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阅卷反馈课件_第1页
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阅卷反馈课件_第2页
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阅卷反馈课件_第3页
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阅卷反馈课件_第4页
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阅卷反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阅卷反馈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阅卷反馈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阅卷反馈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第4讲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阉卷反馈审题规范【典例1】(2014·课标全国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初中化学新课标》提出了新理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它要求教师把以单纯重视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第一维目标教师们落实得比较到位;第二维目标由于知识所承载的科学方法比较空洞,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不能把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第三维目标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得到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非常重要。一渗透“微粒观”的科学方法“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方法的核心,与具体的知识相比较,它是学生化学素养中最为本质的部分,是化学教育更为基本的任务。学生是否建立了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念,不在于是否记住了相关的概念,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把该概念蕴含的观念变成自己的理念,变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即用学到的知识解释问题时是否合理,是否令人信服,是否经得住反驳。所以,教学中“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关键所在。如在讲九年级化学第二章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这一节时,可以增加一个探究性实验:把装有酒精的瓶子放到90℃以上的热水里,然后再从热水中拿出。学生就会观察到酒精从有到无又到有的奇怪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释看得见的酒精加热后就看不见了,冷却后又看得见了?这时学生的解释肯定是气化了,变成气体了就看不见了。如果这时就结束了该情景问题的探索,可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方法的机会。教师应该再根据问题设置情景,问:为什么变成气体就看不见?追问:无色的乙醇为什么就看得见?物质气化分散了为什么不能反射光线?微粒是因为分散变小的还是分散前本来就小?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就迫使学生动脑给出一个自己认可的解释。因为“微粒观”的提出,是一种直觉的想象的产物,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经历这个创造过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的争论,归纳他们的解释,让他们记下自己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样,学生的“微粒观”的科学方法就培养出来了。因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保证了学生表达的微粒观念是自我建构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学生把分子、原子的知识即使记下来了,也很难理解它。另外,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研究科学的的艰难和乐趣。二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用途的科学思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分析物质的结构入手,推测物质的性质,进而推断物质的用途。因为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如在讲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燃料之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这一节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然后通过有关金刚石、石墨的教学视频录像,以问题“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差异会这么大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生揭开疑团的欲望。同时在展示金刚石、石墨结构模型时使用两幅漫画来展示金刚石、石墨结构的差异性,学生就会很轻松地知道金刚石、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这样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二者的结构,从而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更理解了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性质的差异又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这样,结构决定性质、用途的科学思想就从中培养起来了。三用实验方法熏陶出科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从实验中得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性实验中可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实验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因为实验可以熏陶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精神。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验设计、准备、操作、分析这四个过程,启发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养成重视观察、认真操作、细心探究、真实记录的科学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如在九年级化学第三章3.2制取氧气中,在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的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由表达式可知,放出O2的是H2O2溶液,且MnO2能使H2O2更快地放出O2,怎样通过做实验探索是H2O2放出O2而不是MnO2?怎样探索MnO2能使H2O2更快地放出O2呢?这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自问自答,应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和提出假设。如学生A:把H2O2溶液和MnO2分别加热,谁放出O2?学生B:单独加热H2O2溶液和加热H2O2与MnO2混合溶液,谁放出O2快?学生C:把反应后的MnO2进行称量,质量是否会变?然后让三位同学分别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学生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加热H2O2后放出的气体,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放出O2。学生E:用试管盛MnO2加入H2O2溶液里,气体迅速放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证明MnO2能使H2O2更快地放出O2。学生F:把加热后的MnO2或干燥的MnO2进行称量,发现MnO2的质量不变,证明MnO2在H2O2放出O2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H2O2在加热或MnO2作催化剂的条件均能放出O2,而且有催化剂存在时,H2O2放出O2的速率会加快。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实验的全部过程,学生的学习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了,在实验中熏陶出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四培养创新思维,形成科学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老师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各种能力的核心是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把科学思维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形成科学方法。如在九年级化学3.1节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们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在集气瓶装少量的水或铺少量的沙?为什么要在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对于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如果再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对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方法十分有利。所以,深入研究和总结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知识技能,形成科学方法。初中化学蕴涵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校宗旨主要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其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人们观念上的落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各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等问题的困扰,使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相对滞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规格认识模糊不清、市场竞争实力过弱、教学模式依然陈旧落后等等问题,尤其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使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门话题,但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素质培养还有许多空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弘扬人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育人的健全个性、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我们国家要发展,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因为资金可以积累,技术可以创造也可以引进,但十几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只得靠我们自己去提高。有人将合格的人才比喻为三角形:两个腰分别是知识和能力,底边则是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为社会经济培养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则更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看到,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但对学生其它素质的培养上,并不占优势。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职业能力即职业角色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等,因而在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了某工种、某专业的技能,就教会了学生立足社会谋生发展的本领和能力。可是这样却忽视了对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复杂多变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等的培养。还有部分教师常常把高等职业教育片面地认为是一种培养目标单一、突出实用技术培养的就业培训,从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另外,社会上又把职业教育当作“二等教育”,就读高职院校成了一些学生及家长的无奈选择,往往只有分数极低、升学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高职,这样许多生源的素质就较为低下。高职学生相对其它类型的高校学生来看,常常表现为学习不认真、纪律涣散、没有生活目标;上课不愿听,下课不看书,考试时却想方设法蒙混过关。同时这些学生还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自由散漫,没有团队精神,缺乏诚信,怕苦怕累……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在企业不受欢迎的高职毕业生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综合素质较低。综合种种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所以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健康人格,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美好的理想,培养为国家、集体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格等,以保证将来在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首先是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是高职学校教育的特色,也是多年来高职传统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学动机。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等教育同时进行。在教育中,要给学生讲清楚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读高职低人一等”的误区,树立读高职一样有前途的信念;还要结合市场对各类人才需求的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端正学习动机,坚定专业信心。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就各些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的报道或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将学生的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以此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高职学生约占50%左右。一个高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便学到了高深的知识,仍然不能算作真正的“人才”,也无法担当起未来的社会重任。在中学阶段甚至更早时候起,学生们已经见证了学习中竞争的残酷,走进高职院校后,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可很快他们发现,自己依然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日渐增多的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使他们无所适从,抑郁、焦虑、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随之产生。背上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一个即将走上社会,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高职学生来说,是多么危险。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重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有健康的情绪和健全的意志,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人格完整,人际关系和谐,有奋发向上的朝气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勇敢面对现实,正确评价自己……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们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高职学生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学会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所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和技能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样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还要求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高职学生如果要在未来真正能在某个职业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牢固的基础文化素质,“会学习、能学习”才能满足职业的不断发展。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础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正确认识问题的方式。特别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正确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文化基础。作为文化素质中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则要求高职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充分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的是广阔的生产一线,能说不能做是不行的。首先要求专业课的教师自己要懂得生产一线的操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要以“够用”为度,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教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其次还要在教学中适当拓宽专业适应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一个专业、一门手艺的狭隘观念,多学知识,多掌握几门技术,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职业选择的余地更加广阔。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3、培养学生的其它素质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健康的人格和文化素质外,学生还应具有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其它素质。虽然这些能力在中小学已经有意识在培养了,但针对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许多学生在这些能力上仍有较大的欠缺,各种能力普遍不高。要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可以通过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树立具有校园特色、人文氛围的校园精神,创建各种具有专业特色、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缔造出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结合各专业,让学生进入到生产一线,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学生们能感受到生产的组织过程、生产环境、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在学校里无法接触的东西,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目的的组织专题社会调查,使学生走近社会、认识社会,增强自身的生存意识,提前树立危机感,从而增加在学校学习的动力;还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提前扮演社会角色,到社会大舞台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协作、共建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些方法和途径,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真正实现高职的教育目标。加强对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锻炼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让自己在走入社会之前具备这些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这样,高职院校既能有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又能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和职业技能强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第4讲高考大题审答规范与阉卷反馈审题规范【典例1】(2014·课标全国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审明立意◆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载体,以明代宋应星与牛顿的科学成就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不同特点、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比较、认识。◆审清设问◆(1)特点(宋应星、牛顿两人科技成果);背景(宋应星、牛顿两人科技成果)(2)原因(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信息内涵◆(1)材料一:宋应星个人简历及科学成果。(2)材料二:牛顿个人品质、科学成就及影响。◆解答方式◆(1)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2)分析(据材料分析归纳历史结论,含有阐述、说明之意)。◆定位知识◆(1)明代(时间范畴)、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内容范畴)。(2)17、18世纪(时间范畴)、牛顿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或牛顿三大定律(内容范畴)。◆答案来源◆(1)材料一有效信息的获取;调动明代社会背景与古代中国科技的相关知识、牛顿生活的社会背景及近代科技成就。(2)材料一、二有效信息的判断;迁移明代与同时期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知识,结合科技技术是否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原理综合分析。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