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_第1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_第2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_第3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_第4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设计▲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两点建议人教版新课标高中▲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设计▲高中地理1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设计老师们的问题高中地理十册教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每一本教材的内容不同,但是有没有共同的“施工蓝图”?教材中具体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怎样考虑的?教材能否体现高考的要求?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设计老师们的问题高中地理十册教材之间有怎样2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模块的学科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追求设计▲

教材编写三个维度的设计

教材表达方式的设计以课程目标为引领,设计教材的框架结构;以内容标准为依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设计教材的内部结构。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模块的学科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追求设计31。学科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追求设计自然地理地理1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人文地理地理2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地为生,协调人地关系区域地理地理3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学科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追求设计自然地理地理1以组成地理4偏自然地理的课程偏人文地理的课程偏地理技术的课程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科学的宇宙观海洋意识/国情教育灾害意识/国情教育环境意识发展教育/地理审美发展教育科技发展教育偏自然地理的课程偏人文地理的课程偏地理技术的课程宇宙与地球海5知识思想文化内涵教学完成课标基本要求体现先进的学科基础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设计精当清晰的结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学习结构)地理学的科学认知价值(认知/方法/前沿)地理学的社会价值(经济/社会的发展)多种方法并举,注重探究学习的思路和方法2。教材编写三个维度的设计(施工蓝图)知识思想文化内涵教学完成课标基本要求地理学的科学认知价值(认6人教版《地理》必修1目录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人教版《地理》必修1目录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7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稳中求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8《地理》必修2目录第一章人口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地理》必修2目录第一章人口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9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0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对于传统的人文地理内容“削枝强干”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11《地理》必修3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地理》必修3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12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新视角、新内容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新视13

3。教材表达方式的设计

必修内容提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思考或读图思考案例活动问题研究阅读选修学习目标关键词点击思考案例活动阅读相关链接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死记硬背”的状况3。教材表达方式的设计必修内容提要(以问题的形式14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针对图表设计读图思考,加强了图表的思维价值。教材中还设计了随文的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它们是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在注重内容的规范、文字的规范和逻辑结构的规范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针对图表设计15案例的选择突出其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活动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维、自主探究。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问题研究。侧重过程与方法,结果具有开放性。案例的选择突出其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16

4。教材编写中高考因素的考量

—将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体现在教材中如:读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夯实—从大教材观的角度,以文本教材为核心,开发满足高考需要的配套教学资源如:《同步解析与测评》《胜券在握——高考复习》4。教材编写中高考因素的考量—将高考对学生能力的17人教版地理教材追求的风格——平实朴实扎实——重视基础——重视衔接——重视实用人教版地理教材追求的风格——平实朴实扎实——重视基础——重视18小结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注重地理视角和地理能力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继承和创新小结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注重地理视角19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老师们的问题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特点?教材中具体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怎样考虑的?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老师们的问题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有哪20特点一努力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利于教师平稳过渡到新课程。必修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较:

不变与变特点一努力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利于教师平稳过渡到21《地理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原教材的比较第二单元大气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2大气的热力状况2.3大气的运动2.4全球性大气环流2.5常见的天气系统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2.7大气环境保护2003年6月第1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2004年5月第1版举例《地理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原教材的比较第二单元22“不变”在哪里?

——逻辑结构保持不变,教师“熟悉”教材原教材内容全面一般规律“变”在哪里?

——教学内容重点的变化——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变化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呈现全球尺度局地尺度新教材重在大气运动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讲述“不变”在哪里?原教材内容全面一般规律“变”在哪里?——23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1.提出论题2.分析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叙述)3.结论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1.提出论题24用一段很短的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用“活动”的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复习)2.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用一段很短的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用“活动”的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25特点二

突出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地理学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地理学对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贡献凸现地理学的科学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特点二突出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科26地理学家为我们提供了用以分析世界上形形色色现象的一套独特而一致的学科体系,这是一个由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综合的领域、空间表述组成的三维矩阵(《重新发现地理学》)。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撰文指出“地理学者能解读一般人因为专注细节而忽略了的整体特征,地理学科的发展有赖于此种地理学的视角。”关注点1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关注和强调地理学家为我们提供了用以分析世界上形形色色现271.通过地方、地方间和尺度间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2.穿越地理学的三个综合领域;3.应用图形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识的空间表述方法。地理学视角矩阵图1.通过地方、地方间和尺度间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28一个有启发的例子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地理学的科学认知价值南京大学王颖院士的报告(2007年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塔克拉玛干沙漠砂源探讨——追溯新生代古海洋质疑:砂从哪里来?假设:古海洋(环境特征/海洋残留遗迹/油气资源丰富/有海陆变迁历史)砂样分析:10处砂样,200粒石英砂表面分析一个有启发的例子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地理学的科学认知价值29启发要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多角度思考、比对要能理性地推理、判断要做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的地理教育中应重视:

核心概念的建构地理事件成因的逻辑分析分析思路和方法尤为重要启发要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多角度思考、比对我们的地理教育中应重30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地理学的社会价值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的报告: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地理学研究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的要求。(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多次指出“主体功能区”)。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地理学能做什么?地理科学的基础:地域分异——差异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地理科学体系构成:自然、人文、技术(GIS)文化传统:为地方发展服务另一个有启发的例子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地理学的社会价值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31启发我们要及时了解地理学家在做什么我们要把地理学家的工作,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研究主题传达给学生,如:

循环经济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启发我们要及时了解地理学家在做什么32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拓宽学术视野

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地理学就是关于地名的学问。对人们忽视地理学的关注,通常集中于人们无法在世界地图上指出城市、国家和河流的位置,而地理教学通常也只等于传递关于世界遥远地区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地理学对于20世纪后期社会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可以说三道四,这会使有些人感到惊讶。地理学家致力于从环境变化到社会冲突等许多有价值问题的研究和教学。这些活动的价值来自本学科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组织的发展;研究具有独特自然与社会特征的具体地区(或“地方”)自然与人文现象之间的互动方式;研究那些地方对各种自然与人文事件和过程的影响。这些关注不只是扩展关于遥远地区百科知识的练习,而是直指今天决策前必须解决的某些最紧迫问题的核心。选自《重新发现地理学》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拓宽学术视野对大多数美33——综合地看待问题: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人文现象联系起来;——动态地观察世界:要素和系统的变化,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多样的空间表述:图像、语言、数学和数字等方法的运用。关注点2教材中展现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综合地看待问题: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人文现象联系起34关注点3用地理学的视角去揭示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

地球的运动大气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人口过程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的形成关注点3用地理学的视角去揭示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35

《地球上的大气》逻辑结构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大气的运动

基本过程热力环流(案例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

环流的形成过程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常见的天气系统(局地尺度)锋和锋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全球气候变化举例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原因、过程、结果大气运动的影响——基本态势、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地球上的大气》逻辑结构地球上的大气36《城市与城市化》逻辑结构城市个体城市群体城市化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的不同等级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与城市化》逻辑结构城市个体城市群体城37《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逻辑结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案例:我国西北地区背景:干旱的环境成因:侧重人为原因分析基本过程对策与措施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背景:雨林的环境效益;雨林生态的脆弱成因和过程:侧重人为原因分析保护与开发背景、成因、过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逻辑结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38关注点4在理解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中建构和掌握核心概念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空间)时间(变化)区位区域(地方)景观关注点4在理解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中建构和掌39地理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自然界和人文界的总体,即地球表层。其空间范围,有两种解释:广义的地球表层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30~35千米;狭义的地球表层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相当于近地面摩擦层下部,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自然界和人文界的总体,即地球表层40地理环境特点——地球表面是由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每个圈层由许多不同要素组成,在地理环境中有不同的功能。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最大分异是:由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引起的热量带分异;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区域分异,最明显地表现在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差异,这是自然环境的基本分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41——地球表面在不断运动变化着。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经历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性质(《发展报告》)F=f(P,M)dtP——过程M——物质——地球表面在不断运动变化着。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42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围绕诠释这些特点展开的,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组织教学内容的线索,而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43整体性和差异性(空间规律)王恩涌先生认为:高中地理模块1,要讲清楚两件事情,或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整体(统一)/差异(分异)整体性和差异性(空间规律)王恩涌先生认为:高中地理模块1,要44必修1第五章中有一段话: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不只是在第五章中体现,而是贯穿在前面各章中,或者说前面各章是从各循环的角度对“整体性”进行着诠释。“差异性”或地域分异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以至于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与自然地理结构组合完全相同的地域。从研究的角度看,存在不同尺度的分异,教材中体现了这种尺度的差异。(热量带、海与陆、自然带、地域、地方)必修1第五章中有一段话: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45时间(变化)王恩涌先生认为:高中地理模块2要讲清楚一个重要概念:

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王恩涌先生认为:高中地理模块246时间有两个含义:第一,某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历程;第二,某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用地理的视角则是“以空间换时间”(不同发展类型实际上反映了该类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过程)如: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工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等,都能体现了这个内涵。时间有两个含义:47区位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概念的区分《经济地理学》(李小建)对“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可以作为我们分析区位问题的框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具有客观性)区位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概念的区分48例如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区位条件;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和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构成主要区位条件。例如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49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素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的。区位因素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经济因子),也包括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50“区位因素”有多种层次的表达,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再将其细分。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土、原料、能源……社会因素:劳动力、政策……经济因素:资金、市场、交通……科技因素:技术“区位因素”有多种层次的表达,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51区域(地方)区域的一般知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思路:背景分析过程(原因)分析(将区域看作一个人地关系系统)对策分析所有案例分析都指向这三个方面区域(地方)区域的一般知识52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外貌)景观的静态分布(空间格局):地域结构景观的动态分布(形成机制):地域过程渗透在整个地理课程内容中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外貌)53关注点5高中地理教材要始终不渝进行观念教育

要把握知识内容的落脚点,尽可能将知识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习相关知识。关注点5高中地理教材要始终不渝进行观念教育要54《地理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观空间的视角:水资源及其分布时间的视角: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水资源问题:人水矛盾及解决办法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动态分析)(综合看待)

资源观举例《地理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空间的视角:水55关注点6教材内容必须联系实际

教材内容

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全球气候变化(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温升高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厄尔尼诺现象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环地中海农业的变迁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德国鲁尔工业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1998年夏秋,飞机和卫星对洪水地区的遥感监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必修3第三章)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举例关注点6教材内容必须联系实际教材内容涉56特点三

凸显探究学习的思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表达方式创新:案例分析活动设计问题研究地理实验特点三凸显探究学习的思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表571.案例分析(1)用案例来诠释、实证、应用所学“道理”必修《地理2》“城市与城市化”中的案例

教材内容

案例标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城市的不同等级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案例3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5合肥市环城公路1.案例分析(1)用案例来诠释、实证、应用所学“道理”58(2)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道理”《地理》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道理”《地理59《地理》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举例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理》必修1举例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60侵蚀是怎样发生的堆积是怎样发生的侵蚀是怎样发堆积是61

主题主要分析区域/事件

延伸地区/事件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非洲撒赫勒地区、原苏联垦荒区(活动)森林保护和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我国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阅读)能源资源开发我国山西省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阅读)河流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活动)、俄罗斯伏尔加河(阅读)区域农业我国东北地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活动)区域工业与城市化我国珠三角我国长三角、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模式(活动)资源的跨区调配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我国西电东送工程(阅读)产业转移东亚地区(3)案例的拓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主题主要分析区域/事件延伸地区/事622。活动的设计: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明确的活动主题有逻辑的活动步骤(问题串/设问梯度)有多元的活动价值2。活动的设计: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明确的活动主题63《地理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对照图1-8和图1-9,回答下列问题图1-8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1)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2)生物量的差异?(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无相关性?(4)描述两地区的自然景观。举例《地理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举例64活动主题:用实例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思路:气候要素自然景观生物量问题设计:(1)和(2)读图分析规律(3)是要素相关性分析(4)是地理表达能力训练活动主题:用实例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思路:气候要65

三类问题畅想式问题热点或焦点问题国家建设问题

3。问题研究的设计:教材的亮点问题的选择力求有意义、有兴趣、有过程、有嚼头3。问题研究的设计:教材的亮点问题的选择力求有意66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册章问题研究题目地理11行星地球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2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3地球上的水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4地表形态的塑造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地理21人口的变化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2城市与城市化从城市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4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煤城焦作出路何在?5交通运输部局及其影响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册676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食品知多少?地理3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4区域经济发展我的家乡怎样发展?5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南水北调怎么调?6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食品知多少?地理31地理环68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69

教材内容

小实验的内容地球的运动自选教具,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热力环流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运动的大气环流河流堆积地貌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山前洪积扇形成小实验必修《地理1》中的小实验

4。小实验设计:有益的尝试教材内容小实验的内容地球的运动自选70特点四

立体化的地理课程资源发展战略高中地理教科书——核心资源其他配套教学资源特点四立体化的地理课程资源发展战略高中地理教科书——核心71高中地理已开发资源品种及使用情况图书资源(1)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同步)(2)紧密配合教师专业成长多媒体资源(1)配套教学光盘(课例/资料)(2)教学投影片网络资源(1)地理网络版教科书(2)人教网地理主页科研资源人教社课程所科研课题杂志资源《课程教材教法》《中地参》高中地理已开发资源品种及使用情况图书资源(1)紧密配合课堂教72使用情况:普遍受到师生的欢迎教科书使用情况:普遍受到师生的欢迎教科书7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课件74两点建议从地理专业角度看,多补充地理学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事例,让我们也“重新发现地理学”,热爱我们的专业才能做好地理教育工作。从地理教学的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