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3本科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3本科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3本科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3本科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3本科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3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文学Ⅲ英文: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Ⅲ课程代码05120092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课程学分646404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Ⅰ、中国古代文学Ⅱ后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Ⅳ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1.《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罗宗强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二)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2.《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1版。3.《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三)在线资源慕课,中国古代文学(唐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lgpage/detail/index.html?id=6955307210530147966慕课,中国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lgpage/detail/index.html?id=9765774699647381198慕课,唐宋诗词与传统文化(湖南师范大学)./course/HUNNU-1002574004?from=searchPage(四)学术期刊1.文学遗产2.文史哲3.唐代文学研究4.文史知识5.古典文学知识三、课程简介本课程由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两大部分构成,两者相互交融和渗透。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理清其间的承传和流变脉络,并能在此基础上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特征。牢固掌握隋唐五代宋金辽这一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能力。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承传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使命感与责任感,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志成为学生情感积极、意愿坚定、品格高尚、乐于奉献的引路人。课程目标1:能够列举出唐宋时期文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了解唐宋时期文学繁盛的原因、重要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名家名篇带动文学史的学习。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掌握文学史的演变过程和规律。【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3.1】课程目标2:能够界定有关唐宋文学各类体裁尤其是诗词的文体特征,了解和掌握文体风格、语言、声律、意象、意境等重要文学概念和相关知识。进而具备分析、研究、评论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借助文献资料收集与检索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写出研究小论文或鉴赏文章。【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3.3】课程目标3: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熟悉中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相关内容,关注语文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前景。掌握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在教育实习中获得教学体验,提升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并能够撰写规范的教学研究论文,为将来进一步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4.3】课程目标4:能够了解课程在思政内容方面的优势,运用唐宋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培育的丰富资源,在理解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达到通过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6.1】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毕业要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3.学科素养3.1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理解中国古代各体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线索,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观。课程目标13.学科素养3.3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各类体裁尤其是诗词的文体特征,具备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以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分析、研究、评论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有初步的科研能力。课程目标24.教学能力4.3熟悉中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相关内容,能积极关注语文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前景。掌握语文学科教学规律,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教育的特点和理念,使用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具备良好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课程目标36.综合育人6.1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初步掌握在教书中育人的途径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设计综合育人目标,整合学科育德、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课程目标4五、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讨论、习题课、线上学习等学时第一编绪论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1、22000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1、2、32000第二章盛唐诗坛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阅读指导课程目标2、3、44001第三章李白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1、2、3、43001第四章杜甫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1、2、3、43001第五章中唐诗坛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2、32001第六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1、2、32001第七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1、2、42000第八章传奇与敦煌文学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2、3、42000第九章晚唐五代诗歌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2、3、42001第十章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1、2、32001第二编绪论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1、2、32000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1、32000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2、3、42000第三章北宋前期词坛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1、2、33001第四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2、3、43001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2、32000第六章北宋后期诗词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2、33001第七章南宋前期文学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1、2、32000第八章陆游与中兴诗坛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1、3、42001第九章辛弃疾讲授法、作品分析、讨论法课程目标1、2、32001第十章南宋后期的文学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2、3、42000第十一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讲授法、作品分析课程目标2、41000小计520012合计64学时六、教学安排第四编隋唐文学绪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唐代文学的意义,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化环境、社会生活、哲学思潮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掌握唐代文学的发展规律、脉络、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到唐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起到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理性的文学史观。【重点、难点】1.重点:唐代文学的传承、发展与影响唐代文学的创新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2.难点: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课程内容】1.隋唐的政权更替与政治分合;2.社会流动与地域超越;3.教育、科举、铨选与文学;4.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5.唐代文学的传承、发展与影响。【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唐代文学的发展概况、重要地位和对后世影响,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2.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唐代文学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唐代文学的创新性。【复习思考】1.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2.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3.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唐代有哪些影响?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教学目标】了解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的一般情况,了解上官体的特征,认识到王绩诗歌的价值,认识到“初唐四杰”在初唐的地位和各自不同的创作倾向,认识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初唐四杰”的地位陈子昂的诗歌革新2.难点:宋之问、沈佺期与五言律诗的定型【课程内容】1.宫廷台阁与文学;2.文化工程的实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3.“初唐四杰”与陈子昂、张若虚等人的诗歌创新。【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展示初唐诗歌创作的不同流派,阐明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的创作实绩;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初唐作家诗歌创作的新特征,促进学生形成诗歌鉴赏与分析能力。【复习思考】1.阅读《帝京篇序》,谈谈唐太宗对初唐文学发展的引导意义。2.以“四杰”和陈子昂为例,谈谈初唐后期中下层文士崛起对唐代文学的意义。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第二章盛唐诗坛【教学目标】了解盛唐诗歌两大诗歌流派的创作概况,知道山水田园诗歌的承继关系和王维、孟浩然诗歌的风貌与差异,认识和理解禅宗对山水田园诗歌内容及感情格调的影响。了解立功边塞是盛唐士人取得功名的重要途径之一,了解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开拓的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技法。【重点、难点】1.重点: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与边塞诗2.难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课程内容】1.清旷冲淡的孟浩然;2.空灵隽永的王维;3.高适、岑参与边塞诗;4.京城诗人群。【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产生的背景、创作特征和代表作家,构建学生的关于盛唐诗歌创作的基础知识结构;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审美特性和共同性与差异性,高适与岑参边塞诗之异同,促进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3.通过讨论,探讨山水田园诗与边塞诗为什么说都体现了盛唐文人建功立业的追求,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复习思考】1.唐代山水园林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3.试述京城诗人群的构成及其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4.结合本章的内容,谈谈对于“盛唐气象”的理解。第三章李白【教学目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了解其诗歌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的抨击和反抗以及独特的批判视角,掌握李白不同诗体的创作特点,认识其飘逸不群的艺术个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歌行体诗的纵横开阖绝句的兴到神会2.难点: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及表现【课程内容】1.李白的传奇经历与思想;2.李白的诗歌;3.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李白的生平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内容的影响;2.通过代表作品分析,展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与表现手法,促进学生形成在作品细读与欣赏中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力和分析和研究能力,陶冶学生的品格与情怀;3.通过讨论,探讨李白诗歌多为歌行体和绝句的原因,认识文体选择与作家个性的与经历的密切关系,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复习思考】1.李白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有何影响?

2.李白的古题乐府有何特点?

3.试述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杜甫【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的人生道路、思想性格及其文学创作概貌,了解时代社会对杜甫的影响和杜甫自身磨炼、成长的过程,掌握杜甫诗歌的成就及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认识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杜甫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点众体兼长的诗体特征2.难点:杜甫诗歌的“史诗”性质【课程内容】1.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历程;2.杜甫诗歌的诗史的性质;3.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4.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杜甫诗歌的特点及其成因与影响,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典型作品分析,展示杜甫诗歌从各个角度艺术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促进学生作品分析能力;3.通过讨论,探讨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形成的原因,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诗中如何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复习思考】1.杜甫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

2.结合作品,谈谈杜甫律诗创作的主要特点。

3.“沉郁顿挫”的内涵是什么?结合作品分析“沉郁顿挫”在杜甫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4.谈谈杜甫对后世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五章中唐诗坛【教学目标】了解大历诗坛的创作风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掌握韩愈、韩孟诗派及柳宗元、刘禹锡等诗人的诗歌及艺术个性。【重点、难点】1.重点:韩孟诗派、刘禹锡、柳宗元2.难点: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课程内容】1.从大历、贞元到元和;2.韩愈与孟郊;3.韩孟诗派的其他诗人;4.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展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诗人的创作特点及时代成因,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感受中唐诗歌的多姿多彩,雄直刚健与简淡幽深并存,提高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分析作家创作特点与时代政治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学科思辨力和研究能力。【复习思考】1.简述大历时期诗歌发展、流变的情况。2.如何理解韩孟诗派“以奇为美”的审美、创作倾向。

3.刘禹锡诗歌的创作特征。第六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教学目标】了解中唐诗歌尚实尚俗的诗歌思潮,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作内容及其艺术成就,了解元白诗派的创作特征。【重点、难点】1.重点: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2.难点:《长恨歌》主题解析【课程内容】1.白居易、元稹的诗歌主张;2.白居易、元稹的讽喻诗与新乐府;3.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元稹的悼亡诗;4.《长恨歌》等叙事抒情长篇;5.元白诗派诗人。【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了解白居易诗歌创作理论和诗歌创作成就,促进学生建立专业知识结构;2.通过作品分析,提高学生对白居易和元稹诗歌特点的了解,增强鉴赏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3.通过讨论,探讨新乐府运动的发生发展,增强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掌握。【复习思考】1.中唐新乐府诗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长恨歌》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评价白居易的闲适诗及元稹的悼亡诗?

第七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散文发展的一般情况及文体文风改革的背景,掌握中唐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及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了解晚唐散文创作特色。【重点、难点】1.重点:韩愈的论说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2.难点:韩、柳的文学理论【课程内容】1.古文运动的背景与韩柳的散文理论;2.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3.骈文的新发展;

4.晚唐小品文;

5.唐文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了解古文运动的产生的背景与过程以及文学地位和影响。2.通过韩、柳散文作品分析,掌握唐代古文运动的成果,阅读和学习论说文和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复习思考】1.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有什么样的关系?

2.韩愈、柳宗元文学理论的异同比较。

第八章传奇与敦煌文学【教学目标】了解唐传奇和俗讲变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掌握唐传奇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了解敦煌民间创作及诗僧创作。【重点、难点】1.重点:唐传奇的叙事特征唐传奇的地位与影响2.难点:变文【课程内容】1.唐传奇与笔记小说;2.变文与敦煌文学。【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了解唐传奇的发展阶段,唐传奇的叙事特征,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典型分析,阐明唐代传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复习思考】1.唐传奇在中国古代小说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敦煌变文的类型有哪些?

3.谈谈王梵志、寒山诗歌的创作特征。

第九章晚唐五代诗歌【教学目标】了解晚唐诗歌发展轨迹及艺术特征,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倾向以及时局衰微对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杜牧的怀古诗2.难点:李商隐无题诗【课程内容】1.杜牧2.李商隐3.晚唐五代的其他诗人【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杜牧的诗歌创作及其咏史怀古诗的理性精神,帮助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李商隐诗歌题旨隐曲、缠绵精致的艺术美感。促进学生形成分析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思考】1.杜牧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异同比较。

2.结合作品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3.晚唐五代苦吟诗人的诗歌创作特征是什么?

第十章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教学目标】了解词与音乐的关系,领会花间词风与南唐词风之异同,掌握温庭筠与李煜词的艺术特征。【重点、难点】重点:花间词人李煜难点:燕乐的兴盛敦煌曲子词【课程内容】1.曲子词的兴起;2.温庭筠与花间词人;3.李煜与南唐词人。【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唐代燕乐与词的关系,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花间派词人与词风形成之间的关系。【复习思考】1.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异同。2.结合作品分析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3.花间词和南唐词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作家的忧患意识、个性特征、审美情趣以及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重大影响,掌握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重点、难点】1.重点:宋词的发展2.难点:宋代文化特征【课程内容】1.宋代社会形态与文化面貌2.两宋文学的发展轨迹与典型特征3.宋代文学精神与宋代文化建构特征【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的结合,展示宋代古文运动在唐代基础上的发展及新变。。2.通过作品分析,了解中国后世诗史的“唐宋诗之争”。【复习思考】1.简要叙述的社会及其文化风貌。2.“唐诗”与“宋诗”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哪里?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教学目标】了解宋初文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的创作倾向与文学思潮,明确宋初诗文的沿革新变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西昆体王禹偁的诗文创作2.难点:晚唐体【课程内容】1.宋初文坛和“宋初三体”;2.王禹偁的诗文创作。【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展示不同的创作倾向与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宋初三体”的特点、成就,认识王禹偁诗歌艺术的取法方式及其独创性,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的能力。【复习思考】1.理解五代宋初政治形势与诗歌风貌之关系。

2.掌握“宋初三体”的总体艺术风貌。

3.认识王禹偁诗歌艺术的取法方式及其独创性。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教学目标】了解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北宋前期诗文创作的概貌,掌握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创作特点及对宋代文学的突出贡献。【重点、难点】1.重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2.难点:欧阳修、王安石的诗文创作【课程内容】1.欧阳修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2.苏舜钦和梅尧臣;3.王安石和曾巩。【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欧阳修倡导“古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主持科举对于转换文风的重要意义。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诗歌创作特点与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复习思考】1.欧阳修倡导“古文”对于转换文风有何的重要意义?2.欧阳修诗歌艺术历史地位及其艺术独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史地位如何?

4.王安石的诗境诗艺追求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第三章北宋前期词坛【教学目标】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导倾向,掌握欧阳修、晏殊、张先、柳永、范仲淹诸家词的特点及其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重点把握柳永对词的新变及柳永对词的贡献。【重点、难点】1.重点:范仲淹、张先词的创作晏殊、欧阳修的词艺2.难点:柳永词的开拓性【课程内容】1.宋初词坛概况;2.柳永;3.晏殊和欧阳修;4.张先和其他词人。【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音乐与城市发展对宋词繁荣的影响,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欧阳修、晏殊、张先、柳永、范仲淹诸家词的特点,促进学生形成在对比鉴赏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讨论,探讨柳永词作开创之功的体现与文学史意义,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复习思考】1.柳永词在北宋词坛上有什么样的开拓之功?

2.如何理解晏殊词中的“富贵气象”?

3.张先又称“张三影”,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张先精于取景与巧于炼字的词作特点。

4.何如解释欧阳修词作中大量的艳词现象?第四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教学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概貌,掌握苏轼的人生观、文学革新思想以及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认识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重点、难点】1.重点:苏轼词境的开拓苏轼诗歌的题材与内容2.难点:苏轼思想:儒、道、禅融合【课程内容】1.苏轼的思想和文学主张;2.“三苏”文章;3.苏轼诗歌;4.苏轼词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苏诗、词、文作品多通过灵动的意象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的手法诗作品中,从而外显为理趣之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苏轼诗歌的艺术追求、对词境的开拓,促进学生形成分析和研究主题学相关问题的能力;3.通过讨论,探讨苏轼创立豪放词风的文学史意义,促进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复习思考】1.苏轼文学成就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间有何复杂关系?2.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

3.苏轼非常重视各类文体的“破体”,后人对此褒贬不一。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教学目标】了解两宋相交之际诗坛的概况,掌握北宋后期的文学思潮、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与创作风貌、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陈师道等人的诗歌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2.难点:苏轼、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不同【课程内容】1.黄庭坚的思想个性;2.“黄庭坚体”诗词;3.陈师道;

4.江西诗派。【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增强对黄庭坚诗歌用典方法及其对拓展诗歌意境作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复习思考】1.试论黄庭坚诗文中的思想复杂性及其文学表现。

2.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3.谈谈对黄庭坚诗歌用典方法及其对拓展诗歌意境作用的理解。

4.比较黄庭坚诗歌与词体创作的不同。

5.比较苏轼、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不同。第六章北宋后期诗词【教学目标】了解北宋中后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要倾向,掌握苏门词人群和大晟词人群这两大创作群体的艺术风貌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重点、难点】1.重点:晏几道的词2.难点: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课程内容】1.晁补之和张耒2.晏几道、秦观、贺铸3.周邦彦【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晏几道词“工于言情”、“词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周邦彦词作语言典雅、章法曲折、自度新曲、格律精严的艺术特点与成因,促进学生作品分析能力;3.通过讨论,探讨苏门词人群和大晟词人群这两大创作群体的对宋词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复习思考】1.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谓晁补之的词作“学东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这一点是如何在他的词作中体现出来的?

3.张耒《贺方回乐府序》云:“(贺铸)乐府之词高绝一世……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袪,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如何理解这句话?

4.如何评价周邦彦在词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第七章南宋前期文学【教学目标】了解南渡前后宋代词风的演变,掌握李清照的词学理论、创作个性和艺术风貌,从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化上把握这个时期的词作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李清照词作的内容与艺术特点2.难点:李清照词风与诗风的区别【课程内容】1.李清照

2.张元干与其他爱国词人

3.朱敦儒、叶梦得、向子諲4.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歌【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经历对其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李清照“易安体”的艺术成就及其成因与影响,促进学生作品分析能力。【复习思考】1.南宋前期诗人与词人的创作普遍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这一现象。2.具体分析李清照的艺术特征。

3.谈谈南宋前期爱国词人词作的写作背景与艺术特点。

4.陈与义的“简斋体”主要取法杜诗,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5.试论江西诗派的总体艺术风貌及吕本中、曾几的诗歌创作成就。

第八章陆游与中兴诗坛【教学目标】了解南宋诗坛的创作概况,掌握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的创作道路、诗歌特点与艺术风貌,进一步认识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是宋代文学的主潮与鲜明特色。【重点、难点】1.重点:陆游的诗歌创作2.难点:诚斋体、新型田园诗【课程内容】1.陆游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艺术;2.杨万里和诚斋体;3.范成大与新型田园诗;4.两宋理学诗派与朱熹的诗歌创作。【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了解陆游诗歌中所体现的诗人将自己的人生志业抱负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情怀,以及其诗歌风格多样,各体兼工的特点及其成因,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了解杨万里诚斋体、范成大新型田园诗的艺术特征,促进学生作品分析能力;3.通过讨论,探讨陆游诗歌丰富的题材内容和讲究锤炼与追求自然有机地结合的显著艺术特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复习思考】1.试论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2.试论陆游诗艺在诗歌技巧上的突破性贡献。

3.谈谈“诚斋体”的“自在”特点与当时理学思想的关系。

4.试论范成大田园诗的诗歌史贡献。

5.谈谈对理学诗派诗歌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的认识。

第九章辛弃疾【教学目标】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与人生经历,掌握其对词境的开拓和在词的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把握辛派词人的共同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辛弃疾词作内容辛派词人群体2.难点:刚柔并济的审美风貌【课程内容】1.辛弃疾的生平与词作;2.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3.辛派词人。【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展示辛弃疾词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成为南宋中前期的词坛上最为突出的代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了解辛弃疾词作既有豪放又不失温的婉风格特点,促进学生作品分析能力;3.通过讨论,探讨辛弃疾词作打破了词与文的界限,有“以文为词”的创举,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复习思考】1.谈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与其词作内容特色之间有什么关系?

2.夏承焘先生将辛词风格概括为“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请谈谈你的理解。

3.如何理解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何谓“辛派词人”?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哪些?第十章南宋后期的文学【教学目标】了解南宋词坛的创作概貌,掌握姜夔词作的特点与贡献,把握江湖词人群与四灵诗派这两大创作群体的主要倾向及艺术风貌,掌握姜夔、吴文英创作的独特性。【重点、难点】1.重点:姜夔词的音乐性与语言艺术蒋捷与张炎的词创作2.难点:吴文英词的艺术成就【课程内容】1.四灵诗派与江湖诗派;2.姜夔;3.史达祖、高观国与吴文英;4.王沂孙、周密、蒋捷、张炎。【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南宋后期词坛诸多词人创作风貌与特点及其时代成因,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姜夔词以抒情为主,较少议论与用典,崇尚空灵纯净、冷寂荒寒的意境,以及对语言艺术的审美探求,提高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复习思考】1.四灵诗派、江湖诗派的总体风格特征是什么?2.谈谈姜夔词在南宋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3.张炎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吴文英词的结构特点。

5.“宋末四大家”主要有哪些作家,哪些代表作品?

第十一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宋代话本小说的发展概况及创作兴盛局面、宋代话本小说的体制、宋代话本小说的内容与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宋代话本小说的体制2.难点:宋代话本小说的内容与成就【课程内容】1.说话四家与话本;2.小说话本;3.讲史话本与说经话本。【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宋代话本小说产生的背景、话本的体例、分类、题材和艺术成就,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2.通过作品分析,展示宋代话本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及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拓展学生研究思路,促进学生形成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复习思考】1.如何理解话本与“说话”的关系?

2.小说话本的叙事艺术有何特点?七、课程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及占比(%)考核方式课程目标11.掌握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20%)2.能用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问题。(10%)课堂表现(5%)课后作业(5%)期末考试(20%)课程目标21.掌握古代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作家作品。(10%)2.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研究中的使用。(20%)课堂表现(5%)在线学习(5%)期末考试(15%)课程目标3在掌握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古代优秀作家作品的精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格及教学能力。(20%)课后作业(5%)小组讨论(10%)期末考试(5%)课程目标41.课前自学和预习中,对记忆性的知识有初步的掌握。(10%)2.养成自学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10%)小组讨论(10%)在线学习(5%)期末考试(10%)八、课程评价(一)评定方式1.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课后作业、自学预习等多种方式;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2.总成绩评定总成绩=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成绩×50%+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50%3.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方式及比例:(1)课堂表现(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认真听讲情况、积极回应情况、主动思考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评价。(2)小组讨论(40%):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准备、参与、发言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3)课后作业(20%):通过学生在平时作业中的态度、完成度、完整性、思维深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4)在线学习(20%):通过教师课堂抽查学生课前自学预习等情况,包括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及教师在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在线资源在课前或者课后学习的完成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4.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评定(1)考核范围:考核内容原则上覆盖教学大纲90%以上内容,突出课程的应用性。(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考核要求:要求掌握古代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古代文学现象、代表作家的和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分析。(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1.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评价标准优秀(0.90-1.00)良好(0.80-0.89)中等(0.70-0.79)及格(0.60-0.69)不及格(0-0.59)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3.1】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中,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全面准确,并能很好地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全面,并能较好的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比较全面,能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中,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基本掌握,基本会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程度差,能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差。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3.3】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中,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全面准确,并能很好地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并能关注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全面,并能较好的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较能关注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比较全面,能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基本能关注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中,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基本掌握,基本会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关注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较差。对本段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程度差,能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常见的古代文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差,未能关注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2.小组讨论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评价标准优秀(0.90-1.00)良好(0.80-0.89)中等(0.70-0.79)及格(0.60-0.69)不及格(0-0.59)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4.3】积极参加讨论与发言,发言中很好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应用相关的知识分析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表现出很好的对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古代文学学科方法;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积极参加讨论与发言,发言较好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应用相关的知识分析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表现出较好的对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古代文学学科方法;较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能参加讨论与发言,发言中较好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应用相关的知识分析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对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古代文学学科方法;基本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较少参加讨论与发言,发言中对学科基本知识、理论较差;应用相关的知识分析古代文的相关问题的能力较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较差。不参与讨论或极少参加;学科学习内容掌握不达标;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课程目标4【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6.1】积极参加讨论与发言,发言中很好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通过小组讨论,很好地达到了综合育人的目的。积极参加讨论与发言,发言较好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通过小组讨论,较好地达到了综合育人的目的。能参加讨论与发言,发言中较好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通过小组讨论,基本达到了综合育人的目的。较少参加讨论与发言,发言中对学科基本知识、理论较差;通过小组讨论,综合育人效果差。不参与讨论或极少参加,未能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3.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评价标准优秀(0.90-1.00)良好(0.80-0.89)中等(0.70-0.79)及格(0.60-0.69)不及格(0-0.59)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3.1】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清晰。2.作业中能很好地反映所掌握的知识点。3.作业中能结合实际进行一些主动的、创造性的思考。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较清晰。2.作业中能较好地反映所学的知识点。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较整洁、端正,陈述基本清楚。2.作业中能反映一些知识点。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2.作业对所学知识点掌握较差。1.不能按时完成作业。2.作业对知识点掌握差。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4.3】应用相关的知识理论分析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表现出很好的对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古代文学学科方法;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应用相关的知识理论分析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表现出较好的对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古代文学学科方法;较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应用相关的知识理论分析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对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古代文学学科方法;基本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应用相关的知识理论分析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的能力较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较差对学科方法掌握不达标;未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4.在线学习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评价标准优秀(0.90-1.00)良好(0.80-0.89)中等(0.70-0.79)及格(0.60-0.69)不及格(0-0.59)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3.3】1.提前预习学习积极认真,能认真做笔记,笔记中能反映自己的理解。2.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准确的认识。3.线上学习后能主动思考,通过线上的授课内容有效扩展平时学习的知识面,并有反思精神,能结合实际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较认真,能基本认真地做学习的笔记。2.能结合线上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对古代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表现出正确的观点。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基本认真,有笔记,有时能反映出一些关于古代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正确观点。基本能提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参与线上学习。线上预习、课后复习、线上学习完成度不够,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模糊或不正确。课程目标4【毕业要求综合育人6.1】1.提前预习学习积极认真,能认真做笔记,笔记中能反映自己的理解。2.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准确的认识。3.线上学习后能主动思考,通过线上的授课内容有效扩展平时学习的知识面,并有反思精神,能结合实际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正确认识理解本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较认真,能基本认真地做学习的笔记。2.能结合线上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对古代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表现出正确的观点。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基本认真,有笔记,有时能反映出一些关于古代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正确观点。基本能提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参与线上学习。线上预习、课后复习、线上学习完成度不够,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模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