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九版)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代码650428开课单位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内科教研室课程名称中文名称传染病学英文名称Infectiousdiseases授课语言√□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英文□其他外语学时学分总学时36学分2课程负责人蒲晓英课程群□人文素质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课程类型□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教学策略与方法√□讲授为主□实验/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教学目标传染病学(communicabledisease)是重要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大纲贯彻“三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原则,通过教学使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认识传染病、防治传染病,加速控制、消灭某些传染病打下基础,为人类健康服务。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考试出勤/学习态度5%见习报告(一)10%见习报告(二)10%期末理论考试75%先修课程要求、适用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临床医学专业及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五年制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出版时间)《传染病学》(第9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二、课程内容简介传染病学(communicabledisease)是重要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大纲贯彻“三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原则,通过教学使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认识传染病、防治传染病,加速控制、消灭某些传染病打下基础,为人类健康服务。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传染病学》。所选编的病种紧密结合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病种分类主要以病原体种类为依据。本大纲安排的讲授内容,要求“掌握”的要讲深、讲透;要求“熟悉”的要重点讲解;要求“了解”的只作概括性介绍。各章节内容以“深入讲解”,或“全面讲”,或“一般介绍”加以区别。必需掌握和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能融会贯通,用横线标示予以强调。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在每一章节的目的和要求中加以叙述。三.课程讲授内容汇总讲次章节及主要内容/实验内容学时实验学时讨论/见习学时1周第一章总论42-5周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14第一节病毒性肝炎6第八节肾综合征出血热2第九节流行性乙型脑炎2第十四节艾滋病45-6周第四章细菌感染性疾病4第五节菌痢2第十二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6周第六章螺旋体感染2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7周第七章原虫病第二节疟疾4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8周医院见习一4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9周医院见习二4第七章原虫病第二节疟疾4四、课堂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总论学时:4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感染(传染)的概念、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处理原则、病原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法。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2.熟悉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学习感染性疾病的目的、感染过程中生物病原体和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类型。3.了解感染性疾病的性质和危害、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和流行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检疫的概念、适应范围。教学内容:感染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感染性疾病是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其中容易传播并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病特称传染病。传染病是感染病中特定的一类,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这些疾病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称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学定义。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构成感染三大要素。传染与感染概念认识。感染病与传染病的关系。二、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变态反应。第二节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一、感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及原发感染灶、定位、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各种代谢的改变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第三节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及流行因素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第四节感染性疾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后免疫。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2.常见症状与体征。⑴.发热: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热度。⑵.发疹:分布,顺序,形态,发疹日期,皮疹,粘膜疹。⑶.毒血症状:表现及特殊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⑸.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3.临床类型,病情,病程。第五节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一、临床特点。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影象学检查。四、病原学诊断:病原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动物接种等综合分析的重要性。第六节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二、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隔离、护理、饮食等。2.病原治疗或特效治疗:化学疗法,抗感染疗法(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免疫血清疗法等。3.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药物治疗,调整人体反应性的治疗。第七节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和实施。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疫情概念。综合防治重要性。一、管理传染源:严格的报告制度,电话报告,填报疫情卡。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处理。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二、切断传播途径:良好公共卫生习惯、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公共场所消毒与杀虫。三、保护易感人群:增强身体素质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人工接种以提高特异性免疫力。药物预防。第二章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学时:6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及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肝功能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2.熟悉肝炎的传染源、病理生理改变特点及病理解剖特点,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及药物选择,切断传播途径在病毒性肝炎预防中的重要性。3.了解肝炎危害性、并发症、后遗症、鉴别诊断及预后。管理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教学内容一、概述:定义。危害性。新发现的病毒性肝炎。二、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原学特征。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乙肝和丙肝病毒的变异性、HBsAg亚型及临床意义。三、流行病学:㈠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㈡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㈢易感性:普遍易感。㈣流行特征:季节,人群分布等。四、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五、病理改变:临床各型主要病理变化。慢性轻、中、重度肝炎病理特点六、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不全、出血、腹水、继发感染等。七、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的主要表现特点。甲、乙两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小儿、老人、孕妇肝炎的特点。八、并发症和后遗症。九、实验室检查:㈠肝功能检查:胆红素、酶学、蛋白质功能测定。肝储备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㈡病原体检测: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各种检测方法的评价。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意义。㈢其它常规项目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十、诊断:㈠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㈡诊断内容包括临床诊断(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甲、乙、丙、丁、戍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病理学诊断。㈢并发症:肝硬化、肝性脑病、出血等。十一、鉴别诊断: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炎。十二、预后:各类型肝炎的预后。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十三、治疗:病人的休息及饮食原则。肝炎治疗药物种类及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和特点。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免疫调节药物的种类和应用。重型肝炎与合并症后遗症的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十四、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尤其是献血员的筛选和管理。保护易感人群,阻断母婴传播,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应用,核酸疫苗。第八节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时:2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流行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2.熟悉病原学、实验室检查。3.了解定义与概述、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预防措施。教学内容:一、定义与概述二、病原学病原体概况,病毒形态,基因组,血清学分型。三、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传播途径: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螨类)、其它途径(呼吸道、实验室)。流行特征:地理分布、流行类型(农村型、城市型、实验室感染型)、发病年龄和职业。四、发病机制度与病理改变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害:病毒直接损害血管壁,免疫作用。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量和质的变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心脏、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的特殊病变。五、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中各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血象(异型淋巴细胞增加,血小板减少),尿变化。血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RT-PCR检查及评价。七、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五期经过)及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测定。分型及各型特点。应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等鉴别。八、预后病死率高。常见的死亡原因。九、治疗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休息及就近治疗的重要性。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抗病毒治疗。各种疗法如体液疗法、免疫调节剂及透析疗法等的应用时机和评价。十、预防灭鼠、防鼠、灭螨及个体防护,疫苗注射。第九节流行性乙型脑炎学时:2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乙脑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2.熟悉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流行特征。血清学诊断方法。3.了解乙脑的病理改变特点、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教学内容:一、概述:乙脑的定义。乙脑的发病情况及危害性。二、病原学: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为动物,尤其是猪。蚊为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人为临时储存宿主。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征:流行地区、季节、年龄分布。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毒侵入及散播途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广泛性,由大脑皮层至脊髓,以中脑、基底核、脑干及小脑为多。基本病变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形成坏死灶。血管病变。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增生五、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各期(初期、极期、恢复期)的表现。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六、并发症及后遗症七、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特异性IgM抗体检查,其意义和应用。病毒分离。八、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的季节性、儿童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应与中毒性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等相鉴别。九、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死亡原因。十、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恢复期症状及后遗症的处理。抗病毒治疗的评价。十一、预防:防蚊、灭蚊。隔离病人,动物传染源的管理。预防接种。第十四节艾滋病学时:4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病毒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特点、临床表现类型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2.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发症及其诊断要点。3.了解鉴别诊断、预后和预防措施。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病原学HIV的特点、分型与抵抗力。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其次为注射、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种类。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于CD4+T淋巴细胞,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同时其它免疫细胞不同程度受损,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主要病理变化是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的滤泡增殖性淋巴结肿,卡氏肉瘤和其他淋巴瘤。五、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PGL、AIDS各病期及特点。HIV感染的ABC分类。各系统的表现。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血象。免疫细胞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血清学检查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PCR检查。七、诊断和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需与其它原因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鉴别。八、预后病死率极高。九、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抗HIV药物、HARRT、长疗程可使HIV滴度降低到不能检测的程度。抗机会性感染的治疗。十、预防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当作甲类传染病进行处理,严格隔离及疫情报告制度。意外受染者的处理。第五章细菌感染第五节细菌性痢疾学时:2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发病机制及病变特点、临床表现、大便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方法。2.熟悉病原学特点、慢性菌痢的乙状结肠镜检查的特点。3.了解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预防方法。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病原学志贺菌的性状、抗原结构、抵抗力、毒素。三、流行病学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食物、水、手、苍蝇、蟑螂等。普遍易感,流行特征。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原体的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特点。急性期病变。慢性期病变。中毒性菌痢与慢性菌痢的发病机制。五、临床表现急性菌痢:典型、不典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慢性菌痢:迁延型、急性发作型、隐匿型的临床表现。六、实验室检查粪便:肉眼观察、镜检、培养。慢性者乙状结肠镜检查七、并发症与后遗症八、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症状。大便性状及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各型与其他疾病鉴别。九、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十、治疗急性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和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治疗。慢性菌痢:抗菌药物内服与保留灌肠联合应用。中毒性菌痢:抗菌药物应用,高热惊厥、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的抢救。十一、预防发现与治疗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卫生宣传。活菌苗评价。第十二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学时:2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特点、病原学检查特点、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2.熟悉病原学特点、血象及预防方法。3.了解流行病学、并发症与后遗症、预后。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病原学细菌特性与分型,耐药性问题。三、流行病学传染源:带菌者为主。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流行季节和因素。人群免疫水平与周期性。流行菌群的变迁。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鼻咽部感染、菌血症、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过程。暴发型发病机制。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和脑疝。各型的病理改变。五、临床表现潜伏期。普通型各阶段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出血点。暴发型各型表现。婴幼儿临床特点。六、并发症与后遗症硬膜外积液、脑积水、聋哑等少见。七、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髓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八、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髓液检查、出血点涂片等进行诊断,与其它化脑、结脑、乙脑、败血症、中毒型菌痢等鉴别。九、预后病死率与及时治疗、年龄、临床类型、并发症等关系。十、治疗一般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发发展。磺胺嘧啶、青霉素G、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钠和头孢三嗪等)、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休克型与脑膜脑炎型的抢救措施。肝素的应用指征。十一、预防病人隔离及带菌者处理。切断传播途径。菌苗及药物预防。第六章螺旋体感染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学时:2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方法。2.熟悉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特点。3.了解定义、流行病学、危害性、预后和预防措施。教学内容:一、定义。自然疫源性疾病。二、病原学钩端螺旋体的特点。国内外常见类型及其致病力。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以鼠与猪为主。经皮肤感染。人群易感性。地区、季节、职业等流行特点。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原经皮肤侵入,形成钩端螺旋体血症,广泛微血管中毒损害。出血为本病特点。变态反应在发病中的意义。肝、肾、肺、脑等的病变特征。眼、脑血管等的后发病变。五、临床表现潜伏期。早期中毒症候群,中期(器官损害期)。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衰竭型与脑膜脑炎型等的临床特点。后期(后发症)的表现。六、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尿、脑脊液培养。血清显微凝集溶解试验、ELISA、PCR检测及评价等。七、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早期和各型的特点。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的诊断意义。各类型的鉴别诊断。八、预后肺弥漫出血型、重症黄疸出血型的严重性。九、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原则。青霉素G、其它抗生素等早期应用的重要性。镇静剂、肾上腺皮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