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工程课件_第1页
反应工程课件_第2页
反应工程课件_第3页
反应工程课件_第4页
反应工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应工程课件第1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1)气液反应的特点(1)反应物气体A液相中组分B,B不挥发(2)反应区域在液相内,包括相界面;(3)多相反应,反应过程由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组成;(4)反应平衡,包括相平衡和化学反应平衡:气体液体产品第2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气-液的反应目的(1)净化原料气(2)制取产品

CO2+K2CO3+H2O2KHCO3

SO3+H2OH2SO4NH4HS+H2OH2S+NH3·H2O硫酸尾气吸收塔转化气浓硫酸第3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本章主要内容

6.1气-液反应平衡

6.2气-液反应历程

6.3气-液反应动力学特征

6.4气-液反应器概述

6.5填料反应器第4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6.1.1气-液相平衡

气-液反应的相平衡关系如下,包括气-液相平衡和化学反应平衡,先讨论相平衡。设气相中组分i溶解于液相中,当气-液相平衡时,组分i在气相和液相中的逸度相等,即6.1气-液反应平衡

式中:-分逸度;-i的摩尔分率;-i的逸度系数产物i(气相)i(液相)+B(液相)第5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对于稀溶液,可用亨利定律表示:

式中:-亨利系数-i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1)气-液平衡的一般关系第6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气相为理想气体混合物

低压下:

(1)气相为理想气体,气-液相平衡关系为:

式中:-容积摩尔浓度;-溶解度系数第7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Ηi和Ei的关系

对于稀溶液,M近似等于溶剂的分子量M0,可得Hi和Ei的近似关系:

式中:,ρ-溶液密度,M-溶液平均分子量第8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3)Ηi、Ei和温度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Hi为“-”,即溶解时放热。讨论:问题:温度升高Ηi、Ei增大还是减小?第9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35年苏联学者克里契夫斯基提出如下关系式:-i在溶液中的偏摩尔容积,可查文献得到。4)Ηi、Ei和压力的关系

第10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讨论:(1)当压力的变化小于50atm时,对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影响很小,Hi可以近似看做常数;(2)当压力的变化超过50atm时,要考虑Hi的变化。问题:压力升高Ηi、Ei增大还是减小?规定:第11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6.1.2溶液中气体溶解度的估算

亨利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和纯溶剂,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液相中含有其他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亨利定律并不适用。1)电解质溶液的2)非电解质溶液的

系数可由相关文献中查得。E、E0为气体在水中和电解质溶液中的亨利系数。I1、I2为溶液中各电解质的离子强度。h1、h2为溶液中各电解质所引起的溶解度降低系数。hs为非电解质溶液盐效应系数。Cs为非电解质的浓度。第12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6.1.3带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

1)一般的化学吸收(1)两相间-相平衡

对理想气体混合物,或在低压的气体应满足亨利定律Ci=HiPi第13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溶液中-化学平衡2)气液反应的类型(1)溶剂化作用:被吸收组分溶解后与溶剂相互作用。例如:NH3+H2O=NH4OH第14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溶剂化的一般形式A、溶液中-满足化学反应平衡分析:组分A的溶解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以A的形态存在,成为游离或溶解态的A,即溶液中浓度为CA的部分,是物理溶解量,另一部分与B反应转变成了M,即化学溶解量。第15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B、两相间-满足相平衡与气相中分压PA*相平衡的是液相中的存在形式CA

第16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C、溶液的吸收能力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部分D、溶剂化作用的结果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与CA0仍服从亨利定律Ci=HiPi

。只是由于溶剂化作用,使溶解度系数比以前增大了(1+K1CB)倍。溶剂化作用有利于A的吸收。(2)离解作用:气体溶质A溶于溶剂后,离解为离子。例如:HCl=H++Cl-第17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离解作用的一般形式A、溶液中-满足化学反应平衡B、两相间-满足相平衡第18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C、溶液中A的总溶解量包括CA和CM两种形式存在的量(3)与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A溶于液相后,与液相中的活性组分B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例如:2NH3+H2O+CO2=(NH4)2CO3第19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吸收的一般形式设B的平衡转化率为R,吸收达到平衡时:CB=CB0(1-R)CM=CB0RA、液相中-化学反应平衡第20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B、两相间-相平衡

C、求解第21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对化学吸收的讨论(1)压力的影响B、高压下A、低压下第22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3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C、讨论

物理吸收时,在任何压力范围内都符合亨利定律,CA=HAPA,直线,斜率为HA,压力增大,吸附量增大,无极限量。

化学吸收时为曲线,在低压下符合亨利定律,CA*=CB0HAK1PA*,几乎为直线,但斜率比纯物理吸收大。在高压下趋近于CB0,定值。中压范围内为曲线。第24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温度的影响A、对物理吸收提高温度,溶解度系数HA下降,吸附量下降,但影响比较小。B、对化学吸收改变温度要影响HA和K,对K的影响大。所以温度对化学吸收的影响大。(3)再生过程A、对物理吸收再生,主要是降压。B、对化学吸收再生,主要是加热(放热反应)。第25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6.2气-液反应历程6.2.1气-液相间物质传递

1)双膜理论

双膜论是W.G..Whitman于1923年提出的。(1)模型要点

A、呈滞流的双膜假定在相界面的两侧存在着气膜和液膜。流体在双膜中呈滞流。

B、气-液的相间阻力假定气-液相主体浓度不变。气-液间阻力简化集中在气膜和液膜内。

C、界面平衡气-液两相在界面上达到平衡。第26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D、传质速率气相一侧:传质速率=稳定的分子扩散速率液相一侧:传质速率=稳定的分子扩散速率把滞流膜作为静止膜,忽略流动过程对传质的贡献。第27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吸收速率N界面上

消去界面浓度

第28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第29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第30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式中第31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思考题1、升高温度,溶解度系数H(),亨利系数E();增加压力,溶解度系数H(),亨利系数E();2、物理吸收时,气体的溶解度随分压呈()关系,而化学吸收则()关系;物理吸收宜应用于()的情况,而化学吸收宜应用于()的情况。3、简述双膜理论。4、若气液间的传质速率为试证明第32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6.2.2化学反应在相间传递中的作用产物A(气相)A(液相)+bB(液相)1)概述在双膜论的基础上范克雷文论和霍夫蔕泽尔(Van.KreveLen,Hoftiper)提出了等温扩散-反应膜模型。(1)反应步骤A、气膜扩散稳定的分子扩散,A从气相主体到达相界面。PAG→PAi第33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C、扩散-反应过程A在液膜内扩散-反应CAi→CALB、界面上平衡

PAi→CAi

(2)计算公式A、气相一侧吸收速率B、界面上平衡CAi=HAPAi

C、液相一侧吸收速率

结论:化学反应的作用可增大吸收速率,但反应速率不同,对吸收过程所做的贡献也不同.第34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化学反应可忽略的过程

气体A的吸收量=液相中反应量+物理溶解量化学反应可忽略的条件:反应量<<物理溶解量一级不可逆反应,rA=k1CA,其判别条件为:k1t<<1

Vk1CA<<V0CA式中:V-反应器中积液量;V0-液体流量;结论:对于一级不可逆反应,当k1t远远小于1时,化学反应的作用可忽略不计。V、CAv0、CA分析:第35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3)液相主体中进行缓慢化学反应过程(2)缓慢化学反应在液相主体中进行的条件

(1)缓慢化学反应进行的区域液膜中反应量<<液膜中扩散量如果A和B的化学反应比较缓慢,在液膜内不能完成,绝大部分在液相主体内完成。第36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对于一级不可逆反应δLFk1CA<<kL(CAi-CAL)F(3)无因次吸收准数M

物理意义:δL

k1CAi<<kLCAi液膜中反应量<<液膜中扩散量用最大值比:第37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无因次吸收准数M的几种形式:4)M准数判据

无因次准数M表示了液膜中反应速率与传递速率之比值。由M数值的大小,可以决定反应类别,即相对于传递过程的速率类别。条件反应类别反应进行情况M》1快速反应过程反应在液膜中进行完毕M《1缓慢反应过程反应在液流主体中进行第38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八田数

条件反应类别反应进行情况》3瞬时反应在某一反应面瞬时完成﹥3快反应反应区域为液膜内0.1﹤﹤3中速反应液膜+液主体﹤0.1慢反应主要在液主体进行《0.1极慢反应完全在液主体进行第39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以界面为基准的吸收速率NA和纯物理吸收速率NA′之比值称之为化学吸收增强因子,记作ß5)化学吸收增强因子ß(1)ß的定义化学吸收增强因子反映了化学反应对传质过程的加强程度。(2)基准的选取和β的大小以界面为基准的吸收速率引进β后,吸收速率:β的大小和NA′的选取有关。第40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当溶解的气体和B发生反应时,在液膜内A的浓度分布为曲线。如果没有化学反应,A的浓度分布为直线DE,物理吸收速率为:(CAi-CAL)化学反应加强了气-液相间的传递过程。“加强”的基准是相同条件下的物理吸收速率NA′。化学反应在整个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区分为多种情况。NA′=kL(CAi-CAL)

︱DD′的斜率︱>︱DE的斜率︱,则有NA>NA′。第41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3)可逆反应

B、

A、基准

NA′=kL(CAi-CAL),由于E点是随反应不同而上下浮动的,故称为浮动坐标。第42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4)不可逆反应瞬间反应、快速反应:β>1中速反应:β>1慢速反应:β1A、基准

NA′=kL·CAi固定坐标

B、第43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5)ß的作用

对于物理吸收过程的研究以及相关参数的计算已经较为成熟,可以直接引用。对于化学吸收而言,只需求出ß即可计算出NA。引进ß

后,可以把NA表示成ß

和NA′的乘积。

A、对于可逆反应

气相一侧

界面CAi=HAPAi

液相一侧第44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第45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CAi=HAPAi第46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第47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气-液相间吸收速率

KG、KL和物理吸收的KG、KL相比,其中增加了化学吸收增强因子。式中第48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界面上平衡

气相一侧吸收速率(直线DD′的斜率)B、不可逆反应液相一侧吸收速率

CAi=HAPAi

NA=以界面为基准液相方向的扩散速率

第49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说明气—液反应的无因次准数M的数学表达式及物理意义。2)气液反应的准数M表示了液膜中()速率与()速率之比值。当M〉〉1时、属()反应过程,反应在()进行完毕。3)气液反应的无因次准数M‹‹1时,为()反应过程,反应在()中进行。4)如何用无因次准数M来判断气-液反应的类别及反应进行的区域?5)何谓化学吸收的增强因子β?

思考题第50页,课件共56页,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