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滕建万主讲2011年5月15日麻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第一部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一)概念(二)特征:1.突发性2.危害性3.阶段性4.群体性5.综合性6.国际性7.季节性8.地区性9.效应滞后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一般认为,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分为8大类:(一)重大传染病疫情(二)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三)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四)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五)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六)三恐事件(七)自然灾害(八)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生物恐怖事件、化学恐怖事件、核辐射恐怖事件。主要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灾害、宇宙灾害等。
概念是指人类因认识水平、时间和重视程度的不同,二未能将其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事件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从而使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四级:
一般(Ⅳ级)
较大(Ⅲ级)
重大(Ⅱ级)
特别重大(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和预警发布1.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2.要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一)事发地之内:1)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反应级别。2)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及时撤销预警。(二)事发地之外: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
①要及时通知相应的医疗机构;②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质准备;③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2.服从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处理工作。1.反应迅速
五、调查处理的基本原则2.目的明确3.突发事件调查与控制同步进行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科学调查5.充分运用法律武器6.保护隐私
一、核实事实确定性质二、查“三间”分布三、把握全局注意细节四、根据事实分析问题五、救治、调查、控制并举六、寻找病因与查清传播途径并重第二部分应急现场调查思维方法
应急现场调查方法
第三部分
(一)爆发调查的概念、目的、特点与要求
一、疾病爆发的调查1.概念1).爆发是指在某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多性质相同的病例,对传染病来说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2).爆发调查是指针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①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害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③预测疾病爆发和流行的发展趋势;
②控制疾病进一步蔓延,终止疾病爆发和流行;④评价控制措施效果;⑤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监测系统提供依据。2.爆发调查目的:
3.爆发调查的特点:
①时间紧
②情况急
③要求高4.爆发调查的要求:
①边调查
②边分析
③边采取控制措施(二)爆发调查的步骤步骤因病、因时、因地而变化,但基本方法和步骤是一致的。疾病爆发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基本任务步骤基本任务
1.确认爆发存在
核实爆发信息,排除可能的人为原因
2.组织准备4.建立病例定义5.核实病例6.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7.建立并验证假设8.采取控制措施
9.完善现场调查
10.确认爆发终止
11.撰写总结报告人员安排,物质准备根据目的建立病例定义,确定各种病例严格按照病例定义,核实诊断并计算病例数描述疾病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注意分层交叉分析根据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并验证假设根据疾病的爆发特征,确定应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现场调查更系统、更完善,并对相关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不同类型疾病爆发的特征,确定爆发终止记录爆发经过、调查步骤和结果,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
3.初步调查核实诊断,了解疾病发生概况,收集有关资料1.确认爆发的存在1.1疾病爆发的信息最初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层医疗单位、流行病学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常规和紧急报告;②实验室、药房、兽医站;③还有可能首先被老师、居委会主任、村民等人员发现。1.2事发地的疾控机构要随时有人值班,接听电话,确保信息畅通。1.3对接听电话的值班人员的要求:情节设计村医生报告:是XXX疾控中心吗?向你们报告一个情况,我们村3个居民家今天早上出现了6个人觉得口腔和咽喉有烧灼感,口渴、口中有金属味、吞咽困难的病人,有些还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1.3.1询问报告人情况:
①报告人的姓名、单位、职务/职业、联系电话②事件发生地的详细地址③总人数、发病病例的人数④发病病例的时间分布和趋势⑤发病病例的的临床特征(主要症状、体征)⑥医疗救治情况:a.住院人数b.死亡人数.c.诊治的医疗单位名称d.诊断为什么病e.治疗情况(如用了什么药或其他处理措施、效果怎样等等)⑦除报告的事发单位外,周边单位是否有人员发病⑧以前出现过类似病人吗?⑨你知道什么可疑原因吗?
情节设计:3户人家使用同一个井水,最近有点不正常,上面浮着一些油污,有刺鼻的怪味,都不能喝了;前不久,我们附近的农田洒了农药(马拉硫磷)病人是否有可疑原因的相关临床表现?10目前处理措施11村民/居民的稳定情况121.3.2告知报告人应采取的措施和初步处理意见:
①停止使用或接触可疑的传播物质②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进展和新发病例③安抚村民/居民不要惊慌④告知将尽快派人前往调查⑤保持手机开机或守候电话以随时联络1.3.3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1.3.4记录主管领导提出的处理意见:①紧急派出机动队②向本级卫生局和上级CDC报告③向事发地的乡/镇卫生院通报,要求立即赶赴现场协助处理等即有机磷中毒的唾液增加、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抽搐等1.3.5电话记录必须标明:
①接报时间
②记录时间
③记录人
④向领导汇报时间
⑤1.3.1~1.3.4的各项内容1.4出发前再次核实情况及进展,并告知即将出发到现场(时限为1hr)
1.5确认爆发存在的注意事项:
1.5.1尽快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人为
的原因导致上报病例数的增多或减少。
如执业医师报告制度的改变,
居民或政府对某种疾病兴趣的增加,
新来了医师或新开了诊所,
诊断方法的变化等
1.5.2病例增加的趋势以及病例数的增加是否达到一定的程度,即是否有统计学意义1.5.3派遣经验丰富的公共卫生医师进行快速的现场询问,根据临床特征,结合实验室
检查判断暴发信息确凿性1.5.4调查者还可以从学校及工厂的缺席记录、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记录、实验室检
查记录、死亡记录等获得信息1.5.5通过电话或直接与执业医师交谈,了解病例发生的特点及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对
流行的确认亦具有重要意义1.5.6掌握了病例发生的第一手资料后,即可根据“流行”或“暴发”的定义予以确认。1.5.7如果经确认暴发信息不真实,应立即问公众澄清事实,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1.5.8一旦认定暴发属实,接下来就要初步分析暴发的总体形势,分析疾病的性质和严
重程度,分析暴发影响的范围、发病人数、受暴发威胁的人数1.5.9根据对形势的初步推断,紧急做好暴发控制准备和组织工作2.组织准备2.1调查区域划定及调查队分配:周密的准备和组织将使现场工作事半功倍2.1.1首先,明确调查的范围2.1.2将调查范围划分成多个区域2.1.3确定重点调查区2.1.4每区安排一合适的调查队2.2调查队专家和人员组成(取决于资深卫生工作者对暴发作出的最为可靠的初步假设),一般包括:①流行病学家、②临床医师、③微生物学家、④环境卫生工者、⑤行政官员、⑥毒理学家、⑦昆虫学家、⑧护士、⑨专家助理、⑩秘书/翻译、
驾驶员等
112.3.1调查表2.3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包括:2.3.2调查器材2.3.3采样和检测设备
2.3.5相应的试剂和用品
2.3.4消杀灭器材2.3.6相关的专业资料和数据库
2.3.7现场联系信息(联系人及联系的话等)2.3.10通讯工具
2.3.8交通工具2.3.14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手套、口罩和呼吸器等)2.3.13生活用品
2.3.12救护装备2.3.11冷链系统
2.3.15充足的现金等
2.6准备工作一旦完成,调查队员应立即奔赴现场展开调查2.4实验室支持现场调查前应事先通知权威或专业的实验室,求得实验室的支持,安排好标本的采集和检测工作虽然各调查队分开工作,但整个调查工作是一盘棋,调查时必须成立强有力的领导
团体,明确上下级关系,各调查队应在统一的领导下展开工作2.5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团体
3.初步现场调查3.1核实诊断(一般根据以下几方面情况,予以核实):3.1.1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3.1.2实验室检查结果3.1.3流行病学资料,如当地类似本病的①既往流行史
②流行季节③发病年龄④接触史⑤预防接种史等3.2病例就诊情况调查:3.2.1对事发地的卫生室的调查,内容包括:①发病就诊总数②发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③实验室结果④三间分布⑤可能原因⑥治疗措施⑦治疗效果⑧查看门诊登记本的病例登记3.2.2对事发地的乡镇卫生院或其他医院的调查,内容同卫生室
3.3
了解疾病发生的概况:
3.3.1方式:座谈或走访(在对病例核实诊断的同时)
3.3.2内容:①病例数量及分布,如首发病例的时间,高峰时间,趋势如何,那些单位发病多,那些人发病多等②以往当地和邻近地区有无类似疾病发生③近期内群众生活、生产和集体活动的情况④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可能是什么?⑤已采取何种措施?⑥效果如何?等3.4判断是否发生了某种疾病的爆发?
3.4.1判断的根据:对疾病发生概况的了解3.4.2若是爆发,进一步作如下判断:①同源性一次爆发②同源性多次爆发③多源性爆发3.4.3注意事项:在确定是否为爆发时,不仅要考虑发生患者的数量,而且要注意该病的历史背景。如果一个地区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疾病或虽然有过但已经消灭,即使发生少数病例也可视为爆发。
3.5个案调查
3.5.1病因明确的疾病,用相应病例的日常个案调查表
3.5.2病因不明的疾病,应现场快速设计个案调查表
3.5.2.2个案调查表的内容:(参照日常个案调查表)
3.5.2.2.5食物食用情况
3.5.2.2.6实验室检查结果等3.5.3按调查表调查病例
3.5.2.2.1一般情况:内容包括编号、姓名、性别、年龄、年级、班级/班组、家庭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
3.5.2.2.2发病就诊情况3.5.2.2.3临床症状、体征
3.5.2.2.4饮用水情况3.5.2.1个案调查表形式:一览表或调查表格3.5.4按照调查表适当事发地未发病的人员
3.5.5周边居民等人群调查(病例搜索)
3.6
相关资料收集
3.6.1
事发地一般情况调查3.6.1.1地理位置如①位于县城的什么方位?
②距县城多少公里?
③距乡政府多少公里?等3.6.1.2建筑布局如①村民分散居住在山坡上②村民密集居住在XX河的两岸等3.6.1.3交通情况如①有公路通往县城或别的地方②有铁路通往XX地方
③交通方便吗?
3.6.1.4人口流动情况如①青壮年外出务工②留守村民外出情况③外来人员来访情况等3.6.1.5人口学资料如①全村有多少户,多少人②留守的有多少人,其中男多少人,女多少人等3.6.1.6经济状况如村民人均年收入多少元左右3.6.1.7卫生状况如卫生条件一般或较好等3.6.1.8生活习惯如村民一般喝开水,不喝生水等3.6.1.9饮水和用水情况如①自来水②井水③河水④塘水等3.6.1.10食物食用情况如①村民蔬菜、稻子是自家产②荤菜到集市买③最近有酒宴吗?④大家吃了什么可疑的食品吗?等3.6.1.11当地的雨水、气候等
3.6.1.12既往有无类似病例发生3.6.1.13医疗条件如是否有村卫生室、周边诊所、医院等
3.6.1.14周围厂矿企业情况3.7综合环境现场实地调查和察看
3.7.1供水情况调查
3.7.1.1饮水和用水类型如3村户备有井水为自备水源3.7.1.1村户饮水供应用情况如3村户饮用压把井水情节设计:昨晚下过一场暴雨,旁边小河的水都漫出来了情节设计:村往东50米的山头上有一废弃矿山,山下处有一养猪场3.7.1.3其他村民饮用水供应情况如其他村民不饮用该井3.7.2井水3.7.2.1井水的防护设施(井台、井盖、井沿等)3.7.2.2水井水源水来源、井的渗透等情况3.7.2.3水井的四周的环境3.7.2.4水井的清淘、消毒3.7.2.5水井的供水范围3.7.2.6水井的位置、深度、使用时间等3.7.2.7水质的感官3.7.3对农药使用的调查
3.7.3.1调查对象:喷洒过农药的村民3.7.3.2该村村民农药使用的情况(种类、数量、途径等)
情节设计:如该井井沿高25cm,有井盖、井台,未密封,井盖、井台上有新鲜的污水痕迹,访问村民,应为昨晚暴雨后污水沟氺溢流后的痕迹情节设计:发现沉淀物和悬浮物较多,水质发黑,有臭味3.7.3.3农药影响饮用水情况,包括:①喷洒农药的农田离3户人家的水井的距离②地理位置
③喷洒农药的日期等
3.7.4矿山调查
3.7.4.1矿山的位置,与村庄的关联情况3.7.4.2矿山的生产、开采情况(种类、工艺等)
3.7.4.3矿山的废水、废渣、化学物质的使用情况等3.8实验室检测项目的确定:
3.8.1病例样品:
情节设计:位于村东边50米处旁边的山头上;矿山有一水沟,流向山下,沿水沟查看,该水沟最终流入水井旁的沟渠情节设计:矿山原先为雄黄开采矿,开采了10多年,现在已停产
情节设计:发现废弃厂区内有很大的一处废矿渣堆放,有暴雨冲刷痕迹3.8.1.1种类:①血②尿③呕吐物④粪便3.8.1.2检测项目:①砷(对所有的种类的样品)②侵袭性大肠杆菌(对呕吐物、粪便)③致贺氏菌(对呕吐物、粪便)④大便常规(对粪便)3.8.2环境样品3.8.2.1种类:①井水②末梢水③井旁边污水渠的水④矿山的污水等3.8.1.2检测项目:
①砷③水质常规项目④井水加做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等②硝酸盐4.建立病例定义4.1建立病例定义的意义:疾病暴发确定之后,应尽快建立病例定义4.1.1只有病例定义建立之后才能明确诊断标准4.1.2尽可能的搜索和发现所有病人4.1.3确定发病规模、涉及的范围4.1.4
评估疾病的危害程度4.1.5
为查找病因提供线索4.2病例定义的措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4.2.1精确4.2.2不至过于严格否则将会夸大疫情或遗漏病例4.3对于病因诊断明确的疾病,其诊断标准可以采用国内外公认的诊断标准4.4
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4.4.1其诊断标准的制定较为复杂,应与临床、预防和实验室检验人员共同协商制定4.4.2暂时的病例定义将基于最早发现的病例的检查结果,而一旦获得更精确的临床和
流行病学资料,则应及时对其进行修改本案例中病例定义为急性砷中毒4.4.3最终的病例定义应包括如下内容;
①
疾病的名称:在确诊之前,可描述为“类……疾病”
②
轻度和重度病例中最常见的和偶然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③
病例发生有关的流行病学环境
④
某项确切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⑤
确定“确诊”、“基本确诊”和“可疑”的诊断标准,以及在传播链的
“原发”或“二代”病例的诊断标准。4.4.4定义病例时最好运用简单、容易应用和客观的方法4.4.5现场调查早期建议使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4.4.6病人和疑似病人发现后,应积极进行救治和隔离,并保护和密切观察与病人有
密切接触者5.核实病例5.1目的:根据病例定义尽可能发现所有可能的病例,并排除非病例5.2要求:5.2.1快速5.2.2
准确5.2.3不遗漏即要求动员各方人员参与病例收集过程要求应用相同的、在前一阶段建立的病例定义进行诊断。但在现场调查中,并不要求所有病例都要过实验室确诊,一般有15%~20%的病例经过实验室确诊就够了第一是不要遗漏病例,这就要求尽可能从多渠道收集所有的病例
第二是不要遗漏信息,即应了解相关社区,环境及每个病例的信息5.3方法和途径:5.3.1根据病例的特点及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收集病例的方法与途径也应相应地有
所变化5.3.2在对致病因子、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发原因提出假设并初步检验之后,即可提
出继续受威胁的高危人群,在高危人群中发现病例相对较容易5.3.3
对于末被报告的病例,可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进行收集,如:
①利用各种宣传媒体②利用登记报告系统对病例进行监测③采用主动发现病例的方法等如介绍该病的常见症状与体征,可疑传播途径,建议的预防措施,发现可疑症状后应到何处就诊,向何人报告等如医师询问调查、电话调查、入户调查、病原体分离与培养及血清学调查等6.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6.1三间分布的定义:即疾病在时间、地点、人群中的发生频率6.2做三间分布分析的时间:①理论上:要完成疾病的三间分布的描述与分析,需要等到流行终止以后②实际上:暴发调查时需要尽快提出假设及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因此,应根据
已收集到的资料及时进行分析6.3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①
为探索病因提供线索,并阐明与爆发相关的影响因素
②
用通俗易懂的术语描述暴发疫情的详细信息
③
明确疫情暴发的高危人群,并提出有关病因、传播方式及其他有关疫情暴发可
供检验的假设。6.4时间分布:6.4.1描述方法
6.4.1.1.将特定时间的观察例数与同期的预期病例数进
行比较,以判断是否存在暴发
或流行6.4.1.2绘制流行曲线图(1)流行曲线图的定义:是指以适当的时间间隔为横坐标,以发生的病例数为纵坐标,
将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绘而成的成直方图或线图(2)流行曲线图的作用:①能提供大量的有关流行的信息,如疾病的潜伏期、可疑暴露日期、暴发类型及
流行发展趋势等②可用来预测流行发展的趋势,还会有多少病例发生、何时流行将终止③对非流行病学工作者掌握流行的强度与趋势亦是极其明确的6.5地点分布:(1)描述疾病的地区分布特征的作用:
③分析相继发生病例的地点分布及其关系,有时可
获得关于病原体来源、传播途径及可能传播媒介
的重要线索
①可阐明暴发所波及的范围
②有利于建立有关暴露地点的假设(2)在暴发或流行现场调查中,地区资料包括:
③
并需了解有关人员在这些地方停留的时间
①居住地(例如通过人口调查追踪)、工作地点、学校、娱乐场所、旅行地点或
其他有关资料
②同时还需要收集一些更深人描述在这些地区活动的特殊资料,例如在建筑物内部
或办公室活动的详细情况④有时疾病发生在社区中一个独特的地方,如果能观察到这点,对病原体和暴露特
性则可获得大量的线索和证据。如供水系统、
牛奶供应、
垃圾处理排出口、
风向、
建筑物间的气流、
传播媒介的生态习惯等
在传播微生物或病原体和确定疾病的危险人群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6.6人群分布:(1)按人群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的目的:
①全面描述病例特征
②发现病例与普通人群的不同
③有助于提出与危险因素有关的宿主特征,其他潜在危险因素以及传染
源、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假设。(2)分析疾病在不同人群中分布特征的内容:
①分析病人的特征,包括:
年龄、
性别、
种族、
职业
其他相关信息等
②要以人群的观点,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疾病的罹患率
①可为寻找高危人群提供线索
②可为寻找特异的暴露因素提供线索
如:有些疾病先累及某个年龄组或种族,
有些疾病的暴发与职业明显相关,
如某职业人群的罹患率高,则危险因素暴露可能与该职业有关;
在某食堂就餐者的罹患率高,则可能提示该食堂某种食品被污染等(4)注意:
想收集所有与人群有关的潜在危险因素和暴露因素是不可能的。
不过,对疾病宿主、传播途径、高危人群认识越多,
调查者将获得更特异和准确的信息,以决定如何防
治疾病。(3)分析不同人群疾病罹患率的差异的作用:7.建立并验证假设7.1对疾病暴发进行调查时,应及时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假设不同,观察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所获的资料也就会存在差异7.2建立假设的方法:①从典型事例中找线索
②
最重要的是在初步描述性研究(即上述对病例的三间分布的描述)的基础上,仔细审核资料,结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特征,建立有关可能致病的暴露因素的假设。7.3一个暴发调查的假设应包括:①危险因素来源、②传播的方式和载体、③高危人群④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暴露因素等7.4假设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①合理性;
②被调查中的事实所支持(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特点);
③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
7.5验证假设:
经初步调查后提出的假设,经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后,应进一步验证假设
7.5.1验证假设的根据:
是事实和实践
7.5.2常用的验证假设的方法:
一种是全面收集与本次暴发有关的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本次暴发在这些方面的特点是否与假设应该有的特点相符。例如,如果假设本次暴发为急性砷中毒暴发,其原因是暴雨后井水被矿山的污水污染,则这些病人的临床表现应与急性砷中毒相符,病例集中在急性砷中毒的最长与最短潜伏期之间,所有病例均有饮用被污染井水的历史,从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污染的井水中等检测出高超标的砷,如果满足这些条件则假设成立。
另一种方法是做干预试验,可以是标准的流行病学实验,也可以是类实验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在对污染井水采取措施后,经过一个急性砷中毒的最长潜伏期,流行即告终止,这就是验证假设的一个很好的事实
但也应注意流行或者爆发是否自然终止7.5.3注意:
在暴发调查中,标准的流行病学实验一般难以进行,比如设立一个对可疑危险因素不采取措施的对照组是不允许的。
但将在假设提出之前己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个体设为对照组是可以的8.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8.1确定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根据:
根据疾病的传染源/污染源、传播途径以及疾病的特征,确定应采取的预防控制
措施,
包括:消除传染源/污染源、
减少或切断与暴露因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
保护易感和高危人群等
达到控制、终止暴发的最终目的8.2在暴发调查中,采取控制措施有两大重要意义:
其一是迅速控制流行/爆发的蔓延,保护受威胁人口的生命与健康
其二是通过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可以反过来验证假设的成立
8.3控制措施一般是针对疾病流行/爆发的三个环节,重点是针对致病因子的措施
8.4对控制措施效果评价的一个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
是日罹患率的下降8.5对日罹患率的解释要慎重,因为其下降可能有多种原因:
①控制措施开始发挥作用
②所有易感高危人群均己受感染,易感者人数减少
③诊断标准、发现病例的方法不一致
④某种自然现象减少了病原因子的来源,如气温下降可使蚊虫活动减少等8.6如果爆发的真正原因没有被消除,那么在稍后阶段将可能出现再次暴发
8.7在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时,应考虑疾病的潜伏期
如果疾病的潜伏期长,或者病例诊断和病例发现方法得以改进,即使控制措施
有效,日罹患率在短期内仍可能持续增加8.8注意三同步:
①在暴发调查中,制定与采取控制暴发的措施应与假设的建立同步进行,不必等
待假设的验证,以免延误时机。假设一旦提出,则应针对假设立即采取措施
②假设修改后,控制措施亦应同步修改
③同时,调查与控制处理也应同步进行,尤其是在暴发调查初期,应根据经验或
常规知识先提出简单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9三同步的原因:
①如果只顾调查寻找致病原因而不采取措施,会引
起公众的误解甚至引起法律诉讼
②现场调查中采取措施并观察其效果,也是认识疾
病传染源、传播机制的重要内容8.10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本案例中的急性砷中毒为例)
8.10.1积极救治病人8.10.2立即停止饮用污染的井水
8.10.3临时提供安全饮用水
8.10.4查明井水污染的原因
8.10.5对水源、供水设施、供水管网进行清洗
8.10.6开展水质监测,加大监测频率,直至监测合格后方能饮用
8.10.7开展宣传教育
8.10.8加强对矿山废物废水的管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8.10.9进一步深入调查,进行假设检验
8.10.10进一步搜索病例
8.10.11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等
9.完善现场调查9.1完善现场调查的原因:
①由于暴发调查的特殊性,在前述资料分析及调查研究中总有
不够严密,
不够细致,
不够完善的地方。②尽管假设己经得到验证,为使资料的
质量更高,
结果更可靠,
结论更准确,
仍需采取某些措施,使现场调查
更系统、
更完善
9.2完善现场调查时,应着重注意下列三点:
①
提高病例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对于病因不明的暴发调查)
最初制定的病例诊断标准往往是不严格的,
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
因此,在病因明确以后,必须重新制定严格的、
客观的病例诊断标准。
并根据此标准重新核实病例,以提高病例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②注意收集实验证据:
不管现场询问调查资料如何细致,一般仍需有实验室证据的支持。
如果因为暴发调查的紧迫性,使前一阶段疏忽了实验室证据的收集,
此时应尽可能补救,包括环境可疑物,
病人血液,
排泄物的检测等。
③应注意隐性感染者的调查及亚临床病人的发现:
根据疾病种类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9.3
①
在完成初步预防控制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与疾病暴发的有关因素,制定更科学
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尽快落实,避免疫情进一步恶化
②
在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后,如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再无新病例发生,
即可认为所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是正确的,
否则应继续深人调查分析、
重新修订、
实施预防控制措施,
继续观察和评价。
③
在整个调查工作中,
调查与控制措施应紧密配合进行,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更不能只管治疗病人,
既不调查暴发原因,
又不实施预防控制措施
10.确认暴发终止如何确定暴发的终止,不同类型疾病的暴发,判断方法有所不同:①人与人直接传播疾病暴发终止
是指传染源停止向外排放病原体后,度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没有新病例发生,就可宣告暴发终止;②共同来源疾病暴发的终止
是指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病例不再增多,则认为暴发终止;③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暴发终止
是指经过昆虫媒介的最长潜伏期和人类最长潜伏期总和后,无病例发生,表明暴发终止。11.撰写总结报告暴发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背景材料:1.1地理位置1.2
气候条件1.3人口统计资料(人群构成)1.4社会经济状况1.5卫生服务的组织1.6
疾病监测系统1.7针对疾病流行的准备1.8平时的疾病患病率等2.历史资料:2.1以前当地或其他地区同种疾病的流行情况
2.2
本次暴发首例病人发现的经过等3.调查方法:3.1病例确定标准3.2
流行病学调查中所用的调查表3.3调查队伍3.4调查方法(个案调查、描述性调查、回顾性调查等)3.5实验标本的采集3.6
所用的实验室技术等4.资料分析:4.1临床资料包括:4.1.1
症状和体征的发生频率
4.1.2病程
4.1.3
诊断与鉴别诊断4.1.4预后等4.2流行病学资料包括:4.2.1
疾病发生的方式4.2.2三间分布4.2.3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4.2.4传染源4.2.5
传播途径4.2.6影响传播的因素等4.3实验室资料包括:4.3.1可疑病原因子的分离
4.2.2血清学实验结果及实验结果的意义等4.4对资料进行合理的解释
包括:暴发的综合描述、
病因假设的形成与检验。5.控制措施:5.1控制暴发的策略与方法5.2控制措施结果的评价
包括:
费用效益评价
费用效果评价5.3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措施等
谢谢!强化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内容览要节能减排,世界正在行动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什么是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我们正在行动0502010403目录CONTENTS一、什么是节能减排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定义的节能减排,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从具体意义上说,节能,就是降低各种类型的能源品消耗;减排,就是减少各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二、为什么要节能减排1、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
当下,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国外有关机构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1年2月底,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统计数据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4.32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11.2%,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3%。美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86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3.7%,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9.0%。
根据全球已探明传统能源储量测算,按照当前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传统的石化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已经不够人类再使用一百年。目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2010年全球有23%的能源需求来自再生能源,其中13%为传统的生物能,多半用于热能(例如烧柴),5.2%是来自水力,来自新的可再生能源(小于20MW的水力,现代的生物质能,风能,太阳,地热等)则只有4.7%。在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全球来自水力的占16%,来自新的再生能源者占5%。如果我们不对现有能源和资源节约使用,按照目前情况持续下去,有可能百年之后,人类将会部分进入一个“新石器时代”。2节能减排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强力武器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太阳系概念图从太空中拍摄到的蔚蓝色的精灵——地球如诗如画的乡间美景,逸趣横生的劳动生活!
这几乎就是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的家园!
然而我们目前不得不面对的却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发生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约占50%,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0%是燃烧石化燃料排放的。我们可以了解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蔓延、农作物生产力下降、动植物行为发生变异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国最近两年干旱频发,有相当部分原因是受到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而这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复杂、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长江江西九江段裸露出来的江滩湘江长沙橘子洲以西河床(2009年)江西赣江南昌段裸露的桥墩(2009年)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打破降雨平衡,旱涝频发洪水泛滥——当大自然露出锋利的爪牙,
我们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
北极熊等极地生命形态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受世界气候变化影响,曼谷遭遇洪水
温室效应导致的冰川融化还将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后果,它将直接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美国环保专家的预测更令人担忧,再过50年~70年,巴基斯坦国土的1/5、尼罗河三角洲的1/3以及印度洋上的整个马尔代夫共和国,都将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东京、曼谷、上海、威尼斯、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等许多沿海城市也将完全或局部被淹没。
目前,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我们国家正保持领先优势并有继续将其扩大的趋势!!!
马尔代夫倒计时:预计将于90年内被海水淹没。原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马尔代夫是一个群岛国家,80%是珊瑚礁岛,全国最高的两座岛屿距离海平面只有2.4米。因此,它也是受到全球变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该国家海平面上升了约20厘米,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的报告,2100年全球海平面有可能升高0.18米至0.59米。届时,马尔代夫将面临灭顶之灾。太平洋上的一颗美丽的翡翠——马尔代夫澄澈的碧蓝海水上徜徉着白云——这就是人间天堂婆娑的椰树,洁白的沙滩,舒适的躺椅
图瓦卢倒计时:预计将于未来50至100年消失。原因: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个由9座环形珊瑚岛群组成、平均海拔1.5米的小国家每逢二三月大潮期间,就会有30%的国土被海水淹没。近20年来,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已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土壤加速盐碱化,粮食和蔬菜已很难正常生长。事实上,图瓦卢人从2001年就已开始陆陆续续地告别自己的国家,迁往美国、新西兰等国。澳大利亚大堡礁倒计时:20年消失原因:全球变暖和人为破坏大堡礁1981年被列入自然类世界遗产,支撑着规模巨大的旅游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洋酸性增加以及人为破坏,珊瑚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海洋学家查利·沃隆今年7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在短短20年时间内让大堡礁荡然无存。
美丽的澳大利亚大堡礁大堡礁色彩缤纷的美丽珊瑚礁和鱼群大堡礁的明星——与海葵共生的小丑鱼
南北极倒计时:50年消失原因:全球变暖导致冰帽融化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已经使得两极冰帽开始融化,冰帽融化不仅直接冲击当地的生态环境,使现存的南北极生物面临灭绝,南北极也渐渐消亡。全球海平面上升,许多低洼地区的国家甚至会因此而被淹没。以上几个现实中正在慢慢被证实的例子,已经为我们敲响了最刺耳的警钟,如果我们再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需要尽可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相对较好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开普勒-22b】科学家用开普勒望远镜发现首颗适合居住星球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2月5日宣布,该局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的、可适合居住的行星。报道称,NASA表示,科学家们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距地球约600光年的一个恒星系统中新发现了一颗宜居行星。该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22b”,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2.4倍,这是目前被证实的最接近地球形态的行星。目前,该行星的主要成分尚不清楚,绕恒星运行的周期约为290个地球日。这颗行星围绕运转的母恒星比太阳略小、略冷,但和太阳一样属于比较稳定、寿命比较长的恒星。因此,这也是首次在与太阳系类似的恒星系统中发现宜居行星。最新发现的行星“不冷不热”,温度大约为22.2℃,正好适合人类居住。此外,这颗行星上还可能有液态水,而液态水被科学家视为生命存在的关键指标。据悉,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各种水体污染继续加剧,“清流”变“浊流”超标排放造成河流的污染,导致大量鱼类死去,仍存活的鱼类体内也富集了数量不一的各类有害物质酸性气体超标排放导致酸雨形成酸雨频降导致严重污染
以下是全国酸雨分布示意图我国三大酸雨区包括(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在华北,很少观测到酸雨沉降,其原因可能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土壤酸度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侯马、京津、丹东、图们等地区现在也出现了酸性降水。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先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再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浓硫酸,浓硫酸再与水反应生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蚀性,人体遇到酸雨很容易得皮肤癌。被酸雨毁坏的丛林,其危害超乎想象受到酸雨腐蚀影响的乐山大佛
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琐碎的细节造成了当今社会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3节能减排是改善日常能源和各种资源浪费严重的有力措施长流水现象随处可见
在此,我想向各位在此通报我们各类资源占有率: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森林面积为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当前,我国天然气产量仅居世界第19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消费量排名在世界第20位以后;消费量是世界总量的0.9%。节能减排对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首先,国家在节能减排政策方面不断出台各种强制性政策,不断提高对各类企业节能减排组织机构与能力建设的要求;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幅度增加节能减排方面的财政预算,在税收、价格等方面有各种激励机制,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热情;再次,自主节能减排可以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具有非常直观的经济效益;最后,节能减排是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优秀企业的重要标准(即你所在的企业是否受人尊重)。4节能减排与企业的发展休戚相关
总之,种种事实向我们说明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也涉及生产、生活、建设、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关系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和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公在私,我们都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实施节水、节油、节煤、节电、节地等等,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社区、每个单位、每个学校、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这是非常必要的。三节能减排世界正在行动世界各国和各相关组织机构的行动计划1、各国从政策律例上为节能减排加大支持力度,很多国家都把节能减排纳入企业管理的一个强力约束指标。2、全球相关组织发起积极行动“地球1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熄灯1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参加活动的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灯光对比的图景英国积极响应“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图为伦敦的大本钟灯光明灭对照四节能减排我们正在行动1
.节能减排,国家在行动
在政策方面,国家财政十大措施支持新能源与节能减排:一是大力支持风电规模化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二是实施“金太阳”工程,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三是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鼓励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在公交、出租等领域推广使用;四是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鼓励合同能源管理发展;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电力、钢铁等13个行业落后产能给予奖励;
六是支持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七是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促进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探索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八是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扩大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九是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十是支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建立完善能效标识制度,节能统计、报告和审计制度,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出台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作为十二五发展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被分为5类地区,每类地区确定一个节能指标,其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分为10%—18%。“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SO2、COD排放总量要比“十一五”末分别减少10%和5%。
我国在节能减排各项相关体系构建上日益严密,约束力和影响力日益凸显!--节约型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建设加快;--政策保障体系“三管齐下”,形成比较完善的节能政策保障体系(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节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节能产品层出不穷,节能成为一些企业“创品牌”的亮点;--监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