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一临床医学院_第1页
第九章第一临床医学院_第2页
第九章第一临床医学院_第3页
第九章第一临床医学院_第4页
第九章第一临床医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第九章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节发展概况一、沿革民国23年(1934年)广西省立医学院(广西医医学院前身)建院至1959年,全院只设医疗一个专业,无系级建制。1959年成立医疗系,学院副院长叶馥荪教授兼任系主任,陈国琨助教任系秘书。医疗系下设若干临床教研组。1961年9月,学院贯彻中央的“八字方针”,决定撤消系级管理,临床各教研组由学院副院长分工管理。1980年9月,学院恢复医疗系,由临床各教研室组成。1981年3月,学院副院长兼附院院长覃光熙兼任系主任,谭丕森、林郁华任系副主任,农兵任系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9月增补龙租安为系副主任。1984年11月,系领导进行换届,徐燧光任系主任,朱袭祖任副主任;12月增补周焕锦为副主任1990年10月,根据国家李委(88)高教二字004号文件精神,医疗系改称临床医学系。11月,附院院长岑晓华兼任主任,徐燧光、朱袭祖、周焕锦、吴长贵任副主任,秘书由吴长贵兼,配有专职干部1人。1991年,李挺(1991—1991年3月)、黄菊(1991年1月—1991年3月)、刘唐威(1991年4月—1993年7月)、王昌辉(1991年4月—1993年7月)任副院长。1992年9月,附属医院与临床医学系合并,由彭青云任院长兼系主任。徐燧光(1992年9月-1992年12月)、周焕锦(1992年12月-1995年2月)、谭冠先(1992年5月-1998年11月)、李国坚(1992年9月-1998年11月)任副院长,同时兼任系副主任。1993年,高枫兼任常务副院长(1993年9月-1995年3月),增补吴长贵任系副主任。1995年,高枫兼任院长(1995年3月-2000年3月),朱袭祖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兼副院长(1995年8月-1998年11月),黄光武任副院长(1995年8月-1998年7月)。由黎小如、吴长贵任临床医学系专职副主任。1996年,韦开煌(1996年10月-2004年3月)任副院长兼系副主任。1998年7月,由李绍森任系副主任。同年9月,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系改称为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由高枫兼任院长,李绍森、韦开煌、彭跃钢、梁远、夏宁任副院长。2000年3月,刘唐威兼任院长。2001年2月-2002年2月,肖常青任副院长;2001年10月,增补赵劲民、刘志明、唐安洲任副院长。2002年2月,李慕军任副院长,2003年10月,罗杰峰、伍伟锋任副院长,2004年3月,肖常青任副院长。2003年10月9日,学校决定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与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实施统一领导、统一法人代表、统一管理。2006年1月,赵劲民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唐安洲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6年8月,曾志羽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伍伟峰副院长主管临床教学工作。2009年1月,黄佳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生党总支书记。罗佐杰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2012年6月,曾志羽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2012年9月,陈俊强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12年11月,唐卫中任副院长。2013年5月,伍伟锋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应燕萍任副院长。2013年5月,刘志明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生党总支书记,一附院党委副书记,主管教学工作,2014年5月27日,李浪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二、教学管理1998年9月,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系改称为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行院系合一。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务部,李绍森副院长主管教务部教学工作,教务部部长:朱丹。负责临床教学工作。教务部主要工作职责:承担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本科教学、成人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管理等教学工作。2000年由梁远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同时将进修管理、医院职工的继续医学教育划归教务部管理。2001年12月由唐安洲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2002年蒋一强任教务部部长。2006年8月,程鹏任教务部部长。2007年12月由伍伟锋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2008年医学检验系由第一临床医学院托管,伍伟锋任系主任。2009年罗佐杰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兼任医学检验系主任、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2010年病理学教研室由基础医学院划回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管理,同时病理检验系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管理。2013年1月,进修管理工作分别划归医务部和护理部管理。2013年6月由刘志明副书记主管教学工作。2014年2月,本院职工出国留学及学历教育工作划归人事科管理。2014年6月,赖铭裕任教务部部长。现教务部有正副部长3人,干事7人。负责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本院职工的进修学习、学历教育、学术会议、学习班的管理。三、工作职责第一临床医学院由单一的本科教学,发展为主要负责医院的临床医学教学、研究生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管理、进修管理培训等工作。2013年1月,进修管理工作分别由医务部和护理部负责。(一)本科教学组织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教学方面的方针、政策、规定和任务。布置教学任务,督促落实临床各教研室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1、承担学校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教学管理和临床教学;医学检验系、病理检验系的管理工作;督促落实临床各教研室的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2、实践教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学生第五年级的生产实习轮转安排、日常管理、考核。3、留学生(全英班)的教学管理。4、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二)研究生教育:包括研究生导师上岗资格审查,研究生招生;硕士、士、七年制第二阶段的教学管理,答辩工作。(三)毕业后教育: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地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日常管理:督促落实各基地的住院医师轮转安排和考核。2、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乡村骨干医生培训基地、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卫生部微创外科培训基地。)管理;3、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的管理。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安排。(四)继续教育组织制定全院教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培养计划,对各级人员的业务考核工作及组织制定教职工外出进修学习的计划和具体安排;参与对教学人员的使用、晋级晋职、奖罚等工作。职责管理范围:1、本院职工外出进修管理;2、在职职工的学历教育;3、职工学术交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的管理;4、组织科室申报,协助科室举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5、学术讲座管理;6、继续教育学分登记、验证;7、医院内医学会工作管理:医学会相关学科组委的改选登记工作;8、医院医技人员的技术培训。1990年8月起分管临床医学系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999年,学校将学生管理工作归第一临床医学院。2000年,学校将学生管理工作归学校学工部管理。2009年1月,临床医学专业第三年级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归第一临床医学院管理,黄佳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生党总支书记。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学工部。2013年刘志明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黄佳任调研员。四、教学组织机构1990年,临床教学机构有: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外科学各论、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中医科学、神经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科学、放射诊断学、核医学、运动医学等15个教研室、组。1998年9月,临床医学系改为第一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管理机构设有教务部以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总论、外科各论、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性病科、神经内科、传染病学科、中医学科、麻醉学、核医学科、超声诊断学、放射诊断学、精神病学等17个教研室及急诊、康复、放疗等3个教学组。2008年9月,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管理机构设有教务部以及内科学、外科各论、妇产科、儿科、诊断学、外科总论、耳鼻喉科、眼科、皮肤性病科、中医学科、放射诊断学、核医学科、传染病学科、神经内科、精神病学、麻醉学、超声诊断学、护理学、临床检验学等19个教研室。2009年至2012年,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第一临床医学院先后成立了循证医学教研室、急诊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教研室、老年病学教研室及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009年受学校委托,代管临床检验系。2010年代管病理检验系。2013年12月,第一临床医学院有教研室23个,两个系(临床检验系、病理检验系),一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五、教学任务(一)本、专科教学建国前承担医疗专业的本科(六年制)与专修科(四年制)的临床学科的课程、临床见习、毕业前实习指导等。建国后承担医疗专业本科生(1950年起为五年制)及预防医学系、口腔医学系本科生(五年制)的临床各科授课、临床见习等教学,同时还承担医疗专科、预防医学专科的临床教学等。(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50年代末,临床内科学,儿科学共有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文革”期间,研究生培养工作暂停。1978年起恢复招收研究生。至1990年临床医学系共有16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8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儿科学血液病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1月),有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三)中专班专业课教学建国前开办的护理、药剂中专班,50年代开办的两届医士、药剂中专班均由临床各科担任教学。附设护士学校的临床课1977年以前均由临床各有关教(医)师轮流担任教学。(四)夜大临床课教学建国后,学院开办的各类夜大学有关临床专业课程教学,均由临床各有关教研室的教(医)师担任。(五)其他学习(培训)班教学承担院、系自办的各种非学历学习(培训)班,上级委托开办的各种专业证书班以及来自区内外进修生的教学任务。至2013年12月,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承担临床医学普通本科、七年制本硕班、全英班及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各科授课、见习等教学。临床医学专业1934年起培养本科生,1978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准设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09年获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现有硕士生导师312名,博士生导师74人。承担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从2010年起承办各种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国家级20个,省级40个)的教学任务六、教学环境与条件1998年成立教务部,有临床多媒体阶梯教室4间,见习教室12间。同年新住院大楼建成,每个病区都设有教学用教室。2005年,由学校提供场地,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投资建设的临床教学大楼2006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内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3000平方米)、各教研室教学办公室、教务部、临床检验系。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筑面积约3000M2,,其中四楼为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区,五楼为内科基本技能训练区以及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区(1500M2)。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区包括模拟诊室(OSCE考试站)、模拟病房、模拟产房、PBL教室(带监控回顾讨论功能多媒体教室)、模拟标准手术室等。可同时容纳500人进行培训学习,至2013年12月,中心开展的教学、培训与考核项目共三十大项,分为内、外、妇、儿、麻醉、急诊六大培训模块。通过系列模拟教学支撑三个层次的临床技能培训:①基本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②综合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③专科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中心主要协助安排及完成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开设临床技能培训。第二节各教研室 一、内科学教研室、诊断学教研室(一)沿革民国23年(1934年)12月设立内科。主任由魏怡春教授担任。德籍医师魏斯华、雅梅2人任首席医师,聘陈子元为副教授,赵致科为助教。民国26年(1937年)与军医院合并,孙荫坤教授任主任,聘张远渠为副教授。民国28年(1939年)孙荫坤教授离职,由李化民教授任主任,同年李化民教授离职、由英延龄教授任主任。民国29年(1940年)由教务主任刘南山兼任主任,当年内科设义民医院、义民门诊、由德籍医师嘉来恩主持,次年8月奉命停办。科内高级教师有陈阅明教授(兼神经精神病学教师)。民国30年(1941年)8月聘为主任。民国32年(1943年)聘郭光庭教授为主任,同年吴小曼、杨希谋、周展骥、林郁华、何筦章先后到职任助教,同时聘程崇圮为教授(次年秋程离职)。民国33年(1944年)6月日军入侵,学院被迫疏散,抗日胜利后迁回桂林。民国35年(1946年)郭光庭再次任主任。是年3月蓝永英到职任助教。民国37年(1948年)叶培院长兼任主任。1948年3月聘卢镜澄医师任主任(临解放时卢离院)。1949年12月侯健任主任,当年有教授1人,讲师、主治医师3人,助教、住院医师3人。1955年成立内科学教研组,主任仍由侯健担任。同年划分出心血管专业,由叶馥荪教授主持,组建心电图室。至1955年底,教研室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住院医师12人。1956年神经精神病学从内科学划出成立教研组,1957年传染病学从内科划出成立教研组。至此,内科学设有3个教研组:临床内科教研组主任叶馥荪(兼),有助教1人。系统内科教研组主任侯健,有讲师2人。内科学基础教研组主任周展骥,有讲师1人,助教3人。同年还从内科划出成立传染病学教研组。1958年消化专业从内科学划出,由周展骥负责。1959年又将划分出的3教研组及传染病学教研组合并为内科学教研组,主任叶馥荪(兼),副主任周展骥、蓝永英;秘书陈枕云、夏树楹、赵灼英。同年划分出呼吸专业,由侯健负责。1960年教研组成立血液实验室,次年划分出血液专业均由林郁华负责。1960年将皮肤科学合并到内科学,主任由侯健担任,副主任周展骥、蓝永英、林郁华;秘书夏树楹、赵灼英、刘宗昌。1962年划分出泌尿专业和内分泌专业。泌尿专业由方饶墀负责,内分泌专业由于志清负责。1966年教研组秘书由龙祖彭、陈国英、钟世聪担任,当年有教授、副教授各2人,讲师、主治医师7人,助教、住院医师30人。“文革”期间医教工作运转不正常,1970年底周展骥、苏永龄、钱政、龙祖彭、方冰儿等教师下放到百色等地区基层卫生单位。1972年恢复内科学教研组,主任林郁华,副主任蓝永英、夏树楹、苏启祯。1974年增加苏廷范任副主任。1978年传染病学教研组从内科划分出。1979年增加龙祖彭担任副主任。1980年分建内科学基础、内科学两个教研室。内科学基础教研室,1981年更名为诊断学教研室。1980-1984年主任周展骥,副主任夏树楹;1984-1997年主任谭维中,副主任杨淑坤。1988年杨淑坤退休,由卢玉英接任副主任;1991年增加王乃尊、1992年增补阳显慧、孙安远任副主任;1996年增加朱继金为副主任。1997年—2001年陶新智任主任,王乃尊、阳显慧、朱继金任副主任。1998年增补赖永榕、姜海行任副主任。内科学教研室,1980-1984年主任林郁华、副主任龙祖彭、苏永龄。1985-1988年主任朱婉而、副主任林碧霞。1989-1990年主任林碧霞、副主任刘唐威。1990年增加副主任陈振侬。1990—1995年陈振侬任主任,冼苏、朱树雄副主任;1995—2001年冼苏任主任,余永卫副主任,其中余永卫1998年调离。1996年和1997年分别增补李醒三、李铭邦为副主任。2001年大内科、内科学和诊断学教研室实行一体化领导和管理,冼苏任大内科、内科学和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朱立光、李醒三、罗佐杰、赖永榕、姜海行、陈一强、朱继金为副主任;2003年4月至今(2013年12月),陈一强任大内科、内科学和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朱立光、李醒三、罗佐杰、赖永榕、姜海行为副主任,2008年李醒三退休,增补廖蕴华、彭志刚为副主任。内科学、诊断教研学室由呼吸、心血管、消化、肾内、血液、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8个专业组成1990年内科学、内科学诊断两个教研室有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3人,讲师(主治医师)、助教(住院医师)60人,教学实验技术人员6人。2004年8月,拥有在职教授(主任医师)4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0人、副主任护师8人、讲师(主治医师)56人,主管护师4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7人、硕士学位61人。7个学科的学科及教研室带头人中2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余均是硕士生导师,8人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广西学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2003年??)有教授、主任医师3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6人,讲师、主治医师、助教、住院医师185人,教学实验技术人员11人。2005年新成立风湿免疫科,截止2013年12月,内科学三级学科门类齐全,有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内分泌内科、风湿免疫科及感染病科八个三级学科,共二十个专业病房,以及代谢糖尿病、血液净化两个临床中心以及内科学、诊断学两个教研室,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总床位超?张,年均收治病人超16000人次。心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疾病研究创新团队”为首批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为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血液内科为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诊断学教研室有专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讲师19人、助教1人、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19人、学士学位6人;内科学教研室共有任课教师76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职称20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16名人、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33人、学士22人,45岁以下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4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8人;教师中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广西青年五四奖章奖人、广西杰出青年卫士奖人、广西青年科技奖奖人、广西突出贡献人才奖人、广西十百千第二层次人选奖人、广西高校百名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才以及博士生导师奖人、、广西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师奖人。(请内科、诊断学教研室补充或者修改)1981年11月开始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内科学成为广西精品课程,2005年内科学成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同年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诊断学教研室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2002年、2008年两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均取得优秀成绩;内科学教研室和诊断学教研室曾多次获得广西医科大学先进教研室称号。(二)教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临床医学、预防、口腔、影像学等专业5年制本科学生的授课。2008年临床学院教学大楼投入使用后,诊断学教研室教学基地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总的教室数目达9个。为适应现代教学特点,配备多媒体教室1个,现代人体教学模型操作室1个,新一代标准人体教学模型30个。新的教学模型除了可以满足常规的心肺腹检查之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模式设置考核功能,并能根据临床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典型体征与病例进行升级,极大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条件。课堂教学采用图文并茂、声像齐备的多媒体课件,引入标准病人、电子模拟人教学,观摩教学录像片,自行拍摄大量的问诊、体格检查录像、以及异常体征声像资料片,改进体检考核方法等多种措施。1.本科教学:该教研室的教学主要承担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含麻醉、影像、肿瘤专业)、七年制、全英班、医学检验、信息管理与医学系统(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2003年开始有7年制本硕连读班和留学生全英班授课,2007年开始开展本科双语教学。每大班每学年授课时数分别为:内科学教研室:建国前288-468学时,1950-1964年376-554学时;1965-1966年321学时(含传染病学、神经精神病学);1971年826学时(含儿科学);1972年176学时;1973-1976年开门办学;1977-1990年192-216学时。1992—1998年216(162)学时,1999—2002年192学时,2003—2004年180学时,2005-2013年内科学教研室学期理论授课时数819学时、临床见习课学时数6368学时;同时接受临床见习实习教学指导。诊断学教研室:1941-1950年216学时;1951-1964年119-198学时;1971-1972年120-168学;1977-1990年145-162学时;1992—1998年216(162)学时;1999—2002年192学时;2003—2004年180学时;2005-2013年每学年理论授课总教学时数5490学时,其中理论课674学时、实习课4816学时。同时接受临床见习实习教学指导。2.研究生教学:该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主要为内科八大专业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所招研究生的培养任务。50年代末,上级曾任命叶馥荪、侯健两位教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文革”期间研究生培养被暂停,1978年起又恢复研究生教学;1981年开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截止2013年已覆盖所有的三级专业学科。至2003?年底,两教研室所属各专业教师夏树楹等33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9人(其中授硕士学位63人)。2005年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二级学科内科学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已覆盖所有的三级专业学科。自1978—2003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96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招收心血管博士后1人;自2004年至2013以来共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824人,已培养博士研究生81人。两教研室教师会同内科各级医务人员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每年约11个,人数逾600余人。此外各专业每年接收来自全区各地进修生40-50人次。3.继续医学教育:承担学院(学校)举办(承办)的各类专修班内科学和诊断学的教学任务:二十世纪30年代及50年代学院举办“医疗专修班”各2届、“医疗专业红专夜大”2届;70年代以来各类医学培训(进修)班12期(含1989年举办的内儿专业证书班及护理专业证书班);非学历学习班12期。80年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高级护理、医学实验技术等6届;预防医学及学校医学专修班各1届;1980年以前附设护士学校内科学和诊断学教学。4.承担广西各级医院内科医护人员的专业进修培训任务除了注重内科学本学科的在职业务业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之外,还承担广西各级医院内科医护人员的专业进修培训任务,每年举办有国家级或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养内科专业人才。2000年以前,两个教研室教师会同内科各级医务人员曾举办各类学习(进修)班41期(其中心血管专业举办全区性心血管医师进修班等9期771人次;消化专业举办全区胃镜学习班21期82人次;呼吸专业举办呼吸机学习班3期150人次;血液专业举办全区血液病临床医师进修班等3期69人次;内分泌专业举办全区内分泌医师提高班等5期185人次);2002—2003年度共举办、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7期,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9期;此外各专业接收来自区内外进修生约417人次;2004-2013年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每年约11个,人数逾600余人。每年各专业共接收区内进修生和部分区外进修生约100多名。5.师资培养长期以来,内科和内科学教研室十分重视学科的师资培养。从1952年起为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用的培养途径有:一是选送到省外兄弟院校学习进修,计有夏树楹等约112人次;二是到国外留学或进修,先后有林郁华、曹德柔、卢玉英、朱树雄、何苍生、温梅科、陈耀华、郭嘉、刘业奇、刘非、龙伟吟、黄为陶等32名教师分别到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留学或进修(详见第七篇第三章);三是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或访问考察,1999年以前叶馥荪4次、熊君福4次、龙祖彭6次,出国(境)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或访问考察(详见第三篇第四章);1995—2003年有43人次参加各种国际会议;2004-2013年共有何志义、徐戈、马国添、黄杰安等41人到广州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在本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4-2013年间,每年至少有120余人次参加各种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四是在职培养方式上,采取以老带新逐步提高的岗位培养方法,争取参加区内外各级专业学术交流活动,轮流参加学院举办的短期脱产或半脱产的外语(德、英、日文等)学习(提高)班,派到基层教学点协助医教工作等等,通过上述培养使师资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逐渐确定专业境况,让每位教师均有自己的钻研方向与专长。6.教材编写与专著1972年—1989年主编或参编教材或专著共7本:1972年李怀鹏参加编写《中国毒蛇与蛇伤防治》一书,197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李怀鹏等参加中南五省《内科学》教材编写;1979年周展骥、姚道光等参加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的编写;1989年林郁华、方饶墀、熊君福、谭维中、陈振侬、李怀鹏、洪瑞香等参加中南、西南九省(区)12所高等医药院校新教材的编写,林郁华教授还担任《内科学》第一主编。龙祖彭、刘唐威等著《急诊疑难病讨论》一书,1987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曹德柔著《美国心血管内科诊断技术》一书,1986年由广西医学情报所内部出版。周展骥主编《内科临床手册》一书,1985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编写的教师有朱婉而、熊君福、谭维中、方饶墀、姚道光、简锦溢、龙祖安、熊希民、苏国英、王集科等。1990—1997年有没有著作出版??1998—2002年主编或参编专著共15本:《药源性心血管疾病》,朱树雄(主编还是参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实用消化病学》,黄杰安(参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内科急重症治疗学》,彭志刚(参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当代心脏病学》,朱树雄(学术秘书、主要编著者),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消化系疾病免疫学》,黄杰安(参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实用临床老年病学》,黄杰安(参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医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尹瑞兴、刘唐威(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临床病案300例诊断策略》,黄杰安(主编还是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内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黄杰安(参编),湖北科技出版社,2001年出版;《感染病学》周桂英(参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心力衰竭:基础与临床》,朱继金(合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临床医师典》,江建宁、罗光汉(参编),四川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实习医师诊疗手册》,刘唐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常见内科危重症》,施焕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肺脏免疫学及免疫相关性》,施焕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4-2013共出版教材与专著共24部,《常见内科危重症》施焕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肺脏免疫学及免疫相关性》施焕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内科重症监护学》谢正福(主编),2006年出版;《实用心脏病并发症学》尹瑞兴(参编),2006年出版;《内科学教学指南》陈一强(主编),2006年出版;《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DVD光盘5张》陈青云(主编),2007年出版;《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罗佐杰(主编,)2007年出版;《地方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罗佐杰(主编),2007年出版;《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罗佐杰(主编),2007年出版;《教育理论与实践》罗佐杰(主编),2007年出版;《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米存东(参编),2007年出版;《肥胖症居家疗法一本通》蒙碧辉(主编),2008年出版;《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进展》伍伟锋(参编),2008年出版;《健康指南》罗佐杰(参编),2009年出版;《地方医科院校课程调查与思考》罗佐杰(主编),2009年出版;《中国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罗佐杰(主编)2009年出版;《合理饮食轻松降血糖》陈青云(主编),2009年出版;《诊断学体格检查精要》姜海行(主编)2009年出版;《感染性疾病-基于临床病例的诊治析评》陈一强(参编),2009年出版;《哮喘手册》第二版陈一强(参编)2009年出版;高教出版社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陈一强、伍伟锋、唐国都(参编)20011年出版;《诊断学体格检查精选—中英文对照》姜海行主编2009年出版;《保健医学》谢正福(参编)2010年出版;《当代心脏病学》伍伟锋(参编)2010年出版。7.电化教学从80年代开始,两个教研室都分别于采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其中内科学教研室自制的《胃镜检查》录像片荣获自治区电教片优秀录像三等奖。自2004年以来,诊断学教研室组织编写有教学配套辅助教材(或电教片):《教学大纲》、《临床体格检查手册》、《实验诊断实习指导》、《心电图教学图谱》、《全身体格检查教学录像》及《全身体格检查操作精要-中英文对照》。其中《全身体格检查教学录像》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减操作步骤和详解操作手法,配备中英文对照文字及全英文讲解;与之配套的《全身体格检查操作精要-中英文对照》获得广西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并于2009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精减操作步骤和详解操作手法,配备视频教材、采用中英对照完成的双语辅助教材,先后两次印刷。诊断学教研室的“诊断学网络课程”2005年获第五届全区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009年起内科诊断学教研室的基础技能教学教室启动,内有心肺腹部听诊、叩诊模型教学系统共25套。2008年接受教育部对该科的普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复审,得到通过。2011年完成国家教育部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获得通过。8.教学设备建国前教学设备十分简陋,仅有常用器械(具)仍与医疗科研共用。民国30年(1941年)有血糖旋光计等20件(具)左右。民国36年(1947年)大小器械增至336件(具),(含善后救济总署与红十字会拨送200件)。50年代添置人工气胸、心动电流描记器等。60年代以后陆续添置教学专用设备;内科学诊断教研室添置显微镜94台,心电图机、超声诊断仪、多道电子听诊器等183台(件、具),固定资产106332元。内科学教研室有示教生物显微镜、投影仪等25台件,固定资产20925元。2002年内科学成为广西重点学科;2003年内科学成为广西精品课程。2006年诊断学为广西区精品课程,2013成为是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三)科学研究民国24年(1935年),对当时多发病“瘴气病”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实为一种恶性疟疾。民国30年(1941年),黄竹溪、彭光耀等5位医师分别研究“疟原虫宿主-疟蚊-对各种化学剂之抵抗”等8项研究题。民国31年(1942年3周展骥老师对当年在桂林巿霍乱病大流行作了详细记载与分析,撰写专题论述报告刊在学院《八周年纪念专号》上。同年7月由内科周展骥、胡崇家、吴小曼,儿科梁徐、张弦等教(医)师组成中药驱蛔的临床研究小组。由周展骥任组长,率队到临桂县李家村儿童教养院,对220例蛔虫患儿用苦楝树制剂驱蛔,证实其驱蛔效力与山道年不分上下,而副作用小。二十世纪50年代起,研究多数结合地方常见病多发病,最早承担省卫生厅下达的《血吸虫病的防治》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周展骥、苏志信、夏树楹、陈国英。1957年进行《针灸对心律不齐的影响研究》及《甘草流浸膏治疗溃疡病的临床观察》等3项,分别由叶馥荪、龙祖彭和侯健、林郁华负责。1958年组织肝癌研究小组,主要对贵县、扶绥县进行肝病社会调查。找出肝癌高发区及对诱发病因的追踪研究等。该研究成果《广西肝癌的防治研究》与《广西区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与分布规律的调查》两项均获1978年自治区科学大会奖,详见第3篇第3章。(该小组1978年改为肿瘤研究室直属院长领导)。70年代后逐步建立的科研机构有6个专业:1.内分泌实验室,1974年建立。主要负责人先后有:于志清、简锦溢、冼苏。该室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展10多项新检测项目。1989年以前重点为对糖尿病及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临床观察治疗等诸方面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主要研究人员:于志清、赵灼英、林碧霞、简锦溢、冼苏、黄瑞衡等。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5项;获学院奖1项(详见第三篇第三章)。论文:共发表90余篇,其中被各级评为优秀论文奖的有11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的有3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交流的25篇,参加省级交流会的有19篇。在国外杂志发表的1篇。实验室主要设备有分光光度计、液体快速混合器、胰岛素泵、血糖尿素氮微量分析仪等20余件(台、具)。请补充2005—2013科研情况2.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室。1978年11月建立。主任先后有周展骥、熊君福,副主任许辉。主要研究方向:对呼吸道疾病采用创伤性或非创伤性的检测方法与运用现代手段治疗研究。早在1960年,由侯健、周展骥教授领导开展《防痨普查》(对南宁巿3万工矿企业职工普查);1965年,承担卫生部下达研究课题:《死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病》,分别在广西武鸣、阳朔两县与当地卫生部门对数万人治疗观察,后因“文革”中断。70年代后,开展了肺泡灌洗术等10多项新的检测项目。1976年,《右肺下动脉横经与气管横径个体比量值生理常数》的研究成果被作为全国肺心病诊断标准之一,还载入高校教材《内科学》一书,该研究室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共5项(详见第三篇第三章)。论文:已发表200多篇,其中获巿级以上奖优秀论文6篇,SCI收录8篇。研究室主任熊群福分别于1981、1983、1986年三次出席国际电生物阻抗会议;1986年,应邀出席美国肺胸学会港澳分会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主办的第二届粤穗港澳肺胸会议;1990年,与陈叶倩教师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肺阻抗学术研究;2003年陈一强教授赴奥地利参加欧洲呼吸年会;2004年钟小宁教授赴美国参加ATS会议。请补充2005—2013科研情况3.心血管病研究所。1986年4月建立,所长夏树楹,副所长岑晓华、曹德柔(三位教授退休、调离后谁担任领导??)。研究方向:主要是运用现代的方法手段对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生理学和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研究,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包括内、外科)。(内科部分)早在1954年由叶馥荪教授负责设立了心血管专业。50-60年代主要结合临床开展一些新的检测技术。70年代后才深入广泛研究心血管病,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承担了国家与自治区的专业攻关课题,推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的有:《全国1979-1980年高血压抽样普查总结》及《全国风心、风湿热调查》两项协作研究项目分别于1982、198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奖,主要研究人员:夏树楹、龙祖彭等。5项获自治区级奖、6项获广西医学院科技进步奖、2项已通过鉴定(详见第三篇第三章)。1978-1990年发表80余篇,其中参加国际交流及国外杂志发表10篇,获各级论文奖20余篇。实验室主要设备有:心电图机、幻灯机、心电心音图机、自动血压计、血氧分析仪、显微镜、幻灯声控附件、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负氧离子发生器、无创伤性心阻抗仪、电子计算机及其工作台等共20余台(件、套)、固定资产96,19297元。请补充2005—2013科研情况4.蛇伤防治研究室。1985年4月建立,主任李怀鹏(其中1985-1990由方饶墀兼任)(是李怀鹏任主任还是方饶墀任主任??)。早在1958年就由叶馥荪、方中祜、蓝永英、苏廷范等组成蛇伤研究小组,到玉林采访民间中草药蛇医杨秀卿。1959年,聘杨秀卿到院任中医师,派李怀鹏随师学习临床蛇伤治疗。1966年,杨秀卿蛇药治疗研究成果在全国第一次蛇伤防治学术大会上交流,获与会同仁好评。1971-1973年,与学院药理教研组共同研制成“广西医学院蛇药Ⅱ号”,并用于临床;1972年6月使用该药以及呼吸机等中西药结合抢救两例被银环蛇咬伤致呼吸停止7天病人,首次获得成功。1977年,又与学院药理教研组共同研制广西蛇药。1978年银环蛇咬伤的酶标快速诊断研究成功。70年代先后参加该研究工作有李怀鹏、陈锦南、赵定箐、黄彦云、熊君福、刘开荣、林可干,80年代还有廖共山、李其斌等。研究室的科研成果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有《胰蛋白治疗蛇伤的研究》主要人员:张木生、李怀鹏、刘启福。《中草药治疗蛇伤研究》主要研究人员:李怀鹏、张木生、洪息君。上述两项成果分别获1978年全国与自治区的科学大会奖。另有2项成果获自治区级奖(详见第三篇第三章)。自1970年起迄今该室还协助玉林、梧州等地区、县建立了48个蛇伤防治网。1976年起为南宁、玉林、梧州、钦州等地外贸、医疗部门开办20多期蛇伤防治知识学习班,学员约16000多人。研究室主要设备有:人工同步呼吸机、肌电图机、心电图机等20余台(件)。请补充2005—2013科研情况5.血液病研究室。1985年5月建立,主任林郁华,副主任姚道光、苏永龄。主要研究方向:血液病的治疗着重对白血病研究。60年代:1962进行“止红散”研究。1964年,到广西南宁、武鸣、靖西等县进行ABO血型RH血型地中海贫血等调查(与中国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等单位),有关资料已被收入《血型工作手册》。70年代: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摸索出脑积液对急性白血病诊断的重要价值,已列为检测常规。还进行《广西健康人血象的分析》研究。80年代:全面系统地开展血友病实验诊断研究,先后进行《HLA抗原在壮族人中的分布研究》、《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443名献血员铁状况调查》等10余题。主要研究人员:林郁华、苏永龄、黄彦云、牛威林、黄为陶、卢玉英、赖永榕、李忠士、吴诗义、阮启等。科研成果有,获自治区级奖励3项建议详述,获学院级科技进步奖1项,已通过鉴定3项(详见第三篇第三章)。请补充2005—2013科研情况6.消化系统实验室。从60年代起应用吞线或插管的方法诊断消化道出血,从此逐步摸索不断更新检测消化道出血的方法;陈振侬教授领导的团队于1985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幽门螺杆菌(Hp)致病机制及诊疗研究,1988年开展Hp体外药敏试验,1990开展Hp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1991年首先在国内发表抗Hp尿素酶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Hp,1995年开展Hp感染与胃癌前疾病关系研究,1998年对广西巴马长寿地区老年人Hp感染状况进行调查,1999年进行Hp在体外培养细胞诱导胃蛋白酶原分泌机制的研究,2000年对广西少数民族儿童以及家庭多成员的Hp感染进行了研究。90年代对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进行研究。2003年开展胃肠动力学研究。自2005年以来,学科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慢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结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超声内镜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炎症性肠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项,发病SCI收录论文30篇。学科共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三等奖3项。内镜诊疗部前身为消化内科胃镜室,是国内开展消化内镜技术较早(区内最早,于1974年开展胃肠镜检查),2003年改称内镜中心,2007年更名内镜诊疗部,隶属于消化内科统一管理。内镜诊疗部于2009年获得广西唯一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镜专科医师培训中心,2012年获得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负责单位(广西)。2013年内镜诊疗数超过3.5万人次。学科目前在编医师47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获得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28人;副主管技师1名,主管技师4人;具有内镜操作资格质的医师共有26人。共有7人次先后赴日本、美国、英国、奥地利及匈牙利等国际内镜中心学术新技术。中心设备齐全,拥有国际上先进的诊断与治疗超声胃镜、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x线机,氩气刀等仪器和设备。中心主要依托的消化科为教育部博士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博士研究生2-3名。中心主要业务骨干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全国委员,超声内镜学组、大肠病学组、ERCP学组、食管胃静脉曲张诊疗协作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广西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广西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广西医学会理事会理事。每年接收区(省)内外进修医师、护士、研究生培养约50多人,担当全区消化内镜专业医师及技师的重要培训任务。学科每年举办1-2次省级或国家级消化内镜技术学习,2008年与2012年先后两次成功承办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学组会议(外科学组和老年消化内镜学组)。每年前往区内各级医院指导内镜诊疗技术逾百例,在推广ERCP、超声内镜、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诊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内镜技术特色及优势:中心在介入超声内镜诊疗技术方面表现出色,我中心2013年开展的超声内镜下胰岛素瘤酒精注射治疗、胰腺癌射频治疗,神经节消融或阻滞治疗,EUS-FNA细胞块免疫组化技术达到达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在国际及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言与交流。在区内率先开展的其他项目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胆汁内、外引流术(ERBD、ENBD);小儿食管、贲门、幽门及十二指肠狭窄扩张术,食管支架置放术,内镜下各种止血术(食管胃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套扎,组织胶注射等),消化道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术,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内镜超声检查及介入治疗技术,消化道早癌或粘膜肿物剥离术(ESD),近年来又陆续开展了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黏膜下隧道技术(STER)、EUS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以及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均为广西首先开展的新技术。泌尿专业没设立科研机构,但对急、慢性肾衰竭病做了一定研究。临床检测从1974年起就开展了10多项,1990年又进行血中分子物质测定的研究,为科研、临床诊断提供有力论证。1982年、1986年起分别开展老年人泌尿系统疾病与死因分析的研究与慢性肾功能衰竭与微量元素关系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等多项研究。主要研究人员:方饶墀、李铭邦、卢燕华、陈国英、何聿忠、林文业等。该专业70年代以来发表论文9篇,被评为优秀论文3篇。2005—2013是否设立泌尿专业科研机构?2003年底,内科学拥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内科实验中心、病理实验室、物理诊断实验室,学校还有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信息中心和藏书399万册(中、外)的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1997—2003年,内科学、诊断学教研室共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38篇,其中有26篇被SCI、EI、ISTP收录。至2004年,承担的科研课题有1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与国外科研合作项目2项,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和自选课题139项,科研经费合计1545万元。、1997—2003年,内科学教研室共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38篇,其中有26篇被SCI、EI、ISTP收录。至2004年,承担的科研课题有1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与国外科研合作项目2项,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和自选课题139项,科研经费合计1545万元。2004年-2013年,承担的科研课题有2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十五”、“十一五”国家级横向课题共8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和自选课题160项,科研经费合计2300余万元。2004-2013年,内科学教研室共出版专著23部,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有131篇被SCI、EI、ISTP收录,其中《诊断学教改研究课题》获得阶段成果,2006年获自治区高校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007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获优秀组织奖,及三项三等奖,2004年来发表教学论文22篇。2篇教学论文获2007年广西医科大学教改研讨会论文优秀奖;80年代时,内科学教研室熊君福教授有关“右下肺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四)其他1.参加援助尼日尔医疗队:11979-2013年先后有何良璋、陈朝东(两次)、夏树楹、刘汉峰和秦明钦等5位老师。2.历年获巿级以上各类先进或荣誉称号叶馥荪1979年12月国务院、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90年国家科委授予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的荣誉证书。方饶墀林碧霞朱树雄蒋崇楠1979年2月广州军区授予“抢救自卫还击战伤员”嘉奖。朱卫民李运添1979年2月广州军区授予“抢救自卫还击战伤员”立三等功。曹德柔1982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委授予全区归侨、侨眷、侨务先进个人;1989年10月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奖励晋升二级工资;1959广西南宁巿妇联授予南宁巿“三八”女能手称号;1989年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熊君福1982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卫办授予全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3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区劳动模范并批准晋升奖励工资一级;1983年3月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卫生工作者;1984年9月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奖励二级工资;1985年3月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李怀鹏1985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人事厅行政监察处批准荣获国家科研成果奖,获晋升一级工资奖励。谭维中1989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委、区人事厅、区教育工会联合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夏树楹1990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奖励一级工资。缺1991年以后材料!二、外科学总论教研室、外科学各论教研室(一)沿革民国23年(1934年)11月广西省立医学院建院时即设外科,医教合为一体。外科主任由李祖蔚院长兼任。民国25年(1936年)5月,聘孟宪荩教授任主任;民国26年(1937年)2月,省政府决定学校更名为军医学校,外科主任由王士成校长兼任,不久转聘周泽昭教授为专职主任,聘何靖教授为副主任。同年周泽昭另有任务,次年聘凌兆熙教授代主任。民国29年(1940年)时局变化,凌兆熙代主任离职;民国30年(1941年)8月,聘吴公良教授为主任,吴公良仅任职一年零二个月又离职,外科暂无人主持,当时又因日本入侵,学院搬迁诸地,无法正常开课。民国35年(1946年)3月,广西省政府决定:广西省立医学院附院与省立桂林医院合并,聘何志襄讲师任主任,一年后何志襄辞职。民国36年(1947年)3月,孙生桂教授到职,聘为外科主任;1951年初,孙生桂离职。在院的外科讲师有李伟诰、李振庆、覃光熙、严济邦、曾钜宣,助教有苏志雄、谭丕森。1951年,借聘湖南医学院的萧元定教授任主任,萧元定走后又聘柳培津副教授为主任(二年左右又回原单位)。1953年,李伟诰任主任。1955年6月,废科建教研组;次年外科分为三个教研组:临床外科教研组,由李振庆任主任(李振庆进修学习期间由梁承纲代理);系统外科教研组,由李伟诰任主任;外科学总论教研组,由严济邦任主任(严济邦外出进修学习,由谭丕森代主任)。1958年,临床外科教研组成立胸腔外科专业,由李振庆负责;泌尿外科专业由覃光熙负责;系统外科同时成立骨外科专业,由李伟诰负责;普外科专业,由严济邦负责;神经外科专业由梁承纲负责。1959年,又合并为外科学教研组,主任李伟诰,副主任严济邦,秘书陈联珊、刘家奇。下设各专业小组不变,同年还增设烧伤防治小组,先由严济邦主持,次年由刘家奇、罗卓然负责;1959年有副教授3人、讲师、助教、医师共32人。1960年,外科主任李伟诰,副主任严济邦、陈联珊,秘书罗卓然;同年增设小儿外科专业,由覃光熙负责。1961-1966年,教研组主任李伟诰,副主任严济邦、李振庆、覃光熙;秘书陈联珊、岑晓华、陈培礼。1966年后,秘书只由罗卓然一人担任。1966年有副教授4人,讲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助教供14人,实验人员2人。1967年-1969年“文革”期间,工、军宣队进驻学校,科室改为班、排、连建制;烧伤防治小组暂时解散,1971年恢复,由罗卓然负责,1973年,黄安林为副组长。1971年,小儿外科由陈自敏主持;1971-1976年,外科主任仍由李伟诰担任(李伟诰于1976年9月病故);副主任秦伟新、刘家奇、梁承纲、严济邦、覃光熙、李振庆。1977年,恢复五年制教学,重建外科学总论教研室和外科学各论教研室,现将两个教研室分述如下:外科学总论教研室:1977-1984年,主任严济邦,副主任谭丕森、郭民修,秘书林进令、陈自敏、岑晓华。1978年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助教共48人,教辅2人;1985-1990年主任陈自敏;副主任文俊,秘书黄安林;1990年增加黄安林为副主任兼秘书。1992年9月至1995年3月陈自敏任外科学总论教研室主任,黄安林、胡振快任副主任;1995年4月至1998年8月黄安林任外科学总论教研室主任,胡振快、谭志忠任副主任,1997年8月增补肖绍文任副主任;1998年9月-2003年11月彭民浩任外科各论教研室、外总教研室、外科实验室主任,李绍森、杨体泉、林辉、肖绍文、黎乐群、肖强、梁自乾任副主任;2001年7月何巍任副主任。2001年起大外科、外科学教研室、外科各论教研室、外科实验室实行一体化领导和管理(四个机构一个领导班子一体化管理)。2003年12月至2009年黎乐群任主任,梁自乾、肖绍文、何巍、肖强、杨体泉任副主任;2009年至今肖绍文任主任,肖增明、杨体泉、梁自乾、何巍、陈利生、肖强、杨体泉、谭源福任副主任,2010年、2011年何巍、陈利生先后退休,2011年新增任覃晓副主任。外科学各论教研室:1980-1984年,主任刘家奇,副主任李振庆、覃光熙、秦伟新;1985-1989年,主任傅乾昌,副主任卢全书、林进令、庞立;1990年,主任苏方荣,副主任王文光、黄祜鸿。1992年9月-1998年8月,苏方荣任外科学各论教研室主任,林进令、黄祜鸿、高枫任副主任;1998年9月-2003年11月彭民浩任外科各论教研室、外总教研室、外科实验室主任,李绍森、杨体泉、林辉、肖绍文、黎乐群、肖强、梁自乾任副主任;2001年7月何巍任副主任。2001年起,大外科、外科学总论教研室、外科学各论教研室、外科实验室实行一体化领导和管理(四个机构由一套领导班子统一管理)。2003年12月至2009年黎乐群任主任,梁自乾、肖绍文、何巍、肖强、杨体泉任副主任;2009年至2013年肖绍文任主任,肖增明、杨体泉、梁自乾、何巍、陈利生、肖强、谭源福任副主任。其间2010年、2011年何巍、陈利生先后退休,2011年新增覃晓任副主任。1993年大肠肛门病外科从原外一科分出。1998年原外一、外二科重组,成立肝胆血管外科、胃肠腺体外科;1999年原骨科分为脊柱骨病科和创伤手外科;2003年腔镜治疗中心从肝胆血管外科分出;2003年移植中心从泌尿外科分出。2003~2013年外科各专科病区设置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外科一、二病区);普通外科(胃肠腺体外科一、二病区,肝胆血管外科,肝移植病区,结直肠肛门外科,西院普通外科);骨科(脊柱骨病外科,创伤骨科手外科东、西院病区,2012年底新增骨关节病外科);整形美容(烧伤整形外科,东院整形美容外科,西院美容整形外科);泌尿外科(泌尿外科病区,肾移植病区);心胸外科(心胸外科一、二病区);小儿外科病区。目前拥有7个三级专业学科,20个病区,开放床位879张。1990年以前,历年教授(主任医师)2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2人、讲师(主治医师)和助教(住院医师)134人、教学实验技术人员11人。1990年,外科有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0人、讲师(主治医师)和助教(住院医师)73人、实验师4人、实验员3人。2004年,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00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43人,讲师46人,45岁以下的高级职称人员有31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3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9人。截至2013年大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96人,其中高级职称151人、博士75人、硕士13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93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委员和/或广西外科各专业主任委员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何巍、赵劲民、殷国前获广西优秀专家;何巍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创伤骨科手外科获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普通外科、创伤骨科中心获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泌尿科学研究所、神经外科获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普通外科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外科学目前拥有稳定及专业特色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方向4个,其他各研究方向也在蓬勃发展中逐步彰显优势与特点。(二)教学《外科学各论》和《外科学总论》是医学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长期以来该教研室和大外科各个专业学科均把教学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安排足够的教师上课和带教,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在教学方式上开始采用了电化教学,使用《抗菌法》、《无菌法》、《扩创术及打结法》影像片、幻灯片教学,并绘制有近100幅挂图。1982年神经外科自制《脑血管造影》、《脑室碘水造影》两部幻灯片并应用于教学。2000年以后,随着电脑的应用与普及,多媒体广泛应用于教学,制作了系列多媒体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如今的外科理论课讲课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图、文并茂,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特别是2008年新的临床教学大楼投入使用后,外科学各论、外科学总论教研室使用面积占900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2间,教室8间,教学手术间2间,教学模型15件,较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1.本科教学主要承担医疗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本科学生《外科学总论》与《外科学各论》课程的理论授课。每学年(各大班)授课时数为:1934-1940年外科学324学时、外科总论144学时;1941-1949年两门课程340-370学时;1950-1952年两门课程为376学时;1953-1965年外科学223-360学时,外科学总论85-136学时;1971-1976年开门办学;1977-1990年外科学144-225学时,外科学总论87-90学时;1992—1998年外科学216,外科学总论90学时;1999—2002年外科学192学时,外科学总论85学时;2003—2004年外科学180学时,外科学总论81学时;2005-2013年本科普通班外科学126学时,外科学总论82学时,2005-2013年本科全英班外科学132学时,外科学总论90学时。除理论课教学外,每学年还承担临床见习与实习教学任务。此外授课任务还有各类专修班。外总教研室自2000年起由原来的考查科目变为考试项目;2001年获广西教委重点课程;外科学教研室和外科学总论教研室分别于2002年、2006年获自治区精品课程。2.研究生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外科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978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起开始以联合或协助指导的方式培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78—2003年,共培养外科学硕士研究生97名(包括9名外国留学生);2004年,在读本专业的研究生为60名,已毕业的硕士生中有21人考入国内外的大学攻读或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近半数毕业生已获得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成为所在科室的业务骨干。2001年开始招收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共4名),同时本学科以联合或协助指导的方式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2005年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时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06人,并增加了研究生的招生,2004-2012年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539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59名,目前有在读博士生46人。1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学校和广西区优秀论文,并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交流。3.继续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该教研室和外科各专业学科高度重视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培养,不断造就适应时代医疗卫生科技发展和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所要求的师资团队。同时还承担广西各级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进修培养任务,每年均有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已成为广西外科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培训: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面向广西或全国举办各类培训班,到2003年外科学各论教研室曾办各类短训班5期(学员319名);胸外科与北京阜外医院合办全国瓣膜成形学习班;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合办全国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学习班各1期(学员各155人);骨外科举办全区脊椎外科学习班及全区显微外科和应用解剖学习班各1期(学员各140人);神经外科举办全区脑外伤学习班1期(学员24人)。外科总论教研室举办各类短训班28期,学员共705名;小儿外科与区妇幼保健院、区人民医院儿科合办全区小儿外科学习班1期(学员60人)、中南地区小儿外科学习班1期(学员80人);烧伤整形外举办全区烧伤整形学习班1期(学员25人);普外举办全区普外提高班8期(学员240人);麻醉举办麻醉进修17期300人)。可否补充2004-2013年的数据。近20年来,外科(各个专业)每年平均接收区内外进修生约220余名,为广西培养了大批外科各专业医疗技术骨干。学科师资培养:长期以来,教研室和外科十分重视本学科的师资培养,培养途径为四方面:一岗位能力培养,以老带新进行临床诊疗业务的训练,包括见习助教要在外科各专业轮流参加1-2年医疗工作,才在老教师指导下参加带见习、实习教学、逐步过渡到培养性讲课等;二是不断选送年青技术骨干到自治区外院校进修学习:2004以前外科学各论教研室教师有70人次,外科学总论教研室教师20人次。2005-2013年两个教研室的年青教师到国内其他院校进修学习共94人次;三是选送年青学科骨干出国进修、作访问学者、留学深造:1983-1985年外科两教研室从先后有王植柔、高枫、许华生、陈红平、李绍森5位教师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留学、进修,其中高枫取得博士学位回国,李绍森取得硕士学位回国。(1986—2003年呢)此段时间未统计?2004-2012年外科到国外进修45人、作访问学者5人次、留学1人次;四是派学科高级职称人员或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友好访问考察、接受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00年以前有梁承纲等12人次;2005-2012年外科共有43人次。通过上述培养使每位教师均有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4.论文与专著《中国医学百科全书》,197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严济邦撰写肝病部分;《中西医结合肿瘤学》,1989年12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严济邦撰写肝病及胆石部分;《外科疑难病例讨论》,1978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卢全书,撰写普外部分,傅乾昌撰写胸腔部分,苏方荣撰写骨科部分;《急诊疑难病例讨论》,197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傅乾昌撰写胸外部分,苏方荣撰写骨科部分;《新生儿急腹症》,198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自敏著。此外,编印了《恶性肿瘤的临床》英文翻译本(1982年)作者严济邦;《癌的并发症》英文翻译本(1983年),作者严济邦;《普通外科疑难病例的处理》(1989年)作者刘家奇、卢全书、林进令、王文光;《外科治疗常规》(1978年),泌尿外科部分由覃光熙编写。2002年由梁自乾主编的《外科学总论考试试题集》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外科学总论实用教程”获区教委批准为第一批广西高校“十五”精品教材。截止2003年先后发表教学论文近100篇,其中黎洪棉、梁自乾等撰写的“论我校外科总论教学的现状与革新对策”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进展》杂志上发表。出版专著4部;主编及参编教材12部。2003-2012年发表教学论文182篇。(三)科学研究(请各专科补充2004-2013年情况)建国前没有明确的科研课题,结合临床不断探讨当时较高难度的手术治疗。50年代由李伟诰、覃光熙、陈联珊进行《尿流的道动物试验》;卢旭明等进行《中医中药治疗外伤性骨折效果的研究》;曾钜宣、陈培礼,陈自敏等对《大网膜之外固定对实验性门脉高压症的观察》进行研究。60年代泌尿外科还开展《狗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动物实验》。1.外科学各论教研室成立的科研机构有:(1)心血管病研究所。建于1986年4月(由内外科心血管专业组成)。所长夏树楹,副所长岑晓华、曹德柔。胸外主要研究:1960年,开展低温心脏直视动物实验并取得成功,后因“文革”中断。1973年该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即休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先后发表论文近50篇。主要研究人员有:李振庆、傅乾昌、陶乃和、韦世锋、岑晓华,彭青云、谭庆龙、郑陈光、陈铭伍、林辉、韦永凤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的有《K-N4型牛心包瓣膜研制临床应用》获国家卫生部乙级奖,主要研究人员有李振庆、韦世锋、韦永凤等。尚有5项获自治区奖励(详见第三篇第三章)。材料不全。材料应统计到2013年。(2)泌尿外科研究室。建于1982年10月。主任先后由覃光熙、王植柔担任,副主任先后由王植柔、甘俊常担任。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泌尿外科就进行了肾移植动物实验。1974年下半年进行首例临床自体肾移植术获得成功。该研究室成立后承担自治区科委及卫生厅下达研究课题多项。主要研究人员有覃光熙、王植柔、甘俊常、陈联珊、陈坚、邓耀良、黄永威等。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5项(详见第三篇第三章)。该研究室国际学术交流有:1985年邀请日本池上奎一教授、平山英雄先生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同年王植柔应邀到日本熊本县作卫生工作考察(其余详见第三第第四章)。材料不全。材料应统计到2013年。(3)脑血管病研究所。建于1990年11月,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组成。所长曾怀修,副所长马朝桂(兼)、陈玉权、王集科,顾问梁承纲。神经外科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着手开展新的诊疗新技术。1970年以后增购了超声手术刀,实时阵脑手术B超(请核对名称!)、大型手术显微镜、手术激光器、脑压缩扩张器、立体定向仪等,为手术治疗的研究创造有利条件。1978年起承担自治区科委和卫生厅下达的课题《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临床应用的研究》等多个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有梁承纲、陈玉权、黄祜鸿、梁裕盛、曾怀修等。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1项,学院科技进步奖2项(详见第三篇第三章)。材料不全。材料应统计到2013年。普通外科与骨外科两个专业虽然未成立研究机构,但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其中普通外科部份教师直接参加肿瘤研究室的工作,严济邦、秦伟新先后担任该研究室副主任职务。早在60年代,普通外科就进行了肝癌、乳腺癌等诸多肿瘤外科诊疗的研究。主要参加研究人员有严济邦、沈康年、秦伟新、林进令、刘家奇、王文光、李挺、姚圻如、张志勇、卢榜裕、彭民浩、卢云飞、陈希纲、朱晓峰等。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的有4项(详见第三篇第三章)。骨外科专业从50年代起由李伟诰副教授主持并结合临床开展骨外科诊疗新技术研究,于1966年断腕再植成功。70年代进一步开展显微外科技术的研究,多次获得断肢(趾)、(指)再植术和拇指、手指再造术的研究成功。80年代还对胸骨疾病及腰椎间盘脱出症等外科治疗方法的研究均取得一定成效。参加研究主要人员:郭民修、郑祥锦、韦黄度、苏方荣、辛桂雄、庞立、黄仲麒、李世德等。研究成果有5项获自治区级奖励(详见第三篇第三章)。该专业发表的论文37篇,其中在省级刊发表和省(区)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的共16篇。2.外科学总论教研室所属专业的科研有:(1)呼吸复苏研究室。建于1978年10月。主任文俊,副主任温文钊。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针刺麻醉的动物实验,首次成功应用于针刺麻醉甲状腺摘除术,后因“文革”中断。1977年又陆续恢复研究,除了深入广泛将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的研究外,还开展《晶体与胶体溶液对循环动力学的研究》等多项课题,主要参加研究人员:文俊、谭冠先、李肖龙、周文富、胡振快、谭宪湖、李丹亚、吴云仙、邹玉荣、蒋宗滨、刘依妹、杨小敏、陈建华等。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有5项(详见第三篇第三章)。该专业已发表论文67篇,其中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的26篇,参加全国学术会交流15篇,被各级评为优秀论文29篇。材料不全。材料应统计到2013年。(2)烧伤实验室。由烧伤、整形外科专业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较早应用中药-五眼果树皮治疗烧伤的研究取得较满意效果。20世纪80年代采用现代方法抢救大面积深度烧伤以及整容新方法的研究多项课题。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