求松弛感,才是真正的松弛感。(选自《青年文摘》2022年22期,有改动)17.选文针对“____________”展开议论,最终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18.选文第④段在论据的选用上有什么特点?19.下面的观点,你认同哪一个?请运用选文中的观点,简要进行分析。【甲】面对中考,我们要以放松的心态对待,把它当作一次普通的考试即可。【乙】面对中考,我们应适度紧张,认真备考。(2023·河北唐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选择与安排(节选)朱光潜①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就生糙的材料说,世间可想到可说出的话,从前人在大体上都已经想过说过;然而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验,所想所说的虽大体上仍是那样的话,而想与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一个新的形式和新的生命的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表现同样的情致,而各有各的佳妙处,所以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或是抄袭。②我们先来拿戏剧小说说明选择的道理。③戏剧和小说描写人和事的错综关系向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