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南阳市2019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答案】C【解析】【详解】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错误。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4.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唐朝中叶,唐朝末年发生叛乱主要是地方割据的诸侯或者节度使,他们都是割据一方的势力;因此得出的教训是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故D正确;皇帝素质不是决定国家统一,故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C中地方割据随时会出现。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制度改革使丞相权力削弱 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初丞相的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期丞相们的谨小慎微,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是因为中朝等制度改革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项正确;社会稳定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客观条件,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不以削弱丞相权力为主要目的,汉武帝的能力突出只是个人原因,三者都不是造成丞相在皇帝面临谨小慎微的主要原因,ABD三项错误。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B两项的表述均与唐宋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项;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等问题,并做出决定”可知唐宋时期存在君主集权与相权较大威胁集权的矛盾,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故本题应选D项。7。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实现B。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C.三省六部制的实施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答案】B【解析】【详解】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是在秦朝建立之时,故A项错误;根据“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这个时间线索,可知材料中的“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至隋朝之间,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而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后,打破了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的局面,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中央权力互相牵制的特点,并不是“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体现,故C错误;豪门望族势力的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不会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故D错误。8.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宋明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D。士阶层不再参与“民之反”【答案】B【解析】材料“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使士大夫通过科举入仕,导致农民起义易于失败,宋代科举制使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的问题,故A错误;“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士阶层不再参与“民之反”,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科举制使士大夫通过科举入仕增多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从“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到“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答案为A项.B项,“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的表述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项,“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的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10。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B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C项错误.11.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彻底打破部落贵族控制政权的局面,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选项符合题意。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的要求,A选项排除。公民陪审法庭并未打破部落和氏族控制政权的局面,B选项排除.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说法错误,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规定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D选项排除.【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设立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制定了贝壳(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成立十将军委员会。12.马克思指出,在古代罗马,“同所有一般的民法一样,继承法并不是一种原因,而是一种结果,是从现存社会经济组织中得出的法律结论,这种经济组织是以生产资料即土地、原料、机器等的私有制为基础的.”据此可知罗马法A。强调帝国利益至上B。形式主义色彩浓厚C。根植传统意义深远D.与其经济发展适应【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从现存社会经济组织中得出法律结论”可知,罗马法与时俱进,与其经济发展适应,故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强调帝国利益,而是强调罗马法如同一般民法一样形成的原因,A错误;形式主义指的是罗马法强调形式上的公正而非注重结果的公正,材料并未体现,故B错误;材料说罗马法是与时俱进的,并未体现根植传统,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现存社会经济组织中得出的法律结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3。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A.共和制B.联邦制C.中央集权制D.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美国联邦体制中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既集权又分权的特征,B正确;共和制是指总统的产生方式,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据材料“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可知,材料不仅体现集权,还有分权,而C强调的集权,C不合题意;三权分立是指在权力的构建上,与本题无关,D错误。【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掌握了国家主要权力,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1)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2)各州政府享有一定的自主权(3)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14.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其发展过程相对平稳,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也是温和渐进的过程,选项A正确;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确立起来的,而且保留了大量封建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与材料中“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不符,排除B;美国的总统共和制蕴含了美国开国者的睿智,与材料中“较少的深思高论"不符,排除C;法国共和制经历了多次革命后才确立,与材料中“较少的腥风血雨”不符,排除D.15.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约翰·亚当斯认为A.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社会革命B.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C.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D。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美国建立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约翰·亚当斯认为美国“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而“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可知,他认为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社会革命,所以选A项。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实践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不是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故排除B;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美国建立的根本原因,故排除。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D。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君主立宪制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1832年议会改革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本题材料中的“中等阶级"实际上指的就是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因为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而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贵族、大地主的地位因为经济实力下降席位则大大的减少,所以,与之相关的史实只能是1832年议会改革。所以答案选选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考点:··17。下表为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据此可推知,德意志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B.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C.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D.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商业同盟和关税同盟的建立说明经济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联系所学可知,当时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说明经济发展的趋势对民族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应当是经济方面趋向“统一”对政治的要求,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普鲁士在民族统一中的地位,排除B项;当时德意志尚未统一,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排除C项.18。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还派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是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国际法》的编译A.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B。开启了西方法制中国化的历程C。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D.奠定了政治近代化的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增多,林则徐组织编译《国际法》并将其作为外交斗争的武器,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晚清政治体制改革出现在甲午战后,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组织编译《国际法》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国际法》被引入中国,不是结合中国国情实现中国化;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林则徐编译《国际法》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不能为政治近代化奠定理论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9。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谕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之名保举下属官员。《清史稿》记载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B.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C.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D.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等信息来看,地方用人权大为增强,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用人体制的不正常现象,不是清政府对用人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地方用人权扩大,表明中央集权有所削弱,排除C项;地方督抚用人权扩大,并非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排除D项。【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20.如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清代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如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地域范围越来越大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1645年相比,19世纪中期清代上海道台职能在最初的防务、民政基础上,逐渐增加了海关、外交、洋务和现代化项目等多种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受时代驱动而被动转型,C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的上海道台作为清政府地方军政长官,并不是近代化的行政官员,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上海道台管辖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大,B选项不符合题意;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上海道台的职能增多不能说明其是列强的侵华工具,D选项错误。21。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成立的政党的宗旨都为维护国家统一,追求民主政治和法治,故可得知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局面正在向民主政治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不同政党间的政见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民主政治的转变,并不是民国建立之时民主共和制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表格体现不出革命党人参政议政的信息,故D项错误。2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引发了近代某个重大事件。该事件后A.中国社会改造出现了重大转机B。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已山穷水尽C。民主革命开始获得更广泛外援D.消除了国人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A【解析】【详解】该图反映的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原来享有的一切权益,从而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与发展,使近代中国社会改造出现了重大转变,A项正确。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已山穷水尽说法完全错误,排除B。从巴黎和会上列强的分赃与中国外交的失败不能得出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排除C项;D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点睛】23.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答案】A【解析】一大到二大时间之短,中共思想成熟迅速,主要是国际华盛顿会议召开对于中国实行新的瓜分,国内军阀混战,导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任务,故A正确;B在一大时期就已经明确;C是国民大革命时期;D是遵义会议之后。2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倾向C。有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D。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军队走向井冈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C。材料显示共产国际之所以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是为了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即表示其仍坚持城市中心道路,选项A排除;这一指示没有全面地分析城市敌我力量的悬殊,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D说法均错误,排除。25。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人认为,农村革命的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革命力量发展,体现了当时对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应该走城市中心的道路,故选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的探索,而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B。如果普遍赞同走农村革命的道路,就不会存在着材料中的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排除C。当时还没有出现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排除D。26.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这些举措A.表明了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B。体现了国民党持久抗战的意图C.反映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D.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38年和“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外部援助的及时输送,体现了国民党持久抗战的意图,故B正确;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国民政府发展交通事业,并非强调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排除C;材料反映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展交通事业,以适应抗战的需要,“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8年”“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联系所学抗战时期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27.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党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A项错误;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次战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B项错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1949年4月,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28。欧文把自己创立的“新和谐公社”的生产目的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作了对比,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公社的生产则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说明A。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B。欧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新的探索C.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D。国际工人运动得到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欧文创立的“新和谐公社”的生产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其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是对理想社会进行的新的探索,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积极探索,并未体现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该说法不妥当;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9。《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以上论述A。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B.阐述了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发展的作用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D.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意思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联合起来,最终将破坏掉资产阶级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明生产力进步会导致社会变革,选项D正确;选项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中未涉及自由主义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选项C排除。30.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农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应。”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B。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C.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答案】C【解析】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发展到要求,故C项正确;A项属于十月革命意义,排除;“国家富强”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是二月革命要求,排除。点睛: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是解题的关键。31.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A。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B。政府政策的导向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国家建设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教育部在“一五”计划时期强调学习俄文,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则重视英语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领域里的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建设的需要,D选项符合题意;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是其影响,政府政策导向是现象,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客观背景,三者都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ABC三项不符合题意.32.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巩固新生政权,故C项正确。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没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故BD两项错误。33.如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増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1992年“一个中国”共识达成,故B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当时并未产生这样的效果,故A错误;C错在“开始",排除;D是在2008年,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34.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A【解析】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正确。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C.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故选A。【点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35。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这次国际会议A.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B。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C.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D.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答案】C【解析】从“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可以看出这次会议目的在于提升中国的形象和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符合与西欧的关系;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错误,不是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点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可以基本对这次会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结合“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基本判断出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由此可以确定基本答案。36.《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两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D.奉行真正的不结盟【答案】B【解析】【详解】“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排除A;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而中苏关系也逐渐恶化,因此中美对苏联的“敌意”上形成了“交叉重叠”.毛泽东正是利用这一点,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排除C,故选B;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排除D。37.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1977年1989年1997年政府间国际组织213752非政府间国际组织716771163A。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B.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全面提升C。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独立外交D.中国冲破两极格局开展新型外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都有明显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这一变化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A项正确;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量的增加,不能体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伊始即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C两项错误;1991年后两极格局不复存在,D项不符合题意。38.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联邦德国……1969年……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西欧与日本挑战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在外交方面表现为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故B选项正确;当时美苏冷战重心仍然在欧洲,故A选项错误;苏联对外政策调整主要影响的是美国,故C选项错误;当时两极世界格局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时间:1949年到1969年,在提取材料信息“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表现在外交方面就是独立的外交政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39.有学者认为: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下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联合国的成立B。朝鲜半岛的分裂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D.世贸组织的建立【答案】B【解析】【分析】“两个世界”对抗是指美苏冷战对抗,美苏对抗导致朝鲜半岛分裂,B正确;A是二战时期成立;C是1944年召开;D是1995年,不符合冷战信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0。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这反映出A.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B。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述C。美苏两国主宰德国统一进程D.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布什和科尔对德国统一的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这体现出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时代发展对历史的影响,故B项排除;德国统一进程虽然与美苏两国有很大的关系,但不是由两国主宰的,故C项错误;个人记述也具有研究价值,故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详解】(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可以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以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以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以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以得出“罗马为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以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以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需要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42.材料一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材料二日本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