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的契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把握教学的契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把握教学的契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把握教学的契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把握教学的契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把握教学的契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变化情况和因素是无法“约定”的,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需不断被唤醒,探究知识本质的潜能不断被挖掘,第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形形的课堂“意外”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面对课堂“意外”,教师若能准确地辨别,沉着应对,敏感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富有智慧的策略,灵活地重构教学,定能让课堂教学在“曲径”前行中通向坦途,绽放出别样风味。

一、循境直入,化解“疑误”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不是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与文本还存在着差距,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是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造成对文本解读时匪夷所思的“疑惑”“误读”。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对此不能鄙夷不屑,而应充分发挥其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努力挖掘“疑误”的潜在资源,并把它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循境直入,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与文本正确对话,获是对文本意义的正确建构,在“疑误”中创造出“精彩”,生成充满活力的教学局面。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有位学生对第三小节第一句话中的“那只”提出了质疑,我见机行事,扣住“那只”,引导学生深究——

生1:老师,我想建议将“那只”改成“一只”。

师:(一愣)为什么呢?能说说理由吗?

生1:因为我觉得“这”“那”一般是用来指前面已经提及过的事物。而这“会唱歌的虫子”上文没有提过,因此用“那只”就显得不合适,还是用“一只”合适些。

(大部分学生听后点头赞同)

师:(故作迷惑状)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不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不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失误,问题出在哪儿呢?

(学生有的读书思考,有的轻声交流着。)

生2:我觉得用“那只”是合适的,虽然上文没有写那只虫子,可是下文写道:“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那只虫子在三天前就已经是法布尔寻找的目标。所以用“那只”比较合适。

师: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说明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生3:我补充一下,“那只”说明法布尔不是胡乱地抓了一只,而是早已认准了目标,三天来,他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那只虫子,以至于暮色笼罩了田野,他都没有觉察到,这正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生4:如果用“一只”的话,就说明法布尔是随意地抓了一只,就不能表现法布尔对那只昆虫着迷。

生5: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只”,但对法布尔来说,却确确实实是“那只”,这是他心灵中的“那只”。

师:(对提问题的学生)你还认为要把“那只”改成“一只”吗?(该生面露微笑,连连摇头)

上述案例中,学生1的“个性化”见解是由于对文本内涵的模糊解读造成的,我用敏锐的意识加以捕获,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巧妙地将“意外”转化成了挖掘文本内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走人多角度地

有创意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不仅对文本主旨的领悟加深,明白了“疑误”,同时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误”“意外”无可厚非地存在于阅读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巧妙引导,借题发挥,循境直入,化解“疑误”,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不再是抽象的说教,枯燥的灌输,而是充满魅力和激情的探求活动。

二、巧妙迂回,清除“磕碰”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对文本的敏感、判断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课前构想的那样学习,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意外”,让人措手不及,招架不住。面对这些棘手的“意外”,教师不妨将此抛还给学生,通过迂回赢得时间,从而机智地摆脱困窘,清除行进中的“磕碰”。

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时,我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学生寻词引句,侃侃而谈。当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时,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1:老师,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线茫茫月夜呢?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学生在愣了一下后,有的读书,有的思考起来。)

生2:因为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生3: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从课文的“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全班笑)

生4: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夜也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

生5: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光当成了一个可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当一回皎洁的月亮,闪烁的群星,来倾听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吧。(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欣赏。)

课堂教学是一个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意外”发现和收获如果和大家分享,那就是皆大欢喜!该案例中,教师面对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汲取学生传送来的信息,并在“棘手”时,适时施出“迂回”计——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终于巧妙“救场”,不露痕迹地清除“磕碰”,使原本困窘的场面生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三、弃案图新,引领“突围”

经常在公开课后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这些学生真笨,怎么拨也拨不过来。”“上课胡言乱语,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难道是学生错了吗?能怪学生吗?其实,常态的课堂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活跃的思维挣脱教师的“牵控”,奔向“野外”,此时教师如果死抱教案将预设进行到底,那么课堂会出现僵局,步入冷场,犹踩“雷区”;面对“险急”意外,教师若随机应变,放弃预设,诱导学生生成,那就可能成功“突围”,迎来新天地。

在《学会合作》一文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做做瓶中取球实验,让他们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然后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可是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出乎了我的预设。

生1:孩子们用了3秒钟从瓶子里取出彩球真是“太了不起了”吗?我想和他们比比。

生2:他们取球时,“一个接着一个”,怎么会这么有秩序呢?我也想和大家试试。

师:除了对实验过程感兴趣外,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沉闷,气氛压抑。)

师:(马上调整)好,让我们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教师取出一只小玻璃瓶和7个线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找7位同学上台实验,交代实验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是如何合作取出线球,并计算时间。)

师:刚才这7位同学用了多长时间做完了实验?

生:(齐声)12秒。

师:文中的7个小学生只用了3秒,我们用的时间比他们长多了,你们能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生3:我发现他们刚才在拉球时,有两上同学一起往上拉,球被卡在瓶口,出不来了,他们没有合作好。

生4;我还发现刚才在实验时,有一瞬间没有人拉球,这里也浪费了时间。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如果房子真的着火了,而你们没有在极短的时间内逃出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你将怎么做呢?

生5:我想我要先人后己,但自己也要反应敏捷,别耽误时间,误了大家。

生6:为了确保场面不混乱,我要镇定地把大家组织好,有秩序地、迅速地逃出去。

师:(微笑)对,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心中还要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让我们把在实验中获得的这些启示铭记在心中。(生齐读第6自然段)

其实,学生的思维“脱缰”带来的不只是难堪,还有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